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字数要求

2023-02-16 07: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字数要求

1 题 名 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选择关键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2 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 作者应写明姓名、工作单位、省市名、邮政编码和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前三名)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单位,职称,学位及研究方向、E-mail、电话等。3 摘 要 应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着重写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以200字为宜。提出关键词5~8个。并附英文的题名、姓名、工作单位、省市名、邮编、摘要和关键词。4 分类号 为了便于检索和编制索引,请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写出论文的分类号。5 引 言 应简单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主要方法、范围和背景等。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注释,避免公式推导和一般性的方法介绍。引言的序号可为“0”,不编序号时“引言”二字可省略。6 正 文 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排程序;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等。层次标题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序号,如:“1” “2.1” “3.1.2”等。6.1 图 应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应有图序号和图题(图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坐标图标目中的量和单位符号应齐全,并分别置于纵、横坐标的外侧。照片要黑白清晰层次分明,图要有中英文对照的图题及图注,数据图需用excel格式。6.2 表 应具有自明性,表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及文字表述重复。表内容应完整,包括表序号(表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题、表注、量或单位。采用三线表,表的内容数字须上下及左对齐。表要有中英文对照的表题及表注。6.3 计量单位 表达量值时必须使用国际单位符号,量的符号一般为单个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并一律采用斜体(pH例外)。不得使用已废弃的单位及中文符号。单位符号与数字之间须空半个字符。常用的单位有:min(分钟)、h(小时)、s(秒)、d(天)、周、月、r/min(转每分)、mL(亳升)、m(米)、mol(摩尔)等,括号内为不规范表示法。7 量差、公差等表示 数值范围号须采用浪纹号“~”,标注须遵守简明、不引起误解的原则,常用的如18%~25%、2万~5万、3~5 min、10.00 cm±0.25 cm、30 cm×30 cm×30 cm等。8 结 论 应是论文的主要结果,论点提炼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讨论中提出建议、设想、改进的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的介绍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由吉林体育学院主办,双月刊。

我该投哪些学报期刊?

学报类:《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湖北函授大学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原名《荆门大学学报》《黄冈师范学院学报》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类 省级优秀期刊) 体育科技(体育类 省级优秀期刊)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类 省级优秀期刊) 四川体育科学(体育类 省级优秀期刊)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优秀期刊 ) [(社会科学版)、(自然科
学版):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建筑科学
、体育科学、经济管理科学、理工科教学研究]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理工卷、农学卷、医学卷](全国本科优秀学报)
咸宁学院学报(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全国本科优秀综合学报)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全国本科优秀社科学报)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赤峰学院学报(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全国优秀专科学报) 等。也可以安排普通的期刊。
在线投稿QQ910278216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生存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须顺应
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本文剖析了生存理念的内涵,分析了生存问
题在就业领域的显现,并就如何应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存;生存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凸显,且“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客
观地看,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当前
“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
作的主体,其择业观是影响高校就业的重要因素,
不正确的择业观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新
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就业指导须顺应时代
要求,不断转变观念,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
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
的塑造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找
到一份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及危机感,正确
定位,降低期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生存的内涵及生存教育
“生存”在拉丁语中是existere,其根源意义
是“站出来”。在德语中是existenz,最初的理解
中曾被把握为“实存”。《现代汉语词典》里,“生
存”的定义是:“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现
代西方哲学辞典》里是这样界定“生存”的:“生存
是雅斯贝斯哲学的重要概念,它特指真正的人的
存在。”在生存哲学的视域中,“生存”不是一个外
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
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人的“生
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
在”。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不
但创造了属于人的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
“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质,是人的生存的根本维
度。”[1]可以说,生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古老而
又崭新的课题。综合各方的观点,笔者认为就大
学生而言,生存是指个体身心健康,在生活和交往
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
难,能够从容应对。对于个体而言,一生的生涯可
以归结为生命、生存和生活,其中生命为生存创造
条件,有了生命的存在,生存才成为可能,生存是
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的基础,是一种本能地适
应环境的生命活动,是生命的保存和延续,而生活
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创造生存意义的生
命活动。
教育自产生以来便与“生存”紧密相连。[2]一
方面,教育起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它在本质上就
是人们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生存教育理念反映
这种本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另一方
面,“生存”对于任何人都是最基本的需要,有一定
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是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个体
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提
出了更高要求,个体必须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来
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都
对“生存教育”进行了研究,从背景上看,“生存教
育”的提出,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
育;二是当前受教育者生存能力低下和生存教育
的匮乏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从目的上看,“生
存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
意识,让受教育者学习各种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
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站在高等教育的
角度,生存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学校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帮助学生学习人类科学文
化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
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
能力,使受教育者能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与变
化,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在激烈的竞
争中也能发展。生存教育凸现着教育的内涵拓
殖,使教育走向生存的平台,并与人生的链条形成
完美的对接;生存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自
身素质,完善人生的意义,其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同时呈现一种人本主义
关怀,高扬生活自主性的教育情感关怀。
二、生存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当代凸显
据教育部统计,2001—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
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0%,各年分别有近30万、40
万、60万、80万、100万、120万、150万毕业生在
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在今后一段时期,如果
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那它势必
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屏
障”,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纵观我
国当前教育,对“生存”教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
入“生存”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人与职业的配置是由政府计划调控的,个人
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是十分有限的,行业与行业
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生存竞争氛
围,[3]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学中一
般不提生存教育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
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十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能力技能的培养,注重智力因素教育而轻
视非智力因素教育,其结果导致部分学生生存意
识淡漠、生存能力不强。虽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
型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方面状况得到了一
定的改善,但大学生由于生存意识淡漠引起的就
业竞争力弱、生存能力不强问题已在就业领域
显现。
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各地各行业的
人才缺口还很大。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
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可供大学生施展
个人才能的空间也很广阔。[4]为什么有相当一部
分大学生觉得就业难,甚至找不到工作呢?追根
溯源,就业观念是关键,大学生先谋生存、后图发
展的新型就业观念尚未形成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
素之一;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找
不到符合大学生期望值的“好工作”,大学生不切
实际的就业观念成为就业的障碍。分析当前大学
生就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六个方面:从就业方式上
看,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学生对学校、教师依
赖性强,自我发挥不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
强,在就业单位选择时亦是如此。在就业思维上,
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基于人性中的求同性,
很多学生愿意跟其他同学选择一样的或者类似的
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盲目地认为别人的选择都
是好的,不愿从自我与他人的不同点去研究一些
企业是否有发展性。在应聘状态上,盲从型过多,
问题型过少。学生在应聘时往往过多关注如保
险、休假、住房、薪水高低等等外职业生涯内容,而
忽略如岗位特色、专长需求、发展前景等对日后能
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的内职业生涯的问
题。在岗位层次上,继承型过多,创新型过少;部
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求稳、保守思想突
出,尤其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对到珠三角
等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就业的兴致不高。在就业情
感上,功利性过多,兴趣型过少;许多学生违背“兴
趣是事业成功的内在原动力”,[5]仅仅用薪金高低
来衡量一个岗位的好坏,薪酬优先导致部分学生
根本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岗位,即使获得了生存
岗位,也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在就业心态上,压力
感过多,紧迫感过少。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
学生往往出现心烦、焦躁、茫然、茶饭不思等等压
力过大的行为表现,但是在就业行动上却又挑来
挑去,一派“有女不愁嫁”的松弛状态。
总而言之,大学生不会出于生存的考虑,从内
心深处发出一种找到一个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
感,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
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这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
障碍。
三、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
在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
和明天》所讲:“今后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适者生
存、优胜劣汰的竞争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给
人们造成极大的生存压力和困惑,为了教育客体
的将来,我们要把‘生存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主
题。”[2]具体到大学生就业领域,要解决就业难问
题,首先要让大学生有生存危机,在此基础上树立
“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也就是说,大学生要
转变一些陈旧就业观念,消除对别人的依赖,培养
独立生存的自立精神,先解决生存问题,在保证生
存的基础上再考虑这一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
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能否得到提高,将来发展潜
力如何等问题。
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生存”理念为
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
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择业观引导工作。[6]一是
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进行就业指导观念更新;当
代大学生由于阅历浅薄,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往往
难以深刻,要开展以生命磨炼、健全人格、和谐相
处等为主题的就业指导活动,在课程讲授的观念
上,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和
理性协调发展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单纯竞争向
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转变,并探索与之相
匹配的教学新方法。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
过程,感受思考与决策,培养创新之心;引导大学
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懂得正确
地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
对待自己;让大学生了解到自己身处何境,懂得去
理解生存危机,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珍
惜生存机会,重视就业。二是开展以培养和锻炼
生存技能为主的教育。实践教育是生存教育的具
体展现,是生存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要通过开展专
门的技能训练启发大学生的认知,引导大学生学
会做人,既要教育大学生学会生存、又要帮助他们
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发展。可采用体验式教育的形
式进行,将实践训练纳入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计划,
确保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
三是开展以应对高科技和信息社会为主的适应性
教育。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应该进行大学学习、生
活的适应性教育和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面向
未来,走向社会之后,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
社会变化无穷的适应性教育。当今时代,移动通
讯、互联网等信息互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
生获得了“海量”信息。但是由于信息快变性、网
络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信息焦虑症”、应聘受骗
等现象偶有发生。高校就业指导要重点开展信息
时代的生存发展观念更新、获取科技与信息的能
力提高、信息行为端正等方面的指导,并通过系统
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具备高效筛选和获取所需
信息的能力,科学客观评价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
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总之,以“生存”为理念的教育是把静态的教
育思维纳入到生存实践的一种操练、一种延伸、一
种自然的过渡,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引入“生存”理
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
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在当今这个
竞争激烈的生活场景中,“生存”理念成为了教育
事业轨道转换的基点,也理应成为贯穿大学生就
业指导工作始终的主线。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全愈著.生存教育在美国[M].南宁:接力出版
社,2002.
[2] 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8.
[3] 罗传银.就业效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8.
[4] 张治库.生存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J].
海南大学学报,1994,(3).
[5] 杨永红.浅谈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
[J].广西大学学报,2007,(12).
[6] 倪维广,李维希.高校生存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
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