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网球大师杯杂志专访王楚涵

2023-02-15 22: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网球大师杯杂志专访王楚涵

姓名:王楚涵性别: 男出生日期:1992-02-24出生地:辽宁大连 所属省队:北京身高:190cm体重:75公斤项目:网球青年奥运会报名项目:网球技术特点:右手持拍,双手反拍 最高单打排名:393(2014年11月17日) 最高青少年联合排名:24(2010年6月7日)成年职业生涯亮点:2011中国希望赛(F5)亚军 (半决赛击败张择)2013年中国希望赛(莆田)单打亚军 2013年中国网球大奖赛 单打亚军 2013年全运会团体赛 单打亚军 青少年重要战绩:2009中网青少年(G2)冠军巡回赛经历:2011年上海atp1000资格赛、2010年上海atp1000资格赛、2012中网atp500资格赛 青少年大满贯经历:2010美网青少年、2010青少年奥运会(级别相当于大满贯)、2010澳网青少年

上海网球大师赛十周年哪些选手将参赛?

2018年8月17日报道,夏天的脚步即将走过,意味着最舒爽怡人的秋天,和集结了四大满贯超级球星阵容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就要来了。

作为亚洲唯一的ATP1000赛事,上海劳力士大师赛自2009年落户上海后已举办9届。今年,这项赛事将于10月6日至14日在旗忠森林网球中心,迎来自己的第十个年头。

今年七月,瑞士天王费德勒为即将到来的大师赛十周年送上了诚意满满的生日祝福视频。除了献唱一首中文版的“生日歌”,费德勒还和全世界的网球迷们相约“我们上海见”。

十年来,劳力士大师赛将许多令人回味的经典对决留在了上海。 作为亚洲唯一的ATP1000赛事,上海网球大师赛曾连续五年获得“年度最佳ATP1000赛事”的荣耀,这一纪录在ATP办赛历史上绝无仅有。

2009年,大师赛元年,持外卡参赛的中国选手曾少眩首轮逆转战胜了排名远高于自己的以色列选手D·塞拉,获得中国球员在大师赛的首胜。

在这场里程碑式的胜利之后,柏衍、王楚涵和吴迪也先后在上海尝到了大师赛首胜的滋味。 2012年的决赛,德约科维奇神勇挽救5个赛点,与穆雷鏖战3小时21分钟,赢下了这场载入历史的比赛。这场对决在当年被评选为巡回赛最佳比赛。

上海大师赛最瞩目的对决就是2017年的决赛了。2017赛季,费德勒与纳达尔联手上演复出神话,平分四大满贯。而第38次 “费纳决”就幸运地镌刻在上海大师赛的史书上,成为最耀眼的一场大秀。

费德勒更是在赢下胜利后再一次用中文表述了自己对于这座城市、这项运动的热爱,“爱网球,爱上海!” 根据赛制,截止大师赛开赛前六周,周一世界排名前20位的男子选手将强制参赛,世界排名前45位的选手自动进入参赛名单。如此算来,但凡在世界男子网坛排得上号的人物,基本都会来到上海。

除此之外,球迷们还有机会在最佳位置——紧邻球场边线,整个旗忠网球中心中央球场距离比赛场地最近、观赛角度最佳的乐享观赛席,感受平日在电视画面中无法感受到的震撼画面。而乐享观赛席特别采用了剧院式设计的座椅,观赛的舒适性得到保证。

中国国家网球队男队员有哪些人

一楼回答的人全部错误!这些人名我都没见过!应该是错误的或者全部已经退役的了!

国家队成员也是经常变化的,我下面说的4人是代表中国队参加今年5月戴维斯杯亚大区I组的成员

分别是:公茂鑫/李喆(双打),张择、吴迪(新秀,参加单打)

另外比较有名的男网队员有:曾少眩、于欣源、徐俊超、马亚楠、柏衍、周卓卿、高万、常雨、姜川、已退役的王钰、朱本强等

用心回答,请采纳

左起:李喆、公茂鑫、教练、张择、吴迪

2020年上海体育学院录取通知书查询,通知书什么时候发为什么还没收到

上海体育学院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经过六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办学层次。学校在国内体育高等院校中最早获得硕士学位(1981年)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2003年成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体育学下属全部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学术硕士学位点11个与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市级教学团队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精品课程10门,上海市教学名师4人。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学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展了常态化的校内教学质量评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近年来,按照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获“上海市优秀博士毕业生论文”,本科生科创作品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学校建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学机构“蕴瑞学苑”,探索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瞄准国际前沿,积极推进学科建设,目前已建成教育部重点学科(培育)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2个。体育学入选上海高峰学科I类,心理学入选高原学科I类。“体育学”一级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全国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二,其中“科学研究水平”排名第一,成为上海两所进入第一档次前5%的地方高校之一。学校成立了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上海社会调查中心上海体育学院分中心、上海市高校研究基地体育伦理E研究院,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上海市蔡龙云大师工作室(上海市高校三个大师工作室之一)。近年来,学校注重增强学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对接行业发展急需的能力,对标国际一流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标准,鼓励教师与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对话,在世界顶级刊物《柳叶刀》发表文章数篇,在SCI、SSCI等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总数超过国内同类院校论文发表数的总和,“体育学”科研水平在全国体育院校排名第一。体育学和心理学分别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和高原学科I类,是上海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5%的两所地方高校之一。学校积极开展有关奥运项目的科技攻关和服务工作,3个研究项目分别获2010、2012、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北京和伦敦奥运会上,我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中至少有10枚以上与我校的科技攻关和服务直接相关。以服务群众体育、贯彻“全民健身计划”为方向,2项研究成果分别获2010、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学校拥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

2009年至今,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4项,年均立项科研经费14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6项。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3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获授权知识产权66项。在SCI、SSCI、CSSCI、CSCD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数在全国同类体育院校中居于首位。

学校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在体育事业规划编制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打造了一批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体育智库”,在公共体育服务、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质健康、运动康复等领域取得社会广泛赞誉。学校积极投入F1、网球大师杯、斯诺克大师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国内外体育赛事的研究和志愿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学校拥有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成果服务综合平台、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上海社会调查分中心。学校的“蔡龙云大师工作室”是上海市教委设立的三家大师工作室之一,此外,学校还拥有陈佩杰劳模工作室等。

学校现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1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东方学者”5人;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从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芬兰及台湾、香港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10余人。5人在亚洲体育科学理事会、国际体育计算机科学协会和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兼职,7人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1人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1人任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学校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学校和全国体育院校中唯一一所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试点院校,学校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现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59个国家在校留学生超过一千名。学校广泛拓展合作办学,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与卢森堡大公国合作建立了中国乒乓球学院欧洲分院,已开展与科隆体育大学等国际一流体育大学的深度合作办学,与澳门理工学院在澳门合作举办体育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学校大力深化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目前,中国乒乓球学院已被命名为国际乒联最高学院级附属培训基地,与国际手联和国际田联分别共建国际手联手球学院和国际田联特训认证中心的协议。

学校曾获得2枚奥运会金牌、3枚奥运会铜牌、28枚世界锦标赛金牌、39枚亚运会和亚洲锦标赛金牌;3人3次打破世界记录、2人12次打破亚洲记录;为上海市获得了18枚全运会金牌。培养了一批国际知名教练员,如施之皓、孙海平、陈忠和、王跃舫、孙荔安、沈富麟、马良行等。通过了“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实地评估。国家中长跑青少年队落户我院。

近年来,学校按照“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总体原则,积极推进内涵建设,形成了一批国内独有的标志性成果:率先建成了世界唯一的专门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乒乓球学院,全国首家体育类大学科技园、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首个“体育科技示范园”——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世界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中国大陆第一本被SCI和SSCI数据库同时收录的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全国“百强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杂志,率先引入国际体育组织,立项建设国际乒乓球联合会的乒乓球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博物馆。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特色性应用研究型大学为定位,对接高等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战略,践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内涵建设,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