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明清小说研究投稿论文格式

2023-02-17 18: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明清小说研究投稿论文格式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面对同一文体阅读的层次是很不相同的,乡间不识字的老太太和大学里的教授在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都会同情杜十娘,怒斥李甲、孙富。而不同在于乡间老太太没有教授更深入的从社会学、美学等方面去思考它的价值。读小说的人爱从小说中看“热闹”,这就是小说广为流传的原因,而鉴赏则必须跳出“看热闹”的境界。

明清小说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其魅力肯定不如现当代小说,只要看一看古典名著和小小说各自在柜台的行销量就知道了,而存在的读者群中基于“古典名著”去读的也远大于了喜爱的理由。为什么学生缺乏对古典小说的热情呢?古典小说包括明清小说与现代社会的距离感造成了很大的阅读不适应,有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就奇怪,宝、黛整天除了吃喝,就不见他们学习,也不明白宝、黛的爱情价值究竟有什么值得称道。这是清代作品,写于1757至1778年左右,距离不过三百年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阅读的困难首先来自语言障碍,虽然这些作品使用的基本为当时白话,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已基本上相当于阅读浅易文言文了。更大的障碍来自生活情景的改变,由明清到今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学生很难想象三五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甚至于每一个生活细节上都无法想象。学生对明清时代社会风尚、社会生活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真真假假戏说性的明清电视剧中,可*程度有限,有时甚至有错误认识的可能性。

由此推出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我们要鉴赏明清小说第一要务在于认识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封建的政治体制更加成熟、完备,专制主义更加加强。同时也正走向没落和衰败,此时农耕文明高度发达,而商品经济在富庶的地方日益萌芽,在城镇中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城市中一种有别于农耕社会的新的群体----市民阶层正在兴起。而同时属于这个阶层的思潮也渐兴起。如在清乾隆年间,山西就出现这样的情形,地方官员向皇帝禀告此地民风,第一流的子弟不再走科举之路,又往往都送去学经商,在明清小说中这样的离子当然就屡见不鲜了,如《白秋练》的男主人公,就是父亲不想让他走科举之路,转而经商,于闲暇读玩诗书引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重商轻农甚至蔑视科举这样的思想,虽然是一种“叛经离道”,这种思潮虽然在冲击着封建体制的大局。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在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就会明白杜十娘为什么没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给李甲,直到被李甲出卖,十娘想用这些财宝去撬布政使老爷的家门,使他能接受自己,想用钱财打破封建门阀制度的壁垒,这种思想不但十娘有,《白秋连》中的女主人公被公公认可,原因也是白秋练善于玩期货,能预测物价跌落,一句话,能赚钱。

社会生活的改变,使作家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迁。在思想文化领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崇拜圣贤,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潮兴起。这使得文学观念也有了新的特质。于是我们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具有草根文化特质的“忠义”的极力歌颂。甚至极有点个人恩怨色彩的华容道放操也被作为忠义精神极力推崇。而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的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而对造反作乱的农民起义的英雄极力歌颂。在《西游记》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也是那个自称“齐天大圣”公然叫嚷“皇帝轮流做”的孙悟空,而整个的《红楼梦》更具全身心的为那追求个性解放,要求自由平等,反对包办的命运的宝、黛的讴歌。课本中选取的小说甚至片段里都包好着崭新的思想的因子,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杜十娘向封建伦理价值的抗争,也看到杜十娘面对金钱对人性尤其对美好感情的冲击所选择的最为悲壮的投水作为她的最后的反击。

我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要写有关于元明清文学的论文,请提供几个创意的论文题目。

我来提供几个有创意的论文题目:

(1)从《儒林外史》、《镜花缘》到《儿女英雄传》——论清朝知识分子眼中的科举制度。

这篇论文的要点:上述三部章回体小说都用了大量的篇幅表达作者对科举制度的认知,联系到今天的高考,也许楼主能从中挖掘出更深的内涵展开论述。

(2)明末山水小品文的中兴与末路——论公安派和张岱的山水小品文

这篇论文的要点:在分析公安派与张岱山水小品文的基础上,论述他们的作品与明朝中前期的散文相比有何进步之处,论述他们的作品与唐宋大家的作品相比有何不足。然后根据上面的对比,总结出明末散文“中兴”与“末路”的趋势(甚至可以联系清初桐城派的散文作对比)。

(3)南戏对“曲”体裁的开拓——论《琵琶记》

这篇论文的要点:根据高则诚的《琵琶记》,分析元末南戏在元杂剧的基础上有何创新,它为何能传诵千古,它又为走入死胡同的元曲注入了哪些新鲜元素,它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它怎样使“曲”这一题材焕发了生机(甚至可以论述它对后来明清传奇的影响)。

上述三个论文题目,(1)是小说,(2)是散文,(3)是戏曲,分属清、明、元三个不同的朝代,楼主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了,而且这些题目也有创意,不会走四大名著或关汉卿杂剧的老路,避免雷同。

当然,能否把它们写好就看楼主自己的文学功力了。

王燕的发表的论文:

1、《〈十日谈〉的狂欢化色彩及其叙事学阐释》,《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2、《近代科学小说论略》,《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5期转载。3、《重读〈晚清小说史〉》,《书品》1999年第6期。4、《掌故大师——郑逸梅》,《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5、《清末秀才王韬》,《文史知识》2000年第4期。6、《〈红楼梦〉叙事学比较研究》,《文学评论》2000年青年学者专号。7、《近代作家与笔名》,《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四期。8、《风靡一时的晚清侦探小说》,2002年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总第49号。9、《传统与现代转型中作家的职业选择》,香港《新亚学刊》2002年第1期。10、《近代中国本土原创侦探小说》,《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11、《一篇关于李伯元的佚文》,日本《清末小说》2004年年刊,总第27号。12、《报刊的兴起与小说文体的演变》,韩国《中国小说论丛》2004年9月总第20辑。13、《试论早期〈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江海学刊》,2005年第12期。14、《一次失败的窃火:中国第一种小说期刊〈海上奇书〉》论略》,《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15、《〈聊斋志异〉西传第一文》,《蒲松龄研究》2007年第二期。16、《试论<聊斋志异>在西方的最早译介》,《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4月17、《宝玉何以被误读为女士?——评西方人对<红楼梦>的首次解读》,《齐鲁学刊》,2009年1月18、《作为海外汉语教材的<红楼梦>——评<红楼梦>在西方的早期传播》,《红楼梦学刊》,2009年11月

罗立群的基本情况

罗立群,男,1957年12月出生,安徽省庐江县人。1977年至1980年在安徽师范大学芜湖市师范专科学院学习。198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89年至2006年一直在新闻出版界工作。1999年担任珠海出版社副总编辑,2002年担任珠海出版社总编辑。2006年10月调入暨南大学。编审,教授,硕士生导师。已出版学术专著5种,译著1种,主编辞典、文集5种,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社会科学战线》、《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南开学报》、《文学与文化》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中国武侠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侠文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游侠与西方骑士》(译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版。《开创新派的宗师——梁羽生小说艺术谈》,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梁羽生小说的艺术世界》,台湾知书房出版社1997年版。《澳门》(与人合作),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谈剑录》,百家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武侠小说史》(修订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武侠小说辞典》(主编之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古龙作品集》(策划、主编),珠海出版社1995年版。《大侠与名探文丛》(主编之一),珠海出版社1999年出版,共出版11辑。《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主编),珠海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古典名著文库》(主编),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 《佛光掠影〈红楼梦〉》,《红楼梦学刊》2006 年第4期。《古龙遗失作品问世始末》,《今古传奇武侠版》,2006年9月版。《古代小说中的“剑术”描写及其文化意蕴 》,《南开学报》2006年第6期。 《中国古代剑侠小说的发展及文化特质》,《文艺研究》2007年第12期。《〈红楼梦〉的双重叙事及文化意蕴》,《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红楼梦〉与〈天龙八部〉》,《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4期。《古代小说中剑侠形象的历史与文化探源》,《文学遗产》2009年第3期。《明清长篇剑侠小说的演变及文化特征》,《文学遗产》2010年第3期。《清代文言剑侠小说概论》,《文学与文化》2010年第4期。 古代小说,武侠小说,编辑与出版。获奖情况1991年,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获全国通俗文学理论评论征文优秀论文奖。1992年,学术专著《中国武侠小说史》获安徽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9月,责任编辑的《21世纪前沿科学技术普及丛书》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三等奖。

选修课老师讲了先秦到明清的文学发展,让选一个人物写一篇论文。如果我选李白来写,大致说下,谢谢!

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杨其贤、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李太白全集》做的注本,以及薛仲邕做的《李太白年谱》等,到了近代,也只有郭沫若先生曾系统地研究过。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却是,隐藏或者回避了更深的内涵和问题不谈,或者只是考证了一下诗的某句出典或者创作的年代,实在是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李白是中国这块汉语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长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和人性魅力,一定有自己不可复制和逆转的深层次原因。这当然需要我们对李白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乃至文学进行本体上的考虑,这种考虑或者应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这就是李白的价值重估的问题,我对李白的认识,在接近的程度上永远不敢说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神韵。加上我现在只有20岁的小小年龄,不敢也不可能陷入那细节上的研究,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我在玩味李白作品的时候,始终告诫自己一点:做人要做真诚的人,依照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世俗的理念,浪漫只能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浪漫。下面就将自己的三个妄自菲薄的观点和体会谈一谈:
第一, 诗歌与人生合一。
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所以浪漫主义诗人始终追思人生的诗意,把人的本真情感纯化,力图把人类从各种“非人化境遇”中拉出来,启迪异化现象日趋严重情况下芸芸众生那沉重的心灵。表现在李白身上,他是一个强烈的“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人。与李白同时代的其它诗人,根本无法将个人的主体意识摆到李白这样的高度上。

1、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
2、在处世上,道家的思想支配他,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
3、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
5、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
6、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从这个意义让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

李白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带着强列主观色彩的人,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李白这种做法无疑给作品带来了不谐调的成分,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的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只有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做诗的形式”中,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敖游。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的判断的正确性。人应以自己内在的的灵性作为外界的依据,以直觉各顿悟有所判断的依据。

从诗的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我们容易看出,诗的创作在各个时代有些共同特点.在人的诗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着这样两种方式孰优的争论:是顿悟的,还是渐修的,是要借用直觉直抒胸意和感受,还是借助理性观照勤修苦炼,是做道家的游方圣僧,还是做苦行僧。一者以酒肉穿肠过,一者以恪守五戒十律,问汝今能持否?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广之,在做人和做诗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北宗学问渊综广博,南宗学问清通简要。“北宗人看书如显处观月,南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北宗风格退敛,南宗风格肆纵。北宗重细节,南宗人重大概。”作诗也是如此。李白是一个性灵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心里时常是“空无一物”坦荡的,所以没有任何滞重的东西,他能抓住一刹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现内心的“志”这一点上。
在荡漾人类性灵的浪漫主义诗人那里,主体感受已经最大限度地溶在诗中,甚至可以活主体已消失在语言中,同时语言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已成活主体已成极其次要的问题,只有一种意识上的一种冲动在主体和鉴赏者中间,这种意识就下面第三点中谈及的宇宙意识。

第二, 追求与大自然的神秘契合交感,反对理性使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
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家共同具备的,那就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