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2023-02-17 16: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兰州工业学院代码是11807。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兰州工业学院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甘肃省省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甘肃省首批应用技术型大学试点转型院校、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合作院校、教育部"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建设试点学校、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前身是由新西兰路易.艾黎于1942年建立的培黎工艺学校,1958年改建为举办中等专业教育的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1962年与煤炭、电力、轻工、重工和邮电5所中专合并组建了甘肃省工业学校;1974年更名为兰州工业学校;1989年改建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升格为兰州工业学院。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现有兰州七里河校区、兰州新区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784.18亩,校舍建筑面积82.48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1940年,学院前身陕西凤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开始筹建。

1942年,陕西凤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隶属于原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办事处领导。

1944年,学院西迁至甘肃省山丹县,改名为“山丹培黎工艺学校”。

1951年,改名为“西北石油管理局培黎工业学校”,划归西北石油管理局领导,属中专性质。

1953年,划归西北石油钻探局领导,学院迁址兰州安宁区十里店邱家湾,改名为“培黎石油技工学校”。

1956年,石油部决定,将学院交由兰州炼油厂筹建处直接领导,学院更名为“兰州石油技工学校”。

1957年,石油部决定,广州石油机械安装技工学校并入学校。

1958年,改为中等专业性质的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

1962年,将原机械、煤炭、电力、轻工、重工、和邮电局管理的邮电学校合并为甘肃省工业学校。

1974年,学院在经历了四年多的“撤校办厂”后恢复办校,更名为兰州工业学校。

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9月,兰州工业学院开设13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31个、专科专业13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4月12日,学校共有教职工646人,专任教师529人,高级职称教师264人,其中教授6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56人,其中博士68人。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团队3支,省领军人才1名,省“园丁奖”11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级优秀专家1名,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23名,省师德标兵3名,省“技术能手”2名。

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4月12日,学校《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厅级教学成果奖37项;建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9门;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特色专业2个。

特色专业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视觉传达设计

省级特色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机械电子工程、视觉传达设计

省级特色专业(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

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国际交流

截至2016年4月12日,学校先后与英国、德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斯洛文尼亚、瑞士、古巴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展在校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开展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赴国外研修项目,有近百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开展与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的交流合作;发起成立并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4月12日,学校建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培育基地1个、6个校级研究所。

科研成就

截至2016年4月12日,学校获各类课题立项27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技项目立项51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高校科技进步奖,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奖励87项,其中,甘肃省科技进步奖7项。取得专利45项。学校教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2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31篇。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9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为89.95万册,购置了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资源平台、联图随书光盘发布系统、汇文馆藏书目数据库、书香校园互联网开放式数字图书馆、中科UMajor大学专业课学习数据库、博看人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历代馆藏书画数字资源库、百度文库、智云服务平台(外文)等17个数据库和电子图书73.29万册。

学术期刊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兰州工业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3年,自2009年改为双月刊,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2269,国内统一刊号CN62-1209/Z。主要刊登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论文和有价值的社科类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科技开发与应用、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企业管理研究、社科论坛、图书馆建设等。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司颁发的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特色期刊及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优秀学报等14个奖项,每年被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订购收藏,同时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收录,由《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信息机构全文收录并上网。

校徽

校徽以“兰”的艺术图案为标志,形似展翅飞翔。1942是建校时间。

校徽整体是红色为主色调,象征充满希望、热烈奔放的大学气息。

校徽外环是兰州工业学院的繁体字和其英文名称。

校训

开物成务、启智求真

开物成务出自《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开:开通,了解;务:事务。通晓万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

开物:通晓万物的道理,与“启智”相对;成务:办成各种事情,与“求真”相对;整体意义跟“实事求是”接近。

兰州工业学院好不好???

一般般的二本吧。
兰州工业学院是甘肃省省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工科本科院校。学院的前身是由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建立的培黎工艺学校,1958年改建为举办中等专业教育的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1962年与煤炭、电力、轻工、重工和邮电5所中专合并组建了甘肃省工业学校,1974年更名为兰州工业学校。1989年改建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改建为兰州工业学院。
  学院地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占地面积1692.29亩,校舍建筑面积29.8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771.19万元;馆藏图书73.18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9540人。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18人,其中专任教师51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81人,其中教授3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88人,其中博士36人。教师中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团队3支,省领军人才1名,省“园丁奖”10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20名,省师德标兵3名,省“技术能手”2名。
  学院现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工程、电信工程、软件工程、交通工程、材料工程等16个教学系(部、中心),55个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学科门类。
  学院建有工程训练中心,能满足学生车、铣、刨、磨、钳以及焊接、铸造、数控加工等多工种综合训练的需要。建有工程力学、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水暖空调等70个实验室。建有模具冲压、工业控制、电子信息、建筑施工等38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兰石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甘肃分公司、中达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等企业协议共建36个校企合作基地。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职业技能培训点8个。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厅级教学成果奖24项;建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7门、校级精品课程59门。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近年来,先后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170余项,已通过省级鉴定、委托方验收107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省高校科技进步奖、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41项,取得专利21项。学院教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63篇。根据甘肃省科学技术研究情报所最新统计,2008年,学院教师发表论文被SCI、EI和ISTP收录数在甘肃高校中排名第6位。学院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工作,在机械装备与新材料方面完成了多项有突破性的适用创新项目,研发了冶金输送设备、冶金冶铸模具两个在国内市场领先的优势产品系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重视对外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自2003年起,负责实施甘肃省的“国家与东欧、独联体和波罗的海等国家政府间双边教育合作专门项目”,“古巴卡斯特罗项目”,现已派出公派出国留学人员170名。学院先后与美国犹他州韦伯大学、美国贤者学院、法国欧亚高等管理学院、新西兰林肯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等国外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学术论文和科技制作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活动中,我院学生先后获国家级奖励51项,其中国家一等奖6项,二等奖24项;省级奖励632项。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在甘肃省人事厅进行的全省高校毕业生情况调查中,我院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好”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学院多次被教育部、中央文明委、团中央、甘肃省等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励。
  目前,学院正紧紧围绕甘肃“工业强省”的战略要求,秉承“开物成务、启智求真”的校训,弘扬“坚韧顽强、质朴无私、包容创新、和谐奋进”的办学精神,努力向“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在省内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奋力迈进!(统计数据截止2012年6月)

1940年,学院前身陕西凤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开始筹建。
1942年,陕西凤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隶属于原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办事处领导。
1944年,学院西迁至甘肃省山丹县,改名为“山丹培黎工艺学校”。
1951年,改名为“西北石油管理局培黎工业学校”,划归西北石油管理局领导,属中专性质。
1953年,划归西北石油钻探局领导,学院迁址兰州安宁区十里店邱家湾,改名为“培黎石油技工学校”。
1956年,石油部决定,将学院交由兰州炼油厂筹建处直接领导,学院更名为“兰州石油技工学校”。
1957年,石油部决定,广州石油机械安装技工学校并入我校。
1958年,改为中等专业性质的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
1960年,甘肃省机械局决定,将中专教育与中技教育分离,并迁往兰州市七里河区民乐路66号兰州电机厂内继续办学。
1960年,经省有关部门和省机械局协调和批准,学院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崔家大滩施工建校,由于正值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到1960年下半年全部停工,所建项目均未竣工,土地移交兰州市园林局。
1961年,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首届毕业生顺利毕业。
1962年,将原机械、煤炭、电力、轻工、重工、和邮电局管理的邮电学校合并为甘肃省工业学校。
1964年,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同意,甘肃省工业学校办学主体正式迁往甘肃工业大学(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287号)办学。
1965年,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和兰州市人民委员会同意,学院在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地区征用土地,作为学院建设用地。
1966年底至1967年初,学院陆续搬迁到新校址办学,开始了学院发展的新阶段。
1969年,学院撤校办厂,更名为兰州第一机床厂。
1974年,学院在经历了四年多的“撤校办厂”后恢复办校,更名为兰州工业学校。
1978年,学院根据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首次提出将兰州工业学校改办为兰州工业专科学校。
1980年,被国家教育部、机械工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80年,学院开始改为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
198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复函同意兰州工业学校改建为兰州工业专科学校并呈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
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同年招收2个专业80名专科生。
1992年6月,受国家教委委托,省教委组织专家教授对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工业企业电气化两个专业的首届80名毕业生进行教育质量的考核验收,确认达到了三年制高等工程专科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高等工程专科毕业生。
1992年,学院被省教委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之一,在1993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又被列为重点发展院校之一。
1993年,学院被确定为甘肃省招生并轨试点院校。1994年开始,学校实行“并轨招生”,当年招生600人,在校学生人数达1300多人,比1989年增长了16倍。
1995年,学院筹措40余万元购置金工教学设备,建设实习基地,并于当年顺利通过国家教学专家组的合格评估。
1999年,在校生总数首次突破2000人,提前实现了省政府批准的2000年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的目标。2000年再一次扩招,当年招生1100人,在校生总数达2500人。
1999年,学院成人教育开始起步,并于当年3月份成立了成人教育中心,招生41人。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继1998年获得全国公开发行刊号后,又于2000年获得国际标准出版物刊号,并取得条码认证。2006年,被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评为高等学校学术期刊二等奖, 2008年被评为高职高专核心期刊。
2001年,学院和中国建行甘肃分行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学校 获1亿元意向贷款的承诺,办学融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
从2003年开始,学院负责实施“甘肃省国家双边协议项目”。
2003年,学院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论为良好,在全国26所参评院校中名列第10位。也是全国首批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院校之一。
2004年,郑增铭教授编著的《机械设计基础》获国家精品课程奖,这是我校首次获此殊荣。
2004年,学院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单位”、2008年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 荣誉称号。
2005年9月,被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2005年9月,我院教改项目《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2008年甘肃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先后两次对我校升本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
2009年,我院刘燕教授获“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成为我省专科院校中首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2009年,我院“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设计”课程教学团队荣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
2010年,我院扩建项目被省发改委核准,南校区建设和征地工作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
2011年,我院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2011年12月,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对我校升本工作进行考察评估。
2012年1月,在沈阳召开的第六届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与会专家表决同意在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设置兰州工业学院。
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升格为兰州工业学院。

兰州工业学院和甘政法哪个好?

两个学院都属于本科二批,一个是理工类学院,一个是政法类学院;

甘肃政法学院是甘肃省属的唯一一所政法类普通本科院校,也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属本科政法院校之一。学校前身是1956年创建的甘肃省政法干部学校,1984年组建为甘肃政法学院,正式开办普通高等教育。200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07年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开办国际生教育,同年被确定为甘肃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院校、全国第二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成员,是我国重要的政法类高等院校。

  学校现有兰州安宁校区和兰州新区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66.59亩。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202人,硕士研究生884人。教职工836人,其中专任教师620人,高级职称教师40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561人,其中博士196人(含在读68人),聘请兼职、客座教授282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4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8人。

  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34个本科专业。拥有法学、侦查学、边防管理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特色专业;法学学科为甘肃省优势学科,证据科学、工商管理2个学科为甘肃省特色学科;法学、工商管理、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学校建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省级智库1个,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主办出版《甘肃政法学院学报》《西部法学评论》,《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学校定期举办“陇籍法学家论坛”“证据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学术会议”“丝路法学大讲堂”等届次化、品牌化学术会议,校园学术氛围浓厚。

兰州工业学院是甘肃省省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是由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建立的培黎工艺学校,1958年改建为举办中等专业教育的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1962年与煤炭、电力、轻工、重工和邮电5所中专合并组建了甘肃省工业学校,1974年更名为兰州工业学校,1989年改建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经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兰州工业学院。

  学校占地面积1692.29亩,校舍建筑面积29.8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1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8亿元,馆藏图书81.14万册。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9681人,各类成人本、专科学生3000余人。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77人,专任教师565人;高级职称教师292人,其中教授7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35人,其中博士80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优秀专家1名,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团队3支,省领军人才1名,省"园丁奖"13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25名,省师德标兵3名,省"技术能手"2名。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 汽车 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人文 社会 科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基础学科部、 体育 部、工程训练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单位,现有普通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14个。建立了以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专业集群为支撑,以服务甘肃装备制造业为主体,与地方新兴产业对接、优势突出的专业体系,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5大学科门类。

甘政法以文科为主,工业学院以工科为主,就业方面,工科完胜文科。

兰州工业学院是甘肃省省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甘肃省首批应用技术型大学试点转型院校、“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 学校前身是由新西兰路易.艾黎于1942年建立的培黎工艺学校,1958年改建为举办中等专业教育的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1962年与煤炭、电力、轻工、重工和邮电5所中专合并组建了甘肃省工业学校;1974年更名为兰州工业学校;1989年改建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升格为兰州工业学院。[1] 截至2018年9月20日,学校占地面积1692.29亩,校舍建筑面积29.8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1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8亿元,馆藏图书81.14万册。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9681人,各类成人本、专科学生3000余人。有教职工677人,专任教师565人。学校设有15个教学单位,有普通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14个。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5大学科门类

甘肃政法大学是甘肃省省属政法类普通本科院校,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属本科政法院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院校、全国第二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全国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院校、中国政法大学对口支援高校、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成员。 学校前身是1956年创建的甘肃省政法干部学校,后几经撤并,多次易址,历经甘肃省行政干部学校、北湾五七干校、重建甘肃省政法干部培训学校几个阶段。1982年,甘肃省政法干部培训学校从靖远县北湾正式迁至学校现址。1984年,在甘肃省政法干部培训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甘肃政法学院,开办普通高等教育。2004年,甘肃省国防 科技 工业学校并入甘肃政法学院。2019年6月,更名为甘肃政法大学。 截至2019年1月,学校建有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66.59亩,校舍建筑面积39.7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16.8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910.12万元,纸质图书126.31万册、电子图书80.80万册;有教职工894人、全日制在校生11021人(其中本科生10145人、硕士研究生876人);设有12个二级学院,开办34个本科专业;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政法比较好

兰州工业学院无法与甘政法比

当然是甘肃政法大学,虽然甘肃政法大学,在全国名气不大,但只要在甘肃省的公检法系统,基本上都是甘肃政法大学毕业的,如果考研深造的话,甘肃政法大学这个平台要比兰州工业学院好,甘肃政法大学属于全国法学高校联盟的成员,考研的话,法学专业,公安学的相关专业还是有竞争力的。

从培养方向和专业没置没有可比性,一工科类,一政法类;本科办学 历史 和名气,当然甘政法优势大,工业学院是二本,政法学院是一本录取分数要求,甘肃工科以甘工大为最优,其次为工业学院。

你要是理工科的话,果断选择工业学院,文史类的话就选择政法大学,两个学院都属于本科二批,一个是理工类学院,一个是政法类学院;

青海和甘肃有哪些全省发行的报刊?

《兰州晚报》为甘肃地区第一大报,全省日均发行30万份、年广告总量1亿元人民币、社会影响力创办报以来的历史新高,已在甘肃、西部乃至全国报界独树一帜。
甘肃报纸:
■ 甘肃日报 ■ 甘肃农民报 ■ 甘肃科技报
■ 兰州日报 ■ 人民军队报 ■ 甘肃工人报
■ 兰州晚报 ■ 甘肃经济日报 ■ 中学生导报
■ 信息导报 ■ 甘肃青年报 ■ 法制导报
■ 生活环境报 ■ 甘南报(藏) ■ 甘南报(汉)
■ 平凉日报 ■ 民族报 ■ 天水日报
■ 武威日报 ■ 陇东报 ■ 甘肃工商报
■ 民主协商报 ■ 甘肃体育报 ■ 陇南报
■ 白银日报 ■ 张掖日报 ■ 甘肃法制报
■ 甘肃交通安全报 ■ 甘肃邮电报 ■ 中学生导报(初中版)
■ 甘肃电力报 ■ 平凉时报 ■ 兰州晨报
■ 西部商报 ■ 西部发展报 ■ 中学生导报(高中版)
■ 天水晚报 ■ 都市天地报 ■ 少年文摘报(小学1、2年级版)
■ 少年文摘报(小学3、4年级版) ■ 少年文摘报(小学5、6年级版) ■ 少年文摘报(初一学习版)
■ 少年文摘报(初二学习版) ■ 少年文摘报(初三学习版) ■ 少年文摘报(高一学习版)
■ 少年文摘报(高二学习版) ■ 少年文摘报(高三文科版) ■ 少年文摘报(高三理科版)
■ 少年文摘报(中学写作与欣赏) ■ 新世纪小学生报 ■ 新旅游报
■ 科技鑫报

甘肃杂志:

■ 党的建设 ■ 视野 ■ 草原与草坪
■ 中国沙漠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合成橡胶工业
■ 质量指南 ■ 石油化工设备 ■ 石油矿场机械
■ 遥感技术与应用 ■ 化工机械 ■ 故事作文
■ 读者·乡村版 ■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 西北地震学报 ■ 冰川冻土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中国兽医科技 ■ 飞碟探索 ■ 阳关
■ 红柳 ■ 甘肃科技纵横 ■ 金城
■ 膜科学与技术 ■ 华夏装璜 ■ 西部人
■ 甘肃社会科学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新一代
■ 飞天 ■ 小演奏家 ■ 娱乐世界
■ 甘肃农业科技 ■ 甘肃教育 ■ 摩擦学学报
■ 高原气象 ■ 标准化报道 ■ 沉积学报
■ 石油化工自动化 ■ 现代妇女 ■ 开发研究
■ 甘肃畜牧兽医 ■ 数学教学研究 ■ 草业科学
■ 老年博览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金星
■ 中兽医医药杂志 ■ 秘书之友 ■ 中国草食动物
■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 科学.经济.社会 ■ 农业科技与信息
■ 兰州医学院学报 ■ 敦煌研究 ■ 甘肃医药
■ 甘肃林业 ■ 现代涂料与涂装 ■ 甘肃科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西北军事文学 ■ 西北人口 ■ 分子催化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 兰州学刊 ■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 妈妈画刊 ■ 图书与情报 ■ 甘肃科技
■ 甘肃中医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财会研究
■ 甘肃农业 ■ 电化教育研究 ■ 世界沙漠研究
■ 草业学报 ■ 卫生职业教育 ■ 地球科学进展
■ 丝绸之路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 电气传动自动化
■ 甘肃理论学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 ■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甘肃农村科技 ■ 人大研究
■ 游戏机实用技术 ■ 现代青年 ■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 石化技术与应用 ■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求知与探险
■ 少年文摘报(小学1、2年级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小学3、4年级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小学5、6年级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初一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初二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初三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高一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高二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高三文科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高三理科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中学写作与欣赏合订本) ■ 西部论丛
■ 黄金科学技术 ■ 幸福生活与科学 ■ 读者

青海报刊
青海日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