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清明上河图论文1000字

2023-02-16 19: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清明上河图论文1000字

24.清明上河图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阡陌纵横:指田地间小路纵横交错。阡,田地中间南北方向的小路;陌,田地中间东西方向的小路。

错落:交错纷杂。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本课指“古柳”有高有低。 茶肆:茶馆。

宛若:好像。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宅第:多指较大的住宅。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本课形容房屋密集。

市招:指店铺门前挂的幌子。 士农工商:士,指读书人;农,指农民;工,指手工业者;商,指商人。

泛指各行各业的人。 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此处指画面到此一下子没有了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

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

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

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坐落在市府广场东南隅的辽宁省博物馆,将于11月中旬隆重开馆。

届时,曾在沈阳“生活”了6年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将回沈“省亲”。《清明上河图》问世近900年以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颠沛流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团。

9月13日,记者探询了《清明上河图》的身世,以及鲜为人知的经历———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北宋徽宗时期,张择端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来“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它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

过去

北宋,汴京,汴河边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混杂着小贩的吆喝声,算命先生高深莫测的低沉语气,茶馆小工的招呼,孩子的嬉笑,热闹的京城呵。正值清晨,重要的交通枢纽——汴河,就早已充斥着商船。宏大的虹桥下船来船往,桥上人流如织。一只大船正要过那虹桥,船夫们忙碌起来:撑船的,钩桥的,用麻绳的挽住磐石的,有放下船桅杆的,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桥上的人都为此捏了把汗,船里船外何人不紧张呢。站在岸上的一个人笑笑,转身步入人群中,隐去了,低叹:好一个清明上河。

现在

河南开封,汴河边

又是新一天的早晨,一个背着背包的人站在汴河边,似乎是旅者。他向路人打听着什么:“您好,那边那座桥是虹桥么?”路人笑着说:“是啊,它是古桥梁史上的一项重要创造,被列为中国十大名桥之一呢。。。。。。”他谢过路人,环视清明上河园,1:1的比例复原了清明上河图啊,那“古朴”的虹桥,似曾相似的木船,只是没有属于那个朝代与今不同的繁华,它似乎随着汴河水一去不返了。虹桥身边多了现代化的商业气息,隐藏在开封新区的盛景。高楼大厦,在新世纪的太阳下生辉。

未来

河南汴河边,虹桥下

烟雾笼罩的清晨,空旷的虹桥下,一个人用手轻拍着虹桥。见证了几十个世纪的城市兴盛、衰败的虹桥,身上有时间刻上去的沧桑。虹桥周围,零落的小屋,身下静静流淌的汴河水,是无声的诉说者。雾渐散了,又是一轮朝阳升空,喧闹的一天在初升的阳光中拉开序幕。那人细细打量着虹桥,有些老朽了,可人们把它保护的不错——这是人类的瑰宝啊。离了虹桥,漫无目的地走。原住居民家的门开了,为何出来的是身着北宋装束的人?远望,低矮的北宋建筑。这,是过去么?不是,只是人们为了衬那座虹桥,将整个城市都复古了。不过唯一不搭的是,着古衫的人在用当下的语言交谈,有人开着太阳能汽车在巷中缓慢的穿梭——那是前来领略北宋风光的旅行者。

徐步走上能看到虹桥的地方,目光在桥上定住了,这,是古与今的交错。

[清明上河图作文300字] 清明上河图(仿写) 在宋朝时,有位画家叫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作文300字。

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花叫《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这幅画已经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生意的小贩,有留着胡子的道士,有行走江湖的医生,还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物都画在上面了,小学二年级作文《清明上河图作文300字》。 画上的街市真热闹。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画上面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绿豆大小。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境。 站长 陈老师 。

我喜欢的画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长528厘米,宽24.8厘米,它的中心市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流翻滚、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清明上河图》可真美啊!春天时节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不同行业的人在这虹桥周围从事着各种活动;画者把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梁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描绘得栩栩如生。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 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 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翰林张择端(公元十二世纪),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物、楼阁、舟车等。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我最喜欢的一幅画叫《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

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

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

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10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

[清明上河图作文300字] 清明上河图(仿写) 在宋朝时,有位画家叫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作文300字。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花叫《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生意的小贩,有留着胡子的道士,有行走江湖的医生,还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物都画在上面了,小学二年级作文《清明上河图作文300字》。 画上的街市真热闹。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画上面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绿豆大小。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境。

站长 陈老师 。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名称:清明上河图 类别:纸类文物、书画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 文物现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编辑本段]【概况简介】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8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

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

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

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

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

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

《清明上河图》

我在北京旅游时,有幸参观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在那里,我看到了北宋时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

据导游介绍,《清明上河图》全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绢本淡设色。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画。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随着画卷的展开,我们就像跟着一架摄影机的镜头,从城外的河边开始,逐渐向室外行走,然后过了桥,又穿过了城门,来到热闹非凡的集市中心。张择端画这幅画时,下了很大功夫,画上的人物就有7746人。有:作车轮的木匠,卖菜的高人,开酒店的掌柜……

最有意思的是,在桥下,船工们正在激流中架大船通过桥洞,船头有人在照看船行驶的方向,两边的艄公则用力的在划着船,气氛十分紧张。桥上的人在大声的喊着,叫着,而船上的船工们绷紧了神经,凝聚着所有的力量,以保无一失通过桥洞——总之,《 清明河上图》以高度的写实与技巧,使那错综复杂和引人入胜画面,令人拍案叫绝。

我陶醉了……

《蒙娜丽莎》、张大千的《多子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这些画中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是——《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宋朝江南时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各做各的事,周边还有很多的房屋、大树,以及别具一格的石拱桥。

画中画着许多人物,有当官的、算命的、抬轿子的、坐马车的、骑马的、挑扁担的……画上各种各样人都有,甚至还画的两个老翁在屋里逗乐。房子古朴典雅,还有不少参天大树,茂盛的枝叶格外引人注目。路边上还有许多的店铺,有饭店、茶馆、酒楼、杂货店……

在房屋背后有一条澄澈的河流,一丝微风吹过,水面上漾起了层层涟漪。水上也有做生意的人们,一艘艘大客船,货船正逆流而上;有的船正靠岸停泊,货船工人正紧张地卸货。湖水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这就是故名虹桥。桥上的人那才叫人山人海,每一处都站满了人,每处都是热闹的,湖水边还有许多的山与假山,高大的山上有许多

哎 同时天涯沦落人

不知道怎么我就到了这里,地上的泥土略有些湿润。此刻我正站在桥上,身旁有不少人在吆喝着。桥边有人正在喊着“再收一点,小伙子!”不论是谁此时此刻都会有些好奇。我好奇地迈着步伐走去,原来是一艘较高的船在穿过桥洞哩。

那些船工们手紧紧握着竹篙,还有些人正在盘索。无论是桥上还是桥下都有很多人在驻足观看,有人说过不去,有人则是知道他们。船上的小伙子们也没闲着,手不停在动,紧张的一刻终于过去,紧接着的是欢呼声和喝彩声。

我笑了笑,原来这里的一艘船过桥洞这么不容易啊。我走下桥向西走去,只见前方是繁华的街道,街道两边都是酒楼茶肆,有的茶肆里的客人正在聊天,这茶香或许是因为雨后清新的空气传得老远,满街都是茶香,沁人心脾。

分~~~

徐改《清明上河图》3——4段所描绘的画面

看起来不多 但至少也有200了~

求清明上河图鉴赏论文800字

清明上河图选事写作文

24.清明上河图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阡陌纵横:指田地间小路纵横交错。阡,田地中间南北方向的小路;陌,田地中间东西方向的小路。

错落:交错纷杂。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本课指“古柳”有高有低。 茶肆:茶馆。

宛若:好像。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宅第:多指较大的住宅。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本课形容房屋密集。

市招:指店铺门前挂的幌子。 士农工商:士,指读书人;农,指农民;工,指手工业者;商,指商人。

泛指各行各业的人。 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此处指画面到此一下子没有了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

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

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

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坐落在市府广场东南隅的辽宁省博物馆,将于11月中旬隆重开馆。

届时,曾在沈阳“生活”了6年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将回沈“省亲”。《清明上河图》问世近900年以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颠沛流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团。

9月13日,记者探询了《清明上河图》的身世,以及鲜为人知的经历———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北宋徽宗时期,张择端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来“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它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

[清明上河图作文300字] 清明上河图(仿写) 在宋朝时,有位画家叫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作文300字。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花叫《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生意的小贩,有留着胡子的道士,有行走江湖的医生,还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物都画在上面了,小学二年级作文《清明上河图作文300字》。 画上的街市真热闹。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画上面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绿豆大小。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境。

站长 陈老师 。

哎 同时天涯沦落人

不知道怎么我就到了这里,地上的泥土略有些湿润。此刻我正站在桥上,身旁有不少人在吆喝着。桥边有人正在喊着“再收一点,小伙子!”不论是谁此时此刻都会有些好奇。我好奇地迈着步伐走去,原来是一艘较高的船在穿过桥洞哩。

那些船工们手紧紧握着竹篙,还有些人正在盘索。无论是桥上还是桥下都有很多人在驻足观看,有人说过不去,有人则是知道他们。船上的小伙子们也没闲着,手不停在动,紧张的一刻终于过去,紧接着的是欢呼声和喝彩声。

我笑了笑,原来这里的一艘船过桥洞这么不容易啊。我走下桥向西走去,只见前方是繁华的街道,街道两边都是酒楼茶肆,有的茶肆里的客人正在聊天,这茶香或许是因为雨后清新的空气传得老远,满街都是茶香,沁人心脾。

分~~~

徐改《清明上河图》3——4段所描绘的画面

看起来不多 但至少也有200了~

《清明上河图》

我在北京旅游时,有幸参观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在那里,我看到了北宋时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

据导游介绍,《清明上河图》全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绢本淡设色。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画。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随着画卷的展开,我们就像跟着一架摄影机的镜头,从城外的河边开始,逐渐向室外行走,然后过了桥,又穿过了城门,来到热闹非凡的集市中心。张择端画这幅画时,下了很大功夫,画上的人物就有7746人。有:作车轮的木匠,卖菜的高人,开酒店的掌柜……

最有意思的是,在桥下,船工们正在激流中架大船通过桥洞,船头有人在照看船行驶的方向,两边的艄公则用力的在划着船,气氛十分紧张。桥上的人在大声的喊着,叫着,而船上的船工们绷紧了神经,凝聚着所有的力量,以保无一失通过桥洞——总之,《 清明河上图》以高度的写实与技巧,使那错综复杂和引人入胜画面,令人拍案叫绝。

我陶醉了……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文 / 少年作家 写景 类作品 我们进入景区,首先上了《清明上河图》中的那座“虹桥”,像画上一样,桥上人流翻滚,车水马龙,一些小商人在桥头吆喝着、叫卖着。

桥下,就是汴河了,水波荡漾,几条货船正要从桥下穿过。船吃水很深,装着的大概是送往京城的大米吧。

桥栏杆上的石狮子一个个怒目圆睁,看着像我一样的八百年后的游人。 走下虹桥,往右拐,就是汴州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了。

踩着宽大厚实的青石板路,看到街道两边各种各样的店铺。有一处古玩店,店里有写着三十六计的竹简,有画着《清明上河图》的扇子,有用香木雕成的手镯,还有用青铜制作的小香炉,真是让我眼花缭乱,爱不释手。

走出古玩店,看见前面不远处挂着一面黄色的三角旗,旗上写着繁体的“酒”字,字体苍劲有力,走近一看,原来是个酒店,门口摆着一排大酒坛子,进了店,店里有四张小方木桌,每张桌子上都摆了几个喝酒的大碗和一个酒坛子。完全可以想象,京城的打工者和汴河的船夫们每次到这里饮酒的场景:他们围坐在小方桌上,点几个下酒的菜,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说着八百年前的某段繁荣昌盛。

我被一阵香味所吸引,随着香味,我来到一家口味小吃店,里面有蒸玉米、煮花生、炒板栗,还有烧得黄黄的花生糕。这可把我这个馋猫拉住了,我死缠烂打地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花生糕,一边吃一边继续往前逛。

出了商业街,来到一家官府门前。一场精彩的民间艺术正在这里上演,表演人穿着古戏班子的服装,表演着街头杂耍、魔术和各种杂技。

最好看的要数那个魔术了,一个人钻进一个大箱子里,可是“嘭”地一声,那个人却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到另一个箱子里去了,而原来的箱子呢?空空如也。真的很奇怪。

我喜欢的画是《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在我国是一副非常著名的画,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我,在很久以前就被它深深地迷住了。当然,我喜欢它也是有原因的,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宋代末期,皇帝宋徽宗赵佶虽昏庸腐朽,却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在位期间是宋代画院的极盛时期。招录了不少有才华的画师入画院供职。宋徽宗很注重写生,他诏令翰林画院的画师都要写生。张择端根据京城汴梁繁华的集市贸易与街景写生而创作了蜚声世界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的描绘出了宋代民间繁荣的 生活,同时作者高超的绘画技艺,让这幅画更加美丽迷人。当然,《清明上河图》能流传至今,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件让人庆幸的事,《清明上河图》是我们名族的瑰宝,它独特的魅力总能让人着迷。我喜欢的画,就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内容丰富繁多,结构严谨,繁而不乱,段落分明,可以说它是宋代绘画的一个杰出代表。不论是它的内容还是技法,都是充满浓浓的传统气息,让人无法自拔。当然,我也只是简单的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它是我最喜欢的一副画。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是我最喜欢它的地方。

《清明上河图》 ——我最喜欢的画。

本文采用《清明上河图》背景资料。

那是一个星期日,连着几天都是这样的天气,一下子大起了大雨,一下子艳阳高照。可是我们全家偏偏就挑了这样的的天气,来到了场馆,要参观那个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所以,我们强忍着这个忽雨、忽晴的怪天气,只因为我们太想看看这个宝贝了。

我们一路上,经过开车、走路、搭公交,总算来到了原来场馆。我们在柜台租借了解说用的耳机,开始参观这幅画。

妈妈边听解说,边告诉我:“最原始的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画的,之后有很多也画,但是都没有张择端画的好。”

爸爸也补充说明:“这幅画,花了十年的时间,才画好。”

“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不仅能看到画“动”起来,还能听到小贩叫卖声、马车驶过的声音,好像卡通动画。

现场有很多工作人员举着牌子,请大家轻声细语,还让我们小朋友可以更靠近。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么大的图画,也是第一次看到会动,会发出声音的图画,我发现一幅伟大的图画,要完成真的很辛苦,所以天气不好,我也愿意忍受了。

清明上河图(仿写)在宋朝时,有位画家叫张择端。

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花叫《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这幅画已经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生意的小贩,有留着胡子的道士,有行走江湖的医生,还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物都画在上面了。画上的街市真热闹。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画上面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绿豆大小。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境。

星期五,鸟语花香,连害羞得在云彩里藏着掖着的太阳也频频露出灿烂笑容,昆虫们一路欢送我们到了广州番禺宝墨园。

“宝墨园”这几个醒目的大字铿锵有力地刻在墙上,小桥下数不胜数的鱼儿,使我看得眼花缭乱,它们优雅地摇橹着自己的尾巴,仿佛在显摆,眨巴着它那豆豆般的眼睛,又好似在同我们打招呼。导游刚宣布解散,同学们就蹦着跳着各奔东西去了。一路的景象美不胜收,溪水环绕,巨树丛丛,风景绮丽,我们都看得目不暇接喽!有栩栩如生的紫洞舫,有恬静舒适的清心亭,有古色古香的千象回廊,有金碧辉煌的宝墨堂。还有威严的龙图馆,包公正一手扶椅,一手紧握拳头,蹙着眉,可又一身正气凛然,虎视眈眈地盯着不认妻的陈世美,正可谓:包公断案,铁面无私;还有《争儿记》、《黄菜叶》壁画,刻画的人物一个个有模有样……

来到了浪漫、娇艳且富饶魅力的玫瑰园,更让你享受前所未有的天伦之乐。粉面含春微不露,无需微风的吹捧,一丝丝,一缕缕花香沁人心脾,还没去过就感觉身临其境,好美啊!而争芳斗艳的玫瑰,更使你驻足痴望!不论是含苞待放,含蓄微绽,还是怒放相对,你就仿佛徜徉在花的海洋,醉在花的天堂!

穿过高耸在河上,饱经风霜的面孔上刻画着岁月的痕迹的紫带桥,移步桥的前沿方,令我日日思夜夜盼的远近驰名的《清明上河图》映入眼帘。这幅气势宏伟的壁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多么动人,有多么贴切啊,使我爱不释手。是它让我懂得世态炎凉,世间百态啊!

美好的时光总流逝得特别快,眨眼间,该回去了。再见了,广州番禺的璀璨明珠——宝墨园!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