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民族是文化的也是世界的论文

2023-02-17 19: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民族是文化的也是世界的论文

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知道这句话,因为我们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和希望,我们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提起独具色彩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人立刻会想起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和韵味。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等多重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2004年端午节,曾有媒体报道,韩国准备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后遭到很多人反对。今年端午节又有记者随机调查了一些大学生,几乎没有几个人能说出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大家对于端午节的所有印象似乎只停留在纪念屈原和吃粽子上,而对哪一天是端午节,踏青、喝雄黄酒以及赛龙舟等活动甚至一点概念都没有。
  相反,很多“现代人”十分推崇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洋节日,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其“时尚”和“现代”。近年来讲洋话、喝洋酒、买洋车、过洋节、着洋装、取洋名甚嚣尘上,甚至有些人恨不得把自己的毛发、肤色乃至五脏六腑都统统脱胎换骨、变成“洋”的才过瘾。种种现象,不禁让人疑惑: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将保留多久?会不会在将来被某些国家“抢”走、“偷”走?同时又令人担心,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试问:
  我们大学生到底怎么了,
  我们很多中国人民到底怎么了?
 

  我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没有特别推崇西方节日,但是我对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不怎么了解,也没什么兴趣了解。我们学校是一所理工科学校,完全是偏向于工科,学校里到处是实验室,散发了浓重的工科味道,缺乏了人文气息。我是一名理工科大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自己的选修课和思想政治课外就没有其他的人文课程了。作为一个大学,孔子《大学》里的开篇句就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开篇句中所谓的“德”就是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德性。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是需要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灌输和融入,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包括各种礼仪、德性、人品等,学校的不重视就会造成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漠,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去。
  

  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总是喜欢崇洋媚外,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在麦当劳,肯德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物质氛围下长大的,对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常识也不知道。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个人传统文化的网络,提升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自觉”。
 
  面对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主动适应,积极创造。传统必须同现时代想结合,我们应当从传统与创造的结合中看待未来。按现代的认知和需要来诠释、创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很大部分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虽然有些民族文化有点和现时代不相吻合,但是我还要保留和继承,因为他们有自己存在的文物价值,及其所引发的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当前西俗东渐的潮流中,我们对待外来文化要保持理性的“文化自我”。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逐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恐慌,发出各种对外来文化抵制的呼声。我们追求的是文化的多元发展,尽力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主流的基础上实现与各外来文化的优势互补与和谐共生。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是不同地理环境的造化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民族存在的证明和延续的血脉。文化又是世界的,具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硕果。很多外国人都知道中国的瓷器、陶器、书法和雕塑;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办公室里,挂着中国宋代仕女图,摆着中国古老的青铜器。这说明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美的和有生命力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韩国的做法说明传统文化在其他国家得到了高度的认知,文化本来就是世界共享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高度上的。事实上,洋节之所以被一些人崇尚,正是由于背后有文化在支撑着。端午节会不会被别人“端”走,应该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我们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和学习外来文化,如何通过文化的交流和创新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
  
  
  
  发展文化,必须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革故鼎新、兼收并蓄,也必须在承认文化多样化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我们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和学习外来文化,少不了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扬弃,扬弃不等于因循和照搬照抄,也不等于遗弃和全盘否定,文化是在交流中得到传播、在创新中得到继承的。文化交流,必须依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底蕴,面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激荡,东西合璧、交相辉映、通递共享、求同存异,融铸出优秀文化。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实践,面对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合理整合,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批判继承、创造转化,打造出新型文化。
  
  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吧: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_中国文化的未来(写一篇论文,应怎么写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无疑聚焦了中国人巨大关注,有的国人看来,开幕式上代表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远不如西化的东西值得一看。而国外媒体纷纷评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充满厚重的历史,展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是历届最好的开幕式。中国人感叹了,具有深深中华民族烙印的中国元素在世界人民眼里难道如此叫好吗?

  开幕式上的长卷写意、水墨山水、四大发明……完美的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张艺谋在对这些元素全新包装后,的确博得世界一片喝彩。

  矛盾之余,不仅让人沉思。被国人忽略的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原本是如此闪耀,在经过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犹如真理再次得到印证,而在中国建筑行业,为何外来的诸多风情确是如此风靡呢?代表民族的中国元素却越来越少?

  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各类风情登陆抢滩,不知多年以后,漫步城市街头,满目的地中海、托斯卡拉之时,会否有种错觉,这个城市还是我们的家园吗?

  其实,我们一直忽略了我们民族最优秀的建筑文化思想和精髓的传承。

  早在20世纪50年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当然,积极传承传统而不是固守、复旧或因袭传统,更不是去刻意地追求假古董和伪传统。创新的本质是承旧立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再创造,与地域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融合,这是维护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历史文脉的正确的文化态度,更是实现可持续建筑发展的重要一步。

  庭院几许、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隐逸山林、写意山水、飞檐入云……这一切,都是东方人居智慧举世无双的资源,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足以显示其深邃的人居魅力,可叹的是,我们可看到的却越来越少。

  而金科的坚持,无疑是对传统人居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从东方王谢、到中华坊、再到东方雅郡,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金科,不一样的居住理念,正如金科罗利成副总裁认为:建筑是一种文化、一种态度、一段凝固的历史,金科植根中国,就不会放弃对东方人居梦想的探索,不仅是重庆,在全国,金科都将责无旁贷。

怎样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500字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在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上,是千百年来华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绚烂的一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冲击着中华文化的大厦,威胁着中华文华的传播,成为限制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的瓶颈。中华传统文化的前行所面临的局势越来越严峻。我们所知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确定为人类遗产,但其实韩国的端午祭从中国端午节发展而来,已经融入韩国特有的东西,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申请世界遗产无可厚非。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我们要注重我们自身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保护。

我们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其他古老文明早已被历史湮没被时光浸染,唯有中华文化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从洪荒的远古走到21世纪的现代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正是由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建立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借鉴、融合的基础上,使得本民族文化具体内涵不断因时而变,体现时代精神,丰富和充实本民族文化,从而在不同民族文化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勤劳而智慧的中华人民创造了汉字,使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500字论文

民族也称国族(Nation),指的是一群人觉得他们自己是一个被历史、文化、和共同祖先所连结起来的共同体。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外貌特征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观”的特质,特别是人们对其民族性(nationality)认知和感情。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国外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因此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