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铜仁学院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2023-02-16 20: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铜仁学院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1、中国英语体系现有的语音特征和语篇特征.和田师院学报,2011年2月刊;2、中国英语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发展前景探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Engineering (国际教育工程),2010年6月刊;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汉语语法上的体现.南北桥,2010年第十期;4、语语块教学在高职高专口语课中的特殊意义.铜仁学院学报,2010年5月刊;5、对外汉语教材翻译问题初探.商情(全国经济教育类核心期刊),2010年7月刊;6、语块理论对大学英语口语课的启示.商情(全国经济教育类核心期刊),2010年8月刊;7、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1月刊。

凯里学院、毕节学院、安顺学院和铜仁学院哪个要好一点啊?宿舍条件,学校环境,还有教育方面

凯里学院相对好。下面从多角度进行对比:

一、师资力量

1、凯里学院:学校共有教职工总数935人,正高级职称人员109人(其中二级教授1名、三级教授6名)、博士研究生112 人、硕士研究生342人、州管专家11人、州级拔尖人才12人、州级以上“十百千”人才 56人。

2、毕节学院:据2017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914人,其中博士49人、硕士409人、正高职称57人、副高职称260人。教师中有省管专家3人、市管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有行业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97人、外籍教师3人。

3、安顺学院:根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教师队伍总人数为657人,其中专任教师430,教授及正高级职称53人,副教授及副高级职称24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502人(其中博士及在读博士74人),外籍教师3人。

4、铜仁学院:学校有教职工1007人,其中,专任教师530人,博士146人,硕士337人;正高级职称131人(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7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29人;硕士生导师79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1人。

二、科研成果

1、凯里学院:学校获立项各类科研项目共计2143项。其中,纵向项目623项、横向项目44项、校级项目1476项。纵向项目中,国家级项目31项、教育部项目2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3项、地厅级428项。

2、毕节学院:2011年,全校发表学术论文32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2篇,SCIE、EI、ISTP、CSCD、CPCI-SSH收录人大复印资料共35篇;出版专著11部、成果获奖15项。2013年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立项115项。

3、安顺学院:根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十二五”期间,学校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74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145项,地厅级项目267项。学校教师累计发表论文2473篇,其中被SCI、SSCI、EI等科学引文收录68篇,出版著作38部。

4、铜仁学院:学校获得科研总经费15990.6万元;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000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8项、省部级课题188项;发表学术论文2498篇,其中,在SCI、SSCI、CSSCI上发表论文170篇;获得授权专利733项。

三、院系专业

1、凯里学院: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5个教学分院,50个本科专业和少数民族预科,8个专科专业。

2、毕节学院:学校设有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生态工程学院、矿业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体育学院等15个学院,开设46个本科专业。

3、安顺学院:根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4个教研教学部,开办37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

4、铜仁学院:学校有10个学院,2个特色学院——乌江学院(校政协同办学示范学院)和田秋写作学院(专攻写作与沟通的特色学院),1个研究生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有33个本科招生专业,8个专科专业,涵盖教育学、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学科门类。

凯里学院坐落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凯里市,是全日制公办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实行“省州共建共管、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676亩,校舍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08.4万册;共有教职工937人,其中,正高职称114人、副高职称342人,博士115人,在校生(折合数)11458人,外国留学生132人。

贵州医科大学是几本呢?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贵州医科大学(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GMU),简称贵医大,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贵州省属重点高等院校,贵州省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院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贵州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国立贵阳医学院。1950年更名为贵阳医学院,划归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成为省属重点大学,2015年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1868亩,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教学医院9所;图书馆藏书181.35万册,电子图书43万册;设有教学单位20个,开设本科专业44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学校在职在岗职工2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718人;全日制在校生25689人(其中研究生3123人、留学生180人)。

院系专业截至2022年6月,学校设有20个教学单位,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教学医院9所,开设44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直属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贵州省口腔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兴义医院(兴义市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安顺中心医院(安顺市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六盘水人民医院(六盘水市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铜仁医院(铜仁市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贵阳妇女儿童医院(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金阳医院(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贵阳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6月,学校在职在岗职工2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71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14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贵州省“十百千人才计划”十层次人才1人、百层次人才8人、贵州省“百千人才引进计划”百人领军人才5人、千人创新创业人才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0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4人。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截至2018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贵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获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国家级2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贵州省级3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各4个,贵州省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贵州省级高等学校示范性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贵州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个;贵州省级精品课程17门。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药学、临床医学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贵州省人民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贵州省示范型本科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口腔医学、医院影像学、护理学贵州省特色专业:药学、医学检验学、护理学、口腔医学贵州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医事法律、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贵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医学技能实验中心、生物技术实训中心、临床检验诊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药与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贵州省人才基地: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人才基地、贵州省外科人才基地、贵州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基地、贵州省地方性与民族性疾病防治人才基地、贵州省人体组织工程及干细胞技术研发人才基地学科建设截至2020年6月,学校有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培育)9个,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涵盖10个二级学科),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涵盖17个专业学位领域),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涵盖56个二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重点学科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重症医学科学、急诊医学科学、皮肤性病科学、普通外科学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药剂学 、卫生毒理学 )贵州省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剂学、卫生毒理学、病原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培育)

贵州省临床重点学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感染科、血液科贵州省临床重点专科:内分泌代谢科、重症医学科、皮肤性病学科博硕学位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硕士、体育、应用心理、护理、药学科研平台截至2018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平台3个,省部级平台27个,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贵州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等,各级科研创新团队34个,学校是国家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和国家级药物临床实验机构。科研成果2011-2017年,学校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贵州省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7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79项。学校在地方病研究、中药民族药研发、组织工程干细胞生物医药研究、病原生物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成绩突出。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根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贵州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重点以医药卫生类资源为主,有各类文献2307567册,其中,中外文纸质文献1876060册(中外文图书1722440册,中外文期刊153620册)、中文电子图书430000册,外文电子图书1505种,机读资料1002盒(张);有正式数字资源12种,其中中文数据库6种,包含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NKI中国知网、维普资讯、超星移动图书馆、人大复印期刊、北大法宝数据库;外文数据库6种,包含EBSCO、OVID-Lww、Wiley Blackwell、Elsevier SD、OUP数据库数据库、忧阅外文电子书。学术期刊《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华首席医学网等收录。合作交流2013年,学校启动留学生教育。 2017年,学校成为第二批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院校。

截至2018年6月,学校与贵阳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信邦集团、益佰制药、威门制药等企业开展合作。学校与苏州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先后与英、美、荷、日、韩、泰、柬及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生培养、教师交流及科研合作关系,建立了中美、中英联合实验室,是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贵州省“平安留学”行前教育基地。

中南民族大学教务管理入口:https://www.scuec.edu.cn/jwc/

中南民族大学教务管理入口: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学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697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办学基础稳步夯实。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86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超过60%。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专业型硕士点,拥有涵盖10大学科门类的87个本科专业。2018年1月,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7年,民族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3。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2200余人,各类专任教师149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4.4%。“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9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6项。科研到账经费2.71亿元,同比增长51.4%。发表CSSCI期刊论文761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1篇。发表SCI期刊论文1373篇,其中一区论文279篇。高水平学术专著245部。授权发明专利271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3项。制定中药材艾叶国际标准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湖北全面小康研究院入选2017年度中国核心智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拥有国家级“互联网+中华文明”全国示范基地。学校位列全国高校C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第86位,自然指数2020年度排124位,学报人文社科版、自科版全部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级。

学校影响不断扩大。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是非“985”“211”高校中唯一获批单位,也是委属高校中唯一获批单位;2001年、2006年、2016年,连续三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成绩优异。2017年8月,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9月,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建校70年来,学校累计培养了15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包括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85级化学系校友向文胜,全国人大代表、优秀基层工作者代表87级历史系校友王瑞霞等。学校承担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建设多个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1221”精准扶贫联系村、驻村扶贫工作队、“616”对口支援长阳县、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定点帮扶恩施市基础教育、博士服务团、“三万”活动、科技副县长、基层高质量发展专才支持计划等“十大工程”,累计派出干部、教师144人次,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近4500万元,先后与恩施州、铜仁市、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黔西南州等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与武陵山片区、巴林右旗、德保县、乐安县等地区在人才培养、智库服务、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民族文化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学校与境外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重庆大学等数十家国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互访互学等深度合作。2008年建立全国民族高校第一所孔子学院,近年,学校受孔子学院总部委派开展多场文艺巡演。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