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杂志1999年改为半月刊,上半月记录中国女性的成功成长 ,并为女性提供心理疏导和健康服务。其关键词是“成长、成功、快乐”。下半月为“法律帮助”专刊,是读者“身边的律师、法律的顾问、维权的指南”。《中国妇女》杂志改版改彩获得成功。 2003、2005年,杂志荣获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好主妇》杂志创刊于2000年,是一本时尚家政月刊,她以“没有好主妇,哪有好生活”为口号,传播、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成为都市主妇的精致生活读本;《悦己》杂志是与美国康泰纳仕集团《self》杂志通过版权合作创办的一本心理健康生活杂志。她以“快乐由自己”为办刊主张,倡导女性关爱自己,追求身心健康的个人幸福。《安邸》杂志创刊于2011年,与美国康泰纳仕集团《AD》杂志进行国际版权合作,是一本介绍建筑和设计的高端杂志。除发展办刊主业以外,中国妇女杂志社还开拓了新的事业增长点:1 中国妇女杂志社还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自2001年起开展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评选活动。同时还创建了70多个“星星火”农村妇女家庭图书室,为关爱农村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韩湘景,总编辑尚绍华。
《中国女性》采用国际流行16开本,全彩印刷,136页,期发行量为15万册,上半月刊每月1日出版,下半月刊每月10日出版,下半月刊由新界文化传媒运营。《中国女性》上半月刊主要栏目有:“我们”封面故事、美丽人生、群体、海外生活、环球女性、黑白经典、女人档案、魅力男人……“心情”关注心灵、心理信箱、烦恼说吧、爱之旅、禅意人生、一人世界、往事人……“生活”美容、靓装、礼仪课堂、家有儿女、理财、养生与健康、两性、美味、动手情趣、出去玩、生活小窍门、权益、我爱出境、淘乐园、漫画、读者俱乐部……《中国女性》下半月刊主要栏目有: “天下事” 深入报道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社会各领域的女性典型人物,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解读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人……“创业者” 报道优秀企业、优秀产品、优秀品牌、优秀女企业家;讲述女性创业传奇,展现女性职业理想、从商之道、人生诉求、文化情怀;推荐适合女性创业项目。……“情与爱” 抒写女性的友情、亲情、爱情,呼唤人间真情人……“艺无涯” 展示女性在艺术上的才华、成长、品味、鉴赏等,走进女性的艺术人生,分享经典故事人……“养生坊” 主要涵盖美食,美容,健身,食疗,理疗,瑜伽,中医养生等人……“时尚潮” 展示当代中国女性时尚靓丽的现代生活,美容、健身、时装、家居、奢侈品以及审美情趣人……“旅游风” 展现女性在旅游方面的心情、故事及新视点;推介点评风景名胜,报道特色主题旅游人……“绘芳华” 关注女大学生群体,多角度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就业、择业、创业状况以及思想观念人……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8364国内统一刊号:CN11-4596/GO刊期:半月刊发行范围:海内外发行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杂志重量:约200 G国内邮发代号:2-712国外发行代号:1540(Mo)
“谈恋爱” 此前整整10年,年轻人公开约会被视为可耻和堕落,他们只能以“谈工作”为借口进行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必须是致以革命敬礼。但在这一年,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谈恋爱”一词开始风行全国。《望乡》 这部原名《山打根八号妓院》的日本电影对国人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反响程度竟达到北京电视台转播市民代表座谈会实况的地步。有人说,还可以有色情场面更浓厚的镜头。喇叭裤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最初的冒险。这种上细下宽,把整个屁股绷得圆滚滚的性感招摇的“奇装异服”,成为当时考量道德水准的一个标尺。1979《大众电影》用法国影片《水晶鞋与玫瑰花》中一张男女主角的接吻照片做封底,引起轩然大波。西北一位读者来信愤怒质问:“他们在干什么?”一场全国性的大争论由此爆发。袁运生为首都机场创作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因画中有傣族妇女裸体沐浴,引起争论并一度被覆盖。 新《婚姻法》颁布,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这使得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奉行自由离婚的领先国家(美国各州到1971年才过半奉行,英国则是1973年才通过)。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胡廷溢编著的《性知识漫谈》,该书于1985年和1988年再版,发行总数达280万册。同年王文彬等编著的《性的知识》也再版,到1981年3月发行总数达560万册。第一期《科学画报》刊登了郎景和医生写的《新婚性卫生》一文,人们在小范围内欢呼:性禁区被打破了。上海芭蕾舞学校到湖南演出,当地观众对舞台上出现身穿白色紧身衣的青年男子感到十分惊讶,在他们看来,这近乎于裸体。落幕时,一位很生气的干部打破了静默,突然喊道:“这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 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玫瑰梦》被查禁,这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个焦点事件。这一年,正式出版社被查禁的淫秽色情图书达30多种,6家出版社停业整顿,查处因刊有淫秽色情描写或封面插图低级下流的期刊130多种。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婚姻介绍所。这年的大众情人是日本影星山口百惠。 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吴阶平教授等编译出版了《性医学》一书,标志着性医学和性治疗在中国的发端。书中删除了“同性恋”全章,同时删去的还有变性欲、异装行为等3章。由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著名外科专家王大玫教授主刀,张克莎成为中国首例变性人。不久,上海长征医院也开展了变性手术。美女充斥于杂志和日历的封面。有妇联干部指责出版社这种行为是在侮辱女性。 《中国妇女》杂志在1984年第5期第38页的“征婚启事”栏中第一次刊登了两条征婚启事。其中一则写道:“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1.64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如谁家中只有女儿又有心招婿的话,我愿到女方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或见面。”第一次公开招聘人体模特。中央美院等10所艺术院校在《北京晚报》上联合刊登启事,为美术系公开招聘模特,吸引了171个报名者,大多是待业青年。有些报名者不敢告诉父母,要求不要公开名字。 从西方引进的“性学”书籍和文章开始在中国公开出版。阮芳斌主编的《性知识手册》出版,是当时的破禁之作。同时,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等著作被译介到国内,掀起一阵弗洛伊德热。刘达临在上海举办中国第一次性教育讲习班。“婚外恋”、“情人”、“性生活”、“做爱”等词语开始出现。北京处级以上作家抢购洁本《金瓶梅》,只印1000套,删去19610字。这一年的文化焦点是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部小说第一次谈到了性压抑的问题。一个因右派问题入狱,另一个因作风问题被劳改。两个人在劳动的麦田里避开看守做了半小时的夫妻,再见面已是8年之后。与1993年贾平凹的《废都》不同,张贤亮只是把性当作一种文化的、生命的思考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性是一种道德,负载着沉甸甸的内涵,而不是小说情节的调剂物。魏明伦发表了轰动一时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一反传统的偏见和成见,力图用现代意识重塑潘金莲形象,探掘形成其悲剧的历史的社会的成因,促使人们反思千百年来中国女性的命运和传统婚恋观的枷锁。 “上海市性教育研究会”成立。刘达临在上海发起成立性社会学研究中心,并于1988年与深圳赵令德、廖丽珠创办《性教育》杂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师赵敏因研究同性恋治疗问题,被公安局6次传讯,理由是他筹备治疗用具时借用了裸体录像带。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当模特儿的陈素华不堪亲友邻居恶语刺激,最终精神失常。 刘达临的《性社会学》,史成礼的《性科学咨询》,潘绥铭的《性社会史》相继出版。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出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首届“性科学”培训班。由中央美术学院葛鹏仁等20多位青年教师策划的 “油画人体艺术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参展作品全部为人体作品,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一时造成巨大震动。据保守统计,18天中,约有22万人参观了展览。陈醉专著《裸体艺术论》出版,成为当年最畅销书籍,第一版就印了20万册。 刘达临开始组织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并于1992年出版《中国当代性文化》专著。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海河夜话栏目中开办“枕边悄悄话”节目,这是中国首个向公众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的广播节目。福建一对男同性恋者公开举行民俗婚礼,其中一位是农民,另一位是一贯表现良好的公职人员,后者因此事被开除公职。 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卫生部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普通高等院校要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受国家教委委托,文汇报在上海创办了《文汇青春期教育刊授学院》,并组织编写了《青春期教育》教材(共6册)。上海举办《人类与性》展览,展出时间5个月,观众30万人次以上。广东孙沫寒、朱嘉铭、修成娟等组织了广东计划生育性教育会,举办研讨会并出版性教育文集和《人之初》杂志,《人之初》是我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性教育刊物。从事性交易的“小姐”开始在珠三角一带大行其道,“二奶”一词开始出现并迅速传播到内地,成为一种时髦。随后,男妓悄然现身,一个典型的机构是海南的“富太太俱乐部”。 从这一年开始,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山西省、湖北省、重庆市、陕西省、广西柳州市及四川省西昌市相继成立性学会。安徽发生一起女同性恋者同居的案件,当地公安机关难以对此定性,遂逐层上报至国家公安部。答复是:在目前中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你们所反映的问题,原则上可不予受理,也不宜以流氓行为给予治安处罚。官方对同性恋问题的首例司法解释,被认为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成为日后警方处理此类问题的参考依据,表明了中国对同性恋问题的非刑事化态度。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讲师崔子恩在课堂上公布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成为中国大陆公开同性恋身份的第一人。 北京医科大学夏兆骥教授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女变男变性手术。随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男性病医院或男性科,出现了许多研究生殖生理、病理的研究实验室。北京开设了“男人的世界”文化沙龙,这是一个专为同性恋男子开设的文化中心,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称为“石破天惊”。《中国性学》杂志开始出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世界电影艺术欣赏》专题节目中,出现了两例裸体镜头,之一是女主人公在池塘中裸泳的长镜头,之二是女主人公赤身裸体在雪地上打滚。同时,由巩俐与尔冬升主演的《画魂》首开国内电影出现裸体镜头之先河。 中国性学会在经历了15年的酝酿和学术准备后,经卫生部批准正式成立。翌年,在青岛召开了中国性学会首届学术会。此后,中国性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分科进行了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张北川著作《同性爱》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讨论同性恋问题的学术著作,阐释了人类史的发展是朝着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拥有平等权力的方向进步的。据不完全统计,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中国各地出版的性学专著已达420种。“性用品商店”开始在城市中普及。 舞蹈家金星接受变性手术,从此成为金星小姐。导演张元跟踪了金星手术的全过程,并拍摄了纪录片《金星小姐》。潘绥铭著作《中国性现状》出版。香港出版由大陆同性恋者撰写的文章合集《北京同志故事》、《我们活着》。同性恋酒吧开始在内地一些城市出现。 中国新《刑法》施行,删除了过去常常用于惩处某些同性恋性行为的流氓罪,这被认为是中国同性恋非刑事化的又一个标志。崔子恩作品《桃色嘴唇》在香港出版,这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由国内作家撰写的同性恋题材长篇小说。从1994开始,《钟山》前编辑王干就为这部小说在国内出版奔波,未果。 李银河著作《同性恋亚文化》出版。大量同性恋网站出现。针对同性恋人群的健康干预项目“朋友”开始运作,内容是关于同性恋的理解和艾滋病教育活动。这个项目由张北川等近20位权威学者和同性恋者参与,并在1999年得到国家明确的道义支持。 歌星毛宁被刺事件使同性恋成为热点话题,同性恋族群被动地浮出水面。公安部首次对“变性”作出评价,称“选择性别是公民的个人权利”。这标志着在变性这一重大问题上我国与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的接轨。 吉林省推出并实行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终身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独身女性也可以堂而皇之地生孩子,并且立法加以保护,在全国首开先河。全国首例“性权利”索赔案胜诉。因遇车祸致使丈夫丧失性功能,南京王女士以自己“性权利”无法实现为由,向车祸肇事单位索赔精神抚慰金1万元。南京雨花台区人民法院支持了这位妻子的诉讼请求,并同时判决肇事单位一次性支付受害丈夫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等经济损失近11万元。延安一张姓夫妇因在家中看“黄碟”而被当地公安机关拘捕,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这一事件的结果是:负责此案的派出所所长被免职,当事人拿到了赔偿金29137元。 武汉女教师诉上司“性骚扰”案经过近两年漫长的法庭审理有了最终判决:判决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2000元。这是全国首例判决胜诉的“性骚扰”案。木子美性爱日记《遗情书》在互联网上公开,随后正式出版,在整个华语世界掀起了一场风暴。有人这样描述木子美:一个把自己打扮成拿到哈佛学位的潘金莲又兼备着璩美凤一样大无畏精神的姑娘。她的行为和她的性爱日记对中国人的传统性爱观和道德底线是一个挑战。在她之后,涌现出竹影青瞳、流氓燕等一大批以“脱”成名的网络红人。网络色情开始泛滥。一位网名“高射炮”的男子正在网上“示裸”,被大庆市警察堵在家中。据称,这可能是黑龙江第一个因“网络色情”而被处罚的网民,同时也是《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办法》自1997年12月8日颁布以来,我国少有的以该法案为依据处罚当事人的案例。换妻游戏等交换性伴侣的活动开始隐秘地出现。“网婚”、“不婚”、“隐婚”等所谓新型婚姻观念出现。宣传使用安全套的公益广告在央视第一套节目悄然登场。这是我国中央级电视媒体上第一次出现涉及安全套及生殖健康的公益广告。国内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同性恋健康咨询网站“爱心天空”在哈尔滨开通。第一届全国(广州)性文化节在广州举办。 官方首次进行人群同性取向和同性恋者艾滋病病毒携带比例调查,进入数据统计阶段。中国首家性健康教育基地——甘肃性病艾滋病预防教育咨询站在兰州成立。中国首家性文化博物馆因经营困难迁出上海,落户水乡同里。一家跨国公司的年度全球性调查报告称,中国人的平均性伴侣数为19.3人,居全球之冠。而在两年前,中国人均性伴侣是2.1人,为世界之末。82岁的科学家杨振宁,与28岁的女生翁帆结婚。海外媒体将其摆在“趣谈”栏,国内的舆论更为嘈杂。当事人则坚定而坦荡。讲述婚外情的《手机》,被媒体评为这一年的“中国年度电影”,并由此诞生出“审美疲劳”、“就像左手摸右手”等年度流行语。 四川成都两所高校7位女大学生签订《青春无瑕同盟协议》。此后,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和广西的3位大学女生发起了拒绝婚前性行为的网上签名活动,短短几天中有700多人签名。“闪婚”开始在都市年轻人中流行。从相识到第一个晚上到结婚,双方相处可能不超过13个小时。同性恋首次出镜。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从艾滋病角度讨论同性恋问题的新闻专题片《以生命的名义》,几位同性恋者的面部形象正面出现在荧屏上,这在以往任何时候都不曾有过,标志着国内媒体已向同性恋话题开放空间,中国同性恋告别隐秘时代。中国第一例同性恋网婚。网名“西瓜超人123”和“明天偶尔”的女子在搜狐网上社区举行了盛大的同性网络婚礼,引起轩然大波。“芙蓉姐姐”红遍大江南北。随后,博客世界又出“另类”女博客——2005年6月4日,一位没有透露身份的女博客在自己的Blog里,上传了其和老公的性爱录音,并配有简短文字说明,另外还有赤裸性爱描写的日志,标题都很“直白”,如《昨晚又给老公X了》、《做爱全过程性爱录音》等。短短几天,这个名为“我们的性福”的Blog,访问量高达356540人次。复旦大学为本科生在全国首开《同性恋研究》课程。崔子恩在北京组织“大陆首届同性恋文化节”,活动开始后被警方叫停。 刘达临主持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性调查,被海外性专家称为“世界性科学史上又一顶峰”。城乡夫妻抽样调查8000例,仅有23%的夫妻对性生活不满意。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实际上有60—70%的夫妻对性生活不够满意。专家认为,这种矛盾状态正是人们观念上保守与开放并存的反映,对性生活和婚姻质量期望值不高但潜在的不满足又已形成。一方面城市有27%、农村有50%的夫妇对不和谐的性生活采取“随它去”的态度,另一方面性爱问题在婚姻关系中又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进行了“中国第一次随机抽样、规范操作的全面的性调查”。该调查显示:中国男人平均43.9岁“退居二线”,47.7岁“下岗”,女人性生命更短。中国夫妻当中只有27.1%的人对自己的性生活感到非常满意,62.1%的人比较满意,10.8%的人不太满意或者很不满意。67%的人(男人69.1% ,女人64.9%)仍认为性生活应该男人主动,女人顺从;近80%的女性不知道性高潮是怎么回事;53.5%的男女不知道阴蒂在哪里,甚至高达62.8%的女性对此一无所知。30%的大学生连正常的异性交往都没有。16%的已婚者有婚外性行为。 浙江省“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关联知识、危险意识、性行为及态度”研究课题由浙江省疾控中心主任丛黎明主持,共对该省两所综合性大学1—4年级22712名大学生进行了取样调查,历时3年完成。调查显示,平均13.1%的大学生已经发生过性行为,其中男生17.6%,女生8.6%。他们开始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9.51岁。有过性经历的学生中,27.4%的学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性伴侣。在有性行为的学生中,2.44%的男生与同性发生过性关系,1.25%的男生有双性性关系;2.57%的女生与同性发生过性关系,0.82%的女生有双性性关系。且存在少量商业性行为。50%以上的大学生同意发生性行为、未婚性行为,认为只要一对男女彼此相爱、同意就可以有性行为。12%到18%的学生同意已经有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的人和别人发生性关系、为了钱和别人发生性关系、为发生性关系而付钱给对方、“包二奶”及同性发生性关系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王蕾)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
作者:王蕾
豆瓣评分:7.5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2
页数:282
内容简介: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以《中国妇女》杂志60年(1949~2008年)的人物报道和封面图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媒介建构的“女性媒介形象”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女性媒介形象从“女劳模”生产类偶像转向“女明星”消费类偶像,并进一步探讨国家意识形态、市场机制、媒介话语等各种力量交织博弈之中的性别平等。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阐述,性别平等需多维度的衡量,就业、受教育、权利、机会和社会地位提高是一种表层的平等;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上的平等才是深层的平等。从女性自身来讲,女性意识的觉醒需要内在的体验和自发性的融入。女性要在精神上真正独立起来,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的觉醒: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如此才能实现从“被解放的客体”到“自我解放的主体”之身份转换,实现从“经济自主”到“个性独立”的质的飞跃。
作者简介:
王蕾,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高研院“南京大学一布朗大学性别研究工作坊”研究员,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兴趣集中于新媒体传播、媒介文化、媒介与社会性别领域。
曾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访问学者。曾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数字媒介中心挂职任副总监。
至今已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作3部,参著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