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
“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
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
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
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今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金秋之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求采纳
跨向第三航天大国
航天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和综合性高科技群体,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国防力量的重要标志。
中国航天事业已整整走过了43年的历程。43年来,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技术落后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从研制导弹开始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国一样,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2月,刚从海外归来的钱学森博士提出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在他的主持下,由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组成了一支科研队伍,在简陋而又艰苦的高峰。
1956年10月8日,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
1962年3月21日,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失败。然而,航天技术发展道路上这第一次重大挫折却并未使科技人员气馁。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它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此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捷报频传:1966年,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这一切为我国地地战略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80年代以来,我国远程战略导弹全程试验和水下潜艇发射固体战略导弹相继成功,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核反击能力,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同时,各种战术导弹研制也获得重大进展。“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5年,在我国地地导弹取得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了卫星从太空传回地面的《东方红》清晰的乐曲声,表明卫星上天后实现了“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的要求。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航天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l975年11月26日至29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表明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前苏联掌握卫星回收技术。迄今我国共成功地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有16颗均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两颗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先后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成功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43年来,我国共成功发射40颗不同类型的国产人造卫星,包括科学试验、国土普查、通信广播、气象观测等多种应用卫星,获得的遥感资料对国土普查、土地测量、地震预报、矿产资源勘探、农林水利开发、铁路航道选址、海洋研究、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长征火箭”万里长征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迈出了长征系列火箭“长征”路上的第一步。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支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
1975年,我国开始研制新型“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其中,研制火箭第三级的液氢液氧发动机成为“长征三号”的关键。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通信广播和电视传输效果良好。与此同时,我国开展了使用觉规燃料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研制。
1990年4月7日,我国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美制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成功,使我国以无可争辩的实力跻身于国际商务发射市场。
1992年8月14日和1994年8月28日,“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先后把两颗美制“澳星”发射入轨。由于征服了火箭捆绑技术的难题,使得火箭的推力更大。
“长征三号乙”是中国目前长征系列火箭中最先进、推力最大的火箭。无论其高度,还是其运载能力,都跃入世界巨型火箭的行列。它在1996年2月15日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时,首飞出师不利,使中国对外发射陷入了困境。
1997年8月20日“长三乙”火箭成功地把亚洲目前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菲律宾的马部海卫星托举到预先设定的轨道上。这次发射,对于启动中国沉寂了一年半的对外发射服务市场具有起死回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个月后,10月17日,“长三乙”火箭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1998年3月26日,“长二丙改”火箭将铱星通信风的51号和61号两颗卫星安然送入远地点高度为628升米的轨道,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第50次发射告捷。
1998年7月18日,“长三乙”火箭再展雄风,又将法国宇航公司为主承制的鑫诺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地送上预定轨道。
至此,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为国际用户成功地完成了20次发射和5次搭载任务,把24颗国外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占据了7%和9%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捆、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和长征四号9种型号的运载火箭。
自己合理组合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编辑于 2010-04-26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3个回答
英语居然有“偏旁部首”?用这个方法,学完挑战默写一本单词书!

00:58

高途课堂9元课
查看详情
高途课堂9元课
广告
概述中国航天史100字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lanqiuwangzi 正在咨询一个法律问题
2条评论
wangqinghe20126
这是100字啊!?
查看全部2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少于100字)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少于100字) 我来答 2001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航天科技基础能力显著提高;空间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空间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95赞·3,057浏览2020-03-04
用100字概括中国在航天方面的创新
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航天事业培养了一批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培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都将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不断前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谱写航天事业新的壮丽篇章。
8赞·174浏览2016-11-06
航天小故事100字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五个掌握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我国是继美苏后第三个掌握返回时卫星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升空,标志着我国成为了航天强国。天宫一号先后对接,形成了航天中,美,俄三足鼎立的局面。我们中国航天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归于有一个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团队,他们是中国的脊梁,相信在这精神的带领下,我们的祖国将越来越强大。
11赞·3,245浏览2020-11-10
中国航天英雄的故事100字
故事1: 翟志刚,汉族,黑龙江省龙江县人。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及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浓眉大眼、英俊帅气的翟志刚,在当空军飞行员时就曾成为《中国空军》杂志的封面“模特”。然而,从神五到神六,“人气”极高的他两次入选梯队,却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翟志刚能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终于最终飞天成功,某种程度上源于幼时贫寒生活对他的历练。翟志刚出生在嫩江平原上的黑龙江省龙江县农村。尽管生活困难,目不识丁的母亲却心存高远: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在那个贫困的村庄,将6个子女全部培养到高中以上,是鲜见的。母亲靠卖炒瓜子供翟志刚读完了小学、初中。眼看年近六旬的母亲,每天起早贪黑炒瓜子到街上卖得辛苦,让刚考上高中的翟志刚难以承受。翟志刚心疼母亲,想辍学回家帮母亲干活,一向慈祥的母亲发了火:“妈不识字,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认准一个理,你必须念书!” 1985年6月,飞行学院招飞,翟志刚顺利考上。临走前一天,母亲破例没有出去卖瓜子。她向邻居借了20元钱,给儿子买了一个旅行包,想帮儿子收拾行装,可家中却没有什么东西来装满它。老人对着那只空包默默流泪。最后,母亲为儿子炒了一锅瓜子,一粒粒地选出个大饱满的,装到旅行包里。母亲又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塞到儿子手里。5元钱,在当时需要母亲在外面卖几天瓜子才能挣到。翟志刚再也忍不住心酸,拥住白发苍苍的母亲哭了。到学校后每月津贴12元,翟志刚只留下两元,其余全部寄给了母亲。他知道母亲爱喝糖水,就给母亲捎去白糖、奶粉。成为航天员后的翟志刚回家探亲的次数屈指可数。有一次临走前,翟志刚将一个用纸壳糊的小箱子留给母亲。母亲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硬币,足有200多元。当时,全家人都哭了。2004年11月20日,神五成功飞行后1年零1个月,最疼爱翟志刚也最让他牵挂的母亲去世了。翟志刚却因为任务在身,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当他赶回家时,面对母亲的墓碑,这位刚强的东北汉子泪流满面。 故事2:景海鹏的家乡在关公故里山西省运城市。小学5年级时,小海鹏喜欢上了打篮球。家里买不起运动服,父亲就给他买了件背心,正面画上海鸥和大海,后背写上大大的“5”号;母亲用自家织染的蓝布,为他裁剪了一条短裤。穿上这身服装出现在球场上的海鹏,被大家叫做“海鸥5号”。因为个子矮,打不上主力,不服输的他刻苦训练,最后靠准确的投篮技术,成了队里的篮球明星,现在则是航天员篮球队的“钢铁前锋”。“成为‘钢铁前锋’,靠的是‘犟脾气’。”景海鹏说,通过打篮球,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谁也不比谁差。1984年,空军在运城招飞行员,景海鹏落选了。景海鹏的妹妹景艳芳回忆说,当时可能是因为学习时间太长、劳累过度,大哥眼睛里有些血丝,所以没有验上。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父亲打算不再让他继续上学了。“我也想让他上,可那会儿家里3个孩子都要上学,家里根本没法维持。”景海鹏的父亲景靠喜回忆说,小海鹏得知自己不能再上学后,3天3夜都没有吃饭。看见海鹏伤心的样子,心疼不已的父母最终决定让儿子再读1年。1年的苦读后,景海鹏成功考上航校。在飞行学院,景海鹏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学员。训练中有一个项目——游泳,只有游够50米才算及格,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可能。景海鹏是北方的“旱鸭子”,从小没下过水,训练时要么瞎扑腾,要么被水呛住,临近考试还不会游。考试的那一天,景海鹏咬了咬嘴唇,从深水区下水,不知一股什么神奇的力量鼓舞着他,竟一气游了50米到了对岸。战友们为他鼓掌,他又折返身子向深水区游去,到池边觉得体力还很好,又折向新的目标冲刺。结果,一夜之间,他不但会游泳了,还竟然连续游了200米,达到优秀成绩!学员队领导当场宣布给他记“嘉奖”一次,这是他参军后得到的第一个嘉奖,也是入学后全中队的第一个嘉奖。事后有人问他,一夜间能游200米是什么动力?他回答说:“不论干什么事,一定要有信念,永不放弃!”故事3:1966年农历九月十六日,黑龙江省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亲刘志生为他起名刘伯明。 刘伯明兄妹6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1983年,刘伯明考到依安一中读高中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以种地为生的父亲已经深感乏力。 刘伯明知道家里困难,决定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住校,而是跑校。父亲咬牙花100多块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的“白山”自行车,供他上学往返。 学校离家近10公里,全是坑洼土路。好天气时走路都吃力,遇到下雨天就变成黑泥水,连下脚都难。冬天路面结冰,非常滑。刘志生说,高中3年,刘伯明每天三四点钟起床,走时天不亮,回家天又黑了,两头不见太阳。“瞅着挺遭罪,但是没办法,家里就这个条件。” 刘伯明高三时的班主任、现任依安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张福林说,冬天的依安可劲儿冷,即使不下雪,刘伯明骑到学校时也是脸上、脖子上、身上挂满了白霜,衣服都是湿的,被
60赞·2,296浏览2016-05-21
查找中国航天工程最新发展的有关资料,写一段话,做简要报道(100字以内)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中央专门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至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29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1988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