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编辑部是科学技术部下属的单位,由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单位。
巨化集团技术中心破茧而出
--我在衢州20年(五十六)
1998年6月16日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6日股票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由于巨化集团公司已经被确定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单位,按照国务院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授权企业要成立技术中心。
1996年我们规划开发处就代表巨化集团公司向浙江省发改委申请成立技术中心,当年浙江省石油与化学工业厅也要求巨化集团公司申报成立技术中心,但不知哪个环节不顺,没有批准。
在1998年6月22日的公司处长例会上,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王其芳传达国务院关于企业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又一次提出要求企业先成立技术中心,然后再报批。为此公司对科研管理、技术开发和研究机构进行重组,同时集团公司机关的机构改革也拉开了帷幕。8月17日公司机关党委召开处室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了公司机构改革的情况,在8月25日公司机关党委召开了由机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的机构改革座谈会,集团公司将在9月份构筑新的机关处室。
9月5日,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其芳和公司组织部副部长朱林辉分别与我和黄培处长谈话,这次的机构改革,规划开发处的计算机中心、科技图书馆、信息科和《化工生产与技术》编辑部与公司研究所合并成立巨化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开发室、规划室、专利管理局和科技成果管理划归新成立的公司经济技术发展委员会,档案科划归公司办公室。黄培处长担任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我担任新成立的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
9月10日下午集团公司机关召开了机关全员参加的机构改革大会,宣布了集团公司新的机构和干部任命。
新成立的巨化集团技术中心由原集团公司研究所全部和规划开发处的部分科室组成,是巨化集团公司所属的科研开发机构。集团公司总经理刘奇任中心主任,吴周安(原集团公司研究所临时负责人)任常务副主任兼总工程师,秦学礼(原集团公司规划开发处副处长)和徐国耀(原集团公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任中心副主任,汪晓清(原集团公司研究所所长)任中心总工程师,黄俊任中心总支书记。
从9月11日-28日是中心成立的过渡期,28日巨化集团技术中心挂牌,这期间要完成中心领导分工,科室干部的谈话和聘任,办公场所的调整和划分,科室人员的调整和聘用,相关管理制度的起草,科室职责的划分等一系列工作。
9月11日吴周安、黄俊和我召开碰头会,初步交流了中心的机构设置、干部聘任和工作计划。14日上午黄俊书记、吴周安和我召开了党总支委员会议,就中心领导职责分工,研究所、科室设置的设想和干部人选,办公场地的划分和相关制度的制定和起草等具体工作交换了意见。紧接着召开了技术中心的领导班子第一次会议,吴周安副主任就技术中心成立的主要工作计划安排作了说明。
主要有:
1.9月28日中心挂牌,9月的11-28日为中心成立的过渡期,各位领导要尽快进入角色,顺利渡过过渡期。
2.中心领导的分工。
3. 研究所、中心、科室的设置和科级干部的物色和聘任。
4.15日下午召开技术中心全体员工大会。
5.各科室办公场地的划分。
6.制定和起草相关管理制度。
7.和制药厂的药研所进行交流和谈话。
技术中心的研究所、中心、科室的设置有:
1.信息交流中心,包括信息、科技图书馆和《化工生产与技术》编辑部。
2.党政办公室,包括党政事务、科技开发计划、财务、环保和安全等。
3.产业化部。
4.高分子研究所。
5.精细化工研究所。
6.氟材料研究所(国家氟材料研究中心)。
7.药物研究所。
8.专家实验室。
9. 分析测试中心。
10. 计算机中心。
黄俊书记就技术中心的党总支的工作作了说明,支委5人组成,黄俊、吴周安和秦学礼为支委,另外2名支委在中心的人员到位后增补,对中心的领导干部提出了团结务实,勤政廉洁,分工负责,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发挥集体作用,工作要有新的局面出现的要求。
9月15日上午技术中心召开领导班子会议,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心主任刘奇,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黄培,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黄华章,中心副主任吴周安、秦学礼、徐国耀,集团副总工程师汪晓清和中心总支书记黄俊参加会议。
吴周安副主任代表中心汇报了中心成立以来的工作计划、机构设置和人员聘任等,并代表领导班子表态,工作要发挥集体领导作用,要勤政廉洁,胸怀宽广,深入科研一线,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要有为科研献身的精神,努力工作,不辜负公司领导的信任,为巨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刘总对新成立的技术中心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技术中心是集团公司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实施部门,技术中心是新机构,新人员,新的工作范围,要有新的工作机制,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要向技术学术带头人发展,中心领导要在管理和技术2个层面发展,要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先进化工产品和化工生产技术方面加强研究,为巨化集团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的岗位,新的环境,新的责任,新的开始。真正的勇敢,不是从不害怕,而是充分了解困难和风险后,选择继续前行,人生的意义,如果仅在于追求成功,得到的快乐或许并不会多,真正的成就感是成长,探寻未知的领域,在不断打磨塑造自己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由衷的喜悦和人生的价值。
2022年1月25日星期二农历辛丑年腊月廿三日忆记于杭州
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公益性科技论文网站,是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论文发表周期长,创新思想、实验方法等在审稿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不利于新的科学思想及时有效地交流,不利于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已成为优化科研环境,保护创新思想,治理不正学风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编辑部负责栏目的建设与更新维护、网站的技术支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网络电子期刊的编辑出版以及网站的宣传等工作。具体负责审核、编辑、发布最新上传的论文;收集、整理、编辑优秀学者和自荐学者信息,建立、维护个人学术专栏;定期采集最新科技成果,更新“热度视界”;联系发布专题会议信息,跟踪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发布论坛论文;系统的开发、功能优化与修改;多维论文研发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期刊部主要负责高校学报的上网工程。宣传在库的各个高校学报,让读者以最快、最简洁的方式免费获得最新的高校学报。具体负责联系各个高校的期刊编辑部,宣传科技论文在线科技期刊专栏;对学报、期刊的电子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整理,对纸质数据进行电子化处理;负责搜集并上传学报、期刊的相关信息;组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评选的相关活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审部负责“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专家论文评审系统的系统维护;负责“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线论文的专家送审工作;负责“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专家评审意见的收集、整理工作;负责“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评审特聘专家的审核和聘任工作;负责“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评审专家评审费的发放工作。——《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网络电子期刊编辑部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于2008年5月正式创刊,本刊为独立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每半月出版1期,分别为月中、月底出版,中国标准刊号为:CN11-9150/N5,ISSN1674-2850。《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编辑部出版,依托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高水平的学术委员会,精选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发布的优秀科技论文,主要报道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创新性的最新成果。 科技管理研究分会,原名称为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会,成立于1985年,是从事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科技管理研究分会的宗旨是: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组织全国高等教育界科研管理人员和理论工作者,广泛开展科研管理研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科技管理研究分会设立理事会,理事会下设秘书处及其他学术工作组,设立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本会的组织机构为理事代表会议和常务理事会。本会秘书处挂靠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行政上棣属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是一家以水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多学科综合性省级科研机构。全所在职人员16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15名,在职人员中有研究员12名,副研究员26名。下设优质水稻育种室、杂交水稻育种室、专用水稻育种室、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室、水稻生理生态研究室、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室、米质分析化验室7个研究室;设劳动人事科、科研管理科、行政办公室、离退休工作科、财务科5个行政后勤科室。注册湖南农丰种业有限公司、长沙大禾科技开发中心、湖南农科院橡胶厂、湖南农科院精化公司4个经济企业;拥有800亩高标准水稻试验田、种质资源库、人工气候室、病虫害及高温抗逆栽培网室等科研设施和设备一流的遗传育种、生理生态、品质检测、生物技术四个实验室。2000年以来,先后申报和建成了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长沙水稻改良分中心(一期、二期)、长江流域(长沙)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株洲、邵阳)育种科研体系、农业部优质稻原原种基地和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湖南水稻种质资源平台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建所以来,全所获科技成果123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0项,发表科技论文500余篇。培育水稻新品种59个,累计推广面积4亿亩以上,其中湘晚籼11号、湘晚籼13号等成为湖南省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稻新品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十年来,该所与巴西、乌拉圭、柬埔寨、文莱等国开展杂交水稻合作研究;与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金霞粮食产业有限公司、湖南天龙米业公司、湖北宣恩县粮食局等企业开展了优质稻产业化开发的技术合作,为省内外米业企业的品牌创立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本所已拥有有形资产近5000万元。具有较强的科研、生产和科技开发能力。2006年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十五”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本所在全国1077个参评单位中名列第53位,居湖南省第1位。 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73年,其前身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粮油系。现有在职职工88人,其中科技人员45人,研究员9人,副研究员13人,主要从事油菜、玉米、大豆、甘薯、马铃薯、棉花等作物种质资源、育种、生理、栽培,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现拥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长沙油菜、甘薯综合试验站二个科研平台,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油菜、玉米、甘薯和大豆育种项目,国家“863”计划“强优势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大豆专项,国家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玉米、甘薯和大豆栽培等项目。建所以来,先后育成湘油5号等64个农作物新品种及6个不育系,据统计,这些品种年推广面积在40万公顷左右,累计推广面积达1100万多公顷,促进了湖南旱粮、油料生产的持续稳步发展,为农民增收40亿元以上。获省级以上奖励30项,其中“甘蓝型油菜三系配套研究”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湘油5号获农业部农业技术改进一等奖,湘杂油2号、湘春豆14号等的选育和油菜冬发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等14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隆平高科技园内,东邻黄花国际机场,西靠京珠高速,南、北紧接长沙市人民路、远大路,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现为正处级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实行院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现任所长包小村,书记张曙光,副所长谭正初、王沅江。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含高桥茶叶实验茶场)占地面积63hm2,房屋建筑面积hm2,实验茶园35hm2,良种茶苗繁育基地8 hm2,实验茶厂两座,面积6000m2。全所现有在职职工152人,其中科技人员68人。科技人员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17人;博士2人,硕士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目前下设办公室、科研管理科、人事科、财务科、安全保卫科、开发管理科、离退休管理科及育种栽培研究室、加工利用研究室、名优茶研究室、茶文化研究室、科技推广中心、茶叶检测中心、实验茶场、《茶叶通讯》编辑部及湖南天牌茶业有限公司。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挂靠本所。 湖南省农业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现有科技人员29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8人,助研及以下的17人;博士1人,硕士7人。有实验室及试验厂房5000平方米。设有药用植物、农村环境、农用稀土及微肥三个研究室。本所自成立以来,稀土农用和微肥研发处国内领先水平,已获得科研成果25项、国家专利2项,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农用稀土化合物的应用研究,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稀土农用推广,1991年获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二等奖;高效配方稀土复合剂,1998年获国家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环保总局等五部委重点新产品证书;2004年完成国家发改委“高效农用稀土复合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其产品出口到韩国和东南亚地区。随着时代的进步,稀土农用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所自2007年以来,开始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种苗快繁技术研究,加强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1、重点做好药用植物资源收集与评价、种质创新及道地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2、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微量元素肥料研究。2009年,依托我所的长沙市新型肥料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得到长沙市的立项支持。希望通过3-5年的努力,建设药用植物和新型肥料两支科研队伍。 湖南省园艺研究所创建于1929年,主要开展果树、瓜类、园林花卉、设施园艺、园艺资源等的研究与开发,选育并推广果树、瓜类、花卉等特色优质新品种的苗木和种子。全所现有国家职工256人,其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50多人。分别在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拥有科研试验与示范综合基地627亩和建筑面积8000多㎡的会务酒店科技培训中心,在长沙县高桥镇拥有科研基地200亩和全国一流的柑橘、时鲜水果资源圃,新建8230㎡的设施连栋智能温室大棚并添置育种、栽培与贮藏研究的设备。现保存柑橘资源约1100份,保存时鲜水果、瓜类、花卉等资源2600多份。1978年以来,获得成果奖励11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6项,出版科学著述31部、科普专著35部。该所按机构编制规定,设有柑橘、时鲜水果、园林花卉、设施园艺、园艺资源等五个专业研究科室和办公室、科技管理科、基地管理科、财务资产科、党务人事科等五个行政科室,内设保卫科和科技示范场。为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该所成立了高新技术企业—湖南格瑞园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680万元,拥有国家贰级园艺园林设计、施工资质。该所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与新西兰、法国、智利、意大利、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柑桔、猕猴桃、时鲜水果、花卉等领域有长期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授权法国、新西兰、智利等国的国际知名企业分别在欧洲、亚洲和美洲推广该所的果树新品种。该所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农业部“中国—澳大利亚柑橘发展项目”和“中国—欧共体果蔬加工试验示范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73年,其前身为1949年10月建立的湖南省农业改进所农业化学组,2008年加挂湖南省农业环境研究中心,是一个以土壤、肥料及农业环境为主导的非营利性省级综合科研机构。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立足湖南,面向全国,针对土壤、肥料以及资源与生态环境、耕作与栽培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性问题,并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开展了一系列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几代土肥人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辉煌历程。全所现有在职职工96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副高)14人,博士(含在读)11人、硕士(含在读)1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下设有土壤资源、植物营养、耕作生态、农业环境、高粱、农化检测等6个研究室(中心)。建立了国家、省、地方相结合的研发网络,拥有农业部望城红壤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环洞庭湖农业环境实验站、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化检测中心、湖南兴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科研、检测、产业化创新平台,中国农业环境科研协作网会员单位;与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南大学联合建立了植物营养学和生态学硕士、博士培养点。 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创建于1979年,隶属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是一家专门从事农业软科学研究的省级公益性综合科研机构。1995年加挂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具有国家发改委农业工程咨询乙级资质、省战略管理咨询甲级资质、省土地规划乙级资质、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资质。现设农业区域经济、农业产业经济、农业企业经济、农业资源经济等4个研究室。截止2011年底,全所现有在职职工29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高职称8人。研究所以服务湖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承担省内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企业合作研究项目为主要任务,立足全省主要开展农业经济、农村发展、农业区划、国土资源、农业(含农业产业、农业科技、农业园区和农业基地)规划、农业咨询(含项目建议书、项目可研、项目评估)、农业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同时面向全国开展国内合作研究,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和农业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建所以来,共完成科研成果96项,其中获奖成果37项,发表论文268篇,出版学术著作19部,编制完成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185项,为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