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咬文嚼字杂志的读者评价

2023-02-15 01: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咬文嚼字杂志的读者评价

《咬文嚼字》是一份严肃、严谨而可读性强的杂志,本人虽然已经较长时间不再从事文字工作,但是仍然爱看这一类杂志和文章。最近一期(2007年第4期)的《咬文嚼字》,有四篇文章各有一处说法不确,现特提出不同看法,愿与四位作者商榷。

??第十六页《应是“奈河桥”》说:

??“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河上有桥名奈河桥。

??谢按:关于奈河桥引用较多的是《宣室志》的记载:

??董观,太原人,善阴阳占候之术。唐元和中,与僧灵习善……行十余里,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于地府耶。”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

??观其语文,近乎道教;但是道教经典中也难以找到有关奈河桥或奈何桥的记载(或者有记载但本人未曾见到)。迄今并无佛教三藏记载奈河桥或奈何桥的发现,灵习也说奈河是“俗所谓”的,因此,说“‘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没有依据。

??《错把“行拘”当“刑拘”》一文(第二十一页)认为:

??被行拘者是影响治安管理的人,有错误行为,但其行为并不构成犯罪。

??根据有关教材:

??行政拘留是指法定的行政机关(专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行政拘留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通常适用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但不构成犯罪,而警告、罚款处罚不足以惩戒的情况。

??因此被行拘者不只是影响治安管理的人,其行为性质更不是社会规范意义上的“错误”,而是法律规范意义上的“违法(一般违法)”。

??在第二十九页,作者先引了一段他认为有语病的文字:

??宋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宋任渊注:“峪书此诗后云‘京、洛间……(中略)蜡梅’”

??然后作者说:

??宋人任渊注释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用的是黄庭坚的诗后语,可见这段注释是黄庭坚自己的话。“峪”下加了人名线,表明黄庭坚自称“峪”。

??谢按:宋人任渊注释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的确“用”了黄庭坚自己写的诗后语,但这段诗后语是从“京、洛间”开始,到“蜡梅”结束的,《汉语大字典》的编写者已经用引号标明了。而“峪书此诗后云”这几个字,却是注释者任渊的话。所以应该说“这段注释是任渊引用了黄庭坚自己的话”,而不能说“这段注释是黄庭坚自己的话”,这样,“峪”也就不是黄庭坚自称,而是任渊对他的称呼。至于作者说“‘峪’下加了人名线,表明黄庭坚自称‘峪’”,也是没有依据的,因为人名线并不表明这个人名是用于自称的。当然,《汉语大字典》的编写者没有检查出“山谷”两个字被印成“峪”字,其失误已经被作者指出,这里不再重复。

??最后来谈谈《伯夷与子牙无干》一文(第三十五页)。作者说:

??子牙即姜子牙,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名尚。曾在昆仑山跟元始天尊学道,后奉师命下山辅佐周室……

??谢按:姜尚是历史人物,关于其事迹,正史多有记载,《伯夷与子牙无干》一文也正是想伯夷和姜尚之间的关系才阐述起姜尚的生平的,但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说姜尚“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还拿那些荒诞不经的小说情节来介绍他的身份。

??以上是本人的几点浅陋见解,不敢说都没有穿凿和谬误之处。标题《咬咬〈咬文嚼字〉》有点狂妄,其实只是想显得好玩一点,编者、作者、读者或将原谅我乎?

如何看待《咬文嚼字》杂志及其代表的一种「咬文嚼字」精神?

不可否认,语言文字和这个世界大趋势一样,是变化的,但变化是有风险的。《咬文嚼字》其最大意义可以认为是规避降低语言文字变化中的风险,是一种人类欲望的反作用力,让语言文字更健康地变化延伸。

如何评价曹则贤先生的《物理学咬文嚼字》?

《物理学咬文嚼字》这本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因为这本书的目标是以同源词为脉络,寻求整个物理领域里各个知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到“有机的紧致的知识体系”。

但是靠这本书学习物理是不可能的,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把自己已有的零碎的知识贯通起来,并且加深认识。而且这本书有很多的名人轶事、历史掌故,还有很多精巧的比喻、诙谐的双关,许多精美的彩色插图,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类著作。

《物理学咬文嚼字》做做背景。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在科研教学之余,长期关注物理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语言问题。通过比照重要物理学文献的英德法文原文,他对用中文修习物理学所遇到的一些因语言问题造成的缺憾,有了深切的认识。

2007年7月,曹则贤教授在《物理》杂志上开辟“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为用中文修习物理学者说文解字。《物理学咬文嚼字》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类书籍。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一本杂志,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月刊,定价2元。
另外该杂志每年都出一本合订本,定价:22元。
此书是供社会各界人士学习语言文字规范知识,纠正语言文字使用当中的错误而编写的一部普及型图书。其主要内容包括:容易混淆的字、词;容易错用的词;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形似字;容易误读半边的字;容易读错的姓名、地名、成语等。尤其是对读者在语言文字方面容易混淆或出现错误的地方,此书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辨析。
你应该能在本地的新华书店买到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