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2023-02-15 07: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太原科技大学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是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光荣办学传统的多科性大学,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前身是1952年山西省工业厅创办的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学校首任校长支秉渊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内燃机制造的先驱、杰出的汽车制造专家和桥梁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内燃机制造第一人”、“中国的福特”。1953年学校划归国家机械工业部,并更名为太原机械制造学校。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0年,更名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是新中国建设的两所“重型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成为第二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8年,学校改为教育部与山西省共建共管,以山西省管理为主。2004年学校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200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6年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被教育部评为优秀。2007年获山西省“模范单位”称号。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形成了“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主流学科特色鲜明、配套学科相互支撑的一所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环境与安全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成人教育(职业技术)学院9个二级学院,人文社科系、法学系、外语系、艺术系、体育系5个直属系。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经教育部批准创办了独立学院性质的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学校现设有42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七大学科门类。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2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32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5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拥有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2个省重点学科,5个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重点扶持学科。 太原科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099人,其中,教授122人,副教授23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特聘教授),享受政府特贴专家22人,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和青年科技专家6人,机械工业部部属院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10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山西省青年科研专家5人,省级教学名师生6人。有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入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入围山西省“333人才工程”。学校还聘请了近百名海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 秉承“负重奋进,笃行求实”的办学理念,太原科技大学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五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4万名各类人才。特别是在国家机械制造和重大技术装备行业,毕业生多数已走上管理和技术骨干岗位。在全国机械制造大型企业中遍布太原科技大学校友,其中上千名校友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负责人。近几年来,学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十五”以来,先后出版教材86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1项,现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5个省级品牌专业。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学生英语竞赛活动中,学生荣获国家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计7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名列山西省高校前茅,多次被评为山西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三年来,本科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在部分特色专业领域,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充分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目前,学校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各类在校学生20492人,其中研究生985人,本科学生8846人,专科生4914人,并有成人教育学生5747人。 太原科技大学科研工作坚持“立足优势,结合需求,注重应用,强化转化”的原则,围绕重大技术装备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科研数量和质量不断上升。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大型企业项目近500项,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41项,其中“延长大型轧机轴承寿命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近4000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421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82部。学校非常重视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00年,学校与中国二重集团、太重集团、柳工集团、徐工集团等全国四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经贸管理部门共同成立了“太原科技大学产学研董事会”,大大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技术发展的能力,成果项目转化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目前学校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科研优势,现有1 个重型机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重点建设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主办刊物《太原科技大学学报》、《铸造设备与工艺》具有较大影响力,并承办《思想教育》、合办《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等期刊。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奥本大学、北佛罗里达大学、伊利诺斯大学、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丰桥创造大学、马来西亚威本科大学、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等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还与日本日中言语交流协会等国外团体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校现总占地面积7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9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11320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16.9万余册,电子资源库20余种,各类电子图书总计28.6万册。 面向未来,全体科大人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质量建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办学的方针,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正努力奋斗。

武杰的介绍

武杰,男,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50年9月出生,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7年7月毕业于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机械三系。随后,在太原科技大学“数学力学师资班”、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师资班、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生班进修学习。现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太原科技大学社科部主任、党委组织部部长,人文社科系主任,现任人文社科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担任山西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山西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系统科学学报》、《太原科技大学学报》和山西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编委等职。

太原科技大学代码是多少?

太原科技大学代码是10109

学校简介

太原科技大学(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3年,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太原机器制造学校;1960年,更名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2004年,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四个校区,分别为主校区、南校区、晋城校区、南社校区,总占地面积77.3万平方米;有17个二级学院,开设66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有专任教师1369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7000余人。

历史沿革:

1952年,山西省工业厅创办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首任校长支秉渊。

1953年,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太原机器制造学校。

1955年,汉口机器制造学校(后并入武汉理工大学)锻冲专业师生全部并入、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后并入吉林大学)锻压专业教师全部并入。

1960年,更名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

1965年,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沈阳机电学院(现沈阳工业大学)起重运输机械专业师生全部并入。

1998年,学校改为教育部与山西省共建共管,以山西省管理为主。

2004年,学校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山西省化学工业学校并入学校。

2005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13年,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6年,入选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试点院校。

2017年,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即山西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程)。

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院系专业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17个二级学院,开设66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5个,省级“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2个。

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冶金工程、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力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社会工作

省级“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机械工程

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重型与轨道交通装备学科群、清洁能源与现代交通装备关键材料及基础件学科群

师资力量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26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33人,博士生导师50人,硕士生导师425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多名教师入选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高校中青年拔尖人才、省级青年学术带头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333人才、省级青年三晋学者等项目。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项目多个;有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优势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4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力学

省级特色专业

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工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

科研平台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

科研成果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十一五”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及省部级科技奖励数十项,多次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科技攻关任务。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约101.4万册,电子图书约486.5万种,电子期刊约4.3万种、61.1万册,其中包括中文电子期刊1.6万种、42.5万册。

学术期刊: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10月,是太原科技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其前身是《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CEPS)全文收录。

《铸造设备与工艺》(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太原科技大学(原太原重型机械学院)主办。主要刊登铸造设备、工艺、合金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及专题论述等。主要栏目:专题与综述、设计与计算、试验研究、应用技术、教学研究、信息与动态、科技成果、铸造市场。据学校官网2019年6月信息显示,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独立学院1所(华科学院)及58本科专业。

学术交流

合作交流: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与美国奥本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北佛罗里达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日本京都女子大学和日本丰桥创造大学等数十所中国以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大学生“2+2”、“3+1”等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及教师互访交流。

获得荣誉

2021年1月21日晚,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原汤森路透)公布了ESI从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10月31日的统计数据。太原科技大学全国的第301位,全球的第4534位。

校徽:

校徽为双圆套环,徽志内环正中由英语大写字母“U”和“螺旋式上升电子箭头”组成,其中,“U”代表“UNIVERSITY”,表示大学之意,“螺旋式上升电子箭头”表示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内环下方是“1952”字样,表示学校于1952年建立。外环上方是毛体“太原科技大学”,下方是英文“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主体色为深蓝色(标准色C100M80Y0K30)。

徽章:

学校徽章为长方形,印有毛体“太原科技大学”。

胡静的科研

自2005年以来,一直从事智能计算领域的研究工作,2007年硕士论文《动态环境下微粒群算法的研究》获2007年山西省优秀硕士论文。近年来,主持了校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编号:20083014),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0674104)、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7011046)等科研项目。在《系统仿真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 其中EI收录3篇。主要发表论文如下:[1]胡静,曾建潮,谭瑛,动态环境下基于种群多样性的微粒群算法,《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第21期,EI收录。[2]胡静,曾建潮,谭瑛,动态环境下一种改进的微粒群算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EI收录。[3]Hu Jing, Zeng Jian-Chao, Tan Ying,A Diversity-Guid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 for Dynamic Environments,Life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LSMS 2007), EI收录。[4]胡静,曾建潮,谭瑛,动态环境下具有记忆和搜索能力的微粒群算法,《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