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2023-02-15 01: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不是的,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2.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

主管主办: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快捷分类:社会教育综合 社会科学II

出版发行:福建  季刊  A4

期刊刊号:1004-468X, 35-1322/C

创刊时间:1983  影响因子 0.113

审稿时间:1个月内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硕士毕业论文发表在闽南师范大学属于什么刊号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都属于一般性的学术期刊

高华平的论文

目录(加*者为CSSCI期刊,加√者为权威期刊论文)1、近两年来汉赋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术信息》第74、75期合刊;*2、试述《文心雕龙.诠赋》篇的重大意义及理论成就,《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文心雕龙学综览》编委会编:《文心雕龙学综览》摘编论点,第241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3、古乐的沉浮与诗体的变迁--四言诗的音乐文学属性及兴衰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4、从混合到单一:四言诗的文体特征及衰落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5、也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海外陈寅恪研究者多次引用;√6、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又见于同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3年第4期;*7、建设史学批评史的奠基之作---评张三夕博士的《批判史学的批判》,《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书评卷;*8、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9、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之际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摘译为英文;《文摘报》论点辑录。*10、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6年第6期;11、魏晋的书法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12、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6.1;*13、传统文化热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14、对承诺制的一点哲学思考,《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15一切哲学都是实践性的--读张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论发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专辑;*16、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与南北朝文学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8年第10期和《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论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月刊》摘编论点。17、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18、阮籍、嵇康与酒及道释宗教之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19、试述《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的道家思想,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范缜反佛说质疑,《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1、从阮籍诗文看阮氏信奉或倾向佛教之可能,《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2期;*22、魏晋的围棋和范汪的《棋品》,《文献》2000年第2期;*23、试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24、“即色游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25、玄学思潮下的魏晋山水文学之一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1年第1期;*26、中国传统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共青团中央编《青年塑造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辑录论点;*27、“言意之辨”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8、中国文学史上东西部文学的交融,《文学评论》编辑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29、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真”范畴,《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4期;*30、陶渊明儒、释、道辨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31、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2002年第5期,湖北辞书出版社《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32、梁代三家书论述略,《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33、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作者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34、《魏书》《北史》之《韩麒麟传》附《显宗传》所引《庄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35、略论禅宗哲学思想的几个源头,《闽南佛学》第一辑,岳麓书社2002年11月版;*36、也谈“唯务折衷”--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新论,《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37、北凉王段业事迹考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8、对西晋末年道教西入凉州的历史文献学考查,《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39、论两晋佛教僧侣的文学创作,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编《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1月版;*40、郭店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之比较--以三种《老子》中的仁义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3年第1期;*41、是“东宫之师”还是“东宫之杯”--郭店一号楚墓漆耳杯铭文考释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2、道家思想与汉赋创作,武汉大学中文系编《长江学术》第三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版。43、和谐与统一——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哲学伦理学评论》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44、玄学的人格本体与魏晋的有无、本末之辩,《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45、何晏著述考,《文献》2003年第4期;46、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47、《九歌·山鬼》源于祀夔乐臆说,《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48、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魏晋风度二十讲》,骆玉明、肖能选编,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49、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0、出土文献二题(两篇),《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52、美义溯源——由楚简美字看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演变及其特点,《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3、中西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54、南北朝佛教僧侣的文学成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55、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闽南佛学》2004年第1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56、“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2006年《中国学术年鉴》《中国文学年鉴》有摘编);57、佛教与佛学的分与合,2005年12月厦门大学佛学中心编《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佛教面面观》,刘泽亮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58、“心无义”与以玄对山水——论“心无义”的形成及其与魏晋山水审美意识的关系,香港浸会大学编《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59、《全辽文》与辽代佛教,《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能仁书院2005年版;《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60、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6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第7版“文学遗产”副刊;*62、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说起,《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63、道家文化与两汉文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64、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65、谢灵运的佛教著述,《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又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6、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岳玄泰禅师及其《畲山谣》,《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67、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走向,《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6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69、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及其真实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70、《孟子·尽心下》“二女果”试解,《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71、《天问》的写作时间及地点推测,《复旦学报》2007年第6期,又见莫砺锋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72、客观的总结和辨证地扬弃——韩非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73、“诗言志”续辨——结合新近出土楚简的探讨,《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74、由出土文献中的“贤”字看先秦“贤”观念的演变,《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75、韩非对儒、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76、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77、以德为本,实至名归——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闽南佛学院编《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78、“四书”进中学课堂刍议,《光明日报》2008年5月5日“国学版”(第12版)。*79、让国学真正热起来,《光明日报》2008年5月26日“国学版”(第12版);*80、《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第4—10页)。*81、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教影响探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8年第11期;*82、丑义溯源,《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83、《郭店楚简的“道”与“ ”》,《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84、性、情论——由新出楚简中“性”“情”二字形义引发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85、繁钦《与魏文帝牋》的写作时间及相关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86、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楚国的诸子学,《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87、庄子与颜渊,《诸子学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信阳师范学院是一本院校吗?

根据教育局规定现在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信阳师范学院(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信阳师院,坐落在信阳市,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成员。学校创建于1975年,时名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信阳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本科建制并改为现名,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8年获批省“十三五”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截至2021年1月,学校校区25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81.08余万平方米,设有25个教学单位,开设75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190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共23876人,其中研究生1288人。2020年11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校筹建:

1974年10月10日,信阳地区文化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在光山县召开的全区普及小学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宣布了信阳地委准备建立师范专科学校的消息。

1974年11月间,地区文教局派人到河南省教育厅,请示建立信阳师专问题。王锡璋厅长接见时表示:“省教育厅也打算在信阳办师专,地委若能将信阳西郊的信阳高中校址让出来,办一所省管师专,可以在信阳地区多招些学生,信阳受益更大。”信阳高中是信阳地区重点高中,属地区管,占用高中校址须经信阳地委同意。1975年2月初,地委召开常委会议,正式听取地区文教局关于建立师专问题及省厅意见的汇报。1975年3月,文教局领导第二次向地委常委会议汇报省厅意见及其他事宜。7月6日,地委宣传部部长、分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刘庭璋要求筹备组开会征求各方意见,搞一个分院筹建方案。7月18日,筹备组制订了分院筹建整体方案,并报经地委同意实施。截至2017年3月,学校建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7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另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与闽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1个学科群入选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有7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

截至2017年3月,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个河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3个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河南省特色品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门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

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厚实,基本构建起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群”入选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现有2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有10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数学4个学科2018-2020连续3年上榜软科“最好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教育硕士获得C-。

构建科研平台,建立校校、校所、校企、校地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和模式,努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拥有豫南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茶树生物学、微电能源、河南省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河南省水土环境污染协同防治等29个省级重点科研平台,9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4个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等。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河海大学共建全国第一家光伏系统真实发电能力国际化测试平台,与河南大学、信阳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信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与中国林科院共建“大别山种群生态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与信阳市共建“大别山精神研究院”“信阳发展研究院”等。2008年至2020年教师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0余项。在全国率先成立炎黄学研究院,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炎黄学概论”。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6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2700余篇;出版著作430余部,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3900余项。《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发行1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德国《数学文摘》(Zbl)、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CABA)、英国《动物学记录》(ZR)、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 host)等国际重要数据库公布为固定收录期刊,其中自然科学版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曾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河南省自然科学二十佳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现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扩展核心期刊,曾荣获“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河南省一级期刊”。

倡议牵头成立了“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提升了学校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拓展国际化办学视野,先后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法国阿尔多瓦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摩洛哥穆莱伊斯梅尔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与波兰西维塔斯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吉隆坡大学、台湾静宜大学等校签订了交换生合作协议。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办学,与美国米勒斯维尔大学、韦伯国际大学、韩国汉阳大学、青云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等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培养学生。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聘请加拿大汉学家白润德,建立外籍教师暑期开展本科生双语教学工作模式。学校自200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留学生,先后选派学生到韩国、新西兰等高校深造,并接收美国、俄罗斯、摩洛哥、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越南、博兹瓦纳、马达加斯加等国留学生。当前,学校正以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为目标,以更加开放为动力,扩大教育双向交流合作,努力打造国际视野、多元文化交融的办学环境。学校还积极推进校友会、基金会建设,广泛凝聚力量,助力发展。

中国心理学会的学会概况

中国心理学会于1980年7月正式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IUPsyS),荆其诚教授选为执委(1984、1988年)、副主席(1992年);张厚粲教授选为执委(1996年)、副主席(2000年);张侃教授选为执委(2004年)、副主席(2008年);张建新教授选为执委(2012年)。1984年加入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IAAP)。徐联仓教授选为执委(1984年起连续三届);张侃教授选为执委(1998年);韩布新博士选为执委(2006年)。1990年加入亚非心理学会(AFRO-AS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APA),王甦教授选为执委(1990年)、联合主席(1992年);林仲贤教授选为执委(1994年)。1990年加入国际测验委员会(International Test Commission,ITC),张厚粲教授曾选为理事。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团结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上的自由讨论,以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心理科学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本团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一)开展国内外心理学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二)组织心理学课题的研究工作。(三)普及心理学学科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推广先进技术,发现并推荐人才。(四)依照有关规定编译出版心理学书刊。(五)开展对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补充更新知识。(六)举办各种心理学培训班、讲习班,培训项目实施单位:中育心理网。(七)配合或协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有关心理学的课题,发挥心理学咨询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八)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心理学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九)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承担心理学科技成果、心理学仪器及其他心理学产品的鉴定。(十)接受委托,承担心理学领域技术职务资格的评审、心理学文献和标准的编审以及相关项目的论证评估。(十一)对在心理学科研、学术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和成就的会员,开展奖励和表彰活动。 分支机构总览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乐国安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孙向红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高文斌 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任:李 红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建新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 莉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出版工作委员会 主任:杨玉芳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陈英和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邹 泓 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吴艳红 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 主任:彭运石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沈模卫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洪 炜 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隋 南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主任:方 平 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马 皑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郑希付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姚家新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佐 斌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赵旭东 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刘志宏 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王登峰 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孙向红 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主编:钱铭怡 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李 纾 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韩布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张 侃 《心理科学》编辑部主编:李其维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 任 乐国安(南开大学) 委 员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彭运石(湖南师范大学)  沈模卫(浙江大学)  洪 炜(北京大学医学部)  隋 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方 平(首都师范大学)  马 皑(中国政法大学)  郑 雪(华南师范大学)  李京诚(首都体育学院)  佐 斌(华中师范大学)  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刘志宏(武警警种学院)  王登峰(北京大学)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 任 孙向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主任 刘 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刘 嘉(北京师范大学)  方 方(北京大学) 委 员 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蔡华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周 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苏彦捷(北京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周仁来(北京师范大学)  刘 力(北京师范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张 钦(首都师范大学)  江 新(北京语言大学)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  管 健(南开大学)  毛志雄(北京体育大学)  水仁德(浙江大学)  范 方(华南师范大学)  高定国(中山大学)  赵玉芳(西南大学)  李 林(华东师范大学) 秘 书 刘 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 任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主任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  肖 玮(第四军医大学)  连 榕(福建师大)  高 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委 员 丁新华(北京林业大学)  王文忠(中国科学院心理所)  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 健(北京回龙观医院)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刘兴华(首都师范大学)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 嫦(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  唐卫海(天津师范大学)  詹启生(天津大学)  张雅明(河北大学)  胡淑仙(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先菊(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桑青松(安徽师范大学)  张 野(沈阳师范大学)  郝春东(黑龙江大学)  高 源(哈尔滨育源心理教育学校)  钟建军(内蒙古师范大学)  李维青(新疆政协文史委员会)  王有智(陕西师范大学)  韩继明(延安大学)  林永峰(青岛市疾控中心)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格桑泽仁(四川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吴大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彭小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红宇(华中师范大学)  卢会志(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  顾雪英(南京师范大学)  刘泽文(浙江理工大学)  迟毓凯(华南师范大学)  纪汉平(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  赖小林(汕头大学医学院)  张锦坤(福建师范大学)  田 珍(海南省第二劳教(戒毒)所)  王 伟(第四军医大学)  冯 耘(中国心融集团)  邱明煌(泉州电业局泉港供电公司)  罗 静(积木宝贝国际早教机构)  范晓兰(积木宝贝国际早教机构)  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檀培芳(中国石油中心医院)秘书 况扶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 任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副主任 张 明(苏州大学)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赵守赢(贵州师范大学)  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委 员 刘邦惠(中国政法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王晓钧(深圳大学)  张灵聪(闽南师范大学)  周成林(上海体育学院)  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  马剑虹(浙江大学)  孙健敏(中国人民大学)  钟 年(武汉大学)  周爱宝(西北师范大学)  罗桑平措(西藏大学)  刘金平(河南大学)  李 强(南开大学)  赵慧莉(青海师范大学)  张守臣(哈尔滨师范大学)  七十三(内蒙古师范大学)  石文典(上海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冯正直(第三军医大学)  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  文 萍(广西师范大学)  丁锦红(首都师范大学)  郝春东(黑龙江大学)  刘希平(天津师范大学)  钟毅平(湖南师范大学)  刘 文(辽宁师范大学)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张振新(浙江师范大学)  闻素霞(新疆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  聂衍刚(广州大学)  王美芳(山东师范大学)  高定国(中山大学)  肖少北(海南师范大学)  李祚山(重庆师范大学)  何晓丽(宁夏大学)  张仲明(西南大学)  董圣鸿(江西师范大学)  陈 陈(南京师范大学)  林丹华(北京师范大学)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何 宁(陕西师范大学)  陈 璟(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 任 梅 建(中国心理学会)委 员 王廷礼(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  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樊春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连 榕(福建师大)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学术秘书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 任 张 莉(中科院心理所)副主任 刘 艳(北京师范大学)  夏凌翔(西南大学)  李 林(华东师范大学)委 员 陈光辉(山东师范大学)  杨海波(天津师范大学)  管益杰(北京师范大学)  李 虹(中科院管理学院)  定险峰(华中师范大学)  徐守森(首都体育学院)  姜丽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舒 曼(华东交通大学)  刘兴华(首都师范大学)  訾 非(林业大学)  闫洪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傅春胜(中科博爱心理研究所)  王 力(中科院心理所)  管 健(南开大学)  陈 硕(浙江大学)  高 博(河南大学)  冷 英(华南师范大学)  任亚辉(南京师范大学)  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秘 书 周明洁(中科院心理所)  卢 敏(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 任 梅 建(中国心理学会)委 员 王廷礼(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  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樊春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连 榕(福建师大)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学术秘书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出版工作委员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主任 钱铭怡(北京大学) 副主任 樊富珉(清华大学)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委员 杨蕴萍(北京安定医院)瞿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林芳(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方新(北京大学医院)刘军(北京安定医院)陶勑恒(南京晓庄学院)盛晓春(哈尔滨工业大学)孟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晓驷(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振涛(天津医科大学)桑志芹(南京大学)罗锦秀(山西医科大学)李旭(“解决-相遇与对话”心理工作室)陶新华(苏州大学)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张海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向一(深圳南山人民医院)张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肖旭(四川大学)唐登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侯志瑾(北京师范大学)施琪嘉(武汉市心理医院)谢钢(江苏大学)钟杰(北京大学) 委员兼秘书 徐凯文(北京大学) 秘书 卢贺 员工心理促进工作委员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 任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 何先友(华南师范大学)  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  刘电芝(苏州大学)  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  姚梅林(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委 员陈秋燕(西南民族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  龚少英(华中师范大学)  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  李 虹(清华大学)  李洪玉(天津师范大学)  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  李晓东(深圳大学)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  刘 霞(北京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聂衍刚(广州大学)  庞维国(华东师范大学)  七十三(内蒙古师范大学)  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  师保国(首都师范大学)  司继伟(山东师范大学)  宋耀武(河北大学)  谭顶良(南京师范大学)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振宏(陕西师范大学)  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  辛自强(中央财经大学)  邢 强(广州大学)  燕良轼(湖南师范大学)  杨伊生(内蒙古师范大学)  杨昭宁(曲阜师范大学)  张大均(西南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赵俊峰(河南大学)  赵守盈(贵州师范大学)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 任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雷 雳(中国人民大学)  陶 沙(兼秘书,北京师范大学)委 员 王美芳(山东师范大学)  刘 文(辽宁师范大学)  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施建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 耘(北京师范大学)  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  毕鸿燕(中科院心理所)  陈 旭(西南大学)  戴斌荣(江苏盐城师范学院)  邓赐平(华东师范大学)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朱莉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大华(北京师范大学)  王争艳(首都师范大学)  吴国宏(复旦大学)  徐 芬(浙江理工大学)  杨晓莉(西北师范大学)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张 野(沈阳师范大学)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纪林芹(山东师范大学)  李 丹(上海师范大学)  李富洪(辽宁师范大学)  李美华(青海师范大学)  李小融(成都师范学院)  李晓东(深圳大学)  林丹华(北京师范大学)  刘爱书(哈尔滨师范大学)  刘正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罗小兰(忻州师范学院)  莫秀锋(广西师范大学)  宋耀武(河北大学)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委会 主 任 吴艳红(北京大学)副主任 刘 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刘 嘉(北京师范大学)  丁锦红(首都师大)  张 明(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委 员 杨玉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傅小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蒋 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黄昌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周晓林(北京大学)  李 晟(北京大学)  方 方(北京大学)  罗 劲(首都师大)  郭春彦(首都师大)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周仁来(北京师范大学)  毕彦超(北京师范大学)  傅世敏(清华大学)  张清芳(人民大学)  罗跃嘉(深圳大学)  王勇慧(陕西师范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李寿欣(山东师范大学)  邓晓红(湖北大学)  周治金(华中师范大学)  刘思耘(华中师范大学)  钟毅平(湖南师范大学)  王穗苹(华南师范大学)  陈 骐(华南师范大学)  高定国(中山大学)  任 杰(上海体育学院)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高湘萍(上海师范大学)  邓 铸(南京师范大学)  冯成志(苏州大学)  冷 英(南通大学)  高 华(福建师范大学)  王恩国(河南大学)  宣 宾(安徽师范大学)  周爱保(西北师范大学)  刘 强(辽宁师范大学)  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  邱 江(西南大学)  陈安涛(西南大学)  韦义平(广西师范大学)  曹立人(浙江大学)  任 俊(浙江师范大学)  张德玄(杭州师范大学)  刘希平(天津师范大学)秘书长 耿海燕(北京大学)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委会 主任 钱铭怡(北京大学) 副主任 樊富珉(清华大学)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委员 杨蕴萍(北京安定医院)瞿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林芳(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方新(北京大学医院)刘军(北京安定医院)陶勑恒(南京晓庄学院)盛晓春(哈尔滨工业大学)孟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晓驷(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振涛(天津医科大学)桑志芹(南京大学)罗锦秀(山西医科大学)李旭(“解决-相遇与对话”心理工作室)陶新华(苏州大学)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张海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向一(深圳南山人民医院)张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肖旭(四川大学)唐登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侯志瑾(北京师范大学)施琪嘉(武汉市心理医院)谢钢(江苏大学)钟杰(北京大学) 委员兼秘书 徐凯文(北京大学) 秘书 卢贺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心理学报》编辑部《心理科学》编辑部 《心理科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该刊为双月刊,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1992年第5期至2009年第6期,香港大学心理学系为协办单位;现协办单位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10年第5期始)和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2010年第1期始)。 《心理学报》《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 第十一届理事会名单 理事长:沈模卫(浙江大学) 前任理事长:乐国安(南开大学) 候任理事长: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副理事长: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周晓林(北京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秘书长: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常务理事: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陈 红(西南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傅 宏(南京师范大学)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所)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李其维(华东师范大学) 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莫 雷(华南师范大学) 钱铭怡(北京大学)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申继亮(教育部) 沈模卫(浙江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王重鸣(浙江大学) 杨玉芳(中科院心理所) 叶浩生(广州大学) 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乐国安(南开大学)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张 侃(中科院心理所)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赵国祥(河南大学) 周晓林(北京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理事: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曹立人(浙江大学) 车宏生(北京师范大学) 陈楚侨(中科院心理所) 陈 红(西南大学)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 陈中永(内蒙古师范大学) 戴海琦(江西师范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樊富珉(清华大学) 方富熹(中科院心理所) 方 平(首都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傅 宏(南京师范大学)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高定国(中山大学) 高峰强(山东师范大学) 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 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 郭春彦(首都师范大学)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郭永玉(华中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所) 侯玉波(北京大学) 胡竹菁(江西师范大学) 黄希庭(西南大学) 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雷 雳(中国人民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李美华(青海师范大学) 李其维(华东师范大学) 李 纾(中科院心理所) 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 李小融(成都师范学院) 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 梁宁建(华东师范大学)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 刘电芝(苏州大学) 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 刘 鸣(华南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罗桑平措(西藏大学) 罗跃嘉(深圳大学) 梅 建(中国儿童中心) 苗丹民(第四军医大学) 莫 雷(华南师范大学) 聂衍刚(广州大学) 庞维国(华东师范大学) 彭运石(湖南师范大学) 钱铭怡(北京大学) 邱炳武(中科院心理所)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申继亮(教育部) 沈模卫(浙江大学) 施建农(中科院心理所) 时 勘(中国科学院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隋 南(中科院心理所) 孙时进(复旦大学) 孙向红(中科院心理所) 陶 沙(北京师范大学)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王 垒(北京大学) 王重鸣(浙江大学) 韦义平(广西师范大学) 闻素霞(新疆师范大学) 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 肖少北(海南师范大学) 许 燕(北京师范大学)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 杨玉芳(中科院心理所) 姚本先(安徽师范大学) 姚树桥(中南大学) 叶浩生(广州大学) 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余嘉元(南京师范大学)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 乐国安(南开大学) 张大均(西南大学)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张 侃(中科院心理所) 张力为(北京体育大学) 张丽锦(宁夏大学) 张 明(东北师范大学) 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张庆林(西南大学) 张守臣(哈尔滨师范大学) 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赵国祥(河南大学) 赵守盈(贵州师范大学) 郑 雪(华南师范大学) 周爱保(西北师范大学) 周晓林(北京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 佐 斌(华中师范大学) 司库: 孙向红(中科院心理所) 副秘书长: 梅 建(常务) 李 扬(专职) 刘 勋(中科院心理所) 刘正奎(中科院心理所) 黄 端(专职)       第十届理事会分支机构名单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杨玉芳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建新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任:李 红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 侃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史占彪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张 侃 教育心理学分会 会长:申继亮 发展心理学分会 会长:董 奇 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分会 会长:周晓林 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 会长:彭运石 工业心理学分会 会长: 医学心理学分会 会长:姚树桥 生理心理学分会 会长:隋 南 心理测量分会 会长:车宏生 法制心理学分会 会长:马 皑 学校心理学分会 会长:郑 雪 体育运动心理学分会 会长:张力为 社会心理学分会 会长:金盛华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 会长:钱铭怡 军事心理学分会 会长:苗丹民 人格心理学分会 会长:王登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林文娟 《心理科学》编辑部 主编:李其维 第十一届理事会分支机构名单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乐国安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孙向红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高文斌  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张 莉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芳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邹 泓  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吴艳红  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  主任:彭运石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沈模卫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洪 炜  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隋 南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主任:方 平  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马 皑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郑希付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李京诚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赵旭东  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刘志宏  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登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张 侃 《心理科学》编辑部   主编:李其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