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山学院王牌专业介绍 省级特色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
“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美术学
二、文山学院简介
文山学院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47年由云南昭通南迁至文山的国立西南师范学校。1955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国立西南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云南文山师范学校。1958年在文山师范学校内开办文山人民大学,招收师专和医专各一个班。1977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在文山师范学校附设师专班。198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文山师范专科学校,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为学校题写校名。1992年更名为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文山州是“老、少、边、山、穷、战”地区,南与越南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438公里,是建国后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的民族自治地区。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文山州8个县(市)均属革命老区。20世纪50年代援越抗法、60年代援越抗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对越自卫还击和“两山”防御作战,文山州长期处在支前参战的前沿,改革开放比全国整整晚了14年,全州8县(市)均属国家级贫困县。
学校立足“老、少、边、山、穷、战”地区办学,努力践行和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和“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教育师资和基层工作人才,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之路。尤其是2009年升本以来,学校依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硬件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促进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师范教育向综合教育的“两个转变”,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877.25亩,校舍面积25.76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85.55万册,电子图书121.98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458.93万元;固定资产总值4.12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593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5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3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38人。现有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3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5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高校卓越青年教师特殊培养项目对象3人。
学校设有11个教学部门,48个本专科专业(本科专业36个,专科专业12个),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科技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云南省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
学校设有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文山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3个学术科研机构,建有云南省三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三七农业工程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三七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科研平台。综合性学术期刊《 文山学院 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升本以来,学校教师获各级各类课题立项304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28项),出版学术专著32部(其中个人专著25部、合著7部),主编、参编教材45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5项、地厅级科研奖26项,发表学术论文2870篇,其中核心期刊243篇,SCI、EI、CPCI等收录59篇。
学校现有云南省支撑产业升级专业群建设项目1个、高等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1个、应用技术型高校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个、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中心1个、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建设项目1个、校园创业平台1个。
学校面向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9256人(本科生6868人、专科生2292人、本科预科生96人)。办学以来,已向社会输送30000余名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和10000余名成人本专科学生,培训各级各类学员40000余人次,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越南、泰国等国的15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互派教师和学生交流、学习。升本以来,聘请外籍教师21人次到校任教;派出教师28人次到美国林登沃德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越南河内大学等高校攻读学位、访学和培训;派出363名越南语和泰语专业学生到越南和泰国高校学习、交流;招收来自美国、越南、老挝等国学生161名。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凝炼出“博思审问,明德笃行”的校训,“存疑存思,追求真理”的学风,“言传身教,尽器弘道”的教风,被评为“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平安校园”,先后获得“云南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生中涌现出“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霜福伟、“最美村官”潘志艳、“最美乡村教师”周凤慧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文山学院(WenshanUniversity)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是云南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
文山学院始建于1947年,前身是由云南昭通南迁至文山的国立西南师范学校,学校发展经历了文山师范学校、文山人民大学、文山师范专科学校、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几个阶段。2009年学校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根据2020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占地面积877.25亩,校舍面积25.76万平方米;下设11个教学部门,41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593人,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9256人。
据2019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593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5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3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38人。现有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3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5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高校卓越青年教师特殊培养项目对象3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
省级特色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
省级精品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植物学
云南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普通物理力学实验创新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09年至2013年,学校获各类各级科研项目共128项,在各类各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2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54篇,SCI、EI收录15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参编著作、教材18部。获国家专利授权5项,科技成果转化6项,有6项州级以上奖励。
校训“博思审问,明德笃行”是办学的基石,多思考,多问为什么。笃行语出《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这一命名要求每位师生为人为学言语忠诚老实。明德语出《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彰显高尚的道德,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革旧从新,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校训全面体现了学校办学使命及现实发展对全校师生员工的要求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大学精神的价值取向,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
会议论文 1、杨小柳.2001.“发展人类学中的口述历史”.“21世纪都市可持续发展与中国人类学百年”国际会议论文,广东广州. 2、杨小柳.2004.“谁是城市化的主体?”.少数民族与都市化学术会议论文.广东广州. 3、YANG, Xiaoliu. 2005. Conducting “empowerment”: Rhetoric and practice. Conference paper and presentation for Canadian Council of Area Studies Learned Societies Conference, “Furthering the Globalization Debate: Cross Regional Comparisons”, Montreal, Quebec, Canada. 4、杨小柳.2006.“参与发展在中国的实践”.“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会议论文,广东广州。 5、杨小柳.2007. “参与式环境治理模式”.“社会创新:政府、企业与民间组织的互动与合作”会议论文,广东广州。期刊和论文集论文 1、杨小柳.2002.“一个处于区域性‘少数民族’地位的汉族族群建构”.吉首大学学报Vol. 23, No.3: 68-71. 2、杨小柳.2002.“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No 1-2: 34-40. 3、杨小柳.2002.“怀特与韦伯的‘文化科学思想’之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Vol. 22, NO.4 : 29-34.(核心期刊) 4、杨小柳.2003.“发展人类学中的口述历史”.21世纪人类学.周大鸣主编:pp422-430.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2月. 5、周大鸣、杨小柳.2004.“社会转型与中国乡村权力结构研究——传统文化、乡镇企业和乡政村治”.思想战线Vol.29(1):107-113.(核心期刊) 6. ZHOU, Daming and YANG Xiaoliu. 2004.“ Power share in rural china behi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inese Sociology Anthropology. Vol. 36(4): 5-43. (SSCI期刊) 7. YANG, Xiaoliu. 2004. “Village power structures behind urbaniz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Wangjiashan Village”. Chinese Sociology Anthropology. Vol. 36(4):66-80. (SSCI期刊) 8、杨小柳.2005.“乡村权力结构中的经济能人型村治模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Vol.25(3):27-30.(核心期刊) 9、杨小柳.2005.“谁是城市化的主体?”.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周大鸣,马建钊主编.Pp 361-375.北京:民族出版社. 10、杨小柳.2006.“西方参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Vol.28(3): 70-76(核心期刊) 11、杨小柳译.2006.“都市化与全球视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Vol.28 (6):pp57-63. 12、杨小柳.2007.“发展研究:人类学的历程”.社会学研究.第4期。(核心期刊) 13、杨小柳.2007.“人类学与中国乡村社会的百年变迁”.民族研究.第5期。(核心期刊) 1、2002年5-6月,参与世行贷款安徽铜陵-汤口高速公路项目的社会评估,在皖南调查。 2、200年8月,在贵州省安顺市的苗族村庄进行有关少数民族村庄现代化的调查。 3、2002年9-10月,参与世行贷款那吉水利枢纽项目社会评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调查,并撰写社会评估总报告。 4、2002年11-12月,在贵州省安顺市苗族村庄展开第二次调查,完成Henry Luce 基金资助“社会变迁与中国乡村权力结构”项目贵州地区的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5、2003年4-5月,参与世行贷款中国西南扶贫项目(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的总结性评估,在贵州长顺县调查,并撰写社会评估总报告。 6、2003年7-8月,参与世行贷款中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社会评估及少数民族发展计划的制定,在黑龙江和陕西省调查,并撰写社会评估总报告。 7、2003年10-12月,参与世行贷款中国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广西、云南、四川)的社会评估及少数民族发展计划的制定,在四川省大小凉山地区的美姑、越西、马边、屏山、叙永五县;云南省宝山和临沧两县调查,并撰写社会评估总报告。 8、2004年5-6月,参与青海省政府十一五规划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项目,在青海省海东、海南、海北州调查,并撰写报告。 9、2005年8月至2007年2月,参与世界银行贷款贵阳交通项目社会评估工作,在贵阳四区三县一市调查,评估报告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翻译。 10、2005年12-2006年3月,受聘于Canada Fund担任项目评估员, 赴贵州的罗甸县、大方县、凯里市、惠水县和印江县检查项目。 11、2006年11-至今, 参加世界银行“云南城市环境建设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在云南丽江和文山州调查,撰写社会评价报告。 12、2007年8月至今,主持广东省委宣传部重大委托课题“改革开放30年广东农村村落变迁案例研究”子课题,在梅州市梅县区客家村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