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博士,相比天天蹲守实验室的理工科博士而言,看上去好像没有那么苦逼,仿佛写文章就可以顺利业的样子。但实际上,文科博士生的压力要比理工科更甚。单就补助而言,文科博士就指望着学校每月给的2000多块钱,而理工科好歹还有导师给的项目补助。在一碗面就要13块钱左右的重压下,苦逼的文科生要么选择勒紧了裤腰带,艰苦奋斗;要么就只好背着导师悄悄在外面找个兼职,挣个外快。
怎样才能早日脱离这种苦逼的文科博士研究僧生活呢?
首先,必须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自不用说,博士生的生活看起来是脑力劳动,实际上却是类似于天天搬砖的体力劳动,例如:得每天至少坐在书桌前10个小时左右吧?一天下来,颈椎腰椎还受得了吗?在电脑上敲敲论文,浏览下电子书,几个小时下来,请问你看东西时的重影是两个还是三个?其实博士读到最后不再是比拼智力了,而是在拼体力。不断地修改论文,不断地翻书,不断地如石佛一样连坐十多个小时……所有这些莫不需要强大的体力。一不小心生个小病,那也只能躺倒在床,其他的一切也都有心而无力了。
身体健康是基本,心理健康更不能忽视。一不小心抗打击的能力太弱,论文不能发表;或是受不了博士生清贫的生活;抑或是与导师、同学发生了摩擦……想不开受不住,一跃而下,那所有的一切就都game over了。
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博士住宿条件都相对较好,多是一人一间宿舍。如果可以的话,还是选择两人间吧。文科博士生写论文期间半夜猝死,几天后才被发现的案例,其实并不少见。
其次,就是论文的发表了。
文科博士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上。现在文科博士要毕业,几乎都需要两篇C刊,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和已经博士毕业、却面临着科研和职称等压力的讲师、副教授、教授竞争;也意味着要和正在前线奋战的其他博士生竞争。核心期刊就那么多,僧多粥少,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而博士的重头大戏毕业论文可不是那么好搞定的。字数上要求15万字左右;质量上要求研究的东西要有可挖掘性、可延申性。毕竟这篇大作可是今后自己吃饭的家伙什啊,能不能找到一个可靠的饭碗,能否往这个饭碗里多放些肉,就全靠这个毕业论文了。
因此,如何写好博士毕业论文至关重要。
首先,论文题目的拟定。这必须要和导师商量,大多数情况下导师会给出建议,这个建议必定是基于导师自己新近的研究,如果不敢兴趣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先去看看导师推荐的书目,有的时候“不感兴趣”其实只是因为“不了解”。如果看了一圈之后发现自己真的是没有一点感觉,那就只好再去找导师了,最好能说出自己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这样导师才能给出具体的指导,如果导师给了一个又一个,你否了一个又一个,估计导师该无语了。
其次,论文题目切记要可继续挖掘。确定了一个题目,就朝着这个方面做下去,不要担心题目不够新颖。其实很多大佬,他们研究的问题也都是一些老问题,但是其切入点,论证方式等或许是新颖的,这样就已经很牛了。题目的价值不在于其是新的还是旧的,而在于是否对人类的认知世界有所帮助。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我们也要尽力而为,切记因为求新而陷入怪。
除了毕业论文需要早着手、多用心之外,小论文的发表也是伫立在毕业之路上的一道门槛。需要注意的是:小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
目前发表一篇核心论文的周期在半年以上,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论文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
一方面需要自己文章过硬,具有竞争力。例如:题目新颖、摘要明晰、论点精彩等,都是加分项。切记文章不要犯一些类似错别字、标点符号等之类的错误,这在一些老教授的眼中会涉及到学术态度问题。
另一方面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技巧之一,要对投稿的杂志大致有一定的了解。论文完成后,要对目标杂志和报纸的出版文章类型要做到心中有数,你论文的研究方向要是和其一致。杂志的风格不同,入选的文章风格也会随之不同,所以一定要选择和自己论文风格相似的杂志。技巧之二,要充分利用导师的人脉。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论文写好了,不妨让导师先审阅一下,如果真的很是不错的话,相信导师也会主动帮忙推荐的,这可要比你自己瞎子摸象般的命中率高多了。
总之,博士是一个既拼脑力又拼体力的活儿。如果想要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千万不要选择读博,特别是选择做一名文科博士。因为选择文科博士,便意味着选择了一条不断读书、码字、投稿的不归路,这条路估计当你成为博导的那一天,估计会觉得脚步轻盈。
破除文科博士生评价“CSSCI”至上
前段时间,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力图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论文“SCI至上”的不良导向。
事实上,不仅在科技评价内部,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中,“唯论文”、论文“SSCI”和“CSSCI”至上的导向也亟须破除,这种单一化的评价导向无孔不入,渗透至博士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2020年,博士招生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人,博士生扩招不仅仅带来显性层面上规模和人数的持续扩张,更会在培养质量、教育和学术生态等一系列隐性层面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学术评价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重要指挥棒,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预警器。对文科博士生的学术评价进行改革和完善,也是破除学术评价单一化较为实际的一个突破口。
唯“CSSCI”异化学习秩序
当前,多数高校都要求文科博士生在C刊上至少发表两篇文章,方可毕业。不可否认,C刊是当前高校学术质量和学术产出力的重要观察指标,C刊发文数量直接体现了高校的科研竞争力。然而,对博士生的学术评价直接套用C刊评价体系,值得商榷,一定程度违背了学术逻辑和人才培养规律,或许体现的是学术管理者在制度设计上的一种“懒政”,也不排除有学校将C刊论文GDP指标排名的“魔咒”转嫁给博士生的可能。
能够入选CSSCI评价体系的期刊数量本就稀少,在期刊竞争总体越来越“白热化”的语境下,一些期刊为了提高引用率和用稿效率,不仅在减少用稿、发稿的数量,在选稿上也偏好学者的知名度和职称等考虑。博士生只是刚刚走进学术殿堂的初级修炼者,于这个群体而言,其总体学术论文质量还无法与成熟的学者相抗衡,他们在学术规范、学术质量、学术方法等方面,都还有待于在三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内,进行综合训练和系统打磨。
当下,在以CSSCI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博士生人才培养的秩序和目标难免发生了实质性偏移,由于C刊资源的稀缺性,供求关系出现了严重不平衡,不少学生不能在C刊上发表文章,就没有办法毕业,这导致学生读博的直接动机和主要精力都花在了C刊资源的争夺战中。毋庸置疑,博士生扩招会再次加剧这种资源竞争,相当一部分导师也被裹挟其中,不得不绞尽脑汁,甚至动用各种关系和力量,只为学生能够早些、顺利毕业。
改变唯C刊导向评价方式
唯C刊论文的导向,实质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博士生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价,只看重论文发表最终结果,只要学生将文章发出,就等于获得了学位论文答辩的“入场券”,而学位论文答辩又多是流于形式化、走过场。对博士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评价,不应该神话CSSCI评价的地位和作用,这并不是对CSSCI价值的否定,也不意味着完全不看CSSCI指标,但是,其重要性并不代表应该合理与合法化为“唯一目标”,而是应该以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来完善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保障。
当前,唯C刊导向的.单一化评价方式,也是造成博士生延期毕业率较高的影响因素。如何在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学业优秀的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年限,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弱化C刊的评价导向,也是提高博士生毕业率、保障博士生在正常学制内毕业的重要举措。
采取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并不必然意味着评价标准的降低,相反,在尊重学术逻辑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更有可能是在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评价,事关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实际上指涉的是人才培养的大系统和全过程,这就需要高校给予各学科、各专业一定的培养自主权,既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也要借鉴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经验,以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视角,对现有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人才培养过程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审视和探索,从而对诸多环节进行合理化调整和优化。
重视博士生培养过程性评价
首先,改革单一化评价方式,朝着多元化评价引导。博士生扩招,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C刊资源“通道堵塞”,学术成果的评价更应该转向多元化,以缓解这种资源紧张的形势和发表压力。除却C刊论文,在权威报纸、重要媒体等发表思想、理论文章,以及智库文章、调查报告、政府决策报告等,已成为不少高校学术评价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此外,随着互联网的纵深发展,一些高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也投向网络,人文社科的学者通过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渠道向社会发声,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可以认作是学术产出的成果。如此背景之下,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学术成果,应该上升为一种趋势,这就要求确立多样化成果的认定标准、严格专家评审等一系列程序和制度上的探索、创新和规范化。
其次,尊重学术逻辑,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价。总体而言,我国博士生培养的过程考核偏弱,甚至形同虚设,博士生评价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工具性导向色彩浓厚。从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经验来看,更注重的是基于一套完整、严谨的学术逻辑和链条,采取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强化淘汰机制,强调学位论文的高质量,而非仅仅看重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具体而言,严格的过程考核实质上涵盖了导师遴选、课程学习、指导方法、学术训练、资格考核、分流淘汰,以及论文选题、设计、撰写、评阅与答辩、学位论文评审等系统性环节,每一环节都应该设定严格标准和规范程序。
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国内不少高校文科的课程系统设置单一,只局限于本专业内部研究方向的狭窄领域,跨学科性并不强,缺乏合理的专业化引导,而课程考核相对轻松,只需要上交一篇简单的课程论文即可。与之相应的结果是,学生的学术训练不足,博士生培养的淘汰机制不严格,淘汰率偏低,究竟该如何淘汰,就需要完善相应的标准、流程和机制。再如,博士生培养更应该注重学位论文的质量,通过弱化C刊论文的发表,并辅之以配套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位论文的撰写,专注于高水平、创新性的学术研究。
(胡波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董晓波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责编:丁玉冰 ]
一般学校说的C刊,有两个概念
一是cssci(南大核心)的简称,二是自己院校根据自身的科研优势,再结合国内外的各类核心期刊数据库,从中筛选出一部分,和自己单位科研优势最近的,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这份目录,只有你们学校人事处有,你可以和导师要一份
正常情况下,能给期刊划分类别的院校,都是要求比较高的大学,这样的刊物都挺难发。
建议如下:先要到你们学校的核心期刊目录,再从中找到和自己专业相同的期刊名称,多看其中的文章,如果你要发c类期刊,最好A、B类里面的相关期刊文章也看。
如果打算自己投稿,你可以在C类期刊中,找到意向刊物,结合刊物的栏目设置、容易发表文章的类别(比如有的期刊喜欢综合性的文章,有的期刊则喜欢研究更细节性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优势,找选题、做科研、拟题目、写文章、投稿。
你所说的内部操作,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你自己有你要发表期刊的内部关系,如果你自己没有,你可以找导师,看导师能否帮你。还有一种就是找代理帮你。
审稿大概要2-3个月的时间,
从安排到见刊大概要8-12个月的时间,当然这也是通过专业的论文机构进行安排,如果是自己投稿,那么所需的时间会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