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元长期从事材料加工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科研及产业化工作,研究方向是:高性能有色合金材料的制备与成形,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含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精密成形,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技术,金属新材料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动态仿真,粉末冶金温压成形技术及其成套设备,精密制造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现代加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等。其在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和有色合金材料的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材料-工艺-装备-产品一体化和工程化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李元元曾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八六三高技术研究、国家军品配套、国家火炬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8项,部省级项目23项,国防军工项目12项,主持和参加其他项目46项。截至2014年统计,李元元获授权发明专利55项,其中已投入实施专利29项、 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李元元在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的研究领域形成了学术特色和专业优势:他发展和创新了粉末冶金温压成形理论和技术、电磁热力多场作用下粉末成形固结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研制出多种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和重要零件;较系统地揭示了粉末成形致密化机制,首次建立了有孔隙连续体粉末冶金材料压制过程数值模型;初步形成了高性能高精度钢铁基粉末冶金材料及零件的成形理论和新技术。他还提出了快速凝固-球磨-粉末热挤压制备铝合金基复合材料及其零件、球磨混粉-温压成形-液相烧结制备钢铁基复合材料及其零件的新方法,并且揭示了上述材料的成形规律,组织结构特征,强化、断裂和摩擦磨损机制。系统揭示了铝青铜、锌合金、镁合金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的内在关系,提出了以上合金的设计原则和实现强韧化的新方法。 “高性能钢铁基粉末冶金材料含复合材料的制备、成形及其应用”、“高性能高硅铝合金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特殊用途用新型高强耐磨铜合金”、“高强度耐磨锌合金(ZMJ)电梯曳引机、减速机蜗轮铸件”等10项成果,先后通过了教育部、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鉴定结论均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研制开发了六大类新材料及其零件,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机械、轻工、冶金、家电、办公机械、国防军工等行业,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1982年6月开始在湖南大学任教起,李元元一直从事材料工程学科教研教学工作。1982年至1994年期间先后在湖南大学机械系、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机电工程系任教,1998年获批为博士生导师。 2003年至2011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2011年由中共教育部党组任命为吉林大学委员会常委并担任校长 。其指导培养了博士后7名、博士生25名、硕士生27名。 李元元累计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16篇,其中SCI收录132篇,EI收录222篇,ISTP收录39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主编、参编著作3部。■主要论文1、Effect of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on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7075/6009 alloy;《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9年05期 ;1037-10432、镁合金的发展动态和前景展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4年01期;14-17+853、放电等离子烧结-非晶晶化法合成钛基块状非晶复合材料;《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1年10期;2305-23234、粉末冶金高致密化的新途径;《材料导报》2003年11期;5-85、温压工艺及其关键技术;《机械工程材料》2001年01期;18-216、产业化温压设备中的加热系统;《粉末冶金工业》2000年06期;14-187、粉末冶金高致密化成形技术的新进展;《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1期;1-98、Al-Cu-Mg-Zn合金相变储热材料热循环稳定性研究;《热加工工艺》2012年22期;107-1099、粉末包套挤压非稳态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现代制造工程》;2002年05期;9-10 10、大塑性变形-反应烧结TiAl合金的高温压缩屈服强度;《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03期;289-292■主要专著1、《金属粉末温压成形原理与技术》2、《新型材料与科学技术·金属材料卷》3、《机械工程概论》 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项目:高强韧耐磨铝青铜合金的研制及其应用(J-215-2-09) 2010年 项目:高性能铁基粉末冶金零件成形系列技术及其应用 (J-215-2-01)2004年 2、部、省科技一等奖4项(其中3项为第一完成人)、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三等奖3项(其中2项为第一完成人)3、广东省“火炬”二等奖1项4、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5、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6、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7、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科研行业 2001——2011年任第六、第七届中国科协委员 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第四、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第六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第十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理事长、粉末冶金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学会特聘专家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常委第八届广东省青联副主席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理事长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科技副主席广州市机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机电工业行业协会顾问 杂志期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委《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中国机械工程》编委《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编委会副主任《铸造》编委会副主任委员《CHINA FOUNDRY》(英文版)编委会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副主编《Wear》、《Materials Research Bullitin》审稿人 政界 1998年至2003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1年被评为广东高校“七五”期间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广州百名教育新秀,1992年获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获得广东省第三届丁颖科技奖,1994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被评为第二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1995年荣称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1995年获得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优秀党员、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001年荣获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 先进个人优秀奖,2002年获得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人选、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作为负责人所带领的学科团队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先进集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团队、广东省高校第一批“千百十工程”先进团队, 2005年被英国格拉摩根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
1.宇宙创生新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⑴。2.宇宙的耗散结构模式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⑸。3.时空稳定性及其哲学思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山西) 1993;14.宇宙耗散结构模式科学前提的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⑺.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自然辩证法B2》1993;5。全文转载。5.论宇宙创生的物质性——评量子宇宙学模型,《云南社会科学》1993;⑵。为人大《自然辩证法B2》1993;⑹全文复印。收入吴中平主编:《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第一卷)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1996年。6.非线性、混沌与宇宙的有限无限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⑷。为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B2》1994;5全文转载。7.物质可分性新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⑻。为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B2》,1994;5全文转载。8.现代宇宙学进展及展望,《大自然探索》(原自然科学学术季刊)1993;⑷。9.试论微观物质开放性及其对物质可分性的影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⑴。10.超弦理论及其开放性、可分性与“观察者”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96;⑹。为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B2》,1997;3全文复印。11.从微观物质开放角度审视EPR佯谬,《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⑴。12.试论物质可分无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的统一,《河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2。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7;613.“开放”初探,《哲学动态》,1997;⑺。14.后现代科学可以成立吗?《河北师范大学报》(哲社版),1998;⑷。为《新华文摘》1999;⑶转载。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B2》1999;⑴全文复印。15.试论科学的合法性,《学习与探索》,2000;⑵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B2》2000;7全文转载。《光明日报》2000年6月15日转摘。16.开放论何以可能?《学术界》,2000;⑹。为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1;⑴全文转载。17.论知识的客观性,《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⑹。18.论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评价与复杂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⑼;19.走向开放实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⑸;20.现代科学技术与后现代知识,《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⑴。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2001;⑻全文转载。21.专业镇——一种新型乡镇经济发展模式,《科技导报》,2001;⑸;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1,⑻全文转载。22.主体间性与客观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⑹:23.中小企业网络的方法论意义:基于复杂系统的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⑾。24.论知识的不确定性,学习与探索,2002;⑴。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2002;4全文转载。该文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2200试卷代号:2200)(行政管理、物业管理专业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试题)的学术范文,进行有关分析。25.Guolin Wu,The Emergent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The 7th World Multiconference on Systemics,Cybernatics and Informatics. July 27-30,2003,Orlando,Florida,USA. Proceedings,Volume XⅥ。26.物质可分无限性再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⑶。27.试论产学合作的复杂性、生成性系统干预及其方法论原则。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⑴。28.论技术本身的要素、复杂性与本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⑷。全文收入陈凡主编《2005年技术与哲学研究》(第二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29.量子信息的本质探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⑹30.量子纠缠及其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⑺. 为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5⑽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第190页收录。该文还受到美国John Templeton 基金会的重视,该会秘书长Jean Staune博士专程(2006年7月)到广州市访问与讨论。31.科学发展观的语义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⑸32.量子非定域性及其哲学意义,《哲学研究》,2006,⑼。33.量子信息哲学正在兴起,《哲学动态》,2006,⑽。为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34.计算复杂性、量子计算及其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⑴。35.量子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⑸。36.计算机本身的后现象学研究,载《技术哲学研究年鉴(2007年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37.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现象的相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⑸。Encounter Between Phenomenological Phenomena and Quantum Phenomena。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8年第7期P.42-47全文转载。
1990年6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现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工学学士;同年保送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机床数字控制与自动化,1992年7月至1993年2月在北京工业大学学习,与北工大电子厂合作进行数控机床的研究与开发,1993年6月获工学硕士学位;1993年9月至1997年10月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研究方向为快速成形技术与模具CAD/CAE/CAM,1997年10月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10月至2000年12月在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锻压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讲师;2001年1月至今在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讲师,副教授。2002年4月被批准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2005年7月至8月,经学校推荐,参加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清华大学现代CAD/CAM技术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获清华大学CAD/CAM工程师培训结业证书。 (1) 模具CAD/CAE/CAM主要研究内容为模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工程分析。利用三维造型软件、分析软件以及快速成形技术缩短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减小市场风险。(2) 材料加工工程——材料成型装备及数控技术主要研究内容为高分子材料挤出、注射、混炼等成型装备与工艺的过程控制。利用单片机、PLC以及工业控制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 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中国机械工程》、《模具工业》、《塑料工业》、《工程塑料应用》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20多篇文章被三大索引收录。申请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