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卷后有当时蔡京的题跋,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赏析:全卷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
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延绵不绝。江河用墨色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画中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代表作。该画卷中的“青绿山水”,是用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上色,使山石显得厚重、苍翠,画面爽朗、富丽,色泽强烈、灿烂。有时山石轮廓加泥金勾勒,增加金碧辉煌效果,被称为“金碧山水”。
它是隋唐时期随着山水画日趋成熟、形成独立画科时,最早完善起来的一种山水画形式。 2017年2月25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了《千里江山图》特种邮票通景版票一套9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千里江山图
说到讲谍战故事的高手,当代著名小说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可说是一位绕不过的存在。
许多人对于谍战小说的最初印象大致要追溯至2007年首版的长篇小说《风声》。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小说,主要人物皆有原型,也是一个扑朔迷离、险象环生、处处充满理性与情感较量的悲伤故事。
15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风声》,也许已经可以用很平常的心态来看待在汪伪政府机要部门潜伏多年,为我党地下情报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牺牲的“老鬼”李宁玉。
无论如何,值得一提的一点是,也许正是得益于麦家塑造的“老鬼”这个角色上的成功,才使得谍战小说这种通俗文学体裁在文学叙事上得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话语权。
如果说在群魔乱舞的敌伪心脏与敌步步为营、斗智斗勇的“老鬼”代表的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与从容冷静的性格特质,那么,作为一部群像小说,作家孙甘露的长篇谍战小说《千里江山图》中,那样一群为了实现中央机关的战略大转移而甘愿牺牲一切的芸芸众生,TA们才是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最可爱的人!
这是一个比《风声》更悲伤的故事。
整个故事架构以上世纪30年代风声鹤唳的上海为背景,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十里洋场表面的繁华下,另一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敌我殊死斗争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
1933年的腊月十五,一场由上海临时行动小组核心人员老方召集的12人临时党支部成员会议事先走漏风声。
尽管会议披上了“赌钱”的外衣,但由于被发现时,桌上的钱财数量明显达不到赌金的标准而遭到侦缉队强行逮捕,多半成员由于未能及时逃脱而锒铛入狱,部分侥幸逃脱的成员却也未能从此逍遥度日,他们时刻绷紧神经,面临着巡捕房的高压抓捕和组织上对于潜伏在小组中“内奸”的审查。
与此同时,令双方人员都颇为费解的一点是,会议的召集者老方却未能按照约定时间出现在会议现场。
除了未能到场的剃头师傅老方,与会人员均来自各行各业。
TA们中有外科医生秦传安、银行职员林石、左联女作家凌汶、图书馆管理员田非、房屋经纪卫达夫、书画铺老板易君年、小学女教师董慧文、国际通讯社翻译陈千元、退役士兵梁士超与租车行司机崔文泰。
这其中,凌汶是衣食无忧的富商遗孀,董慧文与陈千元是一对即将步入婚姻的年轻情侣,心眼颇为活泛的崔文泰是老方的交通员,心思深沉的易君年则时常以书画买卖的名义在凌汶家登堂入室,二人关系扑朔迷离。
那么问题来了,连番高压审讯下,究竟谁才是军法处侦缉队队长游天啸与特工总部副主任叶启年师徒俩的眼中钉、肉中刺?
还有,他们急欲除之而后快的“浩瀚”同志和真正的中央特派员“老开”,此刻是否就隐藏在这些被抓捕的临时党支部成员之中?是什么原因导致老方未能如约出现在会场?
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
事实上,相对于小说人物的出场顺序而言,很多时候其实并不如出场方式那么重要。
譬如《红楼梦》中那位“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王熙凤,贾老太君口中笑骂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的“凤辣子”,这就让我们对于王熙凤这个人物的了解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三言两语便让初入荣国府的林黛玉对这位精明强干又八面玲珑的琏二奶奶有了初步的印象。
从这种叙事方式上来讲,书中对于主人公陈千里这个人物的塑造也是同样的方式。
小说甫一开始,陈千里尚未正面出场时,我们就已经从反派人物游天啸对于被捕的小组成员的审讯中清晰地看到其对于陈千里的态度颇为忌惮,同时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对于陈千里的初步印象,我们会好奇,这究竟是怎样一位神仙?
我们说,一个人为何会对另一个人如此忌惮?究其原因,无非来自于对方的财富、权势、地位或者某一方面较为突出的个人能力。
基于双方的敌对立场,我们可以轻松排除前三点,答案呼之欲出,陈千里身上要么有游天啸急欲挖掘的秘密,要么他的存在会对敌方产生致命的威胁,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才会令这位心思缜密的侦缉队长如此郑重其事。
作为一部群像小说,严格来说,从整部小说的篇幅上来讲,书中对于陈千里的着墨也并没有勾勒太多,但却如同林黛玉初见王熙凤一样,作者在这个人物的拿捏上可谓恰到好处。
寥寥数语,我们便了解到他的背景来历、组织上派给他的任务,他来到上海后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以及他与阔别多年的弟弟陈千元之间的手足情谊。
尤其在对于弟弟个人问题的态度上,尽管陈千里没有明确态度,但字里行间依然隐晦地透露出一个离家多年的兄长对于弟弟的关爱之情,这就让我们觉得他不只是上级派来审查内奸“西施”的地下工作者,除了这个不能公开的身份,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与常人一般七情六欲的人。
小说以北宋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命名,不仅仅因为它是被组织委以重任的陈千里与同志之间的接头暗语,实则这幅名画寓意着一个一旦启动便无法撤销的计划。
从大的方面来讲,说它关系着我党在上海地下情报工作的生死存亡都不过分。在那种孤独而又绝望的境况下,依然坚守工作的情报人员该有着怎样坚韧的心性与坚定的信念?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千里江山图计划”真正的目标在于实现中央机关的战略大转移。
毫无疑问,在整个计划中,这个转移的过程必须是安全且行之有效的。
问题在于,理想总是完美的,现实却是骨感的。这场事先张扬的大转移由于叛徒,或者准确地说是“内奸”的出卖而胎死腹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中良善的一面与罪恶的一面在不断较量。
有人为了区区五根金条不惜抛弃自己的革命信念,终日东躲西藏,疲于奔命,最终惨死于敌人手中;有人杀掉于己有恩的入党介绍人,化名后处心积虑接近其遗孀,为了达到不可言说的罪恶目的,双手沾满了血腥;有人为了掩护同志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有人为了革命事业从容赴死……
读罢全书,我们不仅感动于伟大的先烈们在上世纪白色恐怖时期为了我党革命事业做出的牺牲贡献,同时,人性中罪恶的一面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相信这也是本书作者写作的初衷之一吧!
21世纪的今天,如果还有什么值得人类去珍惜、去思考,我想,它应该而且必须是来之不易的和平!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