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2-14 22: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2008年1月在《语文学刊》发表论文《生态危机与中国文学——从<文化苦旅>看精神危机的解救》;2、2008年3月《江西社会科学》(CSSCI)发表论文《论俄罗斯文学对瞿秋白散文创作的影响》;3、2008年3月,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试论瞿秋白散文中的忏悔意识》;4、在《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发表论文《试论瞿秋白散文创作中的俄罗斯接受》;5、2008年9月在《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回望故国心自忧——试论瞿秋白<饿乡纪程>中的忧患意识》;6、2010年1月在北大核心刊物《飞天》上发表论文《屠格涅夫影响下的丽尼散文形式论析》;7、2010年4月在北大核心刊物《作家》发表论文《试论张爱玲散文的“透”与“纯”》;8、2012年4月在北大核心刊物《名作欣赏》上发表论文《沈从文<湘行散记>中的湘西书写》;9、2013年8月在《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暂时脱离尘世的诗”——论<漫水>的人情美》;10、2014年6月在《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当下抗战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研究——基于和平文化的视角》;11、2014年7月在《时代教育》发表论文《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怀化学院学报的简介

《怀化学院学报》是怀化学院创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大16开本,160页,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43-1394/Z,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1-9743。现任编委会主任阳柏苏,主编阳柏苏博士、罗康隆教授(特聘);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景慧副编审。 《怀化学院学报》注重政治性、现实性、学术性、科学性、地方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在栏目设置上能推陈出新,开辟了“邓小平理论研究”、“地方文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等栏目,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平我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遴选刊发了大量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立论科学、论证充分、学术价值高和现实意义重大的文章,发挥了作为地方性大学学术期刊其引领学术思潮和学术导向的作用。 《怀化学院学报》先后与国内600余家期刊建立了交流关系,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学报》、《香港大学学报》、《香港浸会大学学报》。此外还与《新加坡理工大学学报》、德国《数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俄罗斯《文摘杂志》有密切的交往。有许多文章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的各刊物、《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科学院《中国数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等权威刊物转载、摘录。《怀化学院报》是我国仅有被德国《数学文摘》收录的60多家学报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经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备案,《怀化学院学报》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被列入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怀化学院学报》1989年被曾获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处、湖南省高校研究会颁发的质量优秀奖。1999年,在湖南省高校社会科学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在湖南省高校自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并获优秀栏目设计奖。2002年在湖南省高校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

林龙飞的科研成果

著作1、《旅游经营管理与伟人名人故里旅游开发问题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专著(23.8千字)。2、《工会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概述》,气象出版社,1992年。合著。3、《罗素名言录》,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编著。4、《红色旅游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参编。5、《湖南红色旅游导游词精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参编。 6、《中国近代史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参著。论文CSSCI来源期刊论文:1、《对我国导游员灰色收入现象的反思》,《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2、《论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失真与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3、《环境哲学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综述》,《求索》2006年第10期,独著;4、《库区移民安置的新思路——论发展库区休闲游憩业》,《生态经济》,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5、《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生态经济》2007年第7期,第一作者;6、《世界遗产保护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周易>解读》,《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7、《试论加强我国旅游行业协会建设的五大策略——基于中外对比的视角》,《生态经济》2007年第10期,第一作者;8、《华侨华人社会适应的内在机理分析》,《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4期,独著;9、《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中国近代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1期,独著;10、《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第三作者;11、《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模糊评价模型》,《商业研究》,2009年第8期,第一作者。12、《多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战略探析——以中秋节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9卷第4期,第一作者;13、《多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战略探析——以中秋节为例》,《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5期,第一作者;14、《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评价体系研究》,《人文地理》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泛珠江区旅游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开发》,《生态经济》,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探析——以韶山为例》,《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3《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8期,独著;4、《湖南西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1期,独著;5、《论湘中伟人故里“金三角”旅游区的开发》,《经济师》,2006年第10期,第一作者;6、《“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民族论坛》,2006年第8期,独著;7、《论黄河文明与河南黄河文明旅游带的构建》,《经济师》,2008年第9期,独著;8、《民族地区旅游景观的塑造——以湖南凤凰县为例》,《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一作者;9、《论湖南伟人名人故里旅游开发》,《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第一作者;10、《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视角》,《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32卷第2期,第一作者;11、《论“江永女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及其申报策略》,《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32卷第3期,第一作者。12、《论我国大型国际旅行社的股份制集团化》,《湘潭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核心期刊。13、《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核心期刊。其他期刊论文:1、《旅行社产品创新保护机制构建》,《科技与管理》,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2、《清代宗藩体制的形成及特点初探》,《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独著;3、《伟人名人故里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金融经济》,2006年第4期,第一作者;4、《论蔡伦故里旅游开发》,《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一作者;5、《“新农村”形势下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6、《旅行社扩大散客市场的对策》,《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7、《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对城郊游憩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企业家天地》,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8、《略论澳大利亚旅华客源市场的拓展》,《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第5期,独著;9、《中国旅行社进入制度新探》,《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10、《曾国藩故里旅游开发探究》,《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11、《知青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独著;12、《民族地区山地旅游探究》,《湖南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13、《论旅游品牌文化的构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二作者;14、《中国世界遗产地门票价格管理问题研究》,《广东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15、《世界遗产地福建永安客家土楼社区居民旅游参与研究》,《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5卷第2期,第一作者;16、《洪江古商城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8卷第4期,第一作者;17、《旅游景区“镭战”体验项目开发刍议》,《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18、《论非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9卷第2期,第一作者;19、《论高校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湖南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独著。20、《试论普通高校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优化》,《高等教育研究》(第1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独著。21、《洞口县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开发构想》,《经济地理》,1997年旅游专辑。报纸论文:1、《库区景观设计的五种视角》,《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8日7版。2、《观光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的原则》,《中国旅游报》,2007年4月9日7版。3、《情调客栈布局与规划的五种视角》,《中国旅游报》,2007年6月27日7版。4、《导游灰色收入的负面影响》,《中国旅游报》,2008年3月17日第10版。5、《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培育员工忠诚度》,《中国旅游报》,2007年11月28日第7版。6、《湘西州旅游景区开发战略规划思考》,《中国旅游报》,2008年5月28日第14版。7、《如何构建旅行社产品创新保护机制》,《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日报》,2008年11月20日第1期第6版。

关于哈姆雷特论文参考文献

[1]李英安. 东西方导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2010.

[2]袁仑.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2010.

[3]阿胜 编译.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复仇记[N]. 医药经济报,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从雷奥提斯与哈姆雷特之异论起[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谋杀案》为解读莎剧开辟新思路[J]. 戏剧文学,2011,(3).

[6]黄金京.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

[7]孙艳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J]. 四川戏剧,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9]夏倩. 永远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J]. 时代文学(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11]陈玉虹,刘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哈姆雷特》[J]. 上海戏剧,2009,(5).

[13]杨淑敏. 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J]. 电影评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声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戏剧,2008,(12).

[15]黄立丰. 给《哈姆雷特》批评史加上一个女性主义的补遗——女性表演、批评与再创作《哈姆雷特》的历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

[16]罗文敏.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

[17]顾胜. 行动与迟疑: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悖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段细读[J]. 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张全辉.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9]庞凤琴. 哈姆雷特新论——从哈姆雷特的独白说起[J]. 文科教学,1995,(2).

[20]荣国.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5,(3).

[21]续枫林. “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从悲剧《哈姆雷特》变喜剧想到的[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

[22]W.J.罗尔弗 ,王维昌. 关于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剧的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3]刘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4]李小蓓. 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1.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志明. 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看法商榷[N]. 社会科学报,2005-02-24(004).

[26]王文渊. 哈姆雷特,被“80后”解构 话剧《哈姆雷人》[J]. 上海戏剧,2010,(4).

[27]何湘君.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8]马庆霞. 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刘红英,于治领.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J]. 求实,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静. 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伟.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欧阳文明. 《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阳光下的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狮子王》[J]. 文艺评论,2011,(7).

[35]于珊. 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 大众文艺,2011,(12).

[36]常宇星.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37]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

[38]曹艳云.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其王权意识[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9]曹艳春. 越轨的王子——社会学“越轨”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文学,2010,(12).

[40]王荣. 透过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

[42]张世锋. 浅谈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讽效果[J]. 现代交际,2010,(11).

[43]宣晓晏. 毒入灵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

[44]李梦馨. 作为“经典中心”的中心——论《哈姆雷特》[J]. 南方文坛,2011,(1).

[45]孙建光.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6]张卫东. 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双关语的汉译对比[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

[48]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华. 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J]. 时代文学(上),2010,(6).

[50]谢晓科.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