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总编辑

2023-02-14 22: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总编辑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正式创刊出版发行《新华日报》,同时在广州设立分馆,同年10月分别在25日、21日从汉口和广州迁入重庆和桂林。 该报系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机关报,报社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岗,经理徐迈进。发刊词宣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17日,报社营业部曾被国民党暴徒捣毁。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重庆继续出版,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报。《新华日报》陆续在山西、重庆、广州、西安等地设立分馆,在黄陂、宜昌、郑州、洛阳、许昌、南昌、潼关等地设立代销处。在武汉期间,该报隶属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董必武主管。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该报有步骤地纠正了某些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宣传。迁至重庆后,报社隶属于中共中央南方局,由周恩来兼任董事长,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等直接领导,具体负责人先后为潘梓年、华岗、吴克坚、章汉夫和夏衍。1938年8月1日迁至汉口府东五路(现前进五路)150号办公(新华日报社旧址位于汉口民意一路大陆里4-9号)。当时报社领导机构为董事会,由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吴玉章、董必武、何凯丰、邓颖超6人组成,陈绍禹为董事长;潘梓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熊瑾玎任总经理。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最后一期。同日,同一期号、不同内容的《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1938年12月19日,《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宣告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21日,何云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任务有三:一是立足华北,坚持敌后抗战,鼓励、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及进步;二是创造、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三是团结华北文化战士,开展敌后文化运动与敌苦斗到底。”这是全国各大报在敌后发行地方版的创举,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非凡意义。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终于在战火中诞生了。当彻夜未眠守在印刷房中的何云看到第一张报纸印出来时,激动不已,十分欣慰。他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来哺育它,使它茁壮成长,成为华北地区强有力的新闻舆论阵地。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刊,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1940年1月6日,因社论被国民党当局强令删去﹐《新华日报》被迫“开天窗” 。天窗中共重庆《新华日报》社论栏第一次打开“天窗”。此前,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修正新闻检查标准》、《修正战时新闻禁载标准》、《战时新闻违惩罚办法》等法令,规定所有报纸于出版付印前,其内容都必须经新闻检查机关审查、通过。是日,《新华日报》原拟刊登社论《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但稿件在送审时被以“系军事论文”为借口扣留;《新华日报》决定改登另一篇社论《起来,扑灭汉奸!》。然而,这篇社论又未通过审查。为了抵制国民党当局的刁难,《新华日报》毅然采用开“天窗”的斗争手段以示抗议。今日的《新华日报》在原社论的位置仅刊印了八个大字:“抗日第一!胜利第一!”旁注两行小字,对“开天窗”缘由予以说明:“本日两次社论:一、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代论);二、起来,扑灭汉奸!均奉令免登尚望读者原谅是幸!”周恩来题诗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登载周恩来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诗上首赫然入目地写着另九个狂草大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在重庆就“皖南事变”发表谈话,宣称:此次事件,完全为整顿军纪,惩处叛变。周恩来得知上述消息后,恕斥何应钦:“你们的行动,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当晚,周指示新华日报社拒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和“发言人谈话”,坚持照常出报,并部署了应付各种可能情况的对策。当日清晨,载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到达读者手中,并出现在重庆大街小巷的阅报墙上。报纸销量从平时的1000份猛增到5000份。1943年10月1日,改为太行版,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机关报。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上海设总馆,在南京、重庆设分馆。其中,重庆分馆改为四川省委机关报。后因国民党当局阻挠,上海﹑南京两版的出版计划未能实现。重庆分版先后由傅钟、张友渔任社长,熊复任总编辑,于刚任经理。抗日战争时期﹐还出版过《新华日报》华北版﹐为中共北方局机关报﹔后改为太行版﹐为中共太行分局机关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版过《新华日报》华中版﹐为中共华中分局机关报。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在江苏淮阴创办,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机关报。

新华日报如何在斗争中成长?

新华日报》

1938~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参见彩图插页第142页),报社先后设立了一些代销处。《新华日报》在组织上先后受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四川省委领导,大部分时间是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他经常为该报撰写重要社论和文章。该报的宣传方针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面向人民群众,作人民的代言人。《新华日报》为中国共产党从事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提供了有力阵地,在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揭露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组织群众运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它遭到国民党的限制、监视和迫害,1947年2月28日被强行封闭停刊。先后在《新华日报》担任领导的有,社长潘梓年、傅钟、张友渔,总编辑华岗、吴克坚、章汉夫、熊复。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该报曾办过华北版、太行版、华中版,均隶属当地党委领导。
今天,我们把当年《新华日报》的这些报道介绍给读者,就是要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把侵略者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是要讴歌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让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新华日报在硝烟中为抗战呐喊

1938年是日寇大举侵略中国的第二年,国民政府从南京撤退到武汉,又从武汉撤退到重庆。这一年的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诞生。在国民政府从武汉撤退的前夕,《新华日报》从武汉迁到重庆出版。1938年10月25日,是《新华日报》从武汉撤退到重庆出版的第一天。翻开这一天的《新华日报》,那一页页发黄的报纸,跳动着为抗战呐喊的强音———

这一天《新华日报》的《发刊词》说:

“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战斗中做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

在这一天的报纸头版上方,用醒目的粗大黑体字发出誓言:

“本报将尽其棉(绵)薄,提倡与赞助一切有利于抗战之办法,设施,方针,力求其迅速确实的实现,而对于一切阻碍抗日事业之缺陷及弱点,本报亦将勇敢地尽其报急的警钟之功用。”

“本报深愿与读者诸君及全国同胞共同一致地高举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之旗帜,而在解放的洪流中,树立起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的根基。”

在这一天的《新华日报》上,四个版都浓墨重彩地报道了前方战事、揭露了日寇暴行,介绍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如有一则消息说:

晋北寇军陷重围

我进袭五台迭获胜

曲阳击溃敌寇八百

(中央社坝曲廿四日电)晋北之敌,已陷重围。廿一日夜,我夜袭五台东北南茹村,敌步骑五百余,仓皇应战,人马自相践踏。我军浴血冲杀,敌伤亡过半,退据墙垣顽抗。我军先以火力封锁,继即施行火攻,敌大部葬身火窟,残余狼狈向西逃窜……

在消息《敌炸沉长江二商轮死乘客难民七千余人》中,报道说,(中央社汉口廿四日上午十一时电)襄阳轮于廿三日晨,由汉开往宜昌,驶至上游廿八英里一带,适遇敌机来袭,敌机见此商船,即猛烈投弹,并以机枪扫射。该船当即下沉。事后调查,该船乘客约二千余人,均在凶残敌机猛炸之下遇难……

(中央社汉口廿四日电)二十三日有铁壳大煤船一艘,在城陵矶被敌机炸沉,内有难民约五千人,遇救者仅百余人……

此外,还有消息“苏联真理报谓,抗战胜利终必属我,联合抗日战线已成有力组织”等。《新华日报》在第二天中国军队撤出武汉时,及时发表社论《坚持持久战》,在报眼位置醒目地刊登毛泽东语录“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有力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新华日报》在保卫大武汉工作中,除留一部分人员坚持到10月25日最后一天外,其余工作人员及全部机器材料于10月22日乘轮船撤退赴宜昌,途中突遇敌机袭击,16名同志不幸壮烈牺牲。12月5日,《新华日报》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这一天,报纸发表社论,《追悼本报保卫大武汉殉难同志》。社论说:

“惟是本报产生于抗战烈火之中,自始即为抗战建国而努力,一切言行但求有益于国家民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并在头版上方用黑体字呐喊:

殉难烈士精神不朽!踏着烈士血迹前进!完成抗战建国事业!为死难诸烈士复仇!抗议日寇非人暴行!血债应该用血来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这天,《新华日报》破天荒加张,由四版变为八版,用5个版刊登16个烈士照片和事迹介绍,以及各界人士的悼念文章。这16个殉难的新华报人是:潘美年,李密林,项泰,程德仁,罗广耀,陆从道,李鉴秋,胡炳奎,王祖德,罗仁贵,潘香如,季履英,胡宗祥,许厚银,李元清,易竟成。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大篇幅报道“百团大战”

鼓舞国人的士气

翻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百团大战”堪称其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当年的《新华日报》对此作了充分、详尽的报道,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士气。

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2月初,历时5个多月。在通讯尚不发达的抗战年代,《新华日报》在最快的时间内,用好版面、大篇幅、多形式,对百团大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8月25日,《新华日报》在二版刊登消息,报道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将士电慰受日军飞机轰炸的重庆市全体同胞,首次向世人传递了“百团大战”大捷的喜讯,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

“××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以敌机连日轰炸战时首都重庆,害我无辜,故特率全体将士电慰重庆全体同胞,并以连日大军出击平汉正太同蒲等路之大胜利,以回答敌之惨暴罪行,为被难同胞雪恨……”有意思的是,同时还刊发了日本发言人此间的谈话,称“此次华军集中大批兵力,破坏平汉、同蒲、正太铁路,结果路基电报交通俱遭毁坏”云云。

8月26日,八路军袭击正太铁路取得胜利消息传到重庆,举国沸腾,《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论《以胜利回答敌寇暴行》,社论认为“只有抗战,才是生路,只有团结抗战,才能获得最后胜利”。并为此发出“庄重和坚决的誓言”———

“我们决不会在敌寇惨暴的轰炸前面消沉屈服!敌机能够破坏我们的财物,摧残我们的肉体,消灭城市的繁华,却绝对毁灭不了我们坚持团结抗战的决心。”“我们将更努力于各自的本位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抗战的力量。”“我们决用最大的力量,来坚持抗战,巩固团结,使民族解放这个全民的伟大事业,真能决定于全民的积极参加……”

9月9日,《新华日报》刊登长篇通讯《百团大战在华北》,详细介绍了百团大战中各主要战场的战况及其意义,其中对八路军袭击敌寇主要目标是这样叙述的———

“我×支队于24日晚开始向预定之目标———正太井队娘子关段及以北各据点敌人,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声势,数日来已获得初步胜利,连克正太线上之乏驴岭、北峪、地都、蔡庄等要点,另一部向冈岭挺进……”“在白晋线上,20日晚冒大雨猛攻漳源车站(沁县北),突破铁丝网三层,冲入街内,于21日晨,始将残敌肃清,适遇沁县援敌向我反攻,亦被击溃。我以一部继续攻击故城,与敌大的杀伤,并将沁县至漳源铁路完全破坏,24日晚,决死队与×旅×团攻克魏家坡要点……”把党报在战争年代所肩负的使命和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太平洋战争爆发”

告诉世人“消灭法西斯的时候到了!”

1941年冬季,太平洋战争爆发了。针对这则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新华日报》作了浓墨报道。12月9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标题为《日寇竟甘冒大险发动太平洋战争》报道了“寇陆海军在马来亚实行登陆,英美太平洋各根据地遭轰炸,英加澳荷等国对日本宣战”的新闻。针对这则新闻,当日的《新华日报》还专门配发了社论:

太平洋大战爆发

共同消灭法西斯恶魔的时候到了

日本帝国主义者挑动的太平洋大战终于爆发了!日本强盗于八日上午正式对英美宣战,而日寇空军于七日便已开始大规模的轰炸夏威夷、珍珠港、关岛、马尼剌,日寇的海陆军同时又侵入泰国与马来半岛。华盛顿的美日谈话尚在举行之际,而日寇的战军却已出动,这种不宣而战的无耻行为,恰与希特勒匪徒如出一辙,而且更甚于希特勒。我们军民实表示无限愤慨!

日本强盗突然对英美挑衅,这决非偶然的,东条内阁,本是战争内阁,本报过去曾一再指出它的冒险性和投机性……

当日的《新华日报》头版还刊登了好几则与太平洋战争相关的重大新闻。如《罗斯福召特别会议将请国会对日宣战》、《敌寇发表狂妄宣战声明》;在报眼位置上还醒目地刊登了题为《日本宣布封锁香港》的消息,充分揭露了日军的暴行。

几天后,《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宣言》:

本月八日,日本法西斯政府已对英美两国宣战,轰炸夏威夷、菲律宾、香港与新加坡,陆军在马来亚北部登陆。在日本宣战后,美国及英国亦已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了!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日本法西斯这种新的侵略行为,是与他十年以来对于中国的侵略行为完全一样的,也是与德意法西斯对于欧洲对于苏联的侵略行为完全一样的。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全世界一切民主国家,将无处不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同时全世界一切民主国家,也将无处不起而抵抗。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割分为进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进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的明朗化了。

配合《宣言》,《新华日报》的第三版刊发了周恩来同志的长篇文章《太平洋战争与世界战局》,文章说: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

当天的报纸还配发了《太平洋形势图》。

其实早在10月18日,《新华日报》就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标题为《军人法西斯气焰益高东条奉命组阁》报道,说“寇人士自称:新阁政策将仍为解决‘中国事变’建立‘东亚共荣圈’”,针对这则消息,《新华日报》当日还刊发了名为《日寇大冒险的信号》的社论,提醒世界人民提防日本的侵略野心。在这则新闻刊发后的第二天,周恩来还在《新华日报》上刊发了题为《太平洋的新危机》的代论,在文章中他强调指出:

“近卫下台,东条上台,滚的快,上的也快。其人其事其时,都说明日本法西斯军人再也不能忍耐目前沉闷拖延的局面,而必须自己出马,探取冒险行动了……”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证明了周恩来文章的判断。

刊登毛泽东周恩来文章

为抗战提供理论武器和精神力量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本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敌人既已侵入我们国土,杀戮我们人民,我们只有起来自卫,起来应战……敌人企图速决战,我们便应之以持久。敌人欲歼灭我主力,我们便分散而消耗他……四年抗战,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永远征服不了的民族。长期抗战,已不仅是可能,而且已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唯一的胜利的解放道路……”

这是1941年7月7日“七七”事变四周年之际,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七七”四年》代论文章的精彩一段。

在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几乎每天在一版刊登一篇社论,对国内外时局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尤其是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亲自撰文,发表了一系列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文章,为抗战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38年12月7日、12月10日,《新华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社论“论全面抗战与游击战争”,并连续四天刊登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的“论新阶段”重要报告。1945年7月6日,在中国人民抗战8周年前夕,《新华日报》在原有四个版面的基础上,扩出四个版,全文刊载当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

作为亲自领导《新华日报》的中共负责人,周恩来亲笔撰写了很多代论,报纸在发表他的文章时总是用他亲手书写的标题和签名,以增强报纸的公信力。如从1941年5月25日至7月20日,《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周恩来写的“代论”就有5篇,分别是《论目前战局》、《论时局中的暗流》、《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的斗争》、《“七七”四年》、《团结起来打敌人》。

在《论时局中的暗流》代论中,周恩来阐述了对时局的看法:

“在中国,日寇正展开以封锁中国为中心的军事进攻,我全国军民正坚持团结抗战的国策,准备用自己的力量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是中日战争中的主流”、“但在战争主流前进之中,并不是没有暗流或逆流的。暗流不仅是自然界难免的现象,而且是人类政治活动中必不可免的现象。暗流并不一定每次都成为巨流,更不一定每次都冲破了或淹没了主流,然而人们必须认识和提防暗流,在中国更须反对暗流,才能使我们抗战主流更加汹涌澎湃的前进……”

此外,经常给《新华日报》写文章的还有董必武、朱德、彭德怀等共产党领导人。这些文章如同战斗的冲锋号角,鼓舞和激励了全中国人民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和斗志,为全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精神力量。

忠实记录胜利时刻

中国人骄傲地站在战败了的日本侵略者前面

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天(11日)的《新华日报》上出现了少有的通栏大标题:《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

“据合众社本晚接获东京广播:日本政府已接受促其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唯一要求为保留天皇。”

这天的《新华日报》以巨大的特大号标题字,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奏响了八年抗战史中的最强音。这对中国人来说,意义太大了。当天的报纸刊发的一篇社论———

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万岁!

全重庆,全中国,全世界是一片欢声,记者执笔中的斗室周围,是欢呼和爆竹混成一片的声音,男女老幼,他们跳跃,他们欢呼,他们鼓掌,他们说不出理由地狂呼大叫,全中国人,都欢喜得发疯了!这是一点也不值得奇怪的,半世纪的愤怒,五十年的屈辱,在今天这一天宣泄清刷了,八年间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中国人民骄傲地站在战败了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前面,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这是怎样的一个日子呀。谁说我们不该欢喜得发疯,谁说我们不该高兴得流泪呢?……

穿过漫漫60年的光阴,透过发黄的纸张、模糊的字迹,当年新华报人那力透纸背的记录,依然能在阅读的一瞬间,点燃我们的血液!那苦难深重的抗战岁月,跃然眼前;那喷薄而出的爱国激情,令人热血澎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无条件投降。这是历史将永远铭记的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终。第二天出版的《新华日报》,忠实记录了这一历史关键时刻。登载了日本投降、日本天皇对国民的敕书、日本内阁引咎辞职以及蒋介石电邀毛泽东来渝共商国家大计等一系列消息。

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翻阅1945年的《新华日报》,满纸的硝烟战火,满纸的奔走呼号。我们看到敌后解放区,如何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与敌伪军队浴血奋战;看到沦陷区人民的艰难生活;看到民众为抗日出钱出力;看到东北、山东、淮北的相继解放;看到国共谈判;看到日本战犯被捕;我们也看到“停止内战,共挽危局”的呼吁,看到扩大内战、骨肉相煎的痛楚……

当时,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欧亚其他战场的风云变幻,当年的《新华日报》也作了详实记载和一针见血的点评。让我们截取1945年报道中的一个片断:

4月14日,《世界民主巨星殒落罗斯福总统逝世遗体定明日安葬纽约海德公园杜鲁门继任美第三十三任总统》;

4月15日,《国务卿通告遵循罗斯福遗轨美国外交政策不变》;

罗斯福去世给同盟国带来巨大损失,日本乘机惺惺作态,4月19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日寇且慢自我安慰》,告诫他们“更大的苦难正在今天的后面”;

4月23日,《法西斯的末日到了苏军攻入柏林西线美军占勃兰登堡》,报道欧洲战场上东线和西线的战况。

5月8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盟方昨日宣布德寇无条件投降投降仪式在艾森豪威尔总部举行》;

5月11日,《欧洲战争时期已经过去和平发展时期开始》……

从这些报道中,历史的脚步声清晰地传来。

战争不仅是国力、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民族精神、民心士气的较量。八年抗战,让我们铭记的不仅是伤痛和悲怨,更有胜利与尊严。在这场实力悬殊、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一步步从失败走向胜利。这段历史,折射出中国人顽强的意志。

回望过去是为了以史为鉴、拥抱未来。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和平发展则是世界各国的必由之路。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不妨复习一下《新华日报》60年前社论中的这段文字:“抗战是艰辛的,这艰辛我们终于傲然地忍受过来了,可是,要使中国人民的牺牲不虚掷,血汗不空流,要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民主自由的国家,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后死者的肩上,就有了更大的责任!”

《新华日报》于1945年12月9日在淮阳创刊,初名( )报,为中共华中分局机关报

  《新华日报》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1938年1月11日-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它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河北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并一直持续至1947年2月28日。
  《新华日报》于1949年4月在南京复刊,195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机关报。2001年9月28日,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省委、省政府研究,以新华日报为主报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正式组建。《新华日报》由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主办,新华日报社现为中共江苏省委直属事业单位。
  1938年1月11日,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潘子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章汉夫任副总编辑,熊瑾玎任总经理。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往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18日被国民党查封,共存在9年多。
  1939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办。
  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在江苏淮阴创办,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
  1948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中版发行,为中共中央华中工委机关报。
  1949年12月10日,《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为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
  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创办,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1952年11月1日改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一直发行。
  2012年元月1日起,《新华日报》专门开辟通往北京的绿色通道,北京京西宾馆、江苏饭店、南京大饭店等首都重要窗口单位的读者,都可以看到当天新鲜出版的《新华日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