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创业阶段存在问题研究
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农业企业创业阶段存在问题研究论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 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创业阶段是死亡率最高、企业发展最不稳定、管理问题最为集中的一个阶段。文章根据我国农业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创业阶段为研究重点,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深入分析农业企业创业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企业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企业生命周期;创业阶段;战略管理
企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会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创业阶段。创业阶段是企业发展最不稳定,管理问题最突出且最容易夭折的阶段。初创期的往往企业对市场缺乏深入的分析,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在这一生命阶段,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格局,迅速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来解决问题,为企业发展壮大积蓄力量和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1.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
所谓“企业的生命周期”,是指企业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甚至死亡的过程。虽然不同企业的寿命有长有短,但各个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却具有某些共性。了解这些共性,便于企业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从而修正自己的状态,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寿命。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企业成长、消亡阶段性和循环的理论。企业生命周期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自然生命周期,另外一种是法定生命周期。自然生命周期是我们前面这些生命周期理论所研究的范畴;法定生命周期来源于各个国家对不同企业形式在工商登记时对企业有效期限的限制。
2.企业生命周期的分类
邱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ll N.C和Lewis V.L,1983)从企业规模和管理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提出了一个五阶段成长模型,即企业生命周期包括创立阶段、生存阶段、发展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根据这个模型,企业整体发展一般会呈现“暂时或永久维持现状”、“持续增长”、“战略性转变”和“出售或破产歇业”等典型特征。
二、农业企业创业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我国农业企业规模小且其管理者多来自于农户或者从事农业流通行业的亦农亦商的商人,这些管理者在管理视野和管理知识文化水平方面的局限性,造成广大农业企业在创业期经营过程中存在盲目策划、盲目投资、盲目决策等问题。
1.缺乏灵活有力的经营战略
农业企业在创业阶段由于管理者经营管理理念的不足,在战略选择上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不能灵活抓住国家相关宏观政策调整契机,比如农超对接政策中国家出台一系列财政税收补贴政策,支持农业流通企业发展。如果流通企业抓住这一有利机遇,无疑会获得较快发展。其次,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战略。企业在创业初期确定经营战略时,往往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和理性分析,不能够提前发现市场机会,在经营过程中容易受到市场上暂时需求的影响,做出匆忙应对,导致企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及“恶性竞争”,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2.缺乏创业资金
资金问题一直是农业企业发展的制约。创业期的农业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同时经营风险大,所以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更加困难。企业启动资金不足,导致企业在创业期无力进行较大的、根本性的创业活动,这样就增加了创业的难度和风险。再加上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能力的欠缺,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现金流断裂,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的状况,最终导致创业项目流产。
3.缺乏人力资本
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业企业创业阶段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农业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其在薪资待遇方面相对其他企业较低。所以,技术人才流失更为严重。农业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但是缺乏相关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比如很多农业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是家庭成员或者朋友,公司的管理制度很多仍停留在口头层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管理制度不能针对本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隐患。
4.缺乏市场意识
管理者创业前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考察分析,不了解市场需求,更不了解目前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决策过于主观。没有相关的切实可行的产品策略、人才策略、营销策略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三、农业企业创业阶段中的战略选择
农业企业创业阶段,不可避免的面对一系列生存困境。同时,也具有一些其它企业可能不具备的发展特质。因此,在这一阶段,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扬长避短,维持生存是企业的首要任务。这个时期可选择和实施的发展战略有:资源战略、依附战略、夹缝生存战略、局部市场战略、高技术高起点战略等。
1.资源战略
资源战略是以农业企业所在地的特定资源为依托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采用资源战略,在降低资金投资的`同时可以形成对其他竞争对手来说的差异化特色和比较优势。企业要实施这个战略,可以借助国家“一村一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等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优势技术人才、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因素,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产品。资源战略可以在企业创业之初,就建立行业壁垒,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借此获取高额收益,为企业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2.依附战略
依附战略是企业发展阶段常用的发展战略。依附战略是指自身资金和管理能力有限的农业企业可以依托相关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业企业通过为合作企业的产品提供零部件等配套加工或其它服务,尽最大能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的战略。依附战略的优势在于小企业可以借助大企业的商誉和销售网络弥补自身在市场开拓能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以很少的资金投入达到扩大销售发展壮大的目的。 3.夹缝生存战略
夹缝生存战略是指农业企业利用自己创业初期规模小、运营灵活的优势,选择大企业不便或不愿进入的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农业企业实施这种战略能充分体现他的灵活性,进可攻退可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选择生产和提供大企业不愿或者不能满足的细分市场,避免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弥补自身在资金和管理经营上的劣势。但是这种战略也有其不足,由于细分市场规模的限制,使得企业在经营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也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实施夹缝生存战略的企业应该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考虑战略转移,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4.局部市场战略
局部市场战略是企业在创业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的一个有效的发展战略。该战略要求企业在充分细致的研究市场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明确的市场定位,将企业创业阶段的市场目标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市场或特定的客户群上,企业集中精力在局部市场上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局部市场战略的农业企业,随着企业在当地规模的扩大、品牌的建立,需要不断冲破地方区域的束缚,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企业开拓其他市场创造条件。
5.高技术高起点战略
高技术高起点战略是农业企业利用其所拥有的专利技术和发明而迅速创立企业的战略。这一战略要求企业具备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专利技术,对企业管理团队的市场开拓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否则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施高技术高起点战略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甚至会因为产品没有得到市场认可而以失败告终 。
四、结束语
农业企业创业期的战略研究,阐述了企业在创业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和对于问题的一些解决战略。企业在创业期应该了解自身的优势,把握好与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取长补短。通过对农业企业创业期的战略选择,可以帮助企业在创业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秀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剑锋.战略管理十大误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白野,白雪.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J].现代情报,1996(03).
[4]郑士贵.企业战略管理问题[J].管理科学文摘,1997(10).
[5]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关于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企业通过培训员工提升人力资本,受到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企业培训中仍存在种种误区。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转变培训观念、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培训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 企业 员工培训 人力资本 可持续发展 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除了持续不断地进行经营结构的更新改善外,不断进行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员工培训是企业保持良性运营的重要方针之一。员工培训是有效地增进员工知识技能和能力,更大程度地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员工培训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绩效并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竞争力。 一、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必要性 员工培训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受训者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增强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从而使企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1.培训是企业获得人才的保障。企业获得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社会,其二是学校。但无论从以上哪种渠道获得的人才都不能直接成为真正意义上对企业有用的专业人才。这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而且即使科班出身也有许多缺点,不能保证立即就可以发挥作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只能依靠企业的培训来得以提高而真正为企业所用。培训使“外部人才”转变成为“内部人才”,是企业获得优秀员工的必由之路。 2.培训能降低成本。通过培训,能够改进员工的工作表现,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管理成本得以节约。这种节约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仅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优化生产经营方案,保证安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还表现在由于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使工作效率的提升而带来的成本的降低,深层次的连锁效应还表现在能够对公司的政策有建设性理解从而带来的价值。 二、企业员工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企业适时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很有必要,培训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有科学的安排和有力的措施。不少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员工培训过程中陷入了种种误区。 1.没有健全而系统的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体系不完整,没有专门的培训部门,甚至没有专门的培训教室和培训器材,培训工作大多由企业一个部门自行组织和安排。在制度上,企业虽有培训制度,但大都不完善,企业都是重形式,轻考核,缺乏健全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仅仅把培训当做是一项任务,任务完成就好,没有及时地做出培训报告,对培训过程进行总结,针对问题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以至于受训者在业务上有哪些改进和提高,程度如何,今后的培训需要怎么改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管理者总是略显底气不足。 员工培训缺乏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划,大多出于短期收益的考虑,企业都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只有在企业经营上出现了问题时,才组织开展一些临时的培训,结果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很多企业的员工培训都是在走形式,导致了企业的根本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跟不上市场的步伐,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培训前缺乏科学细致的需求分析。很多培训负责人都抱怨员工每次培训都不愿意参加,即使参加了培训后也没有什么改变。结果就是企业在培训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到头来却收效甚微。经过深入了解可以发现,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对培训进行有效地需求分析。大部分企业把培训当作“特效药”,哪里有问题就培训哪里,培训工作既没有计划,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和规范。这种哪疼治哪儿的做法使企业的培训工作既没有整体性,也没有连续性。而且员工可能会在培训过程中重复学习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使员工产生一种培训可有可无,培训没有效果是在浪费时间的感觉。员工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不到工作中急需的技能和知识,这无疑违背了培训管理者的初衷。 3.培训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很多企业将培训当成是对外界宣扬企业形象的幌子。或者培训急于求成,在未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调研的情况下,就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忽视了培训内容对受训对像是否有指导性,且培训方式单一,造成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实际工作也没有指导作用,反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4.培训方法单一。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对于大部分企业员工的培训方式还是以效率较低的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主,甚至部门培训大都是“传,帮,带”的师徒模式,忽视了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培训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不注重调动受训员工的积极性,没有从成人学习的特点和企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5.培训教师队伍不稳定。每个企业无论是在技术上、工艺上还是管理上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社会上的培训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培训需要。很多企业出于节约的本能,一般没有设置专职培训师或聘请兼职讲师,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或兼职讲师队伍,平时又疏于对培训教材的开发和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培训时教材东拼西凑,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企业资金异常流动问题研究
当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物流和资金流在合同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是等量且对流的。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企业资金异常流动问题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摘要: 本文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辨识出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的几种主要模式,并由此发现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根据主要模式和问题关键点,提出十分完善的在会计视角下对企业资金流动监测的几项行之有效的准则。
关键词: 企业 会计 资金异常流动 辨识准则
当前,伴随着国际、国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舞弊手段,其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是通过企业贸易往来、日常经营、对外投资等一般商业行为,使企业的公共资金流动进个人账户。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存在严峻的经营隐患。通常情况下,企业的亏空尚未被发现,非法占有的资金早已经流转到了国外,这必定会给企业带来十分沉重的财务负担,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许多公司因此而遭到兼并甚至破产,从而造成许多不安定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在今日的监管体制下企业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常常是在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之后才被发现呢?这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的模式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又在哪里?我国企业防范资金异常流动又有那些方式?以上诸项问题恰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所在。
一、会计视角下企业资金异常流动问题的关键点
1、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概念的界定
所谓企业物流指的是企业之间商品或者服务的流动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下,交易的一方将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转移给另一方,而另一种情况则是交易的一方从对方处获得商品或服务。具体来说,物流可分为生产中的半成品、材料的购入、产成品及产品的销售等。而企业的资金流则贯穿于企业营销、采购、生产的所有方面,指的是交易时的一方因为获得了商品或者服务而向另一方转账、付款的资金转移过程,或者是指因为提供了商品或服务而从交易的另一方取得资金的过程。信息流的概念则比较宽泛,主要指的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即对物流、资金流等状态,譬如对商业单证的转移、商品信息的提供、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的描述。
2、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匹配关系研究
在具体的企业活动中,信息流的运动方向总是双向的,它随物流与资金流而产生。因此,能否实现信息的高效、准确流动就成为了保证物流和资金流畅通与否的关键。与物流、资金流之间的双向流动一致,物流与信息流之间的流动同样也是双向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企业流通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它们互相支持、互相作用,从而达到彼此依存、密不可分的状态,并以系统整体上的有机协调与整合为最终目的。在这种关系中,资金流是一切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部过程的终结点,它的完成是交易存在的前提,也是交易义务的完成。而信息流则是一种手段,是企业知识与行情传递的载体。至于物流,则是交易的全过程。
当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物流和资金流在合同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是等量且对流的。一般来说,在现销的情况之下,资金流与物流应当是同步的,但是在实际中,资金流与物流二者间的运作经常是不同步的,加之我国当前商业信用体系与制度上的不完善,所以有些时候就会出现资金交付后不能及时付货,抑或货物达到后资金难以回笼的状况。这种物流与资金流不能够同步的情形有时会给不法分子提供机会,造成企业损失。
3、企业间资金异常流动的关键点辨识
首先,当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买方通常会支出大量现金或提前预付货款,然而货物或服务的流入价值量却往往明显与资金的流出不符,譬如卖方只提供少量的货物或服务,却有超过货物或服务价值的大量资金流入。这种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物流与资金流的对流不能够等量的情况,通常会成为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的主要原因。许多不法分子常常利用这种资金流与物流间的的差额,达到牟取非法利益的犯罪目的。
其次,企业之间的交易经常会涉及资金流与物流,虽然在一般情况之下,资金流、物流应当是对流与等量的,可是某些交易却是资金流抑或物流之间的单向流动,而非对流。譬如,只有资金或货物自交易过程中的一方流入另一方,而交易产生的相应的'货物或资金却未能从对方流出。而且在这种状态下,资金或货物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性质和流向也经常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
再次,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时候,收入和销售必定是不能分开的,只有进行了一定的销售才能形成同等数额的收入,因此企业收入的相关信息控制点就一定要与销售联系起来。而针对企业的销售手段有预收款销售、现销和赊销三种,在不同的销售方式之下,企业的资金流与物流就会在时间上存在有各种不同的关系。
对于预收款销售与赊销两种销售活动而言,在交易活动中存在资金流和物流之间的时间差,不法分子如果想牟取非法利益的话,利用企业间的这种交易进行资金转移则相对而言较为容易,他们可将资金流入个人账户,抑或乘机把账款收回而不入账,从而形成非法的账外资产。此外,“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的账龄过于长,都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利用“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进行转移资金或从事其他非法行为的可乘之机。而有些预付货款明显并不属于正常的经济业务范围之内,超出了该企业的正常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考虑在交易活动中是否有为其他企业套取材料、物资从而非法牟利的行为。
另外,替代他人进行采购也可能还会隐藏着转移收入、非法倒卖、贪腐贿赂等违法乱纪的行为。而在现销活动中,交易双方则常采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资金流与物流间不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因而也就不容易被不法分子找到作案的可乘之机,相对而言较为安全。
最后,企业资金流入量、流出量与企业规模、企业经营业绩是否匹配等因素也是企业是否产生资金的异常流动的重要特征与问题关键点,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会计视角下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的辨识准则
通过前文分析的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的几种主要模式及问题关键点,可从以下方面找到会计视角下如何对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监测进行辨识的准则。
1、物流量与资金流量的匹配准则
所谓物流量与资金流量的匹配准则指的是在企业之间进行买卖交易的过程之中,企业所流出或流入的资金量与流入或流出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量存在明显的不对等。
而在对物流量或资金流进行监测时,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则可能是有以下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情况是,在两个企业签定交易合同之初,就存在着十分明显的资金量与货物价值量的不对等;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在两个企业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因为物流与资金流在时间上的不同步,从而最终造成物流量与资金流量的不匹配。综上所述,我们在用量的标准对企业交易过程进行监测的同时,还要结合时间与流向上的监测标准,以实现更加有效的监测。
2、物流与资金流流向上的匹配准则
物流与资金流流向上的匹配准则是指在存在买卖关系的企业之间的物流与资金流并非对流,而是单向流动或循环流动的。倘若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考虑这个监测标准,可以将此现象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情况下,可以等同于资金流或者物流的量其中一个为零,即交易中一方的资金或者货物流出之后,另一方根本没有相对应的资金或货物的流入;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流向上的可疑性,即流向有可能是与本次交易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关系的分公司、子公司或其他公司,而这个公司实质上往往被转移资金的不法分子所控制,这种借助中间贸易或其他公司来转移资金的行为是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段。
3、物流与资金流在时间上的匹配准则
物流与资金流在时间上的匹配准则通常指的是物流与资金流在交易时间上面的一种不同步现象,此处的不同步是除预收款和赊销交易中的合理信用期限之外的另一种情况,即超出合同规定的信用期限并在合理的时间监测标准内仍存在大量资金和货物数量上的不相匹配。将这种现象按照企业间不同的销售方式可分以下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第一种类型是,对于不是现货交易的,即赊销和预收款销售商品的情况而言,无论是赊销还是预收款销售的商品,企业与其他企业在进行交易的时侯,资金流和物流都有信用期限之外的时间差,而这个时间差往往就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非法占有资金的可乘之机。
而就本文所研究的范围界定而言,假如交易双方在合同的信用期之内完成交易,并且不存在其他的可疑点,则可以归属为正常交易,排除在我们的可疑监测范围之外。但是假如在合同的信用期之外的合理的时间范围内,企业之间的交易仍然没能够完成,而且这时候未完成的交易量已经达到总量之内一定额度,就应当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因为许多不法分子常会利用这个时间差来达到他们非法转移资金的犯罪目的,从而使得“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从企业内部流失,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第二种类型则是在赊销的情况下,卖方账户上产生“应收账款”这一科目。对于已经存在的“应收账款”,我们可以按照其是否超过了信用期限分为两类,即约定信用期内的应收账款和逾期应收账款。
由于在赊销这种销售方式之下,卖方企业的“应收账款”具有回收数额和回收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其中逾期应收账款的风险比约定信用期内的应收账款风险更大。因此,不法分子就容易利用交易的这些特征来掩饰其犯罪行为,从而误导监管者,进行资金的非法转移,导致企业资金的流失。
4、信息真实准则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信息经济,其合理配置及资源的充分流动都需要充足的信息资源予以保障,而会计信息市场的失灵则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合理运行,因此会计监管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所谓的信息真实准则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对资金流、物流等基本状态的真实表述。
5、资金流量与经营业绩和企业规模互相匹配准则
这项准则是指企业当前的经营业绩是否与企业实际运行中产生的资金流量相符合,以及企业现有的规模是否能够支撑实际的资金流量。与前文所述诸项准则一样,这项准则同样也是会计视角下对企业资金异常流动进行辨识的一项重要准则,需要我们严格地遵循。
参考文献
[1] 晁凤翠:浅议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J].现代商业,2011(5).
[2] 张丽波:论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成因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
[3] 周刚、田青、齐二石:企业的基础──高效物流系统[J].工程机械,2012(4).
[4] 白树人: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