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2023-02-17 12: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摘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紊,非语言行为是语言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跨文化
交际中,保持两者的和谙一致是交际双方都应遵循的原则。文章拟在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与
语言交际行为之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并对于如何进免冲突、保
持两者间的和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锐词: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
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
为。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在研
究交际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语言行为,而忽
视了非语言行为。但是,同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
相比,非语言行为具有更真实地传递信息、更准确
地表达情感等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同语言行
为一样,非语言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
地会受文化的影响,同样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
可能亦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严重影响彼此的交
际。本文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
交际进行分析。
一、非语盲交际
1.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非语言交际(NonvethalConununieauon)指
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
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
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
广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
有交际行为。狭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那些个人发
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中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
的加工过程,它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在
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
行为同时发生。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
研究,它的涵盖范围广,涉及到多个知识领域,如:
人类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
非语言交际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体
态语(Bodyhanguage),由人体各部分的动作来提
供的交际信息,包括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
流、手势、姿势、体触等。一类是场景(setting),由
个体与环境相结合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时间
概念、空间取向、沉默等。
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非语言交际相比语言交际有着几方面的特
点:首先,许多非言语行为是多义的,它们在不同
文化或地区有多种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含
义。如果对这种现象了解太少,一旦置身于不同
文化之中,便很容易感到困惑并产生误解。其次,
非语言交际具有非结构性,即:非语言交际没有正
:
式的结构或固定的模式,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是
无意识的,无章可循的。再者,非语言交际具有连
续性。语言交际有始有终,持续的时间有限。非
语言交际则不然,譬如,在激烈的讨论之后,辩论
双方虽然不再开口,但是,丰富的面部表情却仍在
传递着许多信息。
3.非语言交际的模式
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有各自的规则。人们
用语言交际时所使用的词语、句子等语言符号有
着传情达意的功能。非语言交际也是一个符号系
统,也有其特殊的传达信息的符号特征和功能。
如,人的面部表情能通过眼、眉、嘴、鼻和脸部肌肉
的运动变化传达快乐、悲伤、惊奇、恐惧、愤怒、蔑
视、困惑等多种情感。因而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通
过对非语言信号的编码和解码传递信息、交流感
情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非语言交际的
基本模式:
信息发出者(编码)—非语言信号(解码)—信息接受者如上所示,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是交际双方
本身,他们在各自的文化、知识、经验、心理等背景
和具体语境下发出和接受信息。
化差异带来的“咫尺天涯”的感觉就成为很自然
的事了。避免冲突就要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可能同
语言行为发生冲突的非语言行为。此外,如果为
了获得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而使用与语言行为相
冲突的非语言行为,交际者应持特别审慎的态度,
并要及时考虑到对方能否接受这种冲突信息,以
免造成不应有的冲突。因此,研究语言交际、非语
言交际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最为现实的意义就是要
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三、语官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关系的确认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
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即信息的编
码和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发出或接受。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
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会毫无疑问地发挥其不可替
代的作用。其次,当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非语言
交际的替代、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不可低
估。众所周知,能说会写另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
对这种语言的理解不会产生偏差。因为词汇的字
面含义毕竟有限,而理解的决定因素与文化息息
相关,文化因素又往往隐藏在词汇之后,它包含了
许多非语言交际因素在内。
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比较注意语言交际
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容易忽略非
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影响,结果文
化误解和冲突频频发生。虽然先进的交通和通讯
手段缩短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时空
距离,然而这并未消除人们在心理上的隔阂。文
有学者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
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
语言行为传递的。川还有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
非语言交际,由此,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
要作用可见一斑。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举止和仪
态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
信息量。人们自然流露出的各种表情、手势等非
语言行为所反映出的信息同语言交际相比更真
实、更准确、更适宜传达隐含的示意。依赖非语言
的迹象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想法,能更好地
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际内容,从而使交际
的质量升华。在很多语言表达不好或不屑用语言
来表达的场合中,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或必须替
代语言行为,使交际更精确、更具表现力。如果在
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语言障碍,对非语言行为的依
赖性就会更高。
当然,对于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整个交际过程
中的作用及其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
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脱离非
语言行为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
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有
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
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行为配
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而脱离了语言行为,孤
立地去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
难以奏效的。陈原认为:“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
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
只是语言。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
非语言这两种工具。”
在语言交际中,语言与非语言之间是主与从
的关系,客观地讲,语言是交际的主体,理所当然
地处于主导地位,非语言暗示是语言的有力辅助
工具。对于这一主从关系的确认不应有任何的动
摇。在一般情况下,非语言交际行为对语言交际
行为起到的主要是强调和补充的作用。它包含六
个方面:补充(Co呷lementing),抵触(Contradic-
ting),重复(R伞ating),调整(Re,lating),强调
(Aeeenting),替换(substituting)。[,]
首先,交际的主要意图要通过语言手段来实
现,尽管非语言暗示传送的信息量很大,但对交际
有实际价值的信息却是有限的,它们无论如何无
法与有限的、但却系统连贯的语言表达相提并论,
而非语言暗示则为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交
际情景以强化和补充语言手段。其次,从交际的
角度来看,两者的性质和作用大不相同。在某些
方面,如准确、细腻地刻画交际者的心理活动,形
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形状、运动状态等方面,语
言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非语言暗示是影
响语言交际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更
丰富且准确地表现较为细腻的心理活动。
与语言行为相比较,非语言手段有诸多优势:
(l)更可靠;(2)有时更方便、更恰当。但是,当我
们在肯定非语言暗示相对于语言行为有许多优势
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1)非语言交际
是非结构性的,往往无章可循,变通性大;(2)非
语言行为较多的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容
易产生歧义;(3)文化背景的不同使非语言行为
的研究者们很难找到诸如音素、音节、单词、句子
等清晰的分析单位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四、语盲交际与非语育交际冲突的产生
在谈论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的冲突这个问题之
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词语的常规语义和隐
含语义。所谓“常规语义”主要指一个单词、词组
或句子的字面含义(uteralmeaning)。该意义为
一般人所普遍理解,在具体的情景中不会产生歧
义。同时,常规语义还包括那些约定俗成的引申
含义。例如,pig一词的字面含义是“猪”,但该词
还常用来比喻“贪婪的人”。这两种含义都已被
人们普遍接受,都属于常规语义。而“隐含语义”
是指一个单词、词组或句子所具有的通常不为人
知的含义。这种语义由于使用频率较低,交际者
无法依赖语言本身来揭示其隐含语义,因而常常
130
需要借助非语言的手段来进行确定。某些词语的
隐含语义是无限丰富的,这些无限丰富的隐含语
义与该语言单位的常规语义有着或疏或密、或正
或反的联系。由于隐含语义不但具有隐蔽性,而
且内容多样化,因此要使非语言行为与语言的隐
含语义保持一致并不总是件容易的事。隐含语义
的理解如果离开非语言行为的帮助,语言与非语
言的语义指向有时会发生冲突。
概括起来,语言与非语言的冲突有三种结果:
(l)使信息的接受者无所适从,无法断定传递的
哪一个信息是真实的。(2)两者搭配,传递出一
种特别的混合效果。这种混合不是两种语义的简
单叠加,而是在此基础上营造出的一种特别的语
义或情感氛围。(3)两者搭配,但唯有非语言行
为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当目的语使用者的语言表
达能力欠佳时,交际者要从对方支离破碎的言语
中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意图,其理解的难度可想而
知。此时,非语言行为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
非语言行为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作用必须
具备下列条件:行为本身必须是信息的载体;编码
和解码的程序必须是交际双方所熟悉的;载体的
形式必须是双方都承认的。如果双方用不同的载
体形式(非语言行为)表达某个意义,交际就会发
生障碍。例如,拇指与食指合拢,其余三指伸直,
这个动作在英美文化内是“很好、没问题”的意
思,在我国是“三”,但在有的拉美国家它却是狠
裹的动作。[3]
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的冲突并非只会对交
际产生负面影响。实际上,我们时常会有意无意
地利用两者的冲突关系以获得某种特殊的交际效
果。例如用愉悦的面部表情去搭配包含负面意义
的语句则会给人以不真诚的,或是“玩笑”的感
觉。因此,交际中保持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和谐
一致才是至关重要的。
五、避免冲突、保持和谐
1.使用一个“公共信号库”
所谓“公共信号库”即交际双方知识和经验
范围内的交叉重叠。只有存在这样一个信号库,
发信方所要传递的内容才有被正确接受的可能。
如手势“V”能正确传达“胜利”的含义是以交际
双方都有这一先验信息为基础的。
2.正确利用语境
语境因素决定谈话的含义。谈话总是发生在
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具体的文化背景下,话语的生
成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交际者根据对语境的认
知而确定的。语境包括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和
认知语境。非语言语境包括交际场合、双方的身
份、地位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是指谈话的前言后语、过程
及交谈者对影响交际效果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
判断的能力。由于个体交际者的背景经历相异,
必然会使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认知和解码能力
相异,最终导致交际双方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性和不平衡性。
要正确地推导和理解特定语境下的特定含
义,就要综观语境诸要素。如果说语言交际的内
容会因语境不同而变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非语
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它能丰富而准
确地表现交际者的心理活动。同时,就效率而言,
前者是无法与后者相媲美的。在不同语境下,对
非语言信号的解码可实现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每
一非语言行为都不是孤立出现的,也不一定都是
有意识地要传递某一信息。因为非语言交际常常
捉摸不定,难以察觉,同时,它又贯穿于整个交际
过程中。非语言交际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
度、心里活动和价值观念。[’]因此,交谈双方只有
对语境统一建构和把握,使话语与语境有机结合,
彼此才能应对自如,交际才能有效、顺畅。正确利
用语境是避免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发生冲突的
另一重要前提。
需要注意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识别非语言
行为信息时要严防模式化或只看表面现象。排除
非语言交际行为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干扰就可以尽
力避免冲突,实现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和谐沟通。
3.正确理解非语言信号
成功的交际仅仅依靠对语境的把握是远远不
够的。在非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中,其伴随及协
助语言表达这一功能尤为重要。非语言与语言行
为的和谐在很多场合下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达
成的,或者说,伴随语言行为出现的非语言行为很
多都是习惯性的。所以说非语言信号的正确解码
对于语言表达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是正确的言语理解的重要保证。
在有些场合,交际者需要有意识地使用某些
与语言相和谐的非语言行为,以便使双方借助这
些非语言行为确定语言行为所传递的信息是否正
确。因为与语言行为相伴随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不
止一种,如果其中某一非语言行为背离了与语言
保持和谐的原则,交际对方就可能对所接受到的
信息表示疑惑不解。因此,保持语言行为与非语
言行为的和谐,还应保证每一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信息彼此间不发生冲突。
4.进免文化冲突
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一样,在很多方面都
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同一国家或民族的人们
非语言交际行为并非完全一样,即使在同一地区,
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
间,非语言行为也是千差万别的。在一种文化中,
与语言行为相伴随的非语言行为的语义指向是和
谐一致的,但在另一种文化中,两者的语义指向却
可能是冲突的。对他种文化理解的欠缺会导致对
非语言行为理解的偏差。例如,中国人在表示
“吃饱了”时习惯用手轻拍自己的肚子。在这里
“拍肚子”表示“吃饱了”是中国文化所做的诊释;
而在美国文化中,表示“吃饱了”却是一只手放在
自己的喉头,手指伸开,手心向下,意思是“已到
这儿T”。[’]
值得注意的是,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
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非语言行
为和语言行为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非
语言交际同样是密不可分的,非语言行为作为信
息传递的手段也是文化的产物,是某一社会的共
同习惯,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行为准则。非语
言行为的形成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异文化冲突信息的认知取决
于信息输人者对对方语言、非语言行为及文化的
熟悉程度。因此,文化差异是导致文化误解和冲
突的主要原因。文化差异在非语言交际中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有
别。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会以不同的非语
言交际行为和手段表现出来。在世界上大多数国
家和地区,人们用点头来表示肯定,而在非洲某些
国家,人们则用摇头来表示同意。
其二,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相
同。有些手势或动作在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可使
用,因而传达的信息基本相同。但在跨文化交际
中使用这些手势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并注
意其使用场合。
其三,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部分
相同。有些非语言交际手段或行为在不同的文化
中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有些还具有高度的地方
性,仅仅用于某些特定的文化或语言区域。例如:
对亲密距离的理解,中国人和西方人亦有不同。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人们相互击掌、拥抱、亲吻面
颊等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在中国,一般不会使用这
种体触行为。
要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
问题,就要在理解他种文化非语言行为的含义时
牢记三条原则:第一,在注意某一非语言行为表现
时不能忘记:在实际交往中往往是多种非语言行
为同时配合行动。第二,任何人都无法列举和描
绘出每种文化的所有非语言行为。但是,如果我
们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正确理解一些常见的非语
言行为的信息,就可以对所需要的信息有一个概
括的了解。第三,我们只有先了解本族文化的非
语言行为,才能理解他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I’1
由此可见,要实现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之间的
和谐一致,就要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
问题。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
差异。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根本在于文化对比研
究。通过文化对比,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
和相异点,以及交流中可能造成的误解和冲突,排
除文化干扰,实现顺利、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那么
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学会排除文化干扰的
正确、得体的方法。在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非语言
交际行为与手段的含义和特点的同时,了解目的
语文化和母语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
差异和文化冲突所在。其次,要学会正确、得体地
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方法。正确理解在语
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相结合的话语结构中的非语
言行为的含义和文化特点。川

求论文交际中语言艺术3000字

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英文化差异 褒奖语及应答 语用失误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
(1) 你做的饭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
(1) 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
英语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
(1) 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 你起得总这么早!
(3) 你学习真努力!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 你女儿长得真漂亮!
(2) 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论文

评价一个人的形象,我们可以从长相、举止、处世为人等方面来进行,还可以从语言表达发面着手。吐字清晰与否是判定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准。如果你想完善自己的个人形象,那就要做一个吐字清晰的人。不管外表有多好,如果说话含混不清,往往会让人的魅力减半。这就是语言表达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语言表达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吐字清晰,便于沟通。除了自言自语,人们说话都会希望别人能够听懂。要让别人听懂自己的话,需要自己表达的够明白。然而,如果你吐字不够清晰,那么就算你措辞非常到位,恐怕别人也不会知道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当然,吐字清晰不仅会为个人的美好形象贡献力量,为人与人的交流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还会为个人的人生添光增彩。

瑶瑶是一位客家女孩,因为从小到大周围的人都讲客家话,所以,客家话也就成了瑶瑶最常用的语言。然而,当瑶瑶决定去北方工作的时候,她就不得不学习一下普通话了。普通话跟客家话差别很大,学起来有些困难,但是瑶瑶始终不放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虽然她的普通话还不标准,但是她已经能够做到吐字清晰了,同事们都开玩笑说,瑶瑶的普通话水平与日俱增!

起初,瑶瑶心底因为学普通话而暗自叫苦,但是,慢慢她发现,她刚来公司时,老板很少关注她,等她把普通话练到比较标准的时候,老板开始把一些比较重要的业务交给她去处理了。在一次无意的谈话中,老板透露说:“虽然我知道你很有能力,但是你刚来公司时,吐字不清楚,我怕你和客户沟通时会出现问题,没想到你这么快就解决了语言问题。”

顿时,瑶瑶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别对的事情,因为吐字清晰让她变得更加出色,她也因此让自己的事业变得更加顺利。假如她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改正它的话,她可能就难以让自己在北方立足。

说话时一定要做到吐字清晰,要做到让别人与你沟通没有障碍,这样你才会展现一个更好的形象,能因之而收获事业、交际等方面的成功。因此,应该养成良好的吐字习惯,尽力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这是让别人听懂你的话的前提,是与别人进行正常交流的前提。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论文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