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创办循证医学杂志的科学家

2023-02-16 00: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创办循证医学杂志的科学家

钱礼1915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华墅镇一个乡村教员之家。少年时代,苏南地区厚重的人文积淀、读书人家清贫生活和严格庭训的熏陶和磨砺,使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信念深植于这位乡间学子的心中。在这个家庭中,先是长子成了医生,那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医学教育家、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重庆医学院院长钱悳教授(1906~2006);受兄长的影响和资助,钱礼随后也走上了习医的道路。一个清贫的乡村家庭,出了两位后来知名的医学院院长和全国人大代表,不能不叹服这位乡村教员所具有的“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注重子女教育的深邃眼光。求学于上海医学院后,钱礼在日寇侵华战乱中长期颠沛流离、极其艰难的环境中,接受了当时上医一批我国最优秀的现代医学教育开山大师们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训练。母校“尊重科学、尊重患者”的校风逐渐培养了他行医和治学的操守,也使他形成了受益终身的奋斗不息的个人特质。特别是钱礼一家有兄嫂姐妹四人同时惨遭日寇杀害,国恨家仇使他在青年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正义感。 钱礼1941年自上医毕业后即先后在重庆、贵阳中央医院工作。当时的大后方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在重庆的上海医学院和中央医院却集中了一批我国现代医学的开拓者和精英力量。作为年轻的外科医生,钱礼就是在那里接受了沈克非、王历畊、黄家驷教授等外科名家直接的指导和敲打,在治学、处事、乃至为人等各方面都接受了最严格的基本训练。随后,他在贵阳中央医院又奉派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随中国远征军在保山、芒市等边境地区工作并且进入缅甸,投身打通滇缅路的神圣抗日战役,在一年多的战地手术队中救治了无数伤员和平民,同时也锤炼了自己的野战外科技能。抗战结束后钱礼回到内地,转入南京中央医院(现南京军区总医院前身),这所当时一流的大医院的业务工作使他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熟悉和掌握了腹部外科的临床特点和各种经典术式,具备了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1947年,钱礼又来到杭州谋求事业上的更大发展。他先在杭州市民医院,稍后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20世纪50年代初院系调整后改名浙江医学院)。1958年他奉调温州医学院,在温医工作长达二十六年。1983年又调回浙医大附属二院。1993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暂缓退休,继续从事研究著述工作”,因此他一直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部在职教授,直至逝世。20世纪50年代前期,钱礼在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工作,任外科总论教研组主任。他又是浙江肿瘤外科的先导者。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陆续选送科内医生外出进修,并且着手添置设备,在浙医二院成立了肿瘤科,组织开展了肿瘤的临床、病理和放射治疗工作。该科后来成了国内最早成立的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的技术基础,许多当时的业务骨干日后也都成了闻名全国全省的肿瘤科专家。1958年秋,钱礼奉调去浙南参加创办温州医学院,这对他献身肿瘤外科事业的宏愿无疑是极大的打击。但他无条件地服从组织调动,在极其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在医疗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当时大部分基层医院外科业务主要在腹部外科,便毅然将自己的业务重点又转到腹部外科,并不倦地在这个领域中探索、思考和总结,进一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他的带领之下,温医附属医院普外科的业务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温州工作的26年间,钱礼走遍了浙南的山山水水,无数次到基层会诊、指导疑难手术和抢救危重病人。他不辞辛劳,淡泊名利,一切从病人的需要出发,为解除当时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的浙南地区人民的病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钱礼又是一位优秀的医学教育家,他和同事们在温州南门外的一大片水田中白手起家,创办起浙南地区第一所高等学府——温州医学院。先后讲授《外科学总论》和《外科学》等课程数十年,他讲课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他讲课时的生动情景甚至仍深印在四五十年前的学生们的记忆中,至今仍为他们所津津乐道。 钱礼在担任浙江医学院外科总论教研组主任期间,就非常明确地认识到编写和采用自己的教材是提高师资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基本建设。1953年他自行编写了的38万字《外科学总论》讲义,受到同行好评。1955年高校开始使用统一教材,当时所用的《外科学总论》由苏联鲁凡诺夫编著。在教学实践中钱礼发现,该教材存在着许多不妥和谬误,于是,1956年冒着当时巨大的政治风险,他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了《读鲁凡诺夫外科学总论书后》的书评,对该教材的不足之处甚至原则性错误一一提出中肯的批评,表现了自己的学术良知和道德勇气。该文发表后,在国内外科学术界产生了反响。到温州工作不久,工作环境和现实使他萌生了填补国内腹部外科专著空白的想法,并很快付诸行动。从着手构思、编写提纲、收集资料到反复修改,在经过长达6年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伏案工作之后,经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外科沈克非、崔之义两教授评阅的130万字、数百幅插图的《腹部外科学》脱稿,但是,正当上海科技出版社已将书稿排版、校对之际,十年动乱开始,该书的出版也一搁七年。1973年《腹部外科学》终于出版,首印8万册一销而空。这是我国腹部外科领域出版较早的专著之一,影响了当今六十岁左右的一代普外科医师,并被众多学者的论文、著作广泛引用。不少普外科学家都曾因学习此书而深受教益。著名外科学家、卫生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就曾回忆,自己当年也将钱老的专著作为案头书随时拜读 。更多的基层普外科医师当年将得到一本《腹部外科学》视为人生幸事,时时研读,逐渐让书中要点烂熟于胸,并进而以此书提出的原则和经验指导更年轻的一代普外科医师。一本书让钱礼与全国无数素未谋面的中青年普外科医师结下了师生缘。正如一位读者所说:当我细读这部专著时,对钱老的仰慕和崇拜之情难以言表。以腹部外科为重点的普通外科发展历史相当久远,它所覆盖的疾病不但种类繁多, 而且变化莫测、风险难料,因此与外科领域中的其他专科相比,较难取得开创性的成果。钱礼长期坚持临床一线工作,他善于进行对病例的思考和系统的理论总结,同时又善于广泛吸取他人包括国外文献的学术营养,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腹部外科学》的问世,是他实践和思考的结晶。书中所涉及的每一种疾病,尤其是关于腹部外科急腹症的许多章节,他几乎都生动地介绍了自己的诊治体会或教训,并运用大量案例和数据论证国内外各种观点,即便是与个人见解相左的也实事求是地加以介绍,并明确指出某些观点方法的不足或局限性,提请读者在实践中加以注意。他以自己的勤奋、严谨、求实、博学的治学精神和精深独到的学术见解折服了广大读者。此后,他又撰写出版了《腹部外科学·第2版》(160万字,1982)、《乳房疾病》(40万字,1983)、《甲状腺疾病》(40万字,1984);并且主编了《现代普通外科学》等专著。《外科病症的诊断思路与处理程序》(第1版,51万字,1994;第2版,68万字,2000)是钱礼晚年又一力作 。他认为,临床沿用至今的“鉴别诊断法(differential diagnosis)”具有诸多局限性,指出“对一个疑难病例与其进行莫衷一是的诊断,不如对其该如何逐步处理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处理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病变的真相”的观点,提出了全新的“剖析诊断法(analysis diagnosis)”,并强调应综合考虑手术风险性、得益率和病人的承受力而作出正确的处理,同时提倡医学教育应注意从在校学生开始进行有关能力的系统训练。除这些专著外,钱礼还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他以一己之力辛勤笔耕达六百余万字,在现代中国外科学界堪称最多产的作者。在这些著作中,他自己最为看重的是《腹部外科学》和《外科病症的诊断思路和处理程序》两部,他也因这些专著重要的学术影响而名满全国。2006年春,由钱礼教授任主审,郑树森院士、张启瑜教授等全国知名中年普外科专家合作编写的《钱礼腹部外科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这是该社为数不多的冠以医学家姓名的专著之一。编委们认为,钱礼教授两版原著有关临床诊治原则和经验教训的论述至今仍是外科学界应该遵循和借鉴的。原著的功力如此深厚,而其风格又如此独特,因此除增加一些新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革新内容之外,基本保留了原著风格、章节顺序和内容不变,很好地体现了对原著的继承和发展。 钱礼教授曾任浙江省医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顾问组副组长、第五~ 七届理事会名誉会长,为该会资深会员。他一直热情关注浙江省外科学分会的工作。1978年至2003年底的二十六年漫长岁月中,他始终积极参与外科学分会的活动的组织工作。他注意发扬学术民主,团结外科学分会的同行,精心策划和组织分会的每一项学术活动,紧紧围绕学科最新进展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开展学术交流,让与会者得到教益,推动全省普外科发展。为加强省级和杭州市级各大医院对全省普外科的示范作用,他倡导开展在杭各大医院普外科联谊活动。他长期坚持参加浙医一院、浙医二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和杭州市一医院等五所在杭三甲医院普外科的查房,组织开展有计划的专题研讨,分工合作,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有关临床热点、难点病种诊治规范方面的共识,再通过学术年会等形式推广到全省。为扩大交流、提升浙江普外科研究的地位,他提议成立了华东六省一市外科协作组。这一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并与浙江的学术活动形成良好互动,推动浙江普外科学界更好地开拓视野,走向全国。在学术活动中,钱礼以他严谨的学术思想、精深的学术造诣和治病救人的仁爱之心影响和教育着中青年外科医生,他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更坚定了年轻医师献身外科事业的兴趣和决心。钱礼团结外科学分会开展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活动,使之跻身浙江省医学会最有活力的分会之列,并为后继者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钱礼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委员和中央参议员。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承担起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至今许多人还清楚地记得1988年4月的全国人大七届二次全会上突然发生的一幕:在一次全体大会进入发言程序后,他第一个举手起立发言,对在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中没有安排西医界委员提出质疑,这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生活中是没有先例的——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一举动当时令收看大会电视直播的我们家人和许多熟识的朋友、同事都惊呆了,并在一时间成了媒体报道的热点。对此他回应说,“我所考虑的只是国家的利益,别的并未多想”。这一建议后被采纳,吴阶平教授增补入该委员会。钱礼曾任浙江省高级卫生技术职务评委会主任、浙江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主任等职多年。面对这两项科学性、政策性极强的任务,他始终秉公办事,为浙江这两项重要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了自己的极大力量。虽登耄耋之年,钱礼仍继续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他多次主动慷慨解囊,向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等机构捐款,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近年继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两万元后,又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一万五千元。2011年2月钱礼教授以九十七岁高龄荣获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抗灾救灾先进个人”称号。逝世后,杭州市红十字会又追授他“人道博爱奉献奖”。 从钱礼教授的临床实践和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学术思想的脉络。他特别强调医生要立足于病人的实际情况,掌握好“探求真相专注细致、鉴别诊断切中要点和处理问题辩证思考”的三个环节;尤其强调外科治疗必须保证病人当前安全又照顾到远期效果,这些“一切从病人的实际出发”的论述体现了他学术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他反复强调外科医生应具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合乎逻辑的辩证思考、遵循原则又重视细节、规范处置又善于应变,等等,这些论述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学术素养和思维艺术的丰富内涵。我们看到,他通过创造性劳动所形成的学术思想恰与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的“循证医学”的要义高度契合,因而在我国外科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术争鸣在中国常常被蒙上政治色彩。在学术上讲真话,会有可能引起麻烦甚至招来灭顶之灾。要敢于在学术上坚持真理、纠正谬误,不仅要有辨别真假的能力,更需要敢讲真话的道德勇气。钱礼在学术上不唯上,不唯洋,他是一位敢于讲真话的典范。今天,在学术上讲真话已经不会再有政治上的风险,但是,担心是否会因此冒犯一些“权威”或可能牺牲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样拷问着每一位学者的良心。钱礼曾经说过,“写书有一种快感,把自己的独到心得倾吐出来,把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来,该是何其痛快!”只有教会读者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真正使读者受益,才能体现学术著作的价值,这也正是钱礼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在他的著作中这样令读者心动的亮点比比皆是。反观今日学界,华而不实之风盛行、东凑西拼、言之无物的著作见怪不怪,甚至不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如此为文,对照钱礼教授的精神,应该感到汗颜。钱礼九十八年的人生和学术道路折射着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跌宕风云,有坎坷,有磨难,甚至曾经不得不放弃当时自己心爱的新兴专业。但是“不唯心”使他捍卫了科学和学术的尊严,“不跟风”使他总是能找到新的学术关注点、走出自己的学术新路。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他能够始终保持活力,靠的就是永不止步的奋斗精神。由于年事已高,钱礼2004年后逐渐淡出了专业活动。今天现代医学的惊人发展,似乎也使得他一些精彩的具体论述不再像当年那样被人们关注了。但是,他所提出的对外科医生乃至任何临床医生的一系列原则要求,今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再先进的计算机程序也不能取代医生头脑的分析,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永远是做个好医生的基本素养,也是患者对我们的要求。这也是钱礼学术思想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启迪。钱礼事业的成功是与夫人赵韵和女士(1920~1999)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尤其是他在远离家庭独自一人在温州工作的二十六年间,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等大背景下,钱夫人既要完成浙医二院麻醉师的繁重工作,又要操持好留在杭州的一个大家庭的家务,担当起照顾家中多位老人和培育4个子女的重任。她无怨无悔地解除钱礼教授的后顾之忧,让他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事业。钱礼的成就浸透了夫人的心血,她集中国传统女性和现代职业女性的美德于一身,是钱礼当之无愧的贤内助。钱礼教授晚年最感欣慰的是他的子孙中有多人走上了医学道路:几位子辈都在临床一线勤恳工作了几十年,他们医术精良,甚至也著作丰厚,都已可称事业有成;而孙辈,长孙在美国成为肾科医生,二孙则在国内从事普外科,直接继承了钱礼的专业。钱礼无疑对他们的职业选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即便眼下国内医患关系的现状令人失望,许多医生的后代放弃了“子承父业”,但子孙们从钱礼那里得到信念是:医生永远是崇高的职业。“学无止境,对病例须多思考,合理分析,应能避免误诊;医乃仁术,视患者如亲朋,权衡得失,当可避免误治”,我们一定会谨记钱礼的遗训,努力做一个像他那样的好医生。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造就钱礼这一代中国老知识分子多彩绚丽人格魅力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不复存在。面对我们所处这样高度物质、技术化的社会环境,我们这一辈今天的医生和学者,又应该如何塑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这是钱礼教授这位严格的老师留给后学的又一份问卷。

丹麦科学家科洛格获得了什么荣誉

  丹麦科学家科洛格,获得了1920年唯一的诺贝尔医学奖。
在1920年率先他发现了微循环跟人体的生命、人体的健康、人体的疾病乃至人体的寿命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为此他获得了1920年唯一的诺贝尔医学奖。

胡大一的现任职务

1.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5年~)2. 美国心脏病学院专科会员(2005年~)3. 心律学会会员(2006年4月~)4.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2006年~)5.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1999~2008)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2006年6月~)7.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8. 中国医师协会理事9.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2006年11月~)10.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会员主任委员11.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2.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7月~)13.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会长14.中华心脏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副主任委员15.北美心脏起搏电生理学会委员16.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研究会常委兼秘书17.亚太介入心脏病学学会顾问18.世界起搏电生理委员会委员19.北美心脏起搏电生理学会海外培训中心主任20.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21.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22.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3.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24.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理事会理事25.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委员26.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27.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28.北京市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29.首都医科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30.北京医科大学教授31.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委会特邀顾问32.EditorBoard,JournalofClinicalElectrocardiology33.MemberoftheInternationalEditorialBoardfortheEuropeanHeartJournal34.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HolterandNoninvasiveElectrocadiology委员35.JournaloftheHongKongCollegeofCardiology杂志国际编委顾问36.Asian-PacificSocietyofInterventionalCardiology杂志编委37.JournalofInterventionalCardiacElectrophysiology编委38.《欧洲心脏病杂志》国际编委会委员39.《欧洲心脏杂志》中文版副主编40.《中国医药导刊》主编41.《中国心血管病杂志》主编42.全国高等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主编43.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卫生部规划教材《内科学》统编教材5、6、7版编委44.全国高等教育《内科学》统编教材副主编45.《临床荟萃杂志》常务副总编46.《中国医刊》编委会主任委员4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委员48.中国介入心脏病》副主编49.《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委会顾问50.《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51.《美国医学会(JAMA)中文版》副总编辑,执行总编52. 《国际循环》总编辑5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委、副主编54.《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副主编55.《健康世界杂志》编委、副总编56.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57.《临床心电图学杂志》编委58.《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编委59.《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60.国际华夏医学会顾问、《华夏医药》编委、名誉总编61.《中国医疗》杂志社名誉顾问62.《心电学杂志》第五届编委63.《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64.《中国循证医学》编委65.《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副总编66.《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委、副总编67.《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编委68.《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社编辑委员会编委69.《医学研究杂志》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70.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编委71.《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72.《中国药物警戒杂志》编委73.《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编委74.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委75.《家庭护士》杂志名誉总编

问个科学家的名字(有几条线索)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

时间 获奖人及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 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 R.罗斯(英国人) 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 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 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 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 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 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 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 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 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 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 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 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 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 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 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 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 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 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 发现血型
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 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谢林顿
E.D.艾德里安(英国人) 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 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 G.R.迈诺特
W.P.墨菲 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G.H.惠普尔(美国人)
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 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
O.勒韦(美籍德国人) 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 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 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 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 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 J.厄兰格
H.S.加塞(美国人) 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莱明
E.B.钱恩 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H.W.弗洛里(英国人)
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 发现用X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
1947年 C.F. 科里
G.T.科里(美国人) 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A.何赛(阿根廷人) 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1950年 E.C.肯德尔
P.S.亨奇(美国人) 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
1951年 M.蒂勒(南非人) 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 发现链霉素
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人) 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
H.A.克雷布斯(英国人) 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
1954年 J.F.恩德斯
T.H.韦勒 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
F.C.罗宾斯(美国人)
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 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 A.F.库南德
D.W.理查兹(美国人) 开发了心脏导管术
W.福斯曼(德国人)
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 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 G.W.比德乐
E.L.塔特姆(美国人) 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莱德伯格(美国人) 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奥乔亚
A.科恩伯格(美国人) 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
P.B.梅达沃(英国人) 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 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
F.H.C.克里克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M.H.F.威尔金斯(英国人)
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
A.L.霍金奇 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A.F.赫克斯利(英国人)
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
F.吕南(德国人) 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
J.L.莫诺 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
A.M.雷沃夫(法国人)
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 发现肿瘤诱导病毒
C.B.哈金斯(美国人) 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
H.K.哈特兰 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
G.沃尔德(美国人)
1968年 R.W.霍利
H.G.霍拉纳 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M.W.尼伦伯格(美国人)
1969年 M.德尔布吕克
A.D.赫尔 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S.E.卢里亚(美国人)
1970年 B.卡茨(英国人)
U.S.V.奥伊勒(瑞典人) 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
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
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
R.R.波特(英国人) 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3年 K.V.弗里施
K.洛伦滋(奥地利人) 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N.廷伯根(英国人)
1974年 A.克劳德
C.R.德·迪夫(比利时人) 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G.E.帕拉德(美国人)
1975年 D.巴尔摩
H.M.特明(美国人) 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R.杜尔贝科(美国人)
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 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D.C.盖达塞克(美国人) 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尔曼
A.V.沙里(美国人) 发现下丘脑激素
R.S.雅洛(美国人) 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
H.O.史密斯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D.内森斯(美国人)
1979年 A.M.科马克 (美国人)
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 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
1980年 B.贝纳塞拉夫
G.D.斯内尔(美国人) 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J.多塞(法国人)
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 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尔(美国人)
T.N.威塞尔(瑞典人) 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
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国人) 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 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
G.J.F.克勒(德国人) 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C.米尔斯坦(英国人)
1985年 M.S.布朗
J.L.戈德斯坦(美国人) 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
S.科恩(美国人) 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人) 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
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
G.B.埃利昂 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G.H.希钦斯(美国人)
1989年 J.M.毕晓普
H.E.瓦慕斯(美国人) 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0年 J.E.默里
E.D.托马斯(美国人) 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
1991年 E.内尔
B.萨克曼(德国人) 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 E.H.费希尔
E.G.克雷布斯(美国人) 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
R.J.罗伯茨(美国人) 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 A.G.吉尔曼
M.罗德贝尔(美国人) 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
C.N.福尔哈德(德国人) 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 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
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 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 S.B.普鲁西纳(美国人) 发现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朊蛋白(PRION)
1998年 芬奇戈特 (Dr. Robert Furchgott)
伊格纳罗教授(Professor Louis Ignarro) 发现氧化氮可以传递信息
穆拉博士(D r. Ferid Murad)(美国人)
1999年 君特-布洛伯尔(美国人) 发现蛋白质有内部信号决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移和定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