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3-02-15 05: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啥核心也不是,就是一普通的省级期刊 。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的介绍

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成人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的主要栏目

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教与学方法论学科专题研究成人教育研究信息

高志敏的主要论文

高志敏,贾凡,“关于成人教育及其学科发展的若干断想—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的日子里”,《中国成人教育》(山东),2010年第15期,第5-7页高志敏,贾凡,“成人教育研究新理念与新方法探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10年第1期,第73-78页高志敏,高宛芝,陈珂,“深入西方语境 解读“学会生存””,《中国成人教育》(山东),2009年第24期,第12-17页高志敏,“学习型城市的发展愿景与发展目标研究”,《成人教育》(黑龙江),2009年第5期,第4-7页高志敏,崔铭香,“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考略— 以上海“撤县改区”城区为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9年第5期,第106-112页高志敏,“成人教育:再解读与再认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8年第11期,第72-85页高志敏,崔铭香,贾凡,“我国成人教育的十大成就、十大问题与十大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8年第3期,第94-102页高志敏,“加强成人教育学科建设,打造成人教育坚强文化”,《高等函授学报》(湖北)2008年第3期,第3-7页高志敏,“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人人终身学习”,文汇报(上海) 2008年1月7日高志敏,贾凡,何露露,“失学无业青年与成人教育的社会学思考”,《职教论坛》(江西),2007第7期,第24-29页高志敏,高宛芝,“德国推进终身学习新方略”,《开放教育研究》(上海),2007第2期,第95-99页应方淦,高志敏,“情境学习理论视野中的成人学习”,《开放教育研究》(上海),2007年第3期,第10-13页高志敏.“论社会生产力与成人教育之相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7年第1期,第97-103页高志敏,“论学习化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研究的新取向”,《成人教育》(黑龙江),2007年第1期,第10-12页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教育研究》(北京),2006年第9期,第60-65页。高志敏,“党旗下的成人教育”,《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8日。高志敏,“一名成人教育研究者经历的自述”,载于《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从“六五”到“十五”》大型文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编,教育科学出版,2006年5月。高志敏, “办好成教学术期刊 服务理论与实践发展—专家访谈纪实”,《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河北),2006年第3期,第5-7页。王玉欣,高志敏,“成人情感学习述略—基于德克斯的研究”,《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河北),2006年第3期,第8-11页。高志敏,“反思的觉醒 前瞻的选择—论成人教育研究的纲领与行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6年第3期,第89-96页。曾李红,高志敏,“非正式学习与偶发性学习初探—基于马席克与瓦特金斯的研究”,《成人教育》(黑龙江),2006年第3期,第3-7页。何露露,高志敏,“身体亲历学习与叙述性学习述略—基于卡罗琳?克拉克的研究”,《成人教育》(黑龙江),2006年第2期,第3-5页。李洁,高志敏,“‘成人情境学习’探略”,《成人教育》(黑龙江),2006年第1期,第3-7页。高志敏,宋其辉,“成人学习研究考略—基于梅里安的追述”,《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河北),2006年第1期,第5-11页。高志敏,李珺,“转化学习理论及其发展述略—基于莉沙?M?包格纳的研究报告”,《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河北),2005年第4期,第5-9页。高志敏,“成人教育与社会文化关系认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5年第4期,第85—89页高志敏,纪军,“在‘成人’与‘教育’之间—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北京),2005年第2期,第32—36页高志敏,“成人教育者与社会:成人教师的社会学思考”,《成人教育》(黑龙江),2004年第10期,第6—12页高志敏,“论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兼析继续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河北),2004年7月第4期,第71—79页高志敏,吴洪伟,“打开脑科学之门—脑科学研究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理论支撑”,《成人教育》(黑龙江),2004年第4期,第9—13页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评估模型及其修正与完善”,《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河南),2004年第3期,第43—47页高志敏,纪军,陆素菊,“中国学习化社会研究的现状综述”,《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10期,第19—23页高志敏,纪军,“对话:理论与实践—成人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讨”,《中国成人教育》(山东),2003年第1期,第4—7页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1期,第79—85页高志敏,“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培训对应策略”,《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河南),2002年第16期,第12—15页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新生概念‘职业生涯’探讨”(上、下),《成人教育》(黑龙江),2002年第10—11期,第5—6页,第6—9页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学习力构架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2年第6期,第24—29页李远芳、高志敏,“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成人教育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陕西),2002年第2期,第21—23页高志敏,“论成人教育文化之脆弱——新世纪对成人教育的反思”,《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2年第1 期,第5—11页高志敏,“关于成人教育科学的认识论问题(续)”,《成人教育》(黑龙江),2001年第6期,第10—12页高志敏,“关于成人教育科学的认识论问题”,《成人教育》(黑龙江),2001年第5期,第9—12页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探讨”,《教育研究》(北京),2001年第3期,第52—58页高志敏,“一体化:教师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2001年第2期,第42—44页高志敏,“继续教育概念辨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1年第1期,第93—102页 20. 高志敏,“关于“知识”的透析与启迪”,《北京成人教育》(北京),2001年第1期,第8—13页高志敏,“论推进培训者培训之动因”,《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2001年第1期,第1—7页高志敏,“试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培训需求分析”,《新职教》(辽宁),2000年第10期,第4—7页高志敏,“‘成人教育科学’概念浅析(续)”,《成人教育》(黑龙江),2000年8月总第170期,第6—7页高志敏,“‘成人教育科学’概念浅析”,《成人教育》(黑龙江),2000年7月总第169期,第9—12页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的系统培训模式及其修正评述”,《外国教育研究》(长春),2000年第6期,第60—64页高志敏,“关于继续教育概念的思考和意见”,《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2000年第3期,第24—29页高志敏,“‘成人教育’概念辨析”,《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0年3月第17卷第1期,第5—10页高志敏,“走向21世纪成人教育与教学的成功——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成人教师的社会学思考”,《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湖北),2000年2月第18卷第1期,第24—28页高志敏,“知识经济与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黑龙江),2000年1月总第164期,第4—8页高志敏,“论学会学习—提高学习功效的个人策略(下)”,《工业职业教育》(上海),1999年第3期,第38—43页高志敏,“论学会学习—提高学习功效的个人策略(中)”,《工业职业教育》(上海),1999年第2期,第33—35页,转第48页高志敏,“论学会学习—提高学习功效的个人策略(上)”,《工业职业教育》(上海),1999年第1期,第40—43页高志敏,“未来社会的变化趋势与成人教育的未来”,《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98年第6期,第14—18页高志敏,“中国岗位培训制度建设的思考”,《成人教育》(黑龙江),1995年第10期,第1页,转第6—7页高志敏,“‘岗位培训’面临21世纪的挑战”,《成人教育》(黑龙江),1995年第8-9期,第19-20页高志敏,“‘岗位培训’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成人教育》(黑龙江),1995年第7期,第8-10页高志敏,“岗位培训概念的基本涵义”,《成人教育》(黑龙江),1995年第6期,第14-15页高志敏,“论成人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国成人教育》(北京),1995年第2期,第10-12页高志敏,“关于成人教育体系中团体及团体之间的关系研究”,《高校成人教育研究》(湖北),1995年第1期,第7-10页高志敏,“加拿大中学后教育的研究报告”,《加拿大研究》(上海),1994年第4期,第18-30页高志敏,“论社会结构对成人教育的规定性”,《中国成人教育》(北京),1993年第7期,第11-12页高志敏,“论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中国成人教育》(北京),1993年第4期,第8-10页高志敏,“进步主义成人教育理论探析”,《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93年第1期,第1-6页高志敏,“终身教育思想从火花闪烁到火焰升腾”,《湖南成人教育》(湖南),1992年第10期,第28-30页高志敏,“成人教育的新成就离不来<决定>的导向”,《上海成人教育》(上海),1992年第6期,第9-10页高志敏,“成人教育文化社会学研究”,《北京成人教育》(北京),1992年第5期,第6-9页高志敏,“几种对成人教师评价的描画”,《成人教育》(黑龙江),1992年第4期,第40页高志敏,“终身教育理论对成人教育意义的若干认定”,《成人教育》(黑龙江),1991年第8-9期,第41-42页高志敏,“成人教育活动中‘需求’及其测定的探索”,《成人教育》(黑龙江),1990年第5期,第25-27页高志敏,“发展和改革我国高中后教育背景浅析”,《成才》(武汉),1990年第4期,第32-35页高志敏,“加拿大中学后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外国教育动态》(长春),1990年第4期,第13-16页高志敏,“当代教育目标研究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迪”,《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1990年第4期,第12-16页高志敏,“试析当代世界成人教育发展诸因素”,《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90年第3期,第41-47页,转封三高志敏,“加拿大中学后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北京),1990年第2期,第56-59页高志敏,“论成人教育社会化与成人教学方法”,《上海教育(成人教育版)》(上海),1990年第1-2期,第8-10页高志敏,“国外成人学习动机指向研究概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黑龙江),1990年第1期,第28-31页高志敏,“加拿大中小学教育浅探”,《加拿大研究》(上海),1990年第1期,第23-28页高志敏,“浅议社会流动与成人教育”,《北京成人教育》(北京),1989年第9期,第19-21页,转10页高志敏,“加拿大中学后教育的类型与机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北京),1989年第6期,第42-46页高志敏,“中国加拿大中学后教育的若干比较”,《高教与人才》(武汉),1989年第5期,第59-63页高志敏,“论成人继续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1989年第4期,第15-19页高志敏,“国外成人学习理论述评”,《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89年第3期,第29-33页高志敏,“成人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及其排除方法初探”,《高师函授》(长春),1988年第3期,第43-46页高志敏,“远距离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1988年第1期,第9-13页高志敏,“论‘学习者中心说’的哲学基础及其实践意义”,《上海教育(成人教育版)》(上海),1987年第6期,第17-18页高志敏,“关于‘成人教育学’的争论与思索”,《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1987年第1期,第33-46页李超凡,高志敏,“澳大利亚高等院校的‘校离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1985年第5期,第42-45页高志敏,“五国职工教育管理体制综述”,《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85年第1期,第30-35页,转23页高志敏,“空前聚会旨在改革--记成人高等教育理论讨论会”,《大连成人教育》(辽宁),1984年第7期,第19-20页(法)Y.马卓 高志敏译,“法国短期技术教育的演变”,《外国教育动态》(长春),1984年第5期,第13-15页高志敏译,“东德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研究》(天津),1984年第1期,第43-45页

心理学情绪的论文

心理学有关情绪的论文

情绪管理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一个交叉研究,是对个体和群体情绪的感知、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本文浅谈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管理,欢迎阅读了解。

摘 要 进化心理学做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取向,探讨情绪从种族进化的角度在生存中获得的适应价值,表明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在进化过程中对个体起着不同的作用。进化心理学给情绪管理以新的启示:(1)调整认知,消极情绪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2)大自然是我们最原始的母体,亲近大自然有利于放松身心;(3)从负面情绪寻找工作的突破口。

关键词 进化心理学 情绪管理 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它作为个体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备受心理学家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个体必须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承受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生活方式使个体容易产生紧张情绪。情绪失控对个体的伤害就像钉进木板的钉子,即使拔出来依然有个难以弥合的孔。因此情绪管理在改善个体的精神健康和提高企业效益方面有很大潜力。①

1 情绪管理的界定

丹尼尔戈尔曼最先提出情绪管理,他认为当我们对生活中的事件或矛盾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自我掌控或调节,能以幽默、乐观的态度及时缓解自己的紧张心理状态时,就是有效的情绪管理。②

不同领域对情绪的研究均以否定消极情绪的作用为基点,认为个体应该回避和抵制消极情绪,从而使个体在认识上形成了排斥消极情绪,认为消极情绪只能破坏生活,而对个体没有任何帮助的片面性立场。根据普拉契克的观点,从种族进化的过程来看,情绪不仅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一种为了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情绪做为有机体的一种全身心心理活动,是有机体为了控制和应付生存环境,为了增强生存能力而出现的。③

2 情绪管理的进化视角

2.1 什么是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是近年在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进化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是:进化心理学是纵向研究,因此过去是理解有机体心理机制的关键;理解有机体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为功能分析;有机体的心理机制被假设为是模块性的整体组织;有机体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演化来的一些特定的心理机制;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的共同作用导致有机体的行为。④

2.2 进化心理学对情绪的解读

普拉契克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指出,情绪在发生上处于心理活动前沿,是有机体及时的反应和信号;情绪的变化为个体提供了生理准备;情绪生成的表情外显行为便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直接构成社会化媒介;人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个体对情绪的主观体验。因此普拉契克认为情绪是个体在进化过程中为生存斗争产生的适应手段,而非被动或偶然生成的心理副产品。⑤

3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有机体的一种愉快感受,而消极情绪是有机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不愉快感受。二者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具有不同的适应意义。⑥

3.1 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对于个体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对象,如生气、厌恶、愤怒和恐惧等一直被个体所排斥,个体所关注的均是“如何克服消极情绪”。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会产生不利于人体的`激素,因此在已往的研究中,消极情绪毫不犹豫地标签为被打击对象。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为消极情绪洗刷了冤屈,进化心理学认为像厌恶、恐惧和愤怒等消极情绪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个体在抵御外来威胁时产生的适应行为,因此消极情绪是具有适应意义的产物。进化心理学解释,愤怒是个体为了增强生存能力,促使个体快速做出攻击行为而产生的;厌恶是为了使个体利益不受侵害,促使个体快速做出驱逐行为而产生的;而恐惧情绪是个体在面临威胁时为了生存所需,促使个体快速做出逃跑行为而产生的等等。

因此上述可以看出,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时,其思维都集中在引起其产生消极情绪的情境中或事件上,使身心在最短时间内做好准备,以随时抗争消极情境,从而保护个体的生命在可能随时受到威胁的环境中获得生存。

3.2 积极情绪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积极情绪不同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为了解决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个体的生存问题。如快乐、满意、自豪、高兴以及爱等积极情绪,虽然表现形式略有不同,但其意义一致。积极情绪的共同效果是它们都能激发个体思维;增强个体智力、体力、心理调节能力与社会协调能力等使个体获得更多个人资源等等。

积极情绪拓展个体的认知、注意和思维等范围,便于个体快速获得信息,合理分析,从而进行更恰当的创造性行为活动。此外积极情绪还能产生积极连锁反应,如处于愉悦情境的个体往往其如智力、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表现出拓延能力。⑦

4 进化心理学对情绪管理的新启示

本文针对已往研究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提出几点看法:

(1)调整认知,消极情绪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进化心理学认为,消极情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适应意义的产物,是我们祖先在面对威胁时为增强有机体的生存能力而出现的适应行为。因此消极情绪并非总是无用,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消极情绪。如当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败感时,换一种思维方式,寻找消极情绪的积极意义,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让自己少受伤害。

(2)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有利于情绪管理。因为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孕育,大自然是我们最原始的母体。法国作家莫罗阿这样形容大自然对人的抚慰:“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森林、崇山、大海之苍茫伟大,最能抚慰平复人的心灵创伤。”

(3)从负面情绪寻找工作的突破口。进化心理学将职员工作中的负面情绪解释为个体利益受到侵犯时的适应行为。企业应重视对员工的情绪管理,保护其既得利益。这样既能减少员工的情绪过激行为,也是寻找工作突破口的良好方法。

注释

① 刘朝阳.企业情绪管理现状及对策初探.企业技术开发,2008.4.27(4).

② Walden T A,Smith M 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J].1997(2l):7-22.

③ Eisenberg N,Moore B S.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J].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1-6.

④ 许波,车文博.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27(1):2-4.

⑤ 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2003.11:96-98.

⑥ 杨丽珠,董光恒,金欣俐.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大脑反应差异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3):224-228.

⑦ 孔凡俊.积极情绪在促进成人自我导向学习中的作用.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9.11(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