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邵萍,女,1965年1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1983年7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开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先后担任音乐、语言、科学、美术、体育等各学科教师、年级组长、业务园长、园长。27年来,她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显著成绩。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千名岗位教师称号”、“南京市名教师”、“玄武区首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二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三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她主编了两本书,参与编写了9本书;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6篇;参加省以上研讨会获奖论文10篇,其中获全国奖6篇。
一、“爱”,是她勇于攀登的不竭动力
1、爱孩子赛妈妈。吴邵萍同志就是因为喜欢孩子才选择了教师职业。她27年来始终立足于幼教第一线,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孩子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促进每位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她常说,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孩子,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仅是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1983年,她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班上有一位叫小凯(化名)的小朋友,因年龄小,每天哭着不肯上幼儿园,睡午觉就做恶梦惊醒,她就象慈母一样,每天早上从家长手中热情地抱过孩子转移其注意力,并和他共同游戏增进感情。午睡时抚摸陪伴直至睡着,小凯梦醒时常常大哭,她就长时间地抱着他在园内转悠,为了不让哭声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午睡,她就长时间抱着孩子。尽管胳臂很酸,但她从不厌烦,直到孩子再次入睡。就这样整整过了一个月,小凯终于能愉快地入园了。那时,她班上还有个叫小雯的孩子,说话不清,各项能力明显低于其它儿童,连园领导都认为此幼儿“无可救药”了,而她不灰心,总是充满希望并耐心细致地辅导她,和家长密切联系,采取一致的教育计划,三年后,小雯也达到同龄幼儿的水平。
2、爱园胜爱家。27年来,她从未因家庭原因而影响工作。1997年,正值幼儿园创建南京市市级示范园时,她的父亲因车祸住院。白天,她在园兢兢业业的工作。夜晚,她还在医院一边陪伴昏迷不醒的父亲,一边翻阅整理幼教资料,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她父亲住院近一年直至去世,她从未请过一次假。在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叫苦叫累。平日总是起早贪黑,早到迟走。在她的眼里,幼儿园胜似自已的家,园里建设比家还重要。
3、爱同事似姐妹。由于园里年轻人较多,作为青年人的领头人,吴邵萍时时处处事事爱护她们、关心她们。在创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时,青年教师每天加班到深夜,为了她们的安全,吴邵萍每天“打的”挨个将她们安全送回家。然后,自己才回家。这段时间,吴邵萍总是在深夜1、2点钟最后一个回到家。
二、“学”,是她刻苦钻研的永恒追求
好学、勤学是吴邵萍的挚爱追求。她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27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自理了近万元的学费。为了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她总是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培训,从未完整地休息过一个寒暑假。1999年暑假,她的痔疮刚开完刀两天,当她得知有一个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习时,立即前往学习,一连7天下来,影响了伤口的恢复,又到医院进行二次开刀,在家休息10天后,又去参加全国音乐教育研究培训,这次为了不影响伤口的恢复,每天听完报告后,她就痛苦地趴在宿舍的床上,一直坚持到学习结束。平时,抓紧点滴时间,博览群书。自加压力,自定读书计划,每月读10本杂志、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收集整理了30本资料册,做了多本学习笔记。目前,她读完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家长工作、课程理论、亲子教育等各类理论书籍近百本,广泛的学习促使她飞速的成长,成为本领域的领先者,智慧型园长。
三、“研”,是她开拓创新的重要法宝
做一个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一直是吴邵萍追求的目标。因此,吴邵萍受聘担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专项课题《早期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心理研究》科研基地负责人,担任《中国早期儿童音乐舞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实验基地负责人,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特约研究员、南京市第五届幼教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学科教学视导员、玄武区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玄武区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她钻研、善研,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科学探索,醉心于课题研究。八五期间,她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国家级研究课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改革》。九五期间,她不仅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九五”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早期儿童教学的心理学研究》和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建构中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及实践体系的研究》两个课题的实践研究,她个人还独立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南京市“九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园创造性韵律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研究。她在幼儿音乐教育改革上进行大胆实践与研究,《幼儿创造性韵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研究》、《幼儿园舞蹈欣赏教学初探》《舞蹈欣赏教学》、《开放的幼儿音乐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开展大班合唱教学的实验研究》等多篇论文发在表国家级刊物《学前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幼儿教育》或在国家级、省级论文一、二等奖,形成了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幼儿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
十五期间,她独立申报、负责并完成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来探索幼儿园是否需要、是否能够及如何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展开全方位的研究,重视从理论的高度上提炼、升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她还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博导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后现代主义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推进的比较研究》子课题《区域性多元游戏课程开发与推进的研究》。
十一五期间,她独立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实现良性多维互动,促共同体和谐发展》的研究。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钻研,展开系统研究,有效解决了一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前沿问题。经过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课题得到了江苏省课题规划专家组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该课题选择开放性主题课程活动在幼儿园园本实践的角度展开研究,将课程研究与幼儿园的特色教育活动,与促进儿童更加主动全面的发展,与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密切结合,进行了拓展性的研究,立意新,切入点准确,反映了课题负责人敏感的研究视野、认真的研究态度和扎实的研究功底,反映了课题幼儿园良好的实践基础。课题以儿童的主动发展为基础,充分体现遵循儿童为本,教师为本,促进富有个性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研究观点的反复论证与实践反思。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与综合素养,特别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该课题具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专著《开放性课程在行动》为近阶段园本课程实践研究中不可多见的专业著作。”在进行课程建构过程中,她出版了研究成果《开放性课程在行动》专著,主编了《托班课程》上、下册。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分析、评价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支持,为教师设计可展开课程设计和教学提供了范本。
研究过程中将园长的管理与教师的成长、与幼儿园的发展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理论学习必须借助教育情境”、“鼓励教师成为家长合作伙伴”、“不做理论的奴隶”、“为老师的发展提供服务”、“管理应变他控为自控”、“要使教师的发展可持续”、“不要轻易否定教师的想法”、“问题是园长管理的契机”等系列文章均发表在江苏省《早期教育》和浙江省《幼儿教育》上。而“开放性课程”各阶段研究论文也连续发表在江苏省《早期教育》上。这些成果均对一线的园长和教师如何展开课程研究、课题研究、如何进行管理和教师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她重视从理论的高度上提炼、升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根据幼儿园园长开展教育科研的需要,2009年,她又在《早期教育》杂志连续发表了具有很强的应用和开发价值的《再谈常规管理》系列指导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传”,是她尽心履职的真情流露
长期以来,吴邵萍主动做好传、帮、带。无论是园内还是园外,她认为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培养他们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她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帮助所有幼教同行。她承担了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习指导工作,她对待这些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实习工作耐心细致地指导,总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接受每位学生的访谈、问卷等课题研究工作。
对园内的青年教师,她更注重言传身教,在平日工作中,她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下班听取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后还与她们逐一反馈和互动,同时还定期上示范课给全园教师观摩。她指导青年教师严格细致。既有理论上整体框架的指导,又有操作过程中具体环节的指导。从不放过每个细小的教学环节。如教具演示,收放顺序都一一指导到位。在她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她的带动下,每个教师个个有特长,人人都是骨干,园里教师个个被邀请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在全国各类研讨会上上观摩研究课。这些做法和经验,经常吸引全国各地的同行到该园跟班学习。该园的办园水平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被同行当做学习的榜样。
她重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作用,每学年对区园长、市青优开放示范课,她每学期都上多节示范课和举办讲座。还承担了市区的带徒任务,她总是竭尽所能地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目前,她已培养了1名特级教师、1名南京市名教师特级教师候选人、2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多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更为可贵的是,南京市内无论哪个区、哪所幼儿园,只要找到她,她都及时前往指导,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她的教科研成果。在国内,经常到深圳、温州、澳门、大连、杭州、河南、广州、南宁等地,为全国性、全省性及各市开设的培训班讲课。同时,她还在《全国音乐研讨会》上向全国各幼教同行开讲座,并上示范课。每场讲座,听众均在1000人以上。近五年,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讲课近100多场,为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曾记得,我们带着满脸的稚气和强烈的求知欲踏入这所学校,每天清晨我们都背着书包,开始既忙碌而又快乐的校园生活。 课堂上,我们认真地听着老师精彩的讲解,有时眉头紧皱,积极开动脑筋来思考问题;有时为了一个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时跟随老师,一起书声琅琅。 课下,我们快乐地做游戏,老鹰捉小鸡、三个字……最爱玩的还是老鹰捉小鸡,笨手笨脚的老鹰总是捉不住小鸡,常常被我们嘲笑。 如今,这些都已成为我最宝贵也最美好的回忆。蓦然回首,我却总是泪眼朦胧。参天大树忘不了根须,浩浩江河忘不了源头,我们又怎能忘记曾今教过自己的老师?
钱老师您就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1983年7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开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先后担任音乐、语言、科学、美术、体育等各学科教师、年级组长、业务园长、园长。27年来,她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显著成绩。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千名岗位教师称号”、“南京市名教师”、“玄武区首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二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三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她主编了两本书,参与编写了9本书;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6篇;参加省以上研讨会获奖论文10篇,其中获全国奖6篇。
一、“爱”,是她勇于攀登的不竭动力
1、爱孩子赛妈妈。吴邵萍同志就是因为喜欢孩子才选择了教师职业。她27年来始终立足于幼教第一线,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孩子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促进每位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她常说,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孩子,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仅是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1983年,她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班上有一位叫小凯(化名)的小朋友,因年龄小,每天哭着不肯上幼儿园,睡午觉就做恶梦惊醒,她就象慈母一样,每天早上从家长手中热情地抱过孩子转移其注意力,并和他共同游戏增进感情。午睡时抚摸陪伴直至睡着,小凯梦醒时常常大哭,她就长时间地抱着他在园内转悠,为了不让哭声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午睡,她就长时间抱着孩子。尽管胳臂很酸,但她从不厌烦,直到孩子再次入睡。就这样整整过了一个月,小凯终于能愉快地入园了。那时,她班上还有个叫小雯的孩子,说话不清,各项能力明显低于其它儿童,连园领导都认为此幼儿“无可救药”了,而她不灰心,总是充满希望并耐心细致地辅导她,和家长密切联系,采取一致的教育计划,三年后,小雯也达到同龄幼儿的水平。
2、爱园胜爱家。27年来,她从未因家庭原因而影响工作。1997年,正值幼儿园创建南京市市级示范园时,她的父亲因车祸住院。白天,她在园兢兢业业的工作。夜晚,她还在医院一边陪伴昏迷不醒的父亲,一边翻阅整理幼教资料,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她父亲住院近一年直至去世,她从未请过一次假。在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叫苦叫累。平日总是起早贪黑,早到迟走。在她的眼里,幼儿园胜似自已的家,园里建设比家还重要。
3、爱同事似姐妹。由于园里年轻人较多,作为青年人的领头人,吴邵萍时时处处事事爱护她们、关心她们。在创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时,青年教师每天加班到深夜,为了她们的安全,吴邵萍每天“打的”挨个将她们安全送回家。然后,自己才回家。这段时间,吴邵萍总是在深夜1、2点钟最后一个回到家。
二、“学”,是她刻苦钻研的永恒追求
好学、勤学是吴邵萍的挚爱追求。她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27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自理了近万元的学费。为了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她总是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培训,从未完整地休息过一个寒暑假。1999年暑假,她的痔疮刚开完刀两天,当她得知有一个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习时,立即前往学习,一连7天下来,影响了伤口的恢复,又到医院进行二次开刀,在家休息10天后,又去参加全国音乐教育研究培训,这次为了不影响伤口的恢复,每天听完报告后,她就痛苦地趴在宿舍的床上,一直坚持到学习结束。平时,抓紧点滴时间,博览群书。自加压力,自定读书计划,每月读10本杂志、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收集整理了30本资料册,做了多本学习笔记。目前,她读完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家长工作、课程理论、亲子教育等各类理论书籍近百本,广泛的学习促使她飞速的成长,成为本领域的领先者,智慧型园长。
三、“研”,是她开拓创新的重要法宝
做一个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一直是吴邵萍追求的目标。因此,吴邵萍受聘担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专项课题《早期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心理研究》科研基地负责人,担任《中国早期儿童音乐舞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实验基地负责人,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特约研究员、南京市第五届幼教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学科教学视导员、玄武区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玄武区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她钻研、善研,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科学探索,醉心于课题研究。八五期间,她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国家级研究课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改革》。九五期间,她不仅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九五”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早期儿童教学的心理学研究》和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建构中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及实践体系的研究》两个课题的实践研究,她个人还独立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南京市“九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园创造性韵律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研究。她在幼儿音乐教育改革上进行大胆实践与研究,《幼儿创造性韵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研究》、《幼儿园舞蹈欣赏教学初探》《舞蹈欣赏教学》、《开放的幼儿音乐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开展大班合唱教学的实验研究》等多篇论文发在表国家级刊物《学前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幼儿教育》或在国家级、省级论文一、二等奖,形成了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幼儿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
十五期间,她独立申报、负责并完成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来探索幼儿园是否需要、是否能够及如何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展开全方位的研究,重视从理论的高度上提炼、升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她还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博导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后现代主义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推进的比较研究》子课题《区域性多元游戏课程开发与推进的研究》。
十一五期间,她独立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实现良性多维互动,促共同体和谐发展》的研究。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钻研,展开系统研究,有效解决了一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前沿问题。经过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课题得到了江苏省课题规划专家组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该课题选择开放性主题课程活动在幼儿园园本实践的角度展开研究,将课程研究与幼儿园的特色教育活动,与促进儿童更加主动全面的发展,与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密切结合,进行了拓展性的研究,立意新,切入点准确,反映了课题负责人敏感的研究视野、认真的研究态度和扎实的研究功底,反映了课题幼儿园良好的实践基础。课题以儿童的主动发展为基础,充分体现遵循儿童为本,教师为本,促进富有个性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研究观点的反复论证与实践反思。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与综合素养,特别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该课题具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专著《开放性课程在行动》为近阶段园本课程实践研究中不可多见的专业著作。”在进行课程建构过程中,她出版了研究成果《开放性课程在行动》专著,主编了《托班课程》上、下册。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分析、评价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支持,为教师设计可展开课程设计和教学提供了范本。
研究过程中将园长的管理与教师的成长、与幼儿园的发展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理论学习必须借助教育情境”、“鼓励教师成为家长合作伙伴”、“不做理论的奴隶”、“为老师的发展提供服务”、“管理应变他控为自控”、“要使教师的发展可持续”、“不要轻易否定教师的想法”、“问题是园长管理的契机”等系列文章均发表在江苏省《早期教育》和浙江省《幼儿教育》上。而“开放性课程”各阶段研究论文也连续发表在江苏省《早期教育》上。这些成果均对一线的园长和教师如何展开课程研究、课题研究、如何进行管理和教师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她重视从理论的高度上提炼、升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根据幼儿园园长开展教育科研的需要,2009年,她又在《早期教育》杂志连续发表了具有很强的应用和开发价值的《再谈常规管理》系列指导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传”,是她尽心履职的真情流露
长期以来,吴邵萍主动做好传、帮、带。无论是园内还是园外,她认为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培养他们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她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帮助所有幼教同行。她承担了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习指导工作,她对待这些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实习工作耐心细致地指导,总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接受每位学生的访谈、问卷等课题研究工作。
对园内的青年教师,她更注重言传身教,在平日工作中,她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下班听取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后还与她们逐一反馈和互动,同时还定期上示范课给全园教师观摩。她指导青年教师严格细致。既有理论上整体框架的指导,又有操作过程中具体环节的指导。从不放过每个细小的教学环节。如教具演示,收放顺序都一一指导到位。在她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她的带动下,每个教师个个有特长,人人都是骨干,园里教师个个被邀请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在全国各类研讨会上上观摩研究课。这些做法和经验,经常吸引全国各地的同行到该园跟班学习。该园的办园水平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被同行当做学习的榜样。
她重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作用,每学年对区园长、市青优开放示范课,她每学期都上多节示范课和举办讲座。还承担了市区的带徒任务,她总是竭尽所能地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目前,她已培养了1名特级教师、1名南京市名教师特级教师候选人、2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多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更为可贵的是,南京市内无论哪个区、哪所幼儿园,只要找到她,她都及时前往指导,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她的教科研成果。在国内,经常到深圳、温州、澳门、大连、杭州、河南、广州、南宁等地,为全国性、全省性及各市开设的培训班讲课。同时,她还在《全国音乐研讨会》上向全国各幼教同行开讲座,并上示范课。每场讲座,听众均在1000人以上。近五年,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讲课近100多场,为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算。
健康指南杂志社的证书属于身体健康证明证书。《健康指南》是全国老干部健康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国家级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
《健康指南》杂志主要刊登预防医疗保健科学类的新动态、新科技及新成果。《健康指南》是中国领先的健康传媒,每期发行量为25万本,平均传阅率为5人。影响着超过130万人的健康理念与保健行为。
学生玩手机引发的悲剧
学生玩手机引发的悲剧。由于网络的发达,很多学生经常沉迷于网络世界,一有时间就玩手机,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那么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详细了解学生玩手机引发的悲剧的相关内容。
13岁男孩因“玩手机”引发“弑母”悲剧,引人反思
2019年3月16日晚,建湖县13岁男孩邵某因“玩手机”与其母发生激烈冲突,致母亲杨某身亡——
3月16日晚,江苏省建湖县13岁男孩邵某与其母杨某发生激烈冲突,致母亲杨某身亡。 事件的起因是, 杨某阻止孩子偷玩手机,邵某对其母痛下杀手。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亲子间冲突引发的严重事件, 几乎都有手机的影子。 手机越来越成为亲子间冲突的“导火索”。 如果我们的父母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不改变孩子沉溺于手机的现状, 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悲剧还会重演,当引以为戒。
手机“割裂”家庭亲情
河北区月牙河街丹江里社区居民黄文告诉记者,外孙每次来进家就抓起他的手机玩游戏, 祖孙之间有一段对话, 姥爷说:“你总拿手机看什么? ”外孙说:“玩游戏呗。 ”“玩什么游戏? ”“我和同学都爱玩抖音当网红,准备将来当明星。 玩《绝地求生》,赢了得到吃鸡的奖励。 同学还爱玩《第五人格》《王者荣耀》, 作业写完了可以要求家长玩一会儿手机,不给玩就闹呗。 ”黄文说,家长不正确的奖励方式容易造成孩子互相攀比的后果。
为了自己和孩子的身体健康,家长首先要逐渐远离手机。对于远离手机的这项大讨论, 大港油田读者薛怡章则表示, 孩子玩手机究其根源来自父母, 最主要的是父母没有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低头族,孩子就会效仿玩手机,久而久之导致低头族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从媒体公开的报道中可以抽丝剥茧地分析出孩子玩手机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是压力宣泄、逃避现实,也可是寻找价值感、缺少陪伴等,如果父母并不了解这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只是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就焦虑和愤怒, 势必引发孩子的问题行为,让问题更加严重。
拒绝沉迷手机 需从家长做起
娱乐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正常使用手机和沉溺手机的`界限在哪里?面对家庭中常见的因孩子玩手机引发的冲突,该如何化解?
xx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x认为,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沉溺在虚拟世界,必须在现实中给他不断体会平等型家庭、自我驱动这两种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找到作为一个完整独立个体的认同感。孩子手机不离手,是个大难题。
心理学家介绍说,过度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 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大有损害,孩子会出现焦虑、抑郁、暴躁、冷漠、自闭、人格分裂,甚至暴力等极端行为。如果不加以限制,我们辛苦养育、寄予厚望的孩子,极易被手机狠狠吞噬。在这样一个智能化时代,很难做到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心理学专家认为,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家长下班回家以后,可以多陪陪孩子玩游戏,或者是看看书,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样孩子在潜移默化中, 自然也就不会一直执迷于玩手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不要因玩手机而发生让你追悔莫及的遗憾,也不要让手机剥夺了陪伴孩子成长的珍贵时光。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参加集体聚会,既能增长孩子知识,又能培养社交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健康指南
低龄儿童玩手机 每天不得超1小时
连日来,xx中老年时报时报持续关注“青少年沉迷手机”话题,再一次将手机带给孩子生理及心理各层面的危害提到公众面前。 4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也在最新发布的指南中指出,幼儿看电视、 玩手机或平板电脑时间过长,已成为导致其缺乏体育运动、体重超重的重要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许多儿童看电视或玩手机、 平板电脑时间过长,挤压了睡眠时间。
长期睡眠不足已成为导致超重的一大因素,而超重又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一些癌症发生的危险因子。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幼儿应积极活动、保证睡眠,特别提醒家长避免让幼儿过度接触使用电视、电脑、手机等。 指南中还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出具体建议, 如2岁以上的幼儿一天中看屏幕的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 不足1岁的幼儿则应避免接触所有电子屏幕。 这也是世卫组织首次对5岁以下儿童提出健康指南。
学生用手机的危害性
1、频繁用机,损害身心健康。手机是通过无线电波实现其功能的。手机传送的电波辐射,或多或少地要被人体吸收。科学实验表明,频繁而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丧失、睡眠紊乱、心理烦躁、头痛等。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机能还不健全,手机辐射危害身体发育,造成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明显下降,免疫功能失调。
2、考试作弊,败坏考风学风。 在学业成绩检测时,有的学生通过手机舞弊,弄虚作假,欺骗家长,欺骗老师,自欺欺人,严重危害教学秩序,败坏考风学风,以致不思进取,不专心学习,成绩下降,升学无望。
3、乱 交朋友,情感纠纷不断。学生之间有事无事打手机,相隔一步之遥也打手机,同学之间的猜疑,与异性同学交往,很多都是因手机而起。手机已成为中学男女生交往过密的帮凶,加速了中学生社会化。有些学生甚至与社会闲杂人员有联系,校外朋友一声呼唤,便谎称有病请假。这些都给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带来很大麻烦和障碍。
4、破坏校纪,影响教与学。学生用手机躲在被窝里收发短信、看小说、玩游戏,不仅影响自己休息,还干扰他人休息,严重影响第二天学习效率。课上手机响起来,更会扰乱教学秩序,影响听课效率,蔑视教师劳动。不仅老师反感,其他同学也极其反感。
5、亲情疏远,教育虚无飘渺。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依靠手机对学生进行遥控管理,这样势必减少对学生面对面的教育机会,减少家长与老师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家庭教育由实变虚,由直接变间接,由亲近变疏远。家庭教育的缺位,会给学生成长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究竟每天要走多少步最好呢?青壮年每天8000—10000步是正常步行量。老年人每天3000—5000步可达到运动效果。
行走过度危害大
1、四肢无力
运动之后出现疲劳感是正常的现象,一般休息一刻钟的时间就可以恢复正常的体力。但如果出现四肢无力,且好几天都无法恢复正常的体力,则是过度运动的表现。因为过度走路使自身的脾受到损害,同时四肢的肌肉也会出现受损的现象。
2、关节疼痛
年纪较大的人群会将关节疼痛归结于风湿病,其实这与过度走路有较大的关联。因为过度走路会使腿部的韧带处于绷紧的状态,易使韧带拉伤,从而导致关节疼痛。
3、肌肉酸痛
多数人在进行走路运动时是没有时间规律的,导致一会长时间运动,一会休息,这易腿部肌肉出现酸痛。
一般正常的运动后出现腿部酸痛是正常的现象,只要休息两天左右即可恢复正常,如果几天过去还是酸痛则明显是过度走路造成的。因为过度走路导致肌肉软组织受到损害,所以会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
4、头痛心慌
正常步行是不会出现头痛心慌的症状,只有过度步行才会出现这种症状,这时应该立即停止步行,进行休息,最好去医院对脑部进行检查。
5、头晕目眩
有些人在进行暴走之后会出现头晕的现象,其实这是因为过走路的引起的。过度走路会引起心脑供血不足,但同时也提醒人们自身是否有颈椎方面的疾病。
以上就是关于每天要走多少步最好的介绍,虽然走路是很好的锻炼方式,但是行走过度忧伤健康哦。
一九二六年生。河北新乐人。擅油画。军委总政治部军事博物馆。1941年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历任部队艺术指导、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全国文联委员。作品有《女交通员》、《有个孩子叫咪咪乔》等。作品《决战前夕》获全军优秀创作奖;《军委全会》(合作)获全国美展二等奖。
高虹个人档案
性别:女
潍坊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主持人;
1994年主持教育类节目《教育大观》;
1995年创作中学生节目《十六岁的花季》的担任责任编辑主持人;
1996年创作安全教育节目《红绿灯》的担任责任编辑主持人;
1998年编辑主持科普类节目《健康指南》;
2002年主持娱乐节目《欢乐大世界》;
2003年至今为《周末关注》节目编辑主持人、《鸢都之子》栏目人物专访记者的;
从业十余年的编辑主持的节目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的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的会进一步把握节目内容的深度和高度的奉献给观众更精彩的电视节目的。
[高虹简介] [高虹视频] 潍坊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主持人
1994年主持教育类节目《教育大观》;
1995年创作中学生节目《十六岁的花季》,担任责任编辑主持人;
1996年创作安全教育节目《红绿灯》,担任责任编辑主持人;
1998年编辑主持科普类节目《健康指南》;
2002年主持娱乐节目《欢乐大世界》;
2003年至今为《周末关注》节目编辑主持人、《鸢都之子》栏目人物专访记者。
从业十余年,编辑主持的节目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会进一步把握节目内容是深度和高度,奉献给观众更精彩的电视节目。
高虹个人档案
性别:女
潍坊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主持人;
1994年主持教育类节目《教育大观》;
1995年创作中学生节目《十六岁的花季》的担任责任编辑主持人;
1996年创作安全教育节目《红绿灯》的担任责任编辑主持人;
1998年编辑主持科普类节目《健康指南》;
2002年主持娱乐节目《欢乐大世界》;
2003年至今为《周末关注》节目编辑主持人、《鸢都之子》栏目人物专访记者的;
从业十余年的编辑主持的节目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的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的会进一步把握节目内容的深度和高度的奉献给观众更精彩的电视节目的。
咪咪乔指的是一个孩子手里的玩具娃娃
现代〕一九二六年生。河北新乐人。擅油画。军委总政治部军事博物馆。1941年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历任部队艺术指导、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全国文联委员。作品有《女交通员》等。作品《决战前夕》获全军优秀创作奖;《军委全会》(合作)获全国美展二等奖。�
高虹
198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1992年毕业于油画系硕士学位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1年参加中国油画精品展,作品被收藏。1992年参加“纪念文艺作谈会五十周年”展览。1994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二届中国油画展。1995年入选八届全国美展。1995年参加中国台北北国画廊举办的油画联展,作品被收藏。1997年作品“秋日加望”入选中国油画肖像百年回展。主要作品有“苏武牧羊”“蒙古回忆”“远航之梦”等。几年来作品发表于美苑学报,境外美术家杂志等国内外报刊上。现工作于辽宁省艺术学校讲师,学科主任。 �
高虹,人名。军委总政治部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高虹,油画作品《决战前夕》获全军优秀创作奖。辽宁省艺术学校讲师高虹,擅长油画,主要作品有“苏武牧羊”等。湖北美术学院教师高虹,其油画作品多次参展。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高虹,有专著《歌曲创作与分析教程》,创作艺术歌曲《云月依依》等。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老师高虹,2001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成就奖。广东省先天性介入心脏病学会理事高虹,对冠心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颇有研究。此外,还有潍坊电视台主持人高虹;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委副书记高虹。
一九二六年生。河北新乐人。擅油画。军委总政治部军事博物馆。1941年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历任部队艺术指导、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全国文联委员。作品有《女交通员》、《有个孩子叫咪咪乔》等。作品《决战前夕》获全军优秀创作奖;《军委全会》(合作)获全国美展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