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复旦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2023-02-14 22: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复旦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国内核心期刊有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科技核心。
1、国内核心期刊总共有七大核心,但主要的有四个核心。北大核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南大核心,即CSSCI,就是通常所说的C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即CSCD,号称中国的SCI。科技核心,也叫统计源核心。主要是医学方面的。
核心期刊是国内比较权威的期刊,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一般需要评高级职称的人员或者是科研人员需要发表核心论文的。

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核心期刊有:
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体系,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复旦学报的自然科学版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是复旦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由复旦大学出版委员会编辑发行,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办刊宗旨主要反映复旦大学自然科学类各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也部分收取国内外具有原创性的优秀论文,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和发展复旦大学的科技事业服务,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报道内容《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在物理、数学、生命科学、化学、管理科学、材料与技术科学,药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理工、医科教师和研究生等。发展历程创刊初内容包括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两类,以后又分别出版文史哲号、科学号等。1945年后停刊。解放后,学校于1954年8月30日成立“复旦大学学报编委会”, 1955年4月1日正式创刊《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改名为《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67~1972年停刊。1973年复刊并恢复原名《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者为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学术研究委员会。从1974年起由不定期刊物改为季刊,每年出版4期,逢3、6、9、12月的25日出版。从1994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每年出版6期,逢双月25日出版。在原已有中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等基础上,将图题表题均中英文对照,已变成中、英文混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为ISSN 0427-7104;国内统一刊号为CN31-1330/N. 刊名: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Fudan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主办:复旦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 0427-7104CN: 31-1330/N邮发代号: 4-19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A 科学文摘(英)(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中科双百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朱健刚的出版论文与专著

在海外发表或已获通知发表论文15篇,其中英文论文7篇,SSCI论文3篇,相当于国内一级核心期刊论文1篇,国内发表论文和专著34篇,商务印书馆专著1册,译著一册,一类核心期刊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I. 海外出版论文2010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green communities: Mobilizing memories and structuring incentives,” (with Boland A. the second author), Geoforum,Accepted. (SSCI)2009 “Boundaries and Belonging in Guangzhou: Changing the Nature of Residential Space in Urban China” (with Alana Boland), in Amrita Daniel and Mike Douglass, eds. Building Urban Communities: The Politics of Civic Space in Asia.US: Routledge Press.2009“建设本土公民社会:以ICS为个案”,澳门:《神州交流》2009年10月第六卷第四期2009 “大陆公民社会的能力建设:话语与实践”,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74期。2009 “抗震救灾,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契机?”,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陈建民)香港:《二十一世纪》第114期。2008“White-collar Wo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dentity: Women in a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n Guangdong”. In Women of South China: gender in tradition and change. Edited by Siumi Maria Tam. New York: Sharp Inc. Forthcoming.“转型过程中的政府与NGO关系----三个案例的分析”,«第三部门与政府跨部门治理» 台湾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8.32007 “Strategy and culture in the collective action:A Case Study of Lijiang Gardenat Canton” (with Wang Chao), China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ol. 40.p5-34.(SSCI)2007 “Space,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Identity: Case Study of Residents Movement at a ShanghaiNeighborhood”, China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ol. 40. p65-90. (SSCI)2007 “Not against the State, Just Protect the Residents’ Interests: An Urban Movement in a Shanghai Neighborhood” (with Peter Ho), in Peter Ho and Richard Esmonds, eds. China’s Embedded Activism: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a Social Movement.2006 “Chinese NGOs strive to survive” (with Chan Kin-Man, Qiu Haixiong), Leiden: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SocietiesVol. 1,2006.2006 “和平、进步与相互联结的东亚公民社会”,台湾:台湾社会科学季刊2006年第2期。2004“空间、权力和社区认同的建构:上海一个社区地邻里运动的个案研究”,台北:《第三部门学刊》2004年第2期。“权力与街区空间:当代中国街区权力研究导论”,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第26期和第27期(被收入《中国社会学文选》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1998 “文化主权:一种新的主权观念”(与张来治合写),香港:《亚洲论坛》1998年第1期II. 国内出版论文与专著“旅游景区生产与族群文化的再造——对一个布依族村寨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国与家之间:关于上海邻里的民族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论基层治理中政社分离的趋势、挑战与方向,《中国行政管理》,2010.4译著(和王超合译):Sidney Mintz著《甜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社区组织化参与中的公民性养成——以上海一个社区为个案,《思想战线》,2010.2主编:《社区、空间与行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NGO合作,能否成为主流?”,《中国社会工作》,2009.9上期“汶川地震救灾中的NGO合作方式”,《中国社会工作》,2009.9上期“绿色社区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与吴桐雨共为作者),《现代物业》2009年8期上旬刊(总第124期)“Civil society 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人类学关键词:辨析与表述(一)导言”,《西北民族研究》(第二作者,陈志明为第一作者),2009年第3期(总第62期)《责任·行动·合作:512抗震救灾中的NGO合作研究》(第一作者,与王超、胡明为共同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冀南乡村的物物交换——地方经济的人类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与羡晓曼共为作者)2009年第2期“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载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11《行动的力量:对民间志愿组织的实践逻辑的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3月出版。“公众参与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对绿色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一类核心期刊)(和阿兰图特纳共为作者)2007年第4期“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广州:《开放时代》(核心期刊)2007年第5期。“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创新”,上海:《探索与争鸣》(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水边人家——一个布依族村寨的发展描述》(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第11期“草根NGO与公民社会的成长“,广东:《开放时代》(核心期刊)2004年第6期“工作、权力与女性”,北京:《清华社会学评论》2002年第11期“革命后政治思潮”,《新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九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城市社区建设:在实践中反思理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增刊1999年版“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与张运藩合写),《百科知识》(核心期刊),1999年第1期“志愿服务是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与徐中振合写),上海:《解放日报》理论版1998年5月19号副主编:《五里桥: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新型社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志愿服务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结构因素和价值追求”(与徐中振合写),《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要重视培育和发挥群众性志愿组织的作用”,《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文化主权:主权斗争的新焦点”(朱健刚、张来治),《复旦大学学报》(核心期刊)1998年第1期“城市基层政权结构的变迁”(朱健刚、张来治),《新华文摘》1998年第8期,初登于《探索与争鸣》(核心期刊)1998年第3期,转载于“城市街区的权力结构: 强国家与强社会”,北京:《战略与管理》(核心期刊)1997年第5期“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北京:《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7年第3期“城市社区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与人合写),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1997年第5期“社区行政框架研究报告”(与张来治等合写),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1997年第5期“基督教与东方宗教的对话”(合译), 《复旦大学学报》(核心期刊)1997年第1期“中庸思想的历史变迁及其现代意义”,湖南:《求索》(核心期刊)1996年第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