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综述,地理学报,2011,66(5),国家重点,第一作者2.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效率评价,农业工程学报,2010,26(7),EI,第一作者3.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脆弱性评估——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碳储量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0,25(4),国家重点,第一作者4.基于农地非农化理论的农地保护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 35 (1) ,国家级,第一作者奖励与荣誉1.2008年度校青年基金项目“优秀”奖;2.2010年在《农业工程学报》发表文章研究成果被2010年第8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书面推荐。
研究证明了通过工作记忆训练使得流体智力水平提高与工作记忆中央执行功能的改善有关。研究被《科学通报》和《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中、英文同时对照发表。并且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重点推荐论文。《科学时报》以“活动记忆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为题,在2011年7月7日 A1头版要闻报道了此项研究,新华网、搜狐网、腾讯网、科学网、中国日报等媒体也对此项研究进行了相关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工作记忆领域研究的国际权威Randall W. Engle教授在2012年3月最新出版的国际心理学著名杂志《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发表的《Is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Effective?》一文中,引用了此项研究成果。 探讨了航空航天环境下个体认知功能与情绪的变化规律。与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合作“973”项目,通过地面15、45天头低位负六度卧床实验、睡眠剥夺实验、“神九”、“神十”在轨实验等获得了在轨模拟和真实太空飞行环境下宇航员记忆、情绪变化的一些列重要发现。由中国航天员中心承担的973课题“面向长期空间飞行的航天员作业能力变化规律及机制研究”的网站报道了此项研究成果。《科学通报》在2011年第33期采用动态的形式加以报道。 探讨了女性生理周期中情绪与认知的变化规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进行“973”项目,研究采用客观指标如皮温、尿液试纸和血液性激素等明确生理周期各个阶段,从行为、肌电、脑电、脑成像等多个层面系统考察生理周期中正、负性情绪识别、体验、表达与调节、注意、记忆等的变化规律,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经前期综合症(PMS)的发病率及表现方式,获得了系列重要发现,这项工作是迄今国内目前最为系统的有关女性月经周期情绪变化的研究。 对情绪知觉的半球不对称性效应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情绪知觉的半球不对称性效应是否存在以及是什么样的不对称的问题,正如Bryan Kolb所言,近30年的研究没有产生一个明确的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实验数据。周仁来采用肌电、脑电、认知行为实验,通过操纵情绪刺激的唤醒杜和效价等特性,发现了情绪知觉的半球不对称性与情绪刺激特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为重新理解情绪知觉与脑半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日,专家研究出一种利用光学快速、准确、无损、便捷检测猪肉新鲜度的方法。该研究基于生物光子学原理,应用近红外稳态空间分辨光谱技术,根据肉品光学参数与新鲜程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设计出可见短波近红外多通道光学参数检测装置。在10月27日举行的2010年第10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有关专家指出,这项研究成果为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
近几年,随着几起重大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政府和公众对食品安全愈加重视,对食品安全检测相关研究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肉品消费是关乎百姓“吃饭”问题的重要部分,要防止有问题的肉品在市场流通,除了要在源头把好关以外,还要依靠准确、快速、便携的检疫检测手段来进行市场监控。
据介绍,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包括肌原纤维蛋白、肌浆蛋白)、水分、脂类、少量浸出物(含氮与不含氮的物质)、微量的维生素等。在肉品新鲜度变化的过程中,由于肉品各主要成分的含量及肉品结构的变化使得其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测定二者的变化或者直接表示两者变化的参数情况就可以反映出肉品品质的变化情况。
中国农科院文星等专家在2010年第9期的《农业工程学报》上发表专文指出,课题组研究人员采用稳态空间分辨光谱技术由多通道短波近红外光谱仪器组成检测系统以获得光学参数,从而得到研究光学无损检测猪肉新鲜度更有效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得具有一定检测深度的肉品品质信息,使结果更准确可靠。研究者利用测试装置(原理样机)对肉品进行了光学参数的测量,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在肉类的腐败过程中会产生挥发性盐基氮(TVB-N,主要是混胺物质),且肉品结构显著改变,在短波近红外范围内可以建立近红外光谱与TVB-N的相关关系,从而达到评价肉类新鲜度的目的。该研究为设计离散波长的短波近红外无损新鲜度检测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基础。并介绍,该项目作为国家“863计划”之一,目前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计划于两年之内推广应用。
这是在本期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重点推荐的《基于稳态空间分辨光谱的猪肉新鲜度检测方法》一文上的研究成果。其它重点推荐的3项成果包括《新型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研究》、《低场核磁共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快速检测掺假牛乳》及《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书面推荐的4项研究成果分别是:《蛋种鸡场中性电解水带鸡喷雾消毒试验研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益评价的关键指标遴选》、《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加工生产线及设备研究》《Simvastatin inhibited cardiac hypertrophy and fibrosis in 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 mice fed a "Western-style diet" by increasing PPAR alpha and gamma expression and reducing TC, MMP-9, and Cat S levels》。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科技导报与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联合承办。
有,但有很多注意点,不能长期养殖
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及绿萍等水生饲料营养丰富,是养猪的好饲料,但长期饲喂,猪易感染姜片吸虫、蛔虫等,从而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为了预防这些寄生虫病的发生,用水生饲料喂猪应该做好三件事。
一、必须对水生饲料生长地消毒。用1:5000的硫酸铜溶液或0.1%浓度的石灰水,对放养水生饲料的塘库进行消毒,以杀灭传播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扁卷叶螺。给水生饲料施农家肥腐熟。
二、要做好水生饲料发酵工作。水生饲料不宜生喂,要经过发酵灭虫卵后再喂猪。其发酵方法请参照这里:农家料如甘薯藤、木薯渣、植物块根(薯)、茎、叶、藤、野猪草、瓜果皮渣、青绿玉米秸秆、青甘蔗秸秆、甘蔗渣、甜菜渣等。这些农家料均须经过热处理或发酵脱毒处理后方可喂猪,传统上是先煮熟后喂猪,但这样既很麻烦,又耗工时,也无法贮存备用,大量重要营养素也给破坏了,实为可惜。
2011年4月8日,武陵源区人民政府与中科院正式签约,就“张家界地貌”联合研究合作共建事宜达成一致意见。此举标志着“张家界地貌”已正式进入科研课题。在张家界砂岩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家界地貌”获得了国际学术界认定。为了更加深入发掘“张家界地貌”的科学内涵,提高国内和国际知名度,武陵源区人民政府与中科院成立了“‘张家界地貌’联合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张家界地貌地质特征及其地质景观成因研究”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张家界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地质遗迹富集区,使之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珍贵地学遗产地。 “根据阶地、溶洞等不同层状地貌的对比,项目组得出了索溪于中更新世(约50~70万年)开始下切砂岩顶面,张家界的砂岩地貌开始形成。”在2011年四月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参与项目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平亚敏介绍了该项目成果。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峻、峰奇、水秀、峡幽、洞美”而闻名于世。其砂岩峰林地貌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的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保存了一套完善的砂岩峰林形成模式,具有很好的科学研究和地质美学欣赏价值,一直是地貌学家、地质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尽管科学家们此前已经知道,张家界峰林是以3亿多年前形成的泥盆纪砂岩为原料进行“雕刻”的,但“雕刻”从何时开始,一直是科学家们难以解答的问题。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地质论评》刊出了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田明中教授、杨桂芳副教授、张绪教副教授为首的项目组的研究成果(研究生平亚敏为第一作者)。结果表明,张家界砂岩峰林的“雕刻”始于中更新世(距今50~70万年),即在这一时间,索溪开始下切砂岩的顶面,此后越切越深,形成了今日之峰林地貌。据了解,地貌可以分为剥蚀地貌(如张家界峰林、云南石林、克什克腾青山山顶的壶穴等)和堆积地貌(如溶洞中的钟乳石等)。前者开始形成的年代,由于缺少测年对象,很难确定。本项研究表明,剥蚀地貌的年代可以通过寻求其与堆积地貌之间的相关性来确定。田明中等认为,虽然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形成年代很难确定,但河流阶地、岩溶洞穴、砂岩峰林这些不同类型层状地貌是在统一的造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这些不同层状地貌上沉积物的直接测年并进行区域综合对比,进而获得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时代。项目组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貌综合考察和地层剖面实测,并在室内利用热释光法、电子自旋共振法等现代测年技术,测得了张家界地区河流阶地和溶洞的年代。该研究首次确定了张家界砂岩地貌形成的精确时代,弥补了张家界地貌研究上的空白,其成果对于提升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科学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其他剥蚀地貌的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