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言语交际学论文3000字

2023-02-16 15: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言语交际学论文3000字

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英文化差异 褒奖语及应答 语用失误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
(1) 你做的饭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
(1) 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
英语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
(1) 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 你起得总这么早!
(3) 你学习真努力!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 你女儿长得真漂亮!
(2) 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急!求一篇有关于言语交际的论文

浅析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准确性与得体性
摘要:准确性原则与得体性原则是英语言语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从实际的英语讲座这个教
学环节中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掌握得并不好,认识到此类问题的重要性并在实际运用中避免错误的
发生,才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的有效沟通。
关键词:英语;言语交际;准确性;得体性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已经得到
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母语负迁移现象及过
去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式的影响,还仍然存在学
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不强的问题。在教育部下发的
《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
指出“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
识和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
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打下一定的基础。”其中特别强调了要培养学生
的应用能力的问题。作为语言学科来说,语言交
际能力就是最基本、最本质的应用能力。
为跟上当前的教学形势,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较强的英语交际
能力的要求,我院的英语教学在尝试各种形式的
改革,摸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在
实践的过程中,尝试将英语讲座引入教学过程。
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了以教材为主的传统模式,教
师虽然作为主讲,但同时允许学生不拘泥于教材
随时用英语提出与该学科相关的问题。学术讲座
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收大
量的可理解的输入信息,还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的
应用能力,是一个真实的言语交际的过程。从学
生对主讲老师(外籍教师)的提问中,我们发现了
一些失效表达和负效表达,直接反映出学生在言
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包括说话者的言语编码
和听话者的言语解码的双向活动过程,这一过程
包含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言语交际中表
达者和接受者的职业、经历、身份地位、文化程度、
民族文化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表达效果。说话者
所使用的言语如果以偏概全,过于偏激,就会影响
言语交际的真实性与得体性。“为了达到预定的
交际目的,表达者(说话人或作者)必须根据话语
信息的输出和反馈情况控制好自己的言语行为,
一旦发现偏离目的,就得加以调节,重新组合话语
形式,以保证交际任务的完成。”[1]79从言语交际
过程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入手,克服言语交际中的
失效表达和负效表达。要有效地防止言语交际中
的言语病,我们首先要掌握准确性原则和得体性
原则。
 二、准确性原则
1975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 P.
Grice)对其提出的合作原则进行补充说明,认为
言语交际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
则和一些次准则[2]73,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分别
提到的是量的准则(QuantityMaxim)和质的准则
(QualityMaxim),量的准则要求所说的话应包含
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并且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
信息。质的原则即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也
就是要求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和说缺乏足够证
据的话。如果并不是为了适应语境或达到某种特
殊的交际目的而违反“量”和“质”的准则,就会影
响言语交际的有效性。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参
加英语讲座的提问过程中,常常没有把握住“量”
和“质”的准则,而出现以偏概全,以特殊概括所
有的问句。
例1:学生A提问:“In China, husbands con-
trol the money in the families. So who control the
money inAmerica?”(在我们中国家庭里,丈夫管
钱。那么,在你们美国谁管钱呢? )
在学生A的提问中,学生提问的主要目的是
第二句的内容,第一句主要是起到导入铺垫的作
用。这一导入句的本质是要在言语交际中具有不
可否定的信息表达作用,因此也必须符合语言表
达效果原则性标准之“质”。但事实上,提问者的
导入句却是一个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语表达。客观
地说,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丈夫管钱,因
地域以及家庭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对于这种复杂
的情况不能以一概全,学生A在表达的过程中应
该遵循言语交际的语言表达原则性,使用适当的
限定性词语把动作的发出者范围加以限定,以达
到真实可信的言语表达的要求。
例2:学生B提问:“Men beat theirwives in
China. DoAmerican men beat theirwives?”(在我
们中国男人会打自己老婆。你们美国人会打老婆
吗? )
在例2中,学生B的提问对象是与自己不同
国度不同民族的美国人,在问句使用“Men”时没
有给出限定,在听话者的言语解码活动过程中很
容易对说话者学生B所涉及的对象“men”(男
人)理所当然地理解为“allmen”(所有的男人),
或者“Usually,men……”(通常情况下男人)对自
己的妻子会使用暴力,从而可能导致听话者的误
解,影响了说话者的言语表达中文化信息的错误
传递。
在提问环节中的时间有限,提问者不可能在
导入铺垫句中把所有的客观情况详细地加以说明
后再提问。在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使自
己的导入句符合言语交际的表达,符合“质”的标
准。
  (一)模糊涉及对象之范围力求真实准确
在例1中,学生A把所涉及的对象“hus-
bands”(丈夫)进行了事实上的无限限定,即,在
听话者的言语解码活动过程中对说话者学生A
所涉及的对象“husbands”(丈夫)理所当然的理解
为“allhusbands”(所有的丈夫),因此导致了听话
者的误解,影响了说话者的言语表达的真实性。
学生B表达中的导入句可以改为:“Some men
beat theirwives in China.”(在中国有些男人会打
自己老婆)或者“I never beatmywife…….”(我
从不打自己老婆,但有些人会打老婆。)修改过的
表达不但如实恰当地表达了提问者的提问目的,
而且有效地传递了内含的文化信息,让听话者能
够准确把握说话者的信息和意愿,最终达到预期
的沟通效果。查德曾说过:“……人的大脑能够
用不精确的,非定量的,模糊的方法进行思维和推
理。”[3]因此,为力求说话者言语表达的真实性,
避免听话者的误解,学生A可以模糊涉及对象之
范围,即不用给出涉及对象的精确性范围。
  (二)增加限定词而求其准确性
在例1中,学生A没有有效表达出说话者原
本想表达的意愿,学生A的真实意愿是如实描述
当前我们中国的家庭文化,并以此导入其提出的
问题。但学生A在表达此意愿时把涉及范围不
真实地随意夸大,造成了真实性的丧失。为避免
此错误,可以在导入信息句中把“In China, hus-
bands”换成“my husband”(我丈夫)或者“my
wife”(我妻子)或者“I”(我),因此缩小了涉及对
象之范围,使得说话者的语气更为客观,或在导入
信息句中“husbands”之前使用“some”(有些)或
者“most”(多数)、“a lot of”、“many”、“more and
more”(越来越多)或者“less and less”(越来越
少)之类的词限定涉及对象之范围,从而使得说
话者的言语信息在表达中消极实现真实性标准。
在说话者使用此类限定词之后,听话者在自己的
角度通过言语解码过程,可以准确地了解听话者
所传达的意愿,即动作(比如在此例中为“con-
trol”)的发出者的范围不是所有的“husbands”,
从而有效消除了可能因为原话语的真实性欠缺所
带来的违背说话者意愿的信息误解和文化误会。
 三、得体性原则
前面曾提到,如果并不是为了适应语境或达
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而违反“量”和“质”的准
则,就会影响言语交际的有效性。而在有些场合,
不得不违反合作原则。“Leech指出人们在交际
中违反合作原则,最根本的考虑是他们要遵守另
一条重要的原则———礼貌原则”[4]106, Leech提出
的礼貌原则的第一条次准则就是得体准则,尤其
是在与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的交际过程中,由
于民族间信念、习惯等的差异,把握得体准则也显
得尤为重要。得体性是言语交际的最高准则。不
得体也是言语病。在英语讲座的开展过程中,亦
有不得体的提问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对
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不了解,而以一种听话者容易
误解为所有中国人的观点和想法的陈述语气来表
达个人的观点和想法,而导致不得体的言语病现
象。
例3:在与美籍教师的交流中,学生C提问
道:“howmuch do you earn eachmonth?”(你每月
的收入是多少? )
在此表达中说话者没有考虑听话者国家的社
会文化而贸然提出的问题是不得体的。在美国文
化中,关于收入等问题是不愿告诉人、不愿公开的
私事,当我们提出此类问题时,他们会感到反感,
觉得提问者不礼貌,要干预他的私事。
提问前必须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
密切的,“我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胡文仲先生指
出:‘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
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5]
再如在我院一次由外语系外籍教师主讲的以
AmericanWeddings(美国婚礼文化介绍)为主题
的讲座中,学生听众在讲座结束后的提问环节中
出现一些普遍存在的类似的言语病,影响到言语
交际的得体性。
以上谈到的言语病在英语讲座的开展过程中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学生的言语交际的
原则并没有很好掌握。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复杂
的过程,在各种英语交流环节中有必要注意言语
表达的真实性和得体性,力求恰当准确的表达说
话者的真实意愿和确凿信息,使听话者对所给言
语作出准确的解码,以求达到言语交际的最好的
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8.
[2]晓义.言语交际[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
[3]王盼妮.英语数词词语的模糊语义[J].青岛师专学
报, 1994(2).
[4]戈玲玲.教学语用学[M]. 2002.
[5]姚政芳.学习外语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EB/OL]
[2008-09-10]. http: //info. edu. hc360. com /2008/
09/101413152285. shtm.l

求一篇关于言语交际的论文!只要2000字就够

口语交际灵动课堂教学中的“四多”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口语交际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使口语交际走进灵动课堂,我在实践中作了“四多”的尝试。

一、培育自信,多点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而口语交际则起着桥梁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讲到底,而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即使有问题可以回答,怕回答不到点子上而被老师否定或冷处理,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卑的心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密”。在教学实践中,我巧于创设问题情境,尽量选取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培育他们的自信。

我们班有一对孪生兄弟,性格较为内向,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发过言。于是,我平时常主动找机会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进行情感沟通。在教学《学会请教别人》口语交际时,我鼓励双胞胎中的弟弟上台扮演“燕莉莉”,哥哥扮演老师,由燕莉莉向老师请教舅妈送的钢笔上的英文。谁知燕莉莉站在那儿憋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她”的头低下了。这时我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他一个台阶:可能“燕莉莉”同学还没考虑好,老师相信他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能让大家身临其境。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再次给了兄弟俩一次机会,这回兄弟俩由于配合比较默契:落落大方,角色到位,越表演越自信。我趁热打铁,对他们的精彩表演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找到了小有成功的感觉。

二、创设情境,多点演练

仔细翻看苏教版,不难发现,单元练习中的口语交际话题大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平时,我注意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表演,让他们自己探究,相互合作,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活跃起来。

1、摆擂台,挖潜能

好胜是儿童的天性,以演讲对抗的形式来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交流,趣味横生。如在教口语交际“介绍校园”时,首先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以讲台为擂台,上台对学校按区划介绍,谁讲得好,谁是第一关擂主。其余同学可以向擂主挑战,只要你介绍得更精彩,便可以把擂主打下台,产生新擂主……,整个交际课,同学们情绪激昂,异彩纷呈。大家在充分挖掘口语交际潜能的同时,体验到了口语交际的快乐。

2、角色换位,师生互动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听者和说者双方不断发出信息,接受信息,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人都有一种积极的表现欲望。儿童的这种表现欲望特别强烈,交际课上师生共同表演,更能使同学们迸发交际的灵感,闪出智慧的火花。如进行《秋游水绘园》的口语训练,我刚板书完毕,有的学生就跃跃欲试。他们可能是对水绘园太熟悉了,急于想表达,我先向大家摇了摇手,然后对同学们说:“今天这一节课由你们派人来当导游,让我当游客,相信你们会让我满意的。”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不禁欢呼起来,那场面令人难以言表,连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积极投入其中。这我惊讶不已:似乎每个同学都具有演员的素质,演说家的口才。是表演的魅力把学生引进了口语交际的乐园。

三、鼓励求同存异,多点个性

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语言表达不能只限于求同,求同则易人云亦云,缺乏创新。唯有各抒己见,实现个性差异互补,才能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忙于“灌”,而是让学生先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可以撇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见。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探究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化。

口语交际训练话题的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如在教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谈成语”这一话题时,大家争相举手,个个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老师,因为暑假中大家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有的专门看的是《成语故事精选》,能脱口而出,一口气可以倒出几十个。说归说,不能杂乱无章,我来个急转弯:要他们分组按标准归类讨论,(有的搞成语接龙;有的找属于寓言故事的;有的找属于历史典故的,有的围绕数字的)然后汇总。关键之处,为了各自的观念辩论起来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个性化的思维火花四处碰撞,形成了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他们在交流中,围绕各自的话题,一下子就能用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成语,同学们的脑袋瓜几乎成了“成语仓库”了。彼此之间领略口语交际的精彩与美妙。只有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亮出自我,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口语交际的自身价值。

四、课外拓展,多点空间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事实上,口语交际仅靠语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分析、讲解、引导、示范是难以达到目标的。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应拓展口语交际的时空,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运用的能力。一节课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应让学生带着任务回去。如在交流“今天我当家”时,我就鼓励学生去与父母换位,自己拎上菜篮,走上街头,和摊贩砍价较量。方式种种的活动,都能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应变能力。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要想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就必须挖掘身边的素材,多种途径地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然而这样的活作业学生乐于做。不懈的努力下去,新的课程改革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实到了实处,形成“双赢”的格局何乐而不为?让灵动课堂的教育教学成为口语交际的桥梁应当是我们不懈的理想追求。(发表于2008年第五期的《教学交流》

本文发表于2008年第4期的《教学交流》杂志
(引自:)
欲知更多有关“口语交际”的论文,请点击:

急求论文 题目:行业差异与言语交际 性别差异与言语交际 年龄差异与言语交际 阶级差异与言语交际 3000字

  摘要:男女在言语交际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试从话题、话语量、话语控制三方面阐释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并从跨性别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原因,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性别文化交际提出建议。
  关键词:言语交际 性别差异 跨性别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华北电力大学2008年校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821006)

  一﹑ 引言
  男女在言语方面的差异一直是令人文科学家深感兴趣的课题之一。作为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男女语言的差异也许是人类语言差别最古老的形式。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不同的性别文化导致不同的交际模式。本文将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放在跨性别文化交际的框架内进行研究。

  二﹑ 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
  语言与性别研究近年来的发展表明,该项研究的重点已经由过去重视语言内部的性别标记非对称和语言运用的各个层面所发生的性别变体现象转到了交际中的言语风格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质。所谓两性的言语风格,正是两性对语言手段的不同选择和组合运用所形成的不同特点。语言学家对社会交往中话语状况的考察表明,在话题选择、话语量大小、话语控制方面,男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将一一探讨。
  (一)话题
  两性兴趣的差异导致话题的差异。研究者发现,男人交谈的话题集中在体育、新闻、工作等, 女性之间爱谈论的话题是个人思想感情、家庭和与其他人的关系。
  男女在交谈话题上的差异的结果之一就是导致了一种主要的两性之间的交际失误,即同情与解决。每个人都会碰到问题,差异就在于当别人告诉我们他的问题时,我们是如何回应的。女性趋向于在听到别人的问题时,反过来将自己的问题告诉别人,她们以此表明理解对方所处的情况并对其表示同情。与此相反的是,男性更倾向于将问题看成是别人寻求帮助的一种请求。因此无论是否可行,他都会提出一个解决方法。(Deborah Tannen, 1990)
  研究者在200名苏格兰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的大三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100名男生,100名女生。受试者想象他们的异性朋友在电话中向他们抱怨室友的问题,受试者从给出的选项中选出他们可能的回应。如:异性朋友在电话中抱怨:“My housemates are really annoying me. They never wash their dishes!”
  回应:
  A: Why don’t you have a house meeting and discuss it? (advice)
  B: I know how that goes. I have the same problem. (sympathy)
  C: That’s too bad. Why don’t you tell them to do it. (both)
  D: Oh,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at? (neither)
  A选项why not结构的使用表明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B选项表明说话人的同情。C选项二者兼有,D选项是一种中立的态度。
  ■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选择A 提出解决方法的男性要多于女性,而选择B表达同情的女性多于男性。这个结果和Tannen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选择兼有同情和解决方法的回应的受试者男性32%,女性28%。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两性的话语风格差异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二)话语量
  对于话语量的大小,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女性说话比男性多。以下俗语反映了这种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英格兰:A woman’s tongue wags like a lamb’s tail。法国:Foxes are all tail and women are all tongue。
  然而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女人并非真的话多。Swacker (1976) 对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情况录音进行分析。他发现占总数42%的女性与会者提交了40.7%的学术论文,但是在主动发言和讨论中,女性话语量只有27.4% 。 男性往往在那些公共场合或者公共语境下更能说会道,而在亲密情境中会陷入沉默寡言或自言自语。女性往往在比较亲密的小圈子里更健谈,而在较大的正式场合或者公共场合却沉默寡言。
  (三)话语控制
  打断(interruption)指的是前一个说话人还未说完之前,下一个说话人就迫不及待地抢过话轮开始说话。它违背了最基本的一条会话原则—-连贯性。它是对交际话轮转换原则的违反,使正常的会话模式被破坏,使前面的说话人无法继续交流,严重威胁了说话人的面子,有可能出现说话人合作中断,会话无法进行的情况,因此是不礼貌的。West 和Zimmerman(1983) 曾就不同性别的人打断对方谈话的行为做出调查后发现,男性打断别人谈话占75%,而女性打断别人谈话却只占25%。这不难看出,男性远远比女性习惯于打断别人的谈话。研究者在英语课让学生分组讨论15种生活的压力(比如离婚、家庭成员去世、失业等)并根据它们对生活的影响大小程度进行排序。以下是一个录音片段:
  (“/” 代表停顿。方括号“[”后的话语代表谈话双方同时开始说的话。)
  Wang (男)打断Li(女)
  Li: you still thinking/[ I don’t like my family die… yeah
  Wang: yes[ you feel depressed but no in such great depressed but not as you/you have cancer or something like that/
  在上述对话中,女生表达家庭成员的去世带来的压力,男生不仅打断了她,并且提出不同于女生的观点:更大的压力来自自己患了癌症。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打断谈话表明了权利和支配,打断谈话者获得了交谈的控制权。两性会话中,男性总是在打断女性的话。通常情况下,谈话被他人打断时,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到不满,他们采取反击措施的可能性更大。由于女性交往时建立在相互维护的基础上,所以她们对话题的控制欲较低,彼此的合作性更强。

  三﹑ 言语交际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
  语言学家们对于差异给出了各种解释。West(Zimmerman and West 1975) 认为,男性在言语行为上的控制地位和他们在社会中享有的权利是一致的。频繁地打断对方以及对话题的控制是男性权利的一种表现。Fishman (1978) 认为,尽管社会权利在两性言语交际中有一定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由于社会要求不同的性别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男女话语交际中习惯采用不同的模式。Susan Harding (1975) 通过对西班牙男女言语交际行为的研究发现,男女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在习得不同的性别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与性别文化相应的性别语言
  研究跨文化交际,人们往往侧重于泛文化背景下的群际或人际关系。然而,就文化结构本身而言,除了广义的文化之外,还有很多的亚文化群体。以社会性别(gender)为分析基础的群体就是性别亚文化群体。亚文化即具有整体文化的基本特征,如语言、行为模式等,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群体特征(关世杰,1995)。来自不同亚文化群体的男性和女性的交际活动属于跨性别文化交际的范畴。受不同的亚文化影响,男女两性习得不同的言语交际模式。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言语交际上的性别差异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误。进行有效的跨性别文化交际,首先,要了解差异,正视差异。在言语交际中,只有熟悉自己和对方的交际风格会话意图才能取得最好的交际效果。但同时也要排除性别定型观念。性别差异实质上是社会文化所赋予个体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性别文化特征正趋于淡化。因此,要以开明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面对各性别主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跨性别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Deborah Tanne. 1990.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 【M】. New York: William Marrow.
  【2】 Swacker Marjorie. 1976. ‘Women’s Verbal Behavior at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Conferences.’ In Betty Lou Dubois & Isabel Crouch (eds.) The Sociology of the Languages of American Women. 【M】. San Antonio: Trinity University. pp 155-160.
  【3】 West Candace and Don Zimmerman. 1983. ‘Small Insults: A Study of Interruptions in Cross-Sex Conversations between Unacquainted Persons.’ In Barrie Thorne, Cheris Kramarae, and Nancy Henley (eds.) Language, Gender and Society. 【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pp 103-117.
  【4】 West Candace and Don Zimmerman. 1975. ‘Sex Roles, Interruptions, and silences in conversation.’ In Barrie Thorne & Nancy Henley (eds.) Language and Sex: Difference and Dominance. 【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5】 Fishman, P. 1978. ‘Interaction: the work women do’. 【J】. Social Problems, 25/4, 397-406.
  【6】 Susan Harding. 1975. ‘Women and Words in a Spanish Village.’ In R. Reiter (ed.)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7】 关世杰. 1995. 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