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求是杂志副主编朱铁志自传

2023-02-17 19: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求是杂志副主编朱铁志自传

根据同事们所回忆,他在去世的前一周还参加了一个工作的研讨会,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异常。谁能料想当在短短的一周后,他就选择在单位的地下车库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现场他也没有留下任何的遗书和只字片言。熟悉他的朋友应该知道他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以及理念的杂文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曾荣获鲁迅文学奖的殊荣,而作为一直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他所主张的理性思考,独立思考等其实很值得当下沉溺于网络的年轻人借鉴。

从这可以看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一生可能就执着于推动家国的振兴与发展,默默做着自己的努力。他更关心于改革的既定方针与实施成效,说白了,对我们普通民众来讲,最主要的还是民生问题。毕竟如果生活这些基本问题如果都可以落到实处的话,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在网络上的苍白争辩了。

有很多人会认为他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根本不需要去管这些不值得他操心的事情。凭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其实也可以转行去做别的轻松一点的事业,回报会更多一些,经济收入也会更好。完全不必拘泥于在某一些尚且无法改变的局面下焦虑不已,那些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交给更需要操心的人或部门去应对。

也许他即使站在一片喧嚣声中,也能看得非常清楚,那些假借某些名义的随意泛滥看着让人揪心,但却无可奈何,这些和执着的理念背道而驰。

朱铁志的遗作是真的吗

2016年,著名散文家、作家、《求是》杂志副主编朱铁志自缢身亡。作为现代文坛的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自杀引起了许多人的震惊,文学爱好者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难过。据悉,朱铁志在选择自杀前留下了遗书,遗书中他用优美的笔调表达了对生死的感悟。可见,他的自杀并不是放弃生命,而是在传递一种开放的心态。

朱铁志先生生前身患绝症,这也是他选择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绝症带来的痛苦是非常残酷的,是对生命最后阶段的绝望。人不仅享受不到世间的快乐,还要忍受无尽的痛苦。他在遗书中非常坦率地表达了对死亡的看法,认为自己最后一次大病的生活质量很低。既然注定要死,不如选择更大度体面的离开。

很多人想知道为什么朱铁志这样的作家更容易自杀?原因有很多。首先,作家普遍情感更丰富,对世界、人性、情感的认知更敏感,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和痛苦,容易因为不堪重负而自杀。其次,就像朱铁志一样,他们对死亡和生命更加透明和豁达,所以他们会选择结束自己毫无意义的生命。

由于作家的情感世界丰富,他们的精神往往纠结甚至扭曲,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等一些精神疾病。著名诗人海子在壮年时突然自杀,还有当代诗人顾城,著名作家老舍,都是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真正复杂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只能在地球上默默追忆。

朱铁志的介绍

朱铁志(1960- ), 吉林通化人。中共党员。1969年跟随父母下乡,1978年参加高考,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毕业后到求是杂志社工作。历任《红旗》杂志编辑,《体育报》记者,曾任《求是》杂志编委,编审,现为《求是》杂志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理事1。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出自哪篇文章?

亚里士多德说过类似的话。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是2009年07月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曙光。《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也是2010年04月《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作者朱铁志。
朱铁志是著名杂文家、出生于吉林通化,中共党员, 著名杂文家,曾任《求是》杂志副总编、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2016年6月25日凌晨1时左右,朱铁志不幸辞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