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社电话

2023-02-14 21: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社电话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投稿难度较大。
本杂志同时被北大中文核心和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收录,所以期刊对稿件要求较高。
去本社投稿一定要确保自己稿件具有创新性,同时要严格遵守投稿要求。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怎么样

《中国健康教育》(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共同主办,是目前国内惟一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健康教育专业学术期刊

《中国健康教育》已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在健康教育专业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学术地位。自1985年创刊以来,本刊在学术上始终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专业上坚持“理论与实践、指导与应用、提高与普及”三个结合,“面向社会、面向科研、面向基层”,深受广大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士的欢迎与信赖。同时,本刊一直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读者的要求,不断对本刊的栏目进行调整,其核心内容从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方法研究向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理论与方法学研究转变。针对我国卫生管理、爱国卫生、卫生防疫、妇幼保健、临床医学、疾病控制、计划生育、医学卫生科研教学等工作的状况,开展多角度的理论研讨和区域间学术交流,2003年4月以来,还根据“非典”疫情及时开辟了“非典专栏”,为读者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工作参考。本刊主要读者对象为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学、临床医学、卫生防疫、爱国卫生工作者。本刊主要栏目有:专家访谈,论著,理论探讨,调查研究,工作研究,经验交流,各行业健康教育,国内外学术动态,国际交流和基层园地等。在新的一年里,本刊还将根据读者意见,适当调整和增加较高学术价值和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栏目。

中国健康教育是否算核心期刊?

很负责的告诉你!
中国健康教育绝对算核心期刊!!!
国家级核心护理期刊如《中国妇幼保健》、《中外医疗》等,省级护理期刊如《医药前言》、《中外医学研究》等;核心期刊是指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怎么投稿?

我是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编辑,我们杂志网站: 网站上也有电话联系方式。欢迎投稿。我们杂志从来没有跟任何中介公司合作,文章质量合格(通过专家审核)均可发表,只收取版面费和审稿费。费用绝对不可能达到什么5000或8000之高,还收什么中介费!文章质量达不到要求花多少钱都没用。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网络成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所以一般家长反对青少年上网的最重要的理由——影响学习,实际上是不成立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成绩上等的学生中,青少年用户多于非用户,这与网络对青少年在学习、思想、性格等方面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优秀青少年,就应该懂得接受新的事物并迅速加以充分利用,这也是我们这个课题的目的之一。 其次,我们将分别简单扼要地阐述一下网络对青少年的利与弊。 利: 1.学习方面: 大多数青少年都是在校学生,学习是他们生活的重点,网络在青少年的学习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调查表明,互联网使用基本上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用户与非用户在学习成绩、是否担任社会工作、做作业时间长短、上特长班课外学习时间长短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用户比非用户更有学习压力。 互联网给了青少年一个广阔的空间。青少年能在网上了解到许多更新,更广的知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的去了解研究性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调查表明,互联网的用户和非用户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方面有明显的区别。用户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非用户。 2.人际交往方面: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与外界接触的媒体。通过网络,青少年能更好得与外界交流。 据调查研究约60%的青少年用户使用电子邮件,不到50%的用户的使用频度是一周1次到几次之间。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 统计检验,与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使用电话的时间,用户与非用户都没有区别。53%~75%的用户自述使用网络前后的人际交往没有变化。但有40%的用户说上网以后,增加了与“有相同爱好的朋友”的交往,近30%的青少年用户说增加了与朋友和同学的交往。 可见网络对青少年的人际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管有人认为青少年在网上交流得太多会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能力下降,但就比例来看,网络对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明显大于其负面影响。 3.信息获得方面: 互联网存储了大量的信息,包括国际国内时世要闻,各种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很显然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更多,更快得了解他们所关心的信息。 用户与非用户在信息来源上的比较说明,非用户比用户更依赖家庭和学校作为信息资源,用户比非用户更依赖互联网和杂志来获得信息来源。 对传统媒介与互联网的可靠程度的均值比较说明,青少年用户认为电视最可靠,以下依次是互联网、报纸和广播。但在被认为是“全部可靠”的媒介中,用户选择互联网的比例最高,超过20%。 用户与非用户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均是电视、课外书和录音带,二者差异不大。60%左右的用户认为互联网使用没有改变他们接触大众媒体的时间,但也有20%~30%的用户报告说减少了使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时间。21.0%的青少年用户说上网后,他们增加了阅读书籍的时间。 互联网为信息的获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4.网络使用对外开放观念的影响: 统计说明,用户在开放量表得分上显著高于非用户。与非用户相比,青少年用户喜欢尝试、创新和自我表达,独立性与自治精神较强,反叛权威等。 弊: 1.网络病: 〈基本情况〉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与网民的日益增多,一种新的疾病正在引起专家的关注,这就是“网络成瘾综合征”。 医学专家介绍,“网络病”除上述情形外,还有一些常见的症状: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行为不能自制,常常上网时间大大超过原计划;不上网和别人聊天时,手指常不自主地运功,似乎依然在敲打键盘;还有一些人每天都需要有固定时间在网上度过,否则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据专家介绍,这些症状发展严重时,就沉迷在虚幻的网络世界内,对现实生活亳无兴趣,人际关系淡漠。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张西超教授认为,上网成瘾后可诱友“网络成瘾综合征”。其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下降,情绪低落,孤独、焦虑感增强,食欲不振,植物神经紊孔,继而导致机体功能下降,抑郁症产生等。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医师周正猷分析了形成“网络病”的原因。他说“网络病”实际上是一种“瘾症”,人都有一种获得快乐、满足的心理欲望,当这种欲望在新奇时髦、五花八门的因特网上得到第一次突现后,便会希望重复获得,当这种重复达到失控的程度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长时间上网不但对眼睛造成极大伤害,还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吃饭、睡觉的时间完全紊乱,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引发一系列疾病。更可怕的是,“网络病”更是一种潜在的心理疾病,由于过分借助因特网寻求生活变化的补偿和平衡,已有不少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现实生活中行为错位,而青少年受害更为严重。 〈Example〉 每天前来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少儿咨询室的孩子中,因迷恋网络、电子游戏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占了十分之一,并且有上升的趋势。 一位十来岁的女孩每天要上网六七个小时,还谈起了“网恋”,父母为 此忧心忡忡。一位12岁男孩,因焦虑不安、头痛等症状而前来咨询。原来,自从家里有了电脑后,这位男孩子就一直玩游戏,每天要玩上五六个小时。据了解,上海有43%的中小学生经常上网。上网学知识本是好事,但如果迷恋上瘾,无休无止,则荒废学业,有害身体。 〈预防治疗〉 医学专家介绍,对于“网络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对于网民来说,警惕“网络病”首先应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做到娱乐有度,不过于痴迷。上网时要注意远离一切色情、暴力性节目。儿童、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家长要注意监督,以免成为“网络病”的受害者。 为了有效预防网络病,青少年需要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如果说心理学方法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网络和网络行为的独特视角,反过来也可以说,网络给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网恋: 〈基本情况〉 早恋现象在各个中学都存在,甚至在小学高年级都有。在学校,早恋多处于半地下状态,瞒老师不瞒同学,大家都心照不宣。放了学,“小恋人”们手牵着手一起逛街,一起回家。时下,不少中小学生还热衷网上聊天,甚至卿卿我我地做起网上情侣。我们走访了一些网吧发现,沉溺于网上聊天的十有八九都是中学生模样。在他们的电脑屏幕上,什么“老婆”、“老公”、“想死你了”等令成年人也觉得肉麻的话随处可见。 〈Example〉 燕赵都市报讯(记者吴艳霞)一对少男少女沉浸在网恋之中,背着父母在外边租房同居。12月7日,石家庄市巡警一大队一中队接到反映后找到了这对“情侣”,并对其进行教育。 女孩家住石家庄市,刚刚18岁,正在上高中。她酷爱上网,在网上遇到了一名远在浙江沿海的男孩,两人谈起网恋.不久前,这位21岁的男孩只身来到石家庄,与女孩在石市郊区的租了一间房子,开始同居。女孩则瞒着父母,把家里供她学习的钱用来支撑他们的“小家庭”,直到附近住户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怀疑报警。 女孩的父母得知真相后非常生气,此时,男孩承认:只是想到北方来玩玩,并没有什么长远打算。 〈预防治疗〉 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人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还不成熟,一味沉溺于网恋对孩子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我们呼吁家长、学校和社会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正确教育和引导,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 3.沉迷网吧: 〈基本情况〉 一些学校门口不过百余米范围内就有网吧营业,有的学校附近网吧竟然不止1家,多的有4家。这种现象在城郊或偏远的城区更为严重。每天下午四点到七点,几乎所有网吧里都有穿着校服甚至戴着红领巾的中小学生的身影,这些学生 有的玩着各种打打杀杀的游戏,有的好奇地盯着一幅幅美女照,沉浸在所谓的网恋中,还有的学生在网上发帖子用极其肮脏的语言发泄对老师的不满。 〈Example〉 4月22日南昌一高中生猝死网吧 一名沉迷网络游戏的南昌高三学生余斌4月17日在南昌市船山路上的“辉荣网吧”里玩游戏时因心理过度紧张、激动而猝死,引起南昌市民的震惊。据了解,现在南昌市有网吧400多家,游戏节目成为网吧揽客的“金牌”。在南昌市中小学生沉迷网吧不回家,家长心急如焚找救助的事时有发生。专家呼吁,整治网吧刻不容缓。 余斌的父亲是南昌市一国有企业的职工。在他和妻子的眼里,儿子每天早上7点多离家“上学”,中午12点30分回家,中午1点15分“上学”,下午又按时回来。直到儿子猝死在网吧后,自己才知道在平时“听话”的儿子,几个月来根本就没有去学校上课。 父亲说,算算儿子沉迷网络游戏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今年1月份。余斌虽然从小喜欢玩游戏,但以前从不旷课。父母对儿子管教是很严厉的,不但规定了儿子每天回家的时间,还为儿子配了寻呼机,放学后利用回电话的地点来算儿子到家的时间,但万万没有想到儿子仍然在骗父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