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研究论文

2023-02-16 11: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研究论文

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5G时代的重要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多处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环节,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也呈快速增趋势。从投融资看,股权投融资数量减少,IPO数量增多,产业正在向成熟阶段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四维图新(002405)、海格通信(002465)、凯龙高科(300912)、华域汽车(600741)、科大讯飞(002230)、上汽集团(600104)等。

本文核心数据包含: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和应用是我国科技创新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结构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游行业有:感知系统制造业,包含摄像头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和高精地图与定位系统设计行业等;控制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算法设计行业、芯片制造业和操作系统供应业等;通讯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电子电器架构制造业和云平台设计行业。

产业链中游行业有执行系统制造业和整车制造行业,执行系统行业中包含了ADAS系统、智能中控和语音交互等的设计和制造行业。

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开发测试和运营的行业,包含有开发测试业、出行服务业和物流服务业等。

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全景图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涵盖了互联网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诸多企业,并且我国国产企业已经在产业链多个环节完成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有中科创达、德赛西威、路畅科技、科大讯飞、傲硕科技、东软集团等。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现状

——总体情况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进步、产品持续迭代升级以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颠覆性改变,大批互联网公司涌入国内市场,以跨界合作方式切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上汽、北汽、长安、广汽等传统车企开始研发、测试和推出智能网联车型。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各个产业链环节中的大部分生产环节,从而引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变强。根据iResearch统计数据,2016-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呈现连续上涨趋势,2020年产业规模增长到了2556亿元,同比增长54.3%。

——上游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的上游行业包含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通讯系统制造业。不过在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中,上游环节最重要的是感知系统。当前自动驾驶环境感知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摄像头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传感器的视觉主导方案;另一种则以激光雷达为主导,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端元器件。

在车载摄像头市场方面,据统计,2015-2020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32%。

在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方面,24GHz目前大量应用于汽车的盲点监测、变道辅助,2015-2019年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约为57亿元,同比增长35.7%,预计2020年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航规模增长到75亿元。

在激光雷达市场现状方面,激光雷达被认为是汽车市场自动驾驶车辆开发和运行的关键部件。该技术是光检测和测距的简称,它使用激光计算物体的距离,这些激光的光脉冲会生成这些物体的3D信息。

2016-2019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9亿元扩大到4.5亿元,2019年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超过2016年的2倍。预计2020年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到6.7亿元。

——中游情况

从执行系统中最重要的ADAS系统市场现状来看,ADAS系统主要的功能在于感知道路环境以及做出相应决策上,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迅速发展,ADAS市场增长迅速。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开发和突破,ADAS系统应用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开始推广。

而规模经济优势助力厂商降低成本,进一步推动ADAS系统市场的增长。2016-2019年中国ADAS系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ADAS市场规模约为542亿元,同比45.7%,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增长到800亿元。

在智能联网汽车整车方面,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AI智能下的汽车产业裂变——中国汽车企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报告(2019)》,2018年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31.1%,相较2016年增长近5倍;

2018年中国品牌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35.3%,相较2016年增长15倍。《报告》预计到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型渗透率将达到51.6%。初步估计,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销量约为1306万辆。

——下游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的下游应用端主要包括有出行、物流、城市交通管理等场景,在出行场景、物流场景等领域我国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尝试,例如滴滴出行利用自动驾驶车辆在收集路测数据的同时提升研发效率。

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系统部件以外资占主导

目前全球ADAS系统集成商主要由海外零部件巨头垄断,如博世、大陆、德尔福、电装、奥托立夫等,全球前五名的系统集成商占据超过65%的市场份额。

从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的汽车电子领域竞争格局来看,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份额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外资企业,根据赛迪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中,德国博世、德国大陆和日本电装的市场份额占比位列前三位,分别占比为16.6%、10.8%和9.8%;而前十名企业中中国国内企业数量稀少。

政策加码,市场前景广阔

2015-2021年随着5G的不断普及,国内为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打通汽车、通信、交通等各方面关联方,协同发展。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领域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高地,我国智能汽车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车联网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规模预计也将呈现连续增长趋势。到2026年,预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达到5859亿元。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ICV)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智能网联汽车的当前发展路径以及未来应用前景,应如何看待?

智能网联汽车的当前发展路径以及未来应用前景应该看待为是一个复杂而且庞大的工程,智能联网汽车的快速发展是每个人的愿望。随着各企业的努力,智能联网汽车将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智能互联汽车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1.智能生活体验车社交网络是目前车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带车载娱乐信息显示屏的大屏幕主机在车内的应用,使人车互动成为世界最佳。车辆联网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避免碰撞;防碰撞技术包括碰撞预警和驾驶辅助,通过对附近车辆的盲点检测、对道路的检查检测和车辆紧急制动等手段,消除一些因人为失误造成的交通事故;防止交通堵塞;节能减排、蓝天防御等。

2.未来的智能汽车应该在车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络和大数据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引导交通,使车辆控制、交通信号、交通拥堵等数据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有效避免道路拥堵,并根据车辆和机器提供的拥堵数据实时调整信号灯时间。将智能联网车辆与交通系统相结合,可以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卫星定位结合网络大数据技术,可以准确定位每辆车的位置,在大数据网络的监督和引导下智能调整车与车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从而有效降低车辆碰撞的发生率。减少划痕和其他交通事故。

3.智能网联是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与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智能管理系统中的有效集成应用,提出了在范围内发挥全方位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系统。通俗地说,倒车雷达、倒车影像、自动泊车、自动避障、遥控等功能。都属于智能网联的范畴,而智能网联的最终方向就是实现汽车的无人驾驶。以上就是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当前发展路径以及未来应用前景,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解答。

《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研究》:重点关注跨境数据流动问题等

易车讯 近日,“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举办,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兼信息政策所所长黄鹏发表了演讲,主要是介绍了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关于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的研究,提到将统筹产业创新发展与保障数据安全、尽快出台数据分类分级指南和管理细则、建立事前风险评估和事后应急响应机制、重点关注跨境数据流动问题等。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下午好,下面我代表中心汇报一下我们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关于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的研究,这个研究比较初步,后续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指点。今天我主要汇报五个方面,一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内涵和发展现状;二是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发展态势;三是车企对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的认识不断加深;四是网络安全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市场 " 大有可为 ";五是政府积极统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与数据安全保护。

一、智能网联汽车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一个新兴的重要领域和场景,发展已势不可挡,而且主流国家和行业组织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已经从系统、产品、装备、网络等角度都有一些重要布局。

研究认为,智能网联汽车不同于传统的汽车装备,至少有四个显著特点。

首先是互联互通,这是基本的特征。

二是软件定义。从原来的机械驱动发展为未来的数据驱动,这是非常重要的特点。大众在前几年就宣布投入35亿欧元打造自己的汽车操作系统,而特斯拉软件成本占整车成本的40%,而且S系列代码行数超过了4亿行。很多企业都谈及已经成立自己的软件科技企业,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和APP,适应软件定义汽车的大潮。未来智能网联汽车至少60%的价值来源于软件,所以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是新型的信息技术终端。

三是无人驾驶。刚才朱教授深入的讲解了无人驾驶不同级别、不同场景的应用和风险。

四是绿色低碳。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以电动汽车为主,非常适合或者适应国家关于 " 双碳 " 相关的要求和布局。

另外,我们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也做了初步的分析,从上游的元器件、软件,到下游相应的内容、平台、数据以及关于出行、保险、租赁、维修等方面的服务商,整个产业链的打造和重塑也不断演进。我国已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均有布局,但是核心系统部件仍较多依赖进口,最近在技术研发方面实现一些突破,但是在市场化量产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二、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发展态势

智能网联汽车主要的特点是,数据成为驱动汽车发展的重要价值点,这种发展趋势对于车辆的安全和数据的安全都有新的要求和风险,所以要求一方面从车的全生命周期,另一方面从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两个角度考虑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问题。

基于这两个维度,我们发现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数据安全风险还是很大、很突出的,至少涉及四个方面:

首先行业的数据安全意识有待提高,近期一系列相应事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的信心。

二是数据泄露风险巨大,威胁个人隐私安全。由于智能网联汽车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动驾驶或者是使乘驾者有更好的体验,会收集相应的信息,在我们调研过程中获知,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至少收集10TB的数据,不仅数量极大,而且涉及到驾乘人员的出行轨迹、习惯、语音、视频等等,一旦遭受侵害会泄露个人隐私。

三是网络安全漏洞多,威胁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2020年全球相关恶意攻击超过280万余次,黑客通过网络攻击的手段可以控制车辆行驶,也可以利用软件的漏洞操控智能网联汽车,所以威胁和风险也是非常大。

四是可能会威胁国家安全。为了更好地实现车与路的互动和周围基础设施的互动,智能网联汽车也会收集周围的场景和重要地理信息的数据,如果精度达到一定程度的话,会影响或者威胁国家安全。

我们看到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行业组织也纷纷出台了管理规范和举措。美国、欧盟、以及国际汽车制造协会,已经通过了一些原则性、战略性的规定,也包括一些比较细化、可操作的指南。

不同的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厂商,由于基因不同,对数据安全的认识或者保护能力也不一样。我们认为目前最主要的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商来源于三类企业:

第一类是传统车企,他们的发展模式是渐进式的,包括目前国产自主品牌的汽车,还有合资品牌的汽车,这类传统车企在推进相关的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及数字化转型工作,但总体来讲,他们的意识和能力还在发展过程当中。

第二类是信息技术企业,像百度、阿里、腾讯、华为、滴滴、小米等信息技术企业,这类企业基于在信息技术领域强大的能力和生态,大力推广相应的技术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通过跨越式的方式进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

第三类是造车新势力。理想、蔚来、小鹏等在发展过程当中是激进式发展过程,他们对于数据安全的考虑和布局也有自身的特点。

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Guidehouse对于现有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的‘’领导者‘’中,四家企业基本上都是信息技术企业,在目前这个阶段,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企业进入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孰知的特斯拉被Guidehouse置于‘’跟随者‘’中,主要原因是该机构认为特斯拉自动驾驶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与其宣传的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这三类不同类型的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商对数据安全的认识和保护能力仍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传统车企和信息技术企业以及造车新势力在相应能力上的布局,包括组织架构的调整,适应新的安全需求方面的能力等,可能都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发现这三类企业也在跨界融合,在相互借鉴。

三、车企对汽车数据安全的理解不断加深

我们调研了一部分车企,总结了他们对当前数据安全的理解和举措,车企也越来越重视重视数据安全问题,国内主流企业通过强化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意在大幅提升数据安全的保障能力。

但是其实风险也是非常突出的:一是核心器件自主可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传感器、芯片、雷达天线等还属于智能网联汽车的 " 卡脖子 " 领域。二是企业管理责任缺失,很多车企往往在 " 黑盒 " 的状态下开展一些数据治理工作,使现有的保护机制和管理举措很困难,出现滞后问题。三是实际落地案例较少,缺少具体的指导性和实操性指南,很多企业都是在边界游走,探索的成本也非常高,所以后续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地方。

从建议的角度,我们建议车企从两个角度提升数据安全方面的能力。一是提升核心基础技术的安全可控能力,即涉及车辆本质上的安全。二是提升数据安全综合防护能力,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包括区块链技术、流量检测技术、国密技术等,提升综合防护的能力。

四、网络安全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市场 " 大有可为 "

我国主流的网络安全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的新赛道,大多基于他们传统的产品,再根据智能网联汽车的新场景做一些适应性的调整和优化,包括在数据层面,从云、管、端各个角度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检测和服务方面也推出了一些相应的网络安全产品。

我们调研了国内一家安全厂商——天融信,已经形成了覆盖车端网关、ECU、T-BOX、以及云端、APP端等全方位的渗透测试工具和服务。下一个案例来自百度,其自动驾驶安全的架构已经涵盖了整个数据安全的全生命周期。

可以说,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对于网络安全产业,或者网络安全企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也存在着很多挑战,一是现有的网络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还不满足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需求。二是安全解决方案的路径不太一样,有的网络安全企业侧重车端的安全,有的侧重云端的安全,虽然这些解决方案没有哪个更优质,但是也需要相互借鉴。三是安全产品的应用还存在成本、意识等问题。我们也提了两个建议,一是建议这些网络安全企业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不同的场景,开发针对性的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提高推广的力度。二是要探索适用智能网联汽车场景的网络安全保险方案,保险在汽车这个领域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数据安全的保险,或者网络安全的保险可以对车企、用户,以及产业链上的诸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提供一体化的保障。

五、政府积极统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与数据安全保护

首先在政策规划层面,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标准指南,包括一些政策文件,加强对整个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并强调数据分类分级工作。

二是在法律法规层面,《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以及网信办出台的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已经体现了政府的一些针对性考虑,我们支持网信办和工信部等部门出台更加细化的管理条例和指南,从法律法规层面给予指引和指南,更好的指导整个产业的实践。

三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包括顶层的体系性标准,以及专项的标准都在陆续出台和不断地修订完善。

四是试点应用加速落地,比如上海临港新片区跨境数据的试点,一些路测、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控相关试点的工作也都在推进过程当中。智能网联汽车本身是一个新生事物,又涉及到很复杂的系统,确实需要政府通过开展试点示范的工作,总结一些优秀的做法,进行后续的推广。

当然从政府推进产业发展和保障数据安全的角度也面临重要的挑战。一是整个法规体系、标准体系还是相对滞后于产业的发展速度。二是存在多头监管的问题,还需尽快细化一些行业性的管理要求。从数据安全监管的角度,国家网信部门是牵头部门,但是涉及到具体行业细则的出台,还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一些重要的行业协会去推动相关工作。三是实操性的举措还不够,数据安全监管和治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做到数据分类分级,对于数据既要管,又不能管得太死,哪些要管,哪些需要高强手段的监管,哪些需要在市场上流动,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就是数据分类分级。

我们提的建议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统筹产业创新发展与保障数据安全。二是尽快出台数据分类分级指南和管理细则,在国内一些重要的行业领域,比如金融、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分类分级指南,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可以予以借鉴。三是建立事前风险评估和事后应急响应机制,比如国家级的专业技术机构可以探讨如何更好的提供服务和支持。四是重点关注跨境数据流动问题,目前国内对这个问题比较关注,国家网信部门也在密集调研和研究,希望后续在借鉴全球通用做法的同时,细化相应的数据流动规则。

以上就是我们目前这个报告的主要内容,在报告撰写过程当中,也得到了一些车企和网络安全企业的支持,后续我们也希望跟在座的企业和专家合作,使我们在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领域做得更加深入。

如何看待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整车制造为重要一环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和应用是我国科技创新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结构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游行业有:感知系统制造业,包含摄像头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和高精地图与定位系统设计行业等;控制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算法设计行业、芯片制造业和操作系统供应业等;通讯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电子电器架构制造业和云平台设计行业。

产业链中游行业有执行系统制造业和整车制造行业,执行系统行业中包含了ADAS系统、智能中控和语音交互等的设计和制造行业。

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开发测试和运营的行业,包含有开发测试业、出行服务业和物流服务业等。

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全景图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涵盖了互联网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诸多企业,并且我国国产企业已经在产业链多个环节完成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有中科创达、德赛西威、路畅科技、科大讯飞、傲硕科技、东软集团等。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广东省企业分布集中

从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的区域总体分布来看,产业链相关企业分布以广东省为主,江苏省和湖北省次之。总的来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并且与汽车企业和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企业的分布情况有直接联系。

从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代表企业的分布来看,代表性企业在广东省、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布密集,在江苏省、浙江省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广东省、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代表企业基本涵盖完整产业链环节,但是相比较来说,北京市和上海市则拥有更多的外企的中国总部。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代表企业收入规模

目前,布局了智能网联汽车的上市企业中,主要有互联网企业、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和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和系统的供应商。在传统汽车企业中,上汽集团汽车销售业务收入规模领先。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代表企业最新投资动向

2020年以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代表性企业的投资动向主要包括拓展业务、通过对子公司增资的方式、与其他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投资智能网联汽车项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如下: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网联汽车(ICV)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