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见刊时间

2023-02-16 20: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见刊时间

1994年9月隶书作品对联发表于《中国书画报》。1997年5月19日隶书行书发表于《中国书画报》。1998年6月草书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1999年3月行书、草书作品发表于《书法之友》。2000年9月行书作品发表于《书法报》。2001年5月楷书作品发表于《书法》杂志。2001年10月行书作品发表于《书法报》。2002年3月行书作品发表于《大众日报·书画版》。2004年6月数幅作品发表于《韩中书艺文化交流展作品集》。2005年7月楷书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06年4月行书作品发表于《美术报》。2007年4月楷书作品发表于《东方艺术》(原《书法杂志》) 1999年第三期《书法之友》。1997年5月19日《中国书画报》。2001年第五期《书法》杂志。2003年第1期《书法世界》(原《书法之友》)。2001年10月《书法报》。2002年3月《大众日报·书画版》。2005年7月《中国书画报》。2006年4月《美术报》。2007年4月《东方艺术》(原《书法杂志》) 1998年12月《中国近现代书法演化倾向反思》获山东省文化厅主办的第三届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2000年8月《建立视觉化大美术观念的书法教学体系和模式》获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2008年论文《朗朗如玉山上行——轮蒋维崧金文书法艺术》获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2009年论文《明末清初山左集古碑刻研究》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 1994年8月《略论中国传统的书法意象批评》入选中国青年理论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书法史学美学研讨会。1997年9月《中国近现代书法演化倾向反思》入选浙江文化厅举办的沙孟海书学研讨会。1998年11月《“学院派”书法创作及其现代性》入选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青年理论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书法学”暨书法发展战略研讨会。1999年5月《传统书法批评与当代书法创作观念》(署名孟庆星)《当代书法创作散议》(署名王凌云)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论文征集。(二类论文)2000年7月《论展厅书法创作及其他》入选山东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山东省首届书法理论研讨会。2007年10月《“现代性”视觉理性与当代书法批评的转型》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2011年7月《邓石如、包世臣与晚清湖广碑学书风》入选“邓石如暨清代碑学书法学术研讨会” 1995年6月《楷书中笔画的几种交接方式》,《书法导报》。1996年2月《走向本位的书法创作--试析“学院派”书法创作思潮兴起的原因》,《现代书画家报》。1997年9月《中国近现代书法演化倾向反思》入编杭州大学出版社《沙孟海书学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3月《“学院派”书法创作研讨会综述》,《书法报》。1998年5月《新的支点--再谈“学院派”书法创作》,《书法报》。1998年11月《“学院派”书法创作及其现代性》入编天津美术出版社《第三届全国“书法学”暨书法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1月《展览应走向法律化、民主化》(署名海隅),《书法报》。1998年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主编的《93——96中国书法篆刻年鉴》(天津美术出版社)若干条目的编写。1999年3月《论展厅书法创作及其他》,《书法报》。1999年5月《展览背后的浮躁》,《中国书画报》。2000年9月《披着袈裟的士人--王元军〈怀素评传〉述评》,《书法导报》。2000年9月《王铎为苏京书写的两件作品考》,《书法导报》。2000年4月《相摩相荡 氤氲化醇--马世晓大草创作思想》,《书法之友》。2000年10月《与王元军博士关于高等书法教育的对话》,《美术报》。2004年12月,《依类象形 触类通意》,《书法导报》。2005年第10期《朗朗如玉山上行--蒋维崧金文书法艺术探析》(与于明铨合撰),《书法》。2005年12月28日《〈集古录〉成书过程与名实关系考》,《书法导报》。2006年第1期山东青年书法家协会《青年书坛》。2006第1期《浅议中国书法的“法”与“意”》,《美术大观》(中国核心期刊)。2006年4月29日《中国水墨精神感言》,《美术报》。2006第6期《欧阳修理性批判精神与北宋尚意书风思潮的形成》,山东艺术学院《齐鲁艺苑》。2007年第1期《清初山东张在辛家族印人与齐鲁印派关系考论》,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书法院《东方艺术》。2007年第2期《云是鹤家乡--马世晓大草艺术与当代书法创作》,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国家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第2期《张在辛〈篆印心法〉及其印学思想》,《书法》。2007年底4期《现代视觉理性启蒙:略论传统书法批评的转型》,《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月18日《视觉理性与当代书法批评的现代转型》。2007年10月24日《视觉化与当代书法批评的困境》,《书法导报》。2007年11月7日《现代视觉理性启蒙:略论传统书法批评的现代转型》(续),《书法导报》。2008年5月14日《也谈邢侗归里致仕的原因》,《书法报》。2008年7月30日《蚂蚁爪子》,《书法报》。2008年第三期《欧阳修朋党思想与北宋尚意书法演进之关系》,《书法赏评》。2008年第六期《晚明地域文化认同与“南董北邢”》,《书法》。2009年《碑帖雕刻家与明末清初山左篆刻》,《印学研究》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009年7月1日《苗培红——小手枪换成大手笔》,《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7月10日,《郭伟楷书说》,《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7月10日,《精雅古朴气韵足》,《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7月22日,《李松——魏碑出新的“行者”》, 《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7月29日,《金鉴才——别样的钱塘风雅》,《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8月5日,《穆棣——理具才情 感亦有格》,2009年7月29日,《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10年第一期《小品书法论》,《书法》。2010年4月14、21日《晚明清初山左集古碑刻考论》,《书法导报》。2010年,《张贞、张在辛、张在戊、张在乙父子年谱》(约2万字),《印学研究》第二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010年,《清初山东张在辛家族印人与齐鲁印派关系考论》,刊于赖非主编《山东文艺评论丛书·书法评论卷》。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年7月版,页132——139。2010年,《从大学书法专业考查课的三个层次看该课程内容的设置》2010年12月,《邢侗书学思想研究》,刊于《请循其本——2009年金陵国际书法创作研讨会论文集》,出版社2010年版,页187——200。2010年7月14日,《邢侗书学思想内涵研究》,《书法报》。2010年12月8日,《手卷书法谈》(答《书法报》记者问),《书法报》。2011年1月19日《谈高等书法教育》(《书法报》“高等书法教育大家谈”)2011年3月23日《谈高等书法教育》(《书法报》“高等书法教育大家谈”)2011年第2期《书法家的职业化与书法创作的形式化》,《书法》页47“书法家的职业化与书法创作的形式化六人谈”。2011年第3期,《米芾行书》,《书法》页60—61。2011年4月·下,《邢侗与明末清初山左集古碑刻考论》(约1.8万字)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东方艺术》。本文遵守CC-BY-SA 3.0和GFDL协议

湖北美术学院怎么样?

简介: 湖北美术学院是中国华中地区最高美术学府,她坐落在长江之滨的中心城市武汉,现址武昌中山路374号(原昙华林)。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是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由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蒋兰圃先生、唐义精先生及徐子珩先生等数位热衷于艺术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于1920年所创建。几十年来,我院师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和设计展示活动多次获得国家级金、银奖章和其它重要奖项。有些作品被中外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还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和画集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湖北美术学院形成了自己兼收并蓄的教学特点和锐意创新的艺术风格。我校人才辈出,培养的学生遍布在大江南北,有的已成为学术造诣深厚的知名艺术家,有的担任了美术教育或专业部门的领导职务。目前,我院中、青年师资力量雄厚,在培养美术人才的教学中和繁荣美术事业的创作中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我院美术各学科、专业发展全面、丰满,现设有中国画、油画、壁画、版画、雕塑、设计(装璜、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术学和美术教育10个系及研究生部,成人教育部,中等专业部(附中)和公共课部。学院还有陶艺研究所,雕塑研究所和环境艺术研究所,承担教学、科研和艺术的社会开发。设计艺术学及美术学及美术学两大二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已确定为“十五”期间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画系工笔人物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湖北美术学院学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季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已成为反映美术教学、科研状况和国内外艺术动态和重要窗口。我院对外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先后有美、英、德、瑞、日、奥、叙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来访讲学,聘有外籍和国内教授多名。学院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形成了适宜于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艺术氛围。学院现与德国斯图加特设计学院、美国阿尔弗雷德设计学院进行校际交流。从2000年起,每年有两名毕业生的作品选送参加法国的Salon国际艺术展。学院也相继派出教师出国考察举办展览和进行学术交流,并以各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从1920年创立的武昌艺专,历经时代的变迁,到今天的湖北美术学院,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经过几代美术教育家和艺术家的努力,学院不断地成长,发展,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她将以崭新的姿态迈向美好的明天!

中国八大美院是那八大?有没有它们的详细资料!或者如何考入!

中国美术学院
1928年,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林风眠先生,选址杭城西子湖畔,创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以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几十年来,学院十迁其址,六易其名:1928年,国立艺术院。1929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中国美术学院。
建院76年来,学院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外闻名的艺术家,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梁、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李霖灿、邓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等,都曾在这里撒播艺术的种子,留下耕耘的足迹。当今活跃在国内外艺坛的许多知名艺术家都曾经在此学习、教学。
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已是当今国内在造型艺术领域中,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综合型美术学院之一。它拥有四个校区,地跨杭、沪两市,占地千余亩。现有学生6000余人,教师500余人。已有正高职称76人,副高职称138人,中级职称177人。学院所拥有的两大主体学科: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均已获得国家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造型学院、设计学院,造型学院设有中国画系、书法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综合艺术系、新媒体艺术系、造型基础部和美术史论系;设计学院设有视觉传达系、工业设计系、陶瓷艺术系、染织与服装设计系、环境艺术系、建筑系和设计基础部;另设有国际教育学院、视觉艺术学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成人教育分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附中等教学机构。学院具有完整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全球境域与本土资源互动、人文关怀与社会实用共生、造型与设计学科兼备的学科结构 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于1950年4月由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毛泽东为学院题名。徐悲鸿、江丰、吴作人、古元、靳尚谊先后担任院长。现任党委书记为杨力同志,现任院长为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潘公凯教授,现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著名油画家靳尚谊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18年,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下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华北大学美术系的前身是1938年创建于延安的“鲁艺”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现设有造型学院、中国画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六个专业学院,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海南教学实习基地和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学院现有七个本科专业(绘画、雕塑、艺术设计、美术学、建筑、摄影、动画),一个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覆盖八个二级学科),一个建筑学二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一个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点,两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美术学、设计艺术学);2003年获准建立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专业范围涵盖油画、中国画、版画、壁画、雕塑、动画、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时装设计、摄影艺术、数码媒体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史论、艺术管理、设计管理、博物馆学、艺术考古、美术教育学等20多个学科,学院每年招收中专生(附中)、专科生(成人教育)、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各类进修生。现有教授、副教授145名,讲师91名,现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3500余名和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留学生百余名。 四川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座落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市西郊的长江之畔。学院自1940年建校以来,以完善的、独特的美术教育体系、活跃的学术氛围、卓越的艺术成就,驰誉国内外,成为“长江上游的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1938年李有行、沈福文、雷圭元、庞薰琴等热血青年,在成都创办了“中华工艺社”,表达振兴中华之意。1940年成立由李有行任校长的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当时成都还有另一所南虹艺术专科学校也是人才集聚的地方,王朝闻、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史岩、叶正昌、程丽娜等都曾先后在那里执教、讲学,后与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合并,并改名为成都艺术专科学校。随着解放大军挺进西南,一批艺术战士随军从西安南下,他们是由贺龙担任校长的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的一部分,抵达重庆,创建西南人民艺术学院。1953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成都艺术专科学校的绘画科,应用艺术科和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的美术系合并成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两校的合并,不仅人才荟萃,也是专家与战士的结合,西方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与革命思想的融合。1959年正式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
学院现设有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设计艺术系、工业设计系、美术学系、美术教育系、建筑艺术系、影视艺术系、继续教育学院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社科部与公共课教学部共14个教学单位。目前,有油画、雕塑和装潢三个省级重点学科,17个硕士学位点。现有教师285名,其中正、副教授 131名,各类在校学生4700余名。学院面向全国招生。

鲁迅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亲自倡导创建。1946年,鲁艺先后迁校至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和沈阳,曾更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1953年,以美术部为基础组建成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建址于沈阳。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 学院现有11个系(21个专业)和一个成人教育学院、一个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本部设中国画系(含中国画、书法专业)、版画系(含版画、水彩专业)、油画系、雕塑系、摄影系(含摄影、影视摄影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系(含平面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动画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系(含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含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纤维艺术设计专业)、工业设计系(含工业设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史论系、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艺术文化研究中心(含中国人物画工作室、美术教育专业)。成人教育学院开设脱产、函授、自考教育,设有中国画、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摄影和美术教育本、专科各专业。学院各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和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各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现有各层次在校学生3780人,其中本科生3351人,硕士生229人,在职研究生班200人。另有外国留学生29人,成人教育学院现有在校学生978人。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好、能力强、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284人,其中教授41人,副教授93人,讲师80人,助教70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内艺术界有名望的离退休老专家、老教授仍在教学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有20位专家享受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地处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位于南湖高科技开发区的中心地带。校园占地面积82181平方米,教学区建筑面积85976平方米。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座落在海河之滨、三叉河口,位于天津市中心。其前身为北洋女师范学堂,1906年6月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先生创办,是我国最早的公立高等学府之一。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中,涌现出邓颖超、郭隆真、刘清扬、许广平等一大批先进分子,成立了“觉悟社”,并同周恩来、马骏等男校学生一起,领导了当时天津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光辉一页。
该校初期是师范教育的学校,1926年左右,专门设立了美术科,同时增设了西画、国画、图案三个专用教室。1929年美术科发展为图画副系,学校成为当时国内建制最完善的师范院校之一,设有家政、国文、英文、史地、教育、音乐、数学、理化和生物9个系,图画、体育2个副系,在校学生达350人。新中国成立后,学院经过多次调整、易名,经历了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等,于1980年2月定名为天津美术学院。
学院占地94亩,校舍建筑面积8.79万平方米,目前设有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雕塑等五个二级学科, 设有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摄影艺术、综合绘画、公共艺术、多媒体设计、美术史论等17个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3000余人。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为华中地区唯一一所多学科门类、多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学院,她座落在长江之滨的中心城市武汉,现址武昌中山路374号(原昙华林)。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是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由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蒋兰圃先生、唐义精先生及徐子珩先生等数位热衷于艺术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于1920年所创建。 学院美术各学科、专业发展全面、丰满,现设有动画学院(含影像媒体和动画)及中国画、油画、壁画、版画(含印刷图形设计)、雕塑、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含服装表演与设计)、美术学(含艺术设计学)和美术教育等12个院系及研究生部,成人教育部,中等专业部(附中)和公共课部。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我院成立了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下设陶艺研究所、雕塑艺术研究所、民间美术研究所、非文化研究所、水彩艺术研究所和环境艺术研究所等,承担教学、科研和艺术的社会开发。美术学绘画专业已建成省级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为“十五”期间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画系工笔人物画课程、雕塑系泥塑课程和版画系石版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现有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和艺术学三个二级学科,经教育部批准,已开始招收艺术专业硕士生FMA。《华中美术》(湖北美术学院学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季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已成为反映美术教学、科研状况和国内外艺术动态的重要窗口。 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位于西安市南郊,北邻小雁塔,东与大雁塔遥遥相望,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专业高等美术学府。校园占地三百多亩,校舍建筑面积十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青树参天、绿草茵茵、民间石刻艺术品遍地林立,人文气氛浓厚。学院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及学生公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包括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2003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获博士点授权单位,美术学获博士点。绘画学科是陕西省高等教育重点学科和名牌专业。
目前,学院设有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设计系、建筑环艺系、装饰艺术系、服装系、美术教育系、史论系、高职大专部、成人教育学院、基础部、附中等14个教学系(部),还设有自学考试管理中心及考前培训中心。学院现有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成教生、自考生、中专生等6个层次教学门类。有各类在校生8000余人,专业教师311人(含教授33人、副教授66人、讲师107人),还特聘了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教授30余人为我院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学院建立了美术研究院和雕塑艺术中心,设有美术馆、网络中心、文物标本陈列馆、民间艺术陈列馆、藏画精品陈列馆、少数民族服饰陈列馆及各类专业工作室,并在深圳、青岛、上海设立了分院,形成了立足本院辐射全国的开放式办学格局。学院还办有面向国内外发行的专业美术刊物《西北美术》,院图书馆藏书32万册,历代书画艺术珍品1900余件。 广州美术学院(暂无介绍)

李传真的人物作品

《当代工笔人物画集——李传真》、《八大美院——湖北美术学院卷速写试卷评析》访谈录“以传统揭示现代,在古典中升华”——与女画家李传真谈现代:工笔重彩画的传承 刘翠翠《艺术研究》2006年1月 锦泉斋美术馆代理推荐李传真作品欣赏山东文轩画廊代理画家李传真作品赏析 论文《创作随笔》 《华中美术》2003年3月  论文《谈中国写实人物画的当代性价值》《美术大观》论文《素描随笔》 《艺术界》2004年11月论文《动画专业素描教学初探》 《美术大观》2005年9月论文《“骨法用笔”的当代性价值刍议》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4年4月论文《窥视黑白》论文《谈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之我见》论文《闲话白描》 工笔人物《梦的空间》发表于《美术》2001年9月 《水墨丛书(二)》、《美术大观》、《湖北美术学院报》入编《黄宾虹奖·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新秀中国画集》2001年2月 工笔人物《飘浮的云》入编《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大展作品集》、入编《奇迪杯·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作品集》。工笔人物《人体》、《飘浮的云》入编《全国九大美术学院国画作品集》工笔人物《浮云》发表于《美术大观》1999年7月素描作品六幅发表于《艺术界》2004年11月水墨人物发表于《水墨名家》2005年11月工笔人物《肖像系列》发表于《美术天地》2006年1月工笔人物《少女·风景系列》发表于《美术市场》2006年1月工笔人物《民工》入编《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作品集》工笔人物《远方》入编《第十届湖北省美术作品集》、《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获奖集》工笔人物《肖像系列》、《橘子红了》、《浮云》发表于《美术向导》工笔人物《民工》发表于《美术》2005年7月工笔人物《橘子红了》、临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发表于《中国人物画与创作》

李中扬的主要学术论文发表

1、《装饰》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北京)2、《美苑》国家级美术核心期刊(沈阳)3、《包装工程》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重庆)4、《艺术与设计》(北京)5、《中国包装》(北京)6、《包装与设计》(广东)7、《设计艺术》(山东)8、《包装世界》(浙江)9、《设计新潮》(上海)10、《设计》(北京)11、《设计印象》(台湾)12、《实用美术》(上海)13、《展示》(北京)14、《湖南包装》(长沙)15、《中国机械工程》教育部认定重要期刊 全国中文机械仪表核心期刊(武汉)16、《理论月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17、《湖北社会科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武汉)18、《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全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武汉)19、《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武汉)20、《中外教坛》(香港)21、《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武汉)22、《武汉工学院学报》(武汉)23、《湖北工学院学报》(武汉)24、《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英文) 载入国际三大检索《ISTP》(北京)25、《国际设计大会论文集》(英文) 载入国际大三检索《EI》(美国)26、《CAID&CD2005大会论文集》(英文)载入国际三大检索《ISTP》(广东)27、《国际设计研讨会论文集》(英文)载入国际三大检索《EI》(昆明)28、《北京国际工业设计周学术论文集》(英文)(北京)29、《2008CUMULUS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会议论文集》(英文)(济南)30、《首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武汉)31、《国际工业设计研论会论文集》(重庆)32、《目标与特色——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33、《创意中国·设计教育再思考——全国艺术设计教育论坛论文集》(上海)34、《艺术设计教育展望——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论文集》(重庆)35、《岁月铭记——中国现代设计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深圳)36、《设计创造生活——艺术设计论文集》(上海)37、《感悟设计之道——艺术与设计优秀论文集》(重庆)38、《湖北省包装装潢论文集》(武汉)39、《湖北省美术教育论文集》(武汉)40、《中国科技博览》(北京)41、《设计艺术十五年——论文集》(济南)42、《走向教育创新之路——教学改革论文集》(北京)43、《全国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山东)44、《北大文化产业评论》(北京)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