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系统管理学报是cssci

2023-02-15 15: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系统管理学报是cssci

系统管理学报不能重回c刊了,因为它改为双月刊了。

《系统管理学报》是C刊,也就是cssci期刊,是经国家科委、国家教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92年5月《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创刊,初为季刊;2006年更名为《系统管理学报》,并改为双月刊。

系统管理学报 会不会被踢出cssci

系统管理学报 [1005-2542]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
提示: CSCD核心库(C)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0.321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4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4年版影响因子:0.261
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年版)
提示: 排序:管理学 - 第26位
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年版)
主题分类: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
管理学:

原来是中科院的核心,现在不是了,说明质量在下降或者更加倾向人文社科方面

系统管理学报的杂志简介

期刊名称: 系统管理学报   外文名称: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Methodology Application   语言: 中文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编辑单位: 上海市   创刊时间: 1992   出版周期: 双月   国内刊号: 31-1977/N   国际刊号: 1005-2542系统管理学报是综合性学术期刊。择优刊登博士论文摘要。并介绍相关科研机构与学术团体和著名专家、优秀中青年学者。另有科技简讯及时报道各种学术动态,包括学术会议、学术交流、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书评、书讯等。为高校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服务。

c扩有哪些期刊

c扩就是CSsci扩展版,主要收录管理学,统计学,教育学,体育学,新闻学和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52种。如图

举例:

管理学CSSCI扩展版的情况摘录如下,其中

1.管理学类新增5种,分别是:《财务研究》《地方治理研究》、《公共管理评论》、《智库理论与实践》和《中国科学基金》《财务研究》创刊于2015年,CN刊号: 10-1242/F,由中国财政杂志社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管的金融类学术期刊,创刊以来,万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财务基理论、公司财务创新、财说政策与公司财务、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财务学科建设与人培养、研究综述与评论。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9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

创开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新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政府治理与行政改革、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等。有《公共管理评论》是由清华大学主办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专业学术出版平台。2019年12月创刊。坚持学术为本,遵循严格的学术标准依据“双向匿名,学术回避”原则进行审稿工作,确保同行评议成为论文录用的核心依据。坚持“植根本、面向世界”的学术立场,倡导“源于实践、指向实践”的实证学风,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2.管理学类被删3种,分别是: 《工业工程与管理》《管理现代化》和《系统工程》

3.管理学类降级3种(即由CSSCI降级而来),分别是::《科学与社会》、《社政管会学人保公众号障分享研究》和《系统管理学报》。

如图为CSSCI (2019-2020年)来源期刊及扩展版地区及主办机构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的历史沿革

南洋公学 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广学校》一折,建议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1896年3月,由清代著名翻译、近代小学教学方法改良的先行者钟天纬开办的三等公学开学。盛宣怀将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捐出的高昌庙经正书院旧屋暂借给钟用作该校校舍。钟天纬于当日发布启示,先开蒙馆三塾,将来待经费许可,再开设六塾,将学有成效者,送南北洋大学堂。9月得到盛宣怀批准,由电报总局拨助常年经费洋1000元办学。盛宣怀在上海乘船去江宁府向两江总督刘坤一禀明,拟在上海捐购基地筹款开办新式学堂——南洋公学及银行、铁路、纺织等事宜。10月,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公学,经费由轮电两局捐输,聘请何嗣焜出任总理。12月得到光绪准允。至此,标志南洋公学正式创立。因学堂地处南洋(当时称江、浙、闽、广等地为南洋),参考西方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故定名为南洋公学。 1897年3月6日,借上海徐家汇民房一所作校址,“南洋公学”正式开学;4月,委任何嗣焜为南洋公学总理(即校长)。初建时以培养高端法政人才为办学目标,先设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继设铁路班、特班、政治班、译书院、东文学堂等,体制完备,规划宏远,创开了我国近代教育的新风气。1905年,学校改隶商部,改校名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始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目标。1906年秋,学校工科之始——铁路工程班成立。1907年改隶邮传部,易校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0月,学校设立的第一个工程专科,即学制3年的铁路专科正式成立。1908年夏,增设电机专科,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设立之电机系科。1909年,航海专科成立,且于1911年改为商船学校。1910年,建立电机实验室。同年秋,定“勤、俭、敬、信”四字为校训。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声中,唐文治宣布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监督改称校长。此时期学校经费困难,唐文治提出自己减薪一半,师生同心,以维持教学。唐文治还著《人格》一书作为国文教材。此时期孙中山莅校演讲,全校师生共同致力于兴建中国实业。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1912年秋,学校归交通部直辖,改校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学校虽几度更名,但坚持培养交通实业专才的宗旨不变。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 1919年7月,侯绍裘成立南洋义务学校。 交通大学 1920年12月14日,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要政极需专材”为由,提交国务会议议决,将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及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称“交通大学”。 1922年4月8日,叶恭绰校长电示“今日为交通大学成立纪念日,放假一天”。1922年由于政局变动,叶恭绰出走;7月21日,交通大学正式分为两校,改名交通部南洋大学和交通部唐山大学。此后校长多次变换,直到1924年底凌鸿勋再次任校长,学校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期仍设置电机、机械和铁路管理三科,而土木科已调归唐山学校。学校在此期间又新建成体育馆和调养室,并创办了中国高校最早的工业研究所。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1927年,北伐胜利,北洋政府垮台,南京政府成立。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南洋大学。学校改组为第一交通大学,设立校务委员会。并第一次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附中、附小脱离学校,另组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1928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1927年9月7日改名为“第一交通大学”的校长。 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校长由铁道部部长孙科兼任,副校长由黎照寰兼任。不久,黎又被任命为专职校长。这样就把“部(铁道部)、路(铁路)、校(交大)联成一贯”,形成“部校合作”体系和“建教合作精神”,“校中师生均得安心教读,勤求学业,蔚成良善校风”。 这一时期学校经费充裕,校舍建设和系科建设都得到较快发展,校园面积也扩大到近500亩。期间,先后成立了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和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由此形成了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教学体系。这一时期学校发展迅速,特色明显,成绩显著,影响深远,广大校友称之为新中国成立前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1937年8月1日,学校划归教育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学校迁至上海法租界继续办学。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部 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后,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移到重庆九龙坡。此时期,交大开展院系建设。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组建造船等新专业,创办电讯研究所。学校规模扩大,教学设施、条例逐步完善。 国立交通大学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总校师生分批复员上海。1946年,国民党挑起内战,沪校与渝校会合,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 广大师生投入到反对内战的斗争之中。在通货膨胀、经济困难与白色恐怖之中,学校仍坚持改进教学,并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并于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交通大学部分校友迁至台湾后“复校”,这就是后来位于新竹的“国立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 上海解放后,交大师生员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之中。学校在华东教育部领导下,明确交大是理、工、管理类大学,其任务是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1952年全国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交大由10个系、1个专修科调整为机械、电机、造船3大类、7个系;开办工农速中和工农调干生班、开展学习苏联经验的教学改革,走按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道路。 1953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55年,交通大学迁往西安。1956年7月1日,上海造船学院在交大现址成立。1957年6月,国务院、高教部批准交大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 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西安部分分别独立为两所学校。 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正式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1961年2月6日,中央决定上海交大划归国防科委直接领导,同时受教育部及上海市委领导。1970年2月15日,学校划归第六机械部领导。1982年9月17日,教育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下达通知: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上海交通大学移交给教育部领导,实行教育部与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教育部领导为主。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上海交通大学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1984年6月10日,上海交大列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发展的高等院校。1996年,学校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1999年7月,进入985工程;同年9月1日,学校隆重举行庆祝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暨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成立大会。 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 截至2014年1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2个文化部文化产业研究基地,8个上海市理论创新基地、智库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作室,3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研机构  国家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筹)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微生物代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基因组学和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薄膜与微细技术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卫生部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筹)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胃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内分泌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电气绝缘与热老化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数字化汽车车身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联合格尔)上海市血管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组织工程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与关节病损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 其它实验室   物理实验室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电工及电子实验中心、制冷及低温工程研究所、水下工程实验室、涡轮机实验室、内燃机实验室、动力装置试验室、热工及热力工程试验室、制冷工程试验室、核动力工程试验室、图像工程试验室、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中心试验室、工业电气自动化试验室 、自动控制理论试验室、通信试验室、信号处理和微波技术试验室、无线电技术试验室、微电子电路与系统试验室、计算机科学技术实验室、惯性技术与测试系统实验室、检测技术及仪器实验室、精密仪器试验室、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实验室、能源工程系实验中心、电机实验室、高电压技术实验室、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上海交大—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电工及电子技术实验中心、金属材料实验室、金属材料强度实验室。 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国内第一位欧洲科学院人文社科院士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获颁国家三大科技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5项、省部级人文社科奖1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746项 。 重大成果 2003年,交大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单载波移动接收”,取得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信号高码率移动接收的技术突破。 2010年,王振义院士因在血液病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上海交通大学拥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巨型重载操作装备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解剖分析系统”、“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系统”、“无缆水下机器人”、“深潜救生艇”、“潜艇噪声振动控制设计及其应用”、“阻燃镁合金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纳微尺度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原位复合自生增强Ti基复合材料、Mg-Li基复合材料研究”、“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备技术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自组装”、“全氟离子膜关键技术研究”、“A-I型短指症致病基因的研究”、“DNA大分子上的一种新的硫修饰”、“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组织工程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分子机理研究”、“白血病、红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统相关疾病研究”、“成年哺乳动物雌性生殖干细胞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医学基因组学研究获突破”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主持研究的“揭示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的机制”,以及参与研究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共同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学术论文 2013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12年度SCI收录论文数4147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二;2003-201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23655篇、171550次,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三;“表现不俗”论文1041篇,居全国高校第三;在各学科期刊影响因子前十分之一的期刊发文达到409篇,居全国高校第四;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国际合著论文753篇,居全国高校第三;4篇论文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居全国高校第三;国内科技论文数7650篇,国内被引34028次,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一。2012年SSCI和A&HCI收录论文231篇,位列全国高校第三。 学术期刊 上海交大主办有30余种中外文学术期刊,其中《Nano-Micro Letters》杂志为sci收录期刊 ,《上海交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及(英文版)、《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工业工程与管理》四刊于2010年被国际公认的六大权威科技期刊检索数据库的英国INSPEC国际检索系统收录。 上海交大《系统管理学报》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两种期刊入选CSSCI(2012-2013)来源期刊。 期刊一览Nano-Micro Lette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ALYTICS《欧洲评论》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系统管理学报上海管理科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交大法学国际高等教育中国金融评论中国海洋法学评论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当代外语研究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中文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机械设计与研究  工业工程与管理  模具技术传动技术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微米/纳米科学与技术微型电脑应用科技英语学习海洋工程振动与冲击噪声与振动控制铸造工程·造型材料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力学季刊  教育传播与技术学校体育科研肿瘤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334万册,期刊5000余种,电子期刊5.47万种,电子图书252.23万种,学位论文249.65万种,电子数据库384个,此外,多媒体资源馆藏总量达14.1TB。支持通过网络24×7的馆藏目录、电子文献、馆际互借、参考咨询、文献征订、新书刊报道等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国际图联(IFLA)成员馆,并与国内主要图书馆、信息中心和美、英、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图书馆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交通、材料、机电、能源、信息、管理及农业等学科领域形成馆藏文献特色,同时紧跟学校学科发展政策,加大力度进行人文社科类馆藏资源的建设,努力成为学校的学习资源中心和信息共享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承担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华东南地区中心、上海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管理中心、上海中心图书馆交大分馆等职责,同时,是具有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双重资质的科技查新工作站,还是全国首个设在图书馆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