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审稿周期

2023-02-16 02: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审稿周期

核心期刊分二种,一种是北大核心,也叫中文核心;另一种是科技核心,也叫统计源期刊;我查询了目录在目录中没有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所以目前不是核心期刊,如果在新的核心期刊目录中有,你需要向杂志社求证。

东华大学学报是ei吗

东华大学学报不是ei期刊。

收录情况:CA 化学文摘(美)(2014)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中文核心期刊(2014)。

期刊以纺织、合成纤维材料、服装等学科为特色,兼顾纺织相关的理工、管理、艺术类等相关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即体现特色、兼顾相关学科的学术刊物,主要刊载本校师生员工的科技论文,同时也刊载校外、海外的科研论文。

包括内容:研究论文、理论研究、应用技术、试验报告、科研简报、综述、综合述评、科技动态。

1996年获纺织工业总会核心期刊、1996年高校学报评比二等奖。

吴良才的发表论著

(英文论文略)7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GPS高程转换方法.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0(2). (核心期刊)8 GPS高程迭加拟合模型的研究.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9(3). (核心期刊)9BP神经网络转换GPS高程的若干问题探讨. 工程勘察,2008(1).核心期刊)10 转换GPS高程的遗传神经网络方法.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7(2).(核心期刊)11 GPS高程转换方法和正常高计算. 测绘学院学报2004(4).(核心期刊)12 基于神经网络的GPS高程转换方法. 工程勘察,2004(1).(核心期刊)13 关于GPS网平面基准点可靠性分析. 测绘通报,2003(1).(核心期刊)14知识经济时代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3(3).(核心期刊)15 地形图几何校正的精度评价.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7).(核心期刊)16 地下管线三维模型的实现. 测绘科学,2005(6).(核心期刊)17 土地覆盖/利用样本影像数据库的建立. 测绘科学,2006(2).(核心期刊)18 LUCC的不确定性研究.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6(10)19 基于模糊控制土地价格评估.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2)20 基于ArcIMS构建WebGIS-T信息化服务理论研究.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1)21 基于GADS工具箱的GPS高程拟合方法.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2009(1)22 基于TM影像城镇居民地空间信息提取.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7(6)23 基于ArcGIS Server的企业级WEBGIS的设计与开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8(4)24 补偿最小二乘在GPS高程拟合中应用及平滑参数选取. 矿山测量. 2009(1)25 关于BP神经网络转换GPS高程的若干问题. 测绘工程 2006(3)26 Arc SED版本管理机制在供水管网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 内江科技. 2008(12)27 未采区段地质条件影响因素统计预测. 矿山测量2003(2)28 基于遗传算法的GPS高程转换.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6(2)29 地下管线矢量图网上浏览的实现. 矿山测量2005(2).30 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在GPS高程拟合中的应用.矿山测量2004(2)31 基于MATLAB遗传神经网络在GPS高程转换中的应用.矿山测量2006(3)32城市土地定级与估价.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33地下工程测量.测绘出版社2005

大学生宿舍调研报告

大学生宿舍调研报告

调查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结果之一。下面就是我分享的大学生宿舍调研报告,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 要】大学生宿舍管理是学校日常事务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与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我们开展这次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来分析和确定学校宿舍管理工作需要改进的方面,寻求更高质量的宿舍管理方法。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对于有效地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宿舍管理;调查工作;健康成长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宿舍管理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的现实需要;同时,大学生宿舍管理是提升学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是打造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宿舍质量的好坏,对于学生主体意识、品行修养、价值观念、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和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调查过程

(一)调查方式

201x年7月―8月对大理学院(古城校区)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通过对同学们针对我校宿舍管理建设的现状分析,我统计到62%的同学认为我校宿舍管理对于生活有一定影响,但没有造成不便,16%的同学认为有造成不便。总体来看,学生对于目前的宿舍管理现状还算满意,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目前状况的详细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完善宿舍管理建设。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宿舍安全隐患问题

对于宿舍安全隐患问题,42%的同学认为宿舍目前存在安全隐患,32%的同学认为不存在安全隐患,13%的同学则表示对于安全隐患不清楚。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管理,并且加强对于安全隐患知识的普及亟需要加强普及宣传。

2. 住宿环境

42%的同学对于目前的住宿环境满意,14%的同学对于目前的环境不满意,44%的同学对于目前的宿舍环境表示一般。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宿舍内部设施还不错。但是对于宿舍周边环境问题不管是对于宿舍周边的噪音,气味,还是周边的卫生问题,同学均有较大的反映,因此应着重加强这一方面的改善。

3. 规章制度

对于宿舍例行检查,38%的同学表示不能接受,12%的同学则表示能够接受,50%的同学则表示无关紧要。对于宿舍限制使用大功率电器的情况,42%的同学认为能接受,但是58%的同学对此持反对意见。另外对于门禁时间与门禁制度,68%的同学认为还算满意,32%的同学不满意目前对于这一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且这些木满意的同学对此提出了自己对于这些不满具体的建议和意见。这也说明对于这一方面同学们都比较关注,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4. 宿舍文化

在是否允许宿舍个性化装饰方面,48%的同学认为对此表示赞同,只有10%的同学表示对此不赞同,42%的同学则表示无关紧要。对于在宿舍使用电脑用途方面,只有20%的同学表示以学习为主,70%的同学则以娱乐为主,其他用途占使用比例的10%,由此可以看出在宿舍并没有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宿舍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在学生宿舍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学生对于宿舍管理的漠视,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对于宿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没有很大的兴趣。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知识和能力培养,忽视寝室管理

很多情况下,学校追求教学效果为主的思想而影响了行为效果的养成。再加上学校一般只注重社会效益,而对宿舍管理过程参与较少。就大理学院而言,学校对于宿舍管理主要是外承包以宝龙公寓为主,虽然对于学习与生活分工明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与学生宿舍管理相脱离,所以学生的培养应该从日常的点滴抓起,从此时此刻抓起。

(二)后勤服务人员存在很大争议

在宿舍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门禁时间以及电器使用方面上,存在很大的争议。目前的工作模式在过去的学生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容易形成“边缘地带”和“真空区域”,造成某种程度上教育和管理的脱节,从而出现管理职责不够清晰、服务水平不够到位等现象。

(三)学生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识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只是视宿舍为住宿的场所,缺乏主人翁意识。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的管理更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比如卫生检查、文明宿舍之类的,但是这些传统的学生宿舍管理手段和方法一般不适应对学生的“育人”管理。

(四)管理人员缺乏学生管理经验

就目前而言,学校大多数管理人员是临时工,他们的政治素质不高,并且文化水平也比较低,这就造成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服务对象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难以胜任管理工作。

(五)宿舍风气差距悬殊

目前,高校学生宿舍风气差距悬殊,甚至是两极分化一般情况下,宿舍具有良好风气的,其成员思想积极上进,主动追求进步,学习氛围浓郁,学习成绩优秀,生活习惯良好;相反地,宿舍风气较差的,其成员思想倦怠,不思进取,缺乏道德意识,生活遨遍、懒散,沉迷于游戏,疏忽于学习等。

三、应对宿舍管理出现的问题采用的措施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宿舍管理人员队伍

学生宿舍管理人员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大学生的沟通、控制、影响能力。因此在聘用学生宿舍管理人员中,不能仅从降低经济成本着想聘用普通服务人员,在人格魅力方面影响学生、在生活经验上对于学生宿舍管理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在学生宿舍管理中注入新的管理理念

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管理理念。学生宿舍管理人员在处理各种问题中应该本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的思想,要及时修改不适合的规章制度,从而降低管理难度和减少管理矛盾。利用电子媒介,丰富沟通渠道。

(三)重视学生参与管理

在管理中,让学生参与到宿舍管理工作中去,增强他们自觉遵守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他们的热情。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吸收学生参与管理往往只停留在学生参与检查宿舍卫生、文明宿舍评比等内容,参与管理的层面较浅,参与管理的范围窄。大学生自我管理、服务、教育是学生工作的一种好的方法,也是培养人才的一种途径,大学生宿舍管理应推进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四)加强宿舍安全管理

学生宿舍是高校安全建设和管理的重点节点,学生宿舍安全工作成效与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紧密联系。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管理理念、完善服务内容、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去满足新环境下高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的需求。

1. 提高思想认识

领导应高度重视学生宿舍安全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寻求解决学生宿舍安全隐患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加强安全责任制度建设和落实,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管理、考核和奖惩机制。通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采取对策,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高度一致。

2. 加强宿舍安全事项的教育,提高学生保护和防范意识

本着预防为本、教育优先的原则,把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规定从多层面、多渠道传达和灌输给学生;通过制作和发放安全知识小贴士,将安全须知发放至各个宿舍。

3. 加大对宿舍安全隐患的排查

如大功率电器等违章电器的及时收缴,对乱接电线、违章用电、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学生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做出深刻检查和承诺。

总之,学生宿舍作为大学期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有效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剑斌,余修日.高校大学生和谐宿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4-88.

[2] 陈亮.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4-36.

[3] 彭盈盈.大学生宿舍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105-108.

[4] 李媛,李茂旭.论辅导员与宿舍管理田[J].科学论坛, 2010(4):182-183.

古代文学教学创新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古代文学教学创新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1】

摘 要:当代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问题非常明显,古代文学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通过传授人文知识奠定人文素质基础;二挖掘人文意蕴加强人文心理素质;三完善主体人格提升人文精神内涵。

关键词:古代文学 创新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

高校要发挥人文素质文化功能,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把大学教育赋予以人为本的精神蕴涵,不仅传授知识,更需要人文精神。

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欠缺、人文精神衰退的问题非常严重。

作为人文学科的古代文学,应立足现实,适时跟进,改变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有效发掘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心理,完善大学生的人文个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传授人文知识,奠定人文素质基础

人文知识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知识,是实现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古代文学作品是经过岁月层层淘洗积淀下来的,记录着前人的人格操守和志趣追求,表达着前人的热切情怀和饱满希望,诠释着前人的自强不息和奋发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文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选择适应新的文学发展形势的教材,使教材由单一变为多元的。

教材开放是古代文学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途径,不但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扩大知识容量和学习视野,从而提高学生辨析、思考、选择、综合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尽量简化、淡化文学史知识的灌输,重视向学生传授传统的人文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还要把学术界前沿的新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来,讲授有关材料的新发现、学术界的新观点,使文学史知识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

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丰富教材的内容,而且能使古老的文学史充满现代活力。

使学生与学术前沿保持同步,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求知兴趣,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奠定学生坚实的人文基础。

二、挖掘人文意蕴,加强人文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古代文学是古人精神意志的体现,所以挖掘作品中的人文意蕴,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效保证人文精神的提升。

首先,培养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品格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在古代文学中体现得非常生动。

如先秦的典籍“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他们补天之阙缝,移地之阻隔,填海之惊涛,射上天骄阳,逐地上猛兽,面对灾难勇于抗争,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再如,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对人生理想执着的追求等等,展示着古人为了信仰和理想甘愿历经艰难险阻永不放弃的执著。

其次,坚守节操的人格精神。

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真正的“君子”应该坚守人格。

如屈原在遭受别人诋毁时申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效忠国家,坚持理想,不惜以死表白自己的高洁。

李白失意时,纵情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纵情山水而追求心灵的自由逍遥。

关汉卿狂放不羁,却高傲地宣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古代文学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神,所以发掘古代文学人文意蕴,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完善主体人格,提升人文精神内涵

人生的处境不外乎顺境、逆境、绝境。

古人和今人都在探寻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古代文学的人文性特点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是时代骄子,在自豪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压力。

古代文学体现了先民顽强不屈的精神。

如“鲧禹治水”,在先民与洪水做斗争的进程中,子继父业,直至制服洪水!《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鼓舞了很多青年,激发大学生与时俱进,树立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改革精神。

作为大学生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引导他们反省自身,取长补短,做有开创性的人,树立和谐永续的发展观。

传统文化精华的关键词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圣贤荀子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永续发展的自然观,是我们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可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生态,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情怀。

大学生本身的健康全面发展,就是一种和谐、科学的成长和发展。

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一种胸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古人对世事百态的态度,欧阳修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皆忘”是一种人生境界……从这些作品的阅读中,学生可以学会对人生追求的坚定与执著,可以感悟人生的伟大与崇高。

可以说,古代每一篇传诵不朽的优秀作品都融入了生命的无穷力量,蕴含着生活的坚定信念。

通过古代文学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坚定他们的思想抱负与理想追求。

这既能使学生满足现实的人生需求,又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握好人生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金荣 谈小学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

[2]徐国华 涂育珍 古代文学教学困境与出路――古代文学课程教改探索.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1,(04)。

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2】

[摘 要]当前广西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但是文化建设相对不足。

中国古代文学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日益“边缘化”,需要重新定位;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广西高校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才。

因此,应对广西地方文化历史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主要在教材、课程、教法等方面进行实践改革,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广西文化建设。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 古代文学 教学改革

一、问题提出

对于中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国内高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针对以往注重知识积累的弊端,为适应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提出要以培养人文素养和提高应用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内容,针对以往重史和重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要读文本、读经典、重本轻史;三是教学方法,探索了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总之,学界基本是在宏观上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教材)体系与模式、课堂改革、教师风格化教学等不同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加以研究和尝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这些改革,总的来说,效果并不是很好。

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整理归纳利用,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2]近年来,学界开始关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这一问题,以期在微观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然目前已有之研究,基本停留在微观层面,即主要探讨引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诸种意义和作用,论述也较为简单。

总的来说,对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学界的研究仍是尝鼎一脔。

因此,本文试图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结合起来进行实践考察,以解决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这一难题。

二、现实的需要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等要求,广西高等教育应将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融合到教学和学术创新活动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确立培养“创新文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发挥高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大学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价值观念的变化,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很多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日益“边缘化”,课时也在不断压缩。

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普遍存在“学习古代文学有什么用”的疑问,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前途,学生的学习目的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学修养,因此,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较低。

学生中不仅对于古代优秀的作家作品不甚了解的大有人在,如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完四大名著,而且他们对于地方文化特质和文化名人等更是茫然不知。

这样的现状显然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

因此,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此外,当前广西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但是文化建设相对不足,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进行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的教育,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广西文化建设。

尤其是,自2012年以来,广西重点培育打造“14+10”产业体系,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国家战略,推进广西―东盟经济圈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是文化的建设,广西需要大量从事文化传播工作、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的人才,这就要求广西高校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探讨地方历史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重新定位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教育界只注重古代文学的基础课功能,而忽视了它的文化传播功能。

众所周知,文化和文学只有在传播中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故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既强调其基础课的功能,又要突出其文化传播功能。

因此,古代文学这一门课程,应该改变以往的定位,而重新定位为要为广西培养适合的文学与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以服务于广西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广西各历史文化名城是广西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中心,若以学生身边的地方文化为突破口,将容易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将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而且,作为传统课程的古代文学得益于传统而又囿于传统,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普遍遵循的套路是注重重点词、句的解读,并没有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性教学;而从教学手段来看,也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记相结合的模式。

因此,课程改革极易流于形式。

而若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中,将地方文化作为古代作品理解的图释者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承载者,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教学改革则较易操作,而且也符合高校目前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实用性和多样性的时代趋势。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在教学中引入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这是改变古代文学教学中只重“史”之文学历程,而忽视古代文学史之空间地域特色之弊端,让学生从时空两维度立体了解古代文学的重要途径。

古代文学教学与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的结合,既让古代文学教学更具实践性与现实性,又让学生参与地方历史文化宣传与保护,对推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无疑有着示范作用。

四、改革实践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改革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今日中国高校众多,教材繁杂,然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大致还是延续写作背景、作家生平以及作品介绍等教学模式,这就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探索该课程教学改革,应主要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转变观念,引入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从教材、课程、教法上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材改革

目前的古代文学教材普遍使用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及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很难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有学者指出“教学研究的变革,归根到底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它需要理性思维的.力量,它要求研究者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编写一本题为《广西历代作家作品选》的纸质本教材。

该教材当是一本既能体现广西地方文化特色,又能培养人文素养的作品选读教材。

教材编写的主要内容如下:

1.选择作品的标准要能体现广西地方文化的特色,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及适应教学的需要,选择具体标准有:(1)与文化名胜古迹有关;(2)为广西历史文化名人所作;(3)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4)具有乡土情怀。

2.作品的编写体例拟遵循以下原则:(1)作家传记类资料。

主要包括作者列传、传主与广西有关的论述以及后人的若干评价等。

(2)文本原文。

通过查阅地方志、地方诗文词集、地方民俗文化、地方历史文献等,精选经典作品。

(3)研究资料。

提供学界不同学者所撰写的关于作品或作家的论文,一篇作品选择二、三个不同的代表性看法即可,以为教学提供多元理解的资料。

(4)思考与练习。

选择某篇作品,涉及几个主要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理解作品;练习的形式多样,包括读书笔记、文学评论、文学创作、文学采风等等。

(5)作品数量控制在100篇以内。

不限于广西籍作家的作品,与广西有关的作家或作品均可入选。

(二)课程改革

1.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设置广西地方文学教学的专题版块。

依照《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等著作,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渗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如讲述先秦神话传说时,可引入广西壮瑶等族的“布洛陀”、“莫一大王”、“一幅壮锦”、“百鸟衣”、“盘瓠王”、“密洛陀”等民间故事;又如讲述唐宋代文学时,可重点讲述客桂文人的文学活动,如柳宗元、李商隐、苏轼、秦观、黄庭坚、范成大等;又如在讲述明清文学时,可重点介绍桂籍作家群的文学创作,如蒋冕、戴钦、吴廷举、岭西五大家、临桂词人群体等。

2.重新设计实习实训环节中的“文学创作与采风”的课程。

通过与广西各地景区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前往实习,以宣扬广西地方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采风与创作,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转为实地考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调研、作业检查等方式,丰富古代文学教学方式。

(三)教法改革

古代文学的教学历来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环节。

以往的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应转变观念,在教学方法上跳出传统模式,从单纯的讲授型教学转变为研究探索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的能力,提高授课效果。

具体改革措施有:

1.在教学环节中实现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相融合。

主要形式有:

(1)将“寻找古代文学中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如唐宋文人与桂林山水)”以作业任务形式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及地方文化名胜,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促进学生的创新型、主动型学习。

这样,课外学习古代文学与文化便从“规定”变成 “需要”乃至“必要”,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中,让学生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形式,在广西地方文化典籍、广西历史文化名人、广西地方文化现象等中选题,将身边的“历史文化”进行重建,形成自己对广西地方文化的“认知结构”。

另外,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改革均应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是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融入广西地方文化资源,不应对教学计划进行重大修改,而只是局部调整教学时间,适当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五、余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高校开设古代文学课程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是在西方学术视野下建构而成。

在借鉴西方美学思想、文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20世纪的中国学者试图建立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1910年,林传甲著《中国文学史》由武林谋新室出版。

同年,东吴大学教授黄人开始撰写并讲授《中国文学史》。

此后百年,出现的中国文学史专著难以计数,且各大高校均开设这一课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文学史教材有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

西方学者韦勒克和沃伦认为“编写某一个时期的文学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关于如何叙述的问题:我们需要辨出一种传统惯例的衰退和另一传统惯例的兴起。

为什么这一传统惯例的变化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发生是一个历史问题,用一般的术语是不能解释的”,又说“文学上某一时期的历史就在于探索从一个规范体系到另一个规范体系的变化”。

[4]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叙述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即是立足于地方历史文化教育的视野来叙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从而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以培养熟悉广西各地方文化资源的专业人才。

[ 注 释 ]

[1] 张晓霞.近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2] 沈辉.论引入地方文化资源改革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意义[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 施良方.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6.

[4] 雷・韦勒克,奥・沃伦合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30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