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栏目设置

2023-02-16 00: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栏目设置

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与竞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的投稿须知

1.来稿应论点鲜明、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练,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全文一般不超过5000字,题目不超过20字。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为内容的论文,应在首页注脚用“基金项目”标识,并注明课题代码编号。博十学位论文、硕十学位论文等,也请在文稿背页末注明。另外,如果该论文“入选×××文报告会”、“荣获×××论文奖”等,请附证书复印件一份,并在文稿首页末注明。2.来稿应有题名、摘要、关键词,并有相应的英文对照。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献(需包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以200字左右为宜。作者来稿应尽可能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3-8个关键词,所选词应该是该文题目、摘要或正文中出现的能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3.文稿要求采用“打印稿”,并有作者中英文署名,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标明工作单位全称及单位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并请附第一作者简历(姓名、山生年、籍贯、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及电话、电子邮箱)。作者的署名排序在投稿时确定,之后不得另行更动。4.文稿中的外文字母、数码、符号,要求工整、清晰,对容易混淆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应标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属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区别要明显。量和单位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PH及特殊符号例外),量的单位一律采用正体。5.文稿插图要求图面整洁,线条均匀。表格必须采用三(横)线装,凡照片要用清晰的黑白照片,并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照片、表格要有相应的中文标注。6.来稿所用引文及资料,请核实准确,在内文注明出处(要求一般在3条以上)。参考文献的引用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文献,应是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列入,并由作者对照原文核实无误。文献标引序号请按文中引用顺序依次排列,并注意在引用处标上对应的序号:凡涉及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

体育学c刊有哪些

1.体育科学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月刊

栏目:设有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群众体育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史学等。反映国内体育科研最新成果,刊登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文章。设有特约专论、研究报告、动物实验、综述与进展、争鸣与探索、博士论文、前沿动态、学会信息等栏目。

2.中国体育科技

主办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双月刊

栏目:设有科研成果、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经验总结、问题探讨等栏目。

3.体育与科学

主办单位:江苏省体育局 双月刊

栏目:专访、学术对话录、新探索、特邀论坛、研究报告以及一系列特设专题研究栏目,涉及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方法论、运动竞赛与训练学等。

4.北京体育大学

主办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月刊

栏目: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体育科研动态、教学、训练改革以及体育社会学、运动医学、群众体育及国外体育信息交流等,辟有“专题论坛”“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与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等栏目。

5.体育学刊

主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双月刊

栏目:共设“探索与争鸣”、“体育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高等学校体育”、“中小学体育”、“竞赛与训练”、“研究生论坛”及“体育资讯”等9个栏目。

6.上海体育学院

主办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双月刊

栏目:专题论坛、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

7.武汉体育学院

主办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月刊

栏目:体育人文社会学、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运动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水上运动等栏目。

8.广州体育学院

主办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双月刊

栏目:体育社会科学、休闲体育、竞技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等栏目。

9.西安体育学院

主办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双月刊

栏目:体育人文社会学、西部体育论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术与训练、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及其他,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西部体育论坛和运动人体科学等为本刊重点栏目。

10.成都体育学院

主办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月刊

栏目: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与竞赛。

11.山东体育学院

主办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双月刊

栏目:体育人文社会学、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研究、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运动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水上运动、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等。

12.首都体育学院

主办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双月刊

栏目:体育基础学科、体育教学和训练、科研和管理、体育交叉和边缘学科等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

13.沈阳体育学院

主办单位:沈阳体育学院 双月刊

栏目:博士论坛、冰雪运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学

14.南京体育学院

主办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双月刊

栏目:综述与研究、运动生物科学研究和实验、基础理论研究、体育科研园地、教练员论坛、裁判员沙龙。

15.体育文化导刊

主办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月刊

栏目:体育管理学、群众体育学、竞技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教育学、体育史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奥林匹克研究、体育原理、国外体育研究。

16.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双月刊

栏目:专家论坛、研究快报、论著、技术方法、综述、理论探讨、科研报道与临床总结、病例报道、队医园地、文摘、译文等。

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临床总结、综述、探索与争鸣、理论探讨、队医园地、运动医学攻关与服务、工作手记、书评或书讯、会议纪要、国内外学术动态等。

17.天津体育学院

主办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双月刊

栏目:特邀论坛,专题研究,成果报告,综述与进展,百家论坛,博士(生)论坛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教练员与学者沙龙,研究报道。

2.G7类(各类教育)

1.中国特殊教育

2.民族教育研究

3.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成人教育

5.教育与职业

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三.G64(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江苏高教

6.中国高教研究

7.现代大学教育

8.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

12.中国大学教学

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中国体育科技
3.体育与科学
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5.体育学刊
6.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8.体育文化导刊
9.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0.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是几本呢?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成都体育学院(Chengdu Sport University),简称“成体”,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也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截至2019年9月,学校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设有21个教学单位,开设22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4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4个;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

院系专业截至2019年9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1个教学单位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开设22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截至2019年9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艺术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体育学、运动医学师资力量截至2019年9月,学校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近280人。共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等各类专家112人次;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9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46人、国际健将与运动健将64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根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四川省特色专业7个;四川省应用示范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四川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立项建设课程1个,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四川省精品课程23个,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立项建设课程8个,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3个,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8个,四川省思政课程5个;省级教学实验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育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体育教育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级精品课程:乒乓球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立项建设课程:乒乓球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体育保健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竞赛学 四川省教学实验中心:竞技体育实验教学中心、运动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运动训练、中医学、新闻学、运动人体科学、英语、旅游管理四川省特色专业:中医学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 、新闻学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四川省应用示范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康复治疗学、运动人体科学、旅游管理 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中医学四川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卓越中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体育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立项建设课程:田径、运动心理学、体育产业概论、体操、排球、武术、运动解剖学、乒乓球

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排球、体操、乒乓球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体育旅游基础技能、体育产业概论、创业基础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体育市场调研与营销策划、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概论、社区康复学、康复手法技术学、运动疗法技术学、健康与运动营养学四川省思政课程:郑怀贤武学精粹、中国体育史、排球主修理论与实践、郑氏伤科理论与临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科研机构截至2019年9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或中心。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科研基地或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科研成果截至2019年9月,学校自2009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2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300余项,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45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学术资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设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竞赛与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合作交流截至2019年9月,学校已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多所中国国外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

帮我详细的介绍一下成都体院,谢了,在全国同类学校的排名怎么样,谢了,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全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为现名。经过近70年的积淀更新,学院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厚德博学,睿智健体”的校训,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坚持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学科铸品牌,坚持以师资拓优势,淬炼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目前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中外闻名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院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教学科研、训练场馆、实验仪器设备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图书文献资源丰富,已建成覆盖我院所有学科、专业的中外文文献保障体系。

  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461人,高级职称179人,中级职称200多人,国际、国家级裁判98人,国际、国家级运动健将86人。

  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艺术系等8系,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旅游与户外运动方向)、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中医骨伤科、运动医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保舰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15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等6大学科门类。其中体育教育专业、中医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5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现与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联合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管理科学、中医学等专业博士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本专科学生;学院附设有竞技体校及其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和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1999年学院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2007年学院学生艺术团表演的舞蹈《雷霆风暴》参加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夺得文华舞蹈节目二等奖和优秀表演奖。现有武术、体育保健学、全民健身概论、运动生物力学、新闻采访与写作、田径、体操、郑氏伤科推拿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乒乓球、排球、足球、传统体育养生学、篮球、体育史等16门四川省精品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团队、体育教育教学团队为四川省级教学团队;《体育史》、《体育绘图》、《运动竞赛学》、《体育基本理论教程》、《现代乒乓球教学与训练》、《体育新闻学》等6门教材列入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选题。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的获奖等级与获奖项目数名列前茅;在近两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在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二等奖2项。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了90%以上,连续五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学院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2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105项,其中奥运攻关项目12项。被首批批准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史、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医学、民族传统体育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运动医学实验室为“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近年来,我院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得金牌256枚、银牌203枚、铜牌178枚。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院师生夺得女子帆板金牌1枚,艺术体操、女子曲棍球银牌3枚,女子划艇第4名和女子水球第5名的优异成绩。60余名教师和学生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医务监督、队医、康复按摩、裁判及技战术的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活动;40余名师生成为北京奥运田径赛场的专业志愿者;26名同学参加了奥运开幕式前《羌族推杆》节目的演出;新闻系承担了奥运期间境外舆情简报的编写工作。

  学院编辑出版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连续8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2006年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称号。

  学院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有校际合作协议,采劝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