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葫桥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则是当地生产队的妇女队长。俞敏洪还有一个姐姐,是一名赤脚医生。
1976年,俞敏洪初中毕业,毕业后并没有上高中,而是回农村去了。因为当时政策是贫下中农的子女一家只能有一个人上高中。俞敏洪的姐姐是高中毕业。
1978年,初中毕业于江阴市夏港中学,同年,参加高考落榜。
1980年,第三次参加高考,顺利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这次高考的英语成绩是93分。
1985年,正式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留校任教。
1991年,俞敏洪从北大辞职,和女友租下一间农民房。女友给房东的孩子做家教,俞敏洪在社会上的培训学校打工,随后发现观念相差颇大,于是萌发了自立门户的念头。
1993年,俞敏洪正式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俞敏洪进入北大英语系,然而在那里“发现自己哪方面都不行”。他不会讲普通话。以至于第一次上课做自我介绍,他发言之后,多数同学没有听懂。当时的班长、后来跟俞敏洪、徐小平并称“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的王强站起来说:俞敏洪同学,你能不能不讲日语?
好面子的俞敏洪此后轻易不敢举手发言。因为每次一发言,老师就会让他再说一遍,同学们也会再笑一次。他也不敢参加任何学生社团的活动。因为认定自己很土,更不敢去对女生表白。他在北大读了5年,包括一年因肺结核病休,在这两件他认为“大学最重要的事情”上,都留下了遗憾。
差不多有一年时间,他一个人躲在北大的小树林里听广播,模仿电台的播音员去说话,才让别人能够听懂自己的普通话。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俞敏洪:阿里上市 老婆催我"你得像马云一样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俞敏洪
专访俞敏洪:不特别鼓励大学生创业
俞敏洪,1962年10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担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洪泰基金联合创始人、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等职。
昨日(6月28日),成都商报“我看未来20年”大型公益演讲迎来第十八位演讲嘉宾——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相比谈教育和创业,当谈起新东方的发展,俞敏洪显得不那么轻松。但在回应新东方回归A股的问题时,他也不忘用择偶标准的段子来活跃气氛。作为外界称道的励志导师、创业导师、教育学者、企业家,俞敏洪最新的称呼是充满江湖侠气的“洪哥”,他认为这样更能拉近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与新东方一同成长起来的教育培训市场如今已是一片红海。对俞敏洪来说,新东方已经站在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时代变化带来的挑战让俞敏洪的压力比创业时更大。俞敏洪想要“求变”也要“求稳”,还要在迷雾中明辨方向,比如是否要回归A股。“新东方至少有一部分应该在国内上市。”6月28日,俞敏洪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透露。他还详解了新东方目前面临的市场挑战和应对策略,并对时下热门的中概股回归、全通教育的高估值、创业泡沫等问题首次吐露观点。
谈规划
“把新东方变成火车头”
NBD:近年来,教育培训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新东方净利润相比此前有些回落,您怎么看待业绩变化?
俞敏洪:新东方净利润下降其实很正常,新东方去年的研发费用是两亿元,我把这两亿元去掉,不做研发的话,净利润提高的速度非常快。明年的研发预算是3亿元,净利润会进一步下降。你说这钱要不要花?一定要花。
其实,现在把利润全部做没了都不用担心,因为新东方的现金储备绝对是一流水平,就是连续5年一分钱利润都没有,照样能够非常健康的生存。但是我不敢这么做,否则新东方的股价就会变成零,还要一天到晚跟投资人解释。做大企业不容易,做上市公司更不容易。
NBD:你之前说后悔新东方上市,还算数吗?未来的发展有何规划?
俞敏洪:还算数,为什么呢?因为你面对一家上市公司,有很多本来你不应该付出的精力和时间都得付出,但又不能算。上市毕竟是迎合发展潮流的事情。
公司下一步的发展应该变得更加灵活。比如,以新东方的产品输出、系统输出、平台输出为前提,由新东方投资控股或参股企业组成教育领域的一个综合体公司,可能是我们未来的发展前景。
公司体量越大身上背负的东西越多。我们的目的是把新东方变成一个火车头,后面跟着新东方品牌和研发成果,一起来跑,新东方只是告诉大家往什么方向走。
此外,前几年新东方扩张强调对收入和利润的考核,但今年这些指标全部取消,变为教学质量、客户满意度、企业的文化氛围等指标。
谈回归“部分业务应在国内上市”
NBD:现在新东方面临很大竞争,您作为董事长压力大吗?
俞敏洪:压力是很大的,因为除了教育领域的竞争以外,还有时代变革和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冲击。但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心态,你要想办法怎么样去求变。在求变中还要求稳,因为作为一个现代化大机构,3万名员工,几百万个学生,如果一旦你变错了,对所有人会带来损失。
另外还要明辨是非,比如很多人劝我把新东方从美国撤回到国内上市,这只有我一个人能决策,咨询任何人都不管用。
NBD:中概股回归最近很热,对于新东方的选择,您怎么考虑?
俞敏洪:这已经变成商业机密了,不能随便说。但是我想,新东方至少有一部分应该在国内上市,因为资本市场的这种兴旺和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本身就有推动作用。一部分回来上市的话,就意味着对中国经济的一种推动,也显示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NBD:要分拆上市?是新东方在线这块业务吗?
俞敏洪:我只要把其中一部分变为国内公司,在国内上市就可以了。新东方在线有一定可能性,但也不全是。
留在海外还是在国内上市,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这决定了新东方后面20年的发展方向,没有什么比方向更重要。
NBD:您觉得新东方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俞敏洪:现在最大的挑战还是时代的挑战。比如,移动互联时代带来的教育领域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什么东西是你该追随,甚至去引领的,什么东西不能碰,需要谨慎判断。
把老师和学生直接对接起来的所谓C2C平台模式现在有很多。有的一融资就是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新东方为什么不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呢?因为我们有对商业模式的判断。很多人认为教育可以去线下化,新东方还在线下开,这是对还是不对?只有三年五年以后才知道。
谈创业
“不特别鼓励大学生创业”
NBD:您认为现在新东方的战略是对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俞敏洪:在我看来它肯定必须正确,依据就是商业判断、直觉和对客户的深入研究。其实所有企业家的直觉并不是没有依据,直觉来自天天对业务和对环境的琢磨。
线下一定是新东方的重要业务之一,但是新东方的线上部分一定会越来越多。线上和线下教育在大部分情况下不是颠覆概念,而是互补概念,这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未来教育最重要的`模式就是O2O模式,互相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升学生针对性。
教育是一个混合型领域,不是一个单向性领域。举个例子,网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算是一种真正的体验。你会发现很多菜市场非常热闹,为什么?菜市场是一种体验。我到菜市场以后会看菜新鲜不新鲜,这是很好玩的事情,它就是一种生活体验。教育也是这样的,所以我宁可这两年挨骂,也不随便做。
NBD:在创业过程中,您有没有觉得哪些时候最难?
俞敏洪:那就挺多,现在就最难,做事业最怕站在“十字路口”。你根本搞不清这条路最终会通向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要有明确目标。
一个人最怕的是,判断一件事情发展方向自以为是对的,但实际上是错的。我现在怕的是,每天忙十多个小时,结果发现自己做的事情,最后历史评价说是错的,那就要命了。
NBD:在A股市场,与新东方同业的全通教育股价一度高居首位,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俞敏洪:对一家上市公司来说,理性的市场应该是不管翻多少倍,都应依据公司的业绩来进行配比,衡量标准是其现在的收益或未来收益。
全通教育现在的市值大概是220多亿元,曾超过500亿元,这种状态尽管跟股市波动有关系,但我认为这背后也存在估值不理性带来的结果。基于这些判断,我也在想新东方要不要回来,担心回来以后,可能今天市值达到1000亿元,明天又变成500亿元,到时我会有丢了多少钱的感觉。
NBD:您认为现在的创业热潮存在泡沫吗?
俞敏洪:任何东西都会有泡沫,其实我不是特别鼓励大学生创业,除非你有特别好的项目、特别成熟的个性以及能拿到投资公司的钱。能拿到投资公司的钱,意味着有像我们这样成熟商业团队在帮你做判断。但实际上,我们洪泰基金成立以后,看了5000个项目,但到现在也只投了50个。如果没有人给你投资,千万别用父母的钱创业,老老实实把书读完再说。
俞敏洪演讲精彩观点
培养创新能力很重要,未来中国经济繁荣必须靠才能。真正的教育是先培养素质,一个没有道德基础的人,想培养成世界上伟大的人是不可能的。创业者的三个基础:理想、思想和创想。创业者需具备的四个要素:认清自己、积累经验、要成为领袖和善于用人。
俞敏洪于8月15日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表文章,他在文中感谢北大那些给他处分的人,俞敏洪正是因为受到北大处分,而选择离开北大创业。他当年受到处分,是因为他在北大任职期间在外兼职授课,他的许多同事认为他是靠着北大的名声挣钱被行政处分。
据俞敏洪所发表的文章,俞敏洪在北京大学西语系本科毕业之后,选择留校任教。他在北大教书期间,为了挣些外快去外面兼职 授课。他的一些同事在得知此事后表示非常愤怒,认为俞敏洪是靠着北大名声在外谋取钱财。系里领导将俞敏洪进行记过处分,俞敏洪在被罚之后感到十分愤怒,毅然决然向北大辞职。俞敏洪在离开北大之后,在大学室友的帮助下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选择向北京大学辞职,非常需要勇气。至今仍然有许多人认为教师是一个铁饭碗,一心考编当教师。更别说是在俞敏洪北大任职期间,能够在那个年代当上北京大学讲师对于许多普通人而言,都是非常难得的机会。相信大部分人在得到这个机会之后都会紧紧抓住,不会轻易放下。而俞敏洪却与常人不同,受到北大处分之后,选择离开北大自己创业。这不仅仅需要一腔勇气,更需要商业头脑和大格局。俞敏洪所创办的北京新东方学校无疑是成功的,他也因此身价翻了几倍。
俞敏洪在回首过去时,对北大处分他的人心怀感激。其实如果不是那些给他处分的人推动,俞敏洪也不会离开北大选择自己创业,那么如今的成就也不会有。虽然国家目前在打击课外培训机构,但是新东方学校在十几年的沉淀中也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俞敏洪正在带领新东方进行转型。
一、观点
(一)不听话?
“人类进步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每一代都在颠覆上一代,这就是基因的传承。”还说:“很多权威已经忘了,他怎么当上权威的,是因为他颠覆了之前的权威。”
俞敏洪:你说“人类进步的本质是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每一代都在颠覆上一代,这是基因的传承,也是人类创新的本质”,这也可以用在中国现代教育上。中国教育讲究听话、顺从,老师也希望教室里的学生听话、顺从,你觉得原则上人类基因本身就希望能对上一代进行优化和迭代,对吧?对于孩子们的不听话或者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创新的想法,家长和老师是不是应该有更包容的态度?
尹烨:我们今天呼唤科技创新,然而科学的创新就是要否定之前的科学,科学不只是会和愚昧斗争,科学也会和科学斗争,一个新的科学理论一定是对过去科学的总结、归纳甚至是颠覆。听话的孩子做不了科学创新。我们不能一边提倡创新,同时又在教育上否定大家不一样的思想。
很多不听话的观点最终使科技前进了一大步,比如“人猿相揖别”,也是因为我们和猿类共同的祖先确实发生了几个不一样的突变,使我们这一支的大脑越来越大,最后生而为人。从这个意义讲,人类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不断持续地、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慢慢进步的。
(二)不干不净?
尹烨:有一个公共卫生假说认为,很多疾病就是因为太干净才产生的,比如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就是因为孩子没有机会接触到微生物产生免疫,到后来病毒来了,就会引起一次不可逆转的、严重的、甚至终身永久性的损伤。
还有,一个人到了国外,如果出现的哮喘症状一般在七年左右,很大的原因就是环境太干净。另一个说法就是菌群失调,就像我们说的水土不服,本质就是菌群问题。山西有一种特产叫炒祺,就是把面粉加鸡蛋、加油等配料,在白土中炒熟来吃,其实有点像吃土。俞敏洪:这有用吗?我们小时候不只吃土,我记得当时有一种病,小孩得了之后会变得特别瘦,找不出病因的时候,村民就会把用了比较久的马桶里的马桶垢铲下来,煮汤给小孩喝。
尹烨:是的,现在有一种医疗技术叫粪菌移植,就是这个原理。粪菌移植现在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北京301医院、南京军区总院都可以做。相当于肠道菌群失调之后,拿点健康的肠道菌群给补上,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直接用药。
(三)提升免疫力最好的方式:规律睡眠、适当运动、保持快乐。
尹烨:提升免疫力最好的方式不是吃保健品,而是三件事:规律睡眠、适当运动、保持快乐。这三件事说起来简单,其实还挺难。比如睡眠,要有规律,不能因为今天高兴就晚睡,明天不高兴就早睡;第二,运动要成为习惯,人要对抗自己的懒熵;第三,即使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保持正面、积极的心态,最近我有句话传得很火:远离渣人、远离破事。
(四)想延缓老年痴呆,或者如果真的得了老年痴呆该怎么办?学音乐
学音乐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定要学一个乐器,因为乐器会运用远缘的人类脑区。弹琴也行、弹吉他也行、吹笛子也行、弹古琴也可以,总之学一个乐器。
(五)人如何释放压力?
尹烨:我讲过亲生命性,人需要有一个对象、一个可以陪伴生命、影射生命的对象,这本身是美好的,能在照顾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的美好。一般情况下,我比较推荐大家生活在大家庭中,即使大家物理上没有在一起,但当你和姥姥、姥爷讲一讲开心的事,你能在这个过程中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情谊,感受到你跨越空间的感触。
同时,即使在很艰难的时候,也依然要心存希望。很多人不怕死,而是怕活着。一方面我们要一直向正能量靠近,另一方面我们要给自己找到一些志存高远的事情来做,比如看书。我想我们俩都从书中得到了太多力量,尤其看传记,相当于“偷窥”了一个人的一生,然后会发现,哇,原来这么牛的人也有这么惨的时候。霍金二十几岁几乎就不能动了,但这不会限制他的思想,他依然帮我们看清楚了时间,依然在思考宇宙和黑洞的关系。所以,人不应该被束缚,我们是灵长目中最智慧的物种,我们应该把智慧用好,而不要活在一个总给别人找事、不如意的世界里。
尹烨:现在,一方面大家连接的圈子感觉大了很多,但另一方面能让我们敞开心扉聊一聊的人生知己却又很少。根据序列法则,人这一生可以维持的亲密关系,绝大部分是在150人左右,在职场上大概10人以内,一般高校差不多是7人。我们都管理很大的公司,然而真正在我们身边的就那么几个人,包括家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能够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提升现实世界的共情能力?像我们都会在书中寻找一种心流的状态,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就是让我们原来不擅长的很多神经元产生连接,有一些新的树突产生新的突触,让我们领悟到新的领域和内容。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定律的时候,说的是“尤里卡”,就是“哇,我知道了!”我们在看很多书的时候,也会拍大腿,“哇,原来是这么回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明白:我们确实不一定非要通过跟现实世界产生交互来提升共情能力,但我们接触的东西档次一定要够高。
读书人都知道,有时候我们不怎么读“活人”的书,更愿意看已经去世的先贤们的传世作品,可能一个人一辈子就有一本,但这本书非常透彻,如果我们真悟进去了,对我们理解今天的现实世界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感触。
(五)专业书阅读
尹烨:我一心二用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基本我看书的时候,也要处理工作,脑子里可以挂几十个事情,也许我从小就这样,习惯了同时干好几件事。我很少会把一本书分成几次看,再厚的书都一次看完,这样思维才会连续,效率也最高。今天这本书只要翻开了,我就要看完,要在确定的时间完成确定的动作,就会使我看书的效率和精力特别集中,一旦进入到看书的“通灵”状态,我跟作者或者文字产生相互触动关系,看书就会非常快。当然要特别强调一点,我基本是看我这个专业的书,如果是看别的书,我就没有这个本事,但当我去看专业领域的书时,由于我的知识结构,所有的闲棋冷子会瞬间变成星罗棋布,会不断在里面推陈出新,所以就会在这个领域越走越远,变成这个领域里别人看来有很多积淀的高手。
(六)“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尹烨:我觉得知识没有文理。我们俩没有交流过读书,但我们的读书习惯高度趋同,这在生物上叫做趋同演化。关于古文,一般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自信就是对本民族文字的喜爱,不管我们英文多好,但前提是母语一定要配得上,因为母语本身就是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从小对我的训练,我后来也有意识地在古文上提升自己的眼界,可能我小时候背的是一个段落,但我今天会看完全篇,再从文字当中寻找力量,说来说去最后验证一件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问题古人都已经看过了。比如《兰亭集序》里“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悲夫”,后面的人看我们的今天,就像我们今天去看前人一样,这句话放到马克·吐温那里就是“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包括“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这是黑格尔的话。这几个不同的人没有沟通交流过,但他们面对每个时代的无奈,都产生了同样的感触。
我在38岁以前,更多看我专业的书,但38岁以后,我确实看哲学、文学书多一些,因为我觉得这些确实是先贤们在过去走过的路,甚至他们已经嚼碎的东西,虽然我不是那个领域的人,但我读这些书的时候,能让我自己再去思考生命科学的问题时,得到更多的感悟和触动。
(七)读书的唯一作用
尹烨:知识圈越大,未知圈更大,知道的越多,反过来不知道的更多。读书不会让我们变成全知全能,读书的唯一作用是让我们不害怕未知,在面对未知的时候有能力去弥补未知。
(八)知识圈越大,未知圈更大:自洽的状态
在逻辑上或者在数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叫正交信息,比如南北向、东西向就叫正交信息,因为这两个方向完全没有在一个方向上可以分解成同样的矢量,于是正交信息越多,我们对那件事的笃定性越强。我们有时候尝试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的三观、世界观、哲学观、人生观,都能产生一种更深的笃定,这个笃定本身并不是我们什么都会了,而是反过来我承认我渺小、我承认我卑微,要跟众生万物去获得一种平等,来解决我这一生的困惑。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具有宗教性,不是宗教,而是宗教性,相信举头三尺有规律。这件事是一定的,因为我们都研究不下去,不管是爱因斯坦还是牛顿,还是杨振宁,我们都一样,我们再聪明,边界之外就是不知道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明白,知道的越多,反噬就越厉害,怎么办?我们要跟自己重新谈判,我们也许不需要都知道,但是只要进一寸就有进一寸的惊喜,我多讲一段,就有多讲一段的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就变成了一个自己跟自己比,我只跟昨天的我来比,这样一个很好的自洽的状态。
(九)人如何自我调节?
尹烨:我一般会建议从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第一,医学的本质不是治愈,而是安慰。美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生叫特鲁德,他的墓志铭上就写了三句话,算是道破了医学的本质,第一句话“很少被治愈”,医学能治愈的病其实少之又少;第二句话“有时是帮助”,卡了鱼刺,我帮你取出来,长了一个早期肿瘤,我帮你切掉;但最后一句话最关键“总是去安慰”,医学的本质是安慰,所以一定要学会能安慰自己,如果有能力就去安慰别人,抱一抱、拍拍头、拍拍肩,发个微笑、点个赞。这是第一个,医学的本质。
第一,我们要养成正面的习惯。这几年我周围的人包括家人都觉得我脾气比以前好,我二十几岁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年少轻狂。现在也可能是激素不行了,没那么大火了,只要一生气我就深呼吸,做一些特定的动作努力让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可以养成习惯的。
第二,可以从一些确定的行动中寻找快乐。比如跑步就可以产生大量的内啡肽、多巴胺、血清素,这四舍五入就是给自己吃了抗抑郁的药物,跑步是可以自己做的。很多人说来不及跑步,没那么多时间,那就做做无氧运动,只需要一分钟立刻就不一样了。我们还可以选一段特别喜欢的音乐,把声音放到很大,这也能很快帮助我们进入到一个好状态,因为音乐会把我们的脑波从紊乱调成正常。还有一个方法,面对镜子,咧嘴笑,然后看三秒。总之一定要有自己解脱的办法,让自己远离小情绪。
俞敏洪:我各种各样的压力还是比较大,但很多人都觉得我“双减”之后的情绪、姿态都保持得不错,我就完全暗合了你提到的tips。比如运动,我每天都要求自己的步数原则上不能少于15000步。像昨天开了8个小时工作会议,晚上又和朋友喝酒聊天,回家后发现手机上只有2000步,我就立刻用一个小时出去跑了8000步,感觉浑身特别舒服,这就给了自己一种正向回馈,同时产生了愉悦感。
同时,我也常在办公室做无氧运动,有时候特别劳累或者坐得太久,我会起来原地猛跑800到1000步,像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跑,跑得气喘吁吁的。我做俯卧撑一次性可以做到60个。
还有唱歌,我唱歌属于跑调一塌糊涂的,但我不用对别人唱,我只对自己唱,我喜欢唱草原歌曲,高昂、宏大,我有时候会一边洗澡,一边高声吼草原歌曲,每次都会带来一点快乐,抵抗现实中遇到的麻烦和苦恼,这让我保持一种心态平衡,保持心灵上相对的愉悦感,从生理角度来说完全符合你提到的。
实际上,我们会发现这些平时保持乐观情绪或者正能量的人,包括你我,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靠自己调节的,并不是天生的。
(十)做大事的优点
俞敏洪:做小事、做大事都难,但做大事至少体现了两个能力:第一,对自己的期许拉高之后,不自觉会付出更多努力,这样哪怕只达成了一半的期许,也算是一种结果。就像爬山的时候,如果爬香山,你知道它就500多米高,我们不会提前准备太多,但如果要去爬泰山,1500多米高,我们就一定会预先准备好干粮和力气。
第二,当我们想做大事的时候,周围遇到的合作者、战友、领导一定都是做大事的人,不自觉地就会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韩信、张良只有跟了刘邦,才能发挥他们的长处,他们在项羽手下是没有长处的,有长处也发挥不出来。
所以,并不是做大事容易,而是因为我们有了志存高远的心,让我们感觉到这件事值得。你选择华大基因,可能跟我当初选择留在北大有点相似,当初我可以回到家乡的大学或者中学教书,那时候回家乡各方面都更方便,但我如果回了家乡,就不可能有今天,也不可能有新东方。这就是因为选择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一起在这个舞台上玩的人本身水平和水准都很高,就不得不向他们看齐。
(十一)从生物科学看如何培养孩子
尹烨:第一,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家庭、家长,不是学校、老师。对家长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宜施于人。换言之,要反求诸己,想让孩子看书,自己先看,想让孩子背古诗,自己先背。现在很多家长,考古诗,他自己开卷,让孩子闭卷答,孩子没背出来还骂孩子,但他自己一首都背不下来,这很搞笑。我会和我女儿一起背很多诗,这是我父母小时候教我的方式,尽管孩子可能还不能理解古诗中深层的含义,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唐诗宋词的韵律、感觉就培养出来了。
第二,培养孩子的复述能力,让他们尽量用简单的方法把一件事说出来、读出来。我会经常鼓励孩子们,换各种各样的说法进行表达,我们就比谁的说法多,这实际就是锻炼了他们打比方、做比喻的能力,比喻再到高级就是隐喻,他们对语言的应用就会得心应手。我觉得让孩子加强复述是很重要的环节。
第三,关于多语言的问题。现在可以通过功能核磁看到我们做事时具体是哪个脑区在活跃。像我们初中以后才开始学英语,我们的母语和英语是在两个脑区,我在复旦大学的核磁专门测过,给我看中文时,是这边的脑区亮,给我看英文的时候,是另一边的脑区亮,证明我面对两种语言的时候,是在两个不同的脑区活动,但如果是一个小孩子来做这个测试,这两个脑区就会非常接近。很多欧洲小国,比如卢森堡或者比利时,他们的人可能会德语、法语、英语,因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这些语言。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南方人,比如广州的朋友们,既会讲粤语也会讲普通话,会讲潮汕话、闽南话,还会讲英语。这就是刚才提到的,学习双语最好的时期是孩子2~6岁的时候。
仔细想想,不管多难的语言,人类哪一个婴儿学不会?两岁的时候都学会说话了,反倒长大以后20年还学不好英文。家长们可以让孩子更早接触多语言环境,当然前提是母语要学好,再去学,不局限于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只要想学都可以尝试。语言只是一个工具,孩子越早接受就越不会抗拒,自然而然地顺利听下去了,尤其是听力。听力是随着年龄增长一直在减损的,孩子越小听力的连接能力越强。
俞敏洪:我以前做了一个小小的非科学研究,是一个关于中国语言学家的背景调查,结果发现,在以前普通话不流行的年代,当他们当地有自己的语言,比如上海人讲上海话,广东人讲广东话,福建人讲福州话,江苏人讲吴语,在长大过程中,他们要学普通话,相当于也是在学两种语言,因为发音、表达不一样,结果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人,比在纯普通话环境下长大的人学英语更容易,也更有可能性变成语言学家。这是不是就像你说的,这些人的大脑在接收不同发音、不同语言的时候,驱动了大脑中的连接,并且使大脑对语言的反应变得更加敏锐?
尹烨:是的,非常有实证的证据。语言学习是很难的,语言能力是人类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像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交流这么庞大的信息,就是因为语言,这是脑科学外延非常重要的能力,对内是思维、记忆,对外就是语言能力。如果想要在世界上有更多机会获得共情,语言能力不能太差,我们应该更早鼓励孩子拥有很好的表达能力。
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会鼓励公众演讲,鼓励辩论,按照逻辑的方式归纳、演绎。但在中国或者整个东亚民族中,不太鼓励个性,这会让孩子们顾虑太多,把很多事憋在心里,不善于表达,这其实是不好的,我们应该更多给孩子营造创新的环境,花式鼓励他们去表达。比如1+1可不可能等于10?有时候我家丫头问我这问题,我就说当然可以等于10,二进制的时候,1+1就等于10。比如问企鹅会不会飞?当然会飞,把海水当成空气,企鹅就是在海里飞,海水只不过是密度更高的空气。这就是鼓励创新,告诉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有例外。
(十二)你是上士?中士?下士
俞敏洪:但大家都有普遍的弱点,比如喜欢听好话,喜欢别人顺从。如果我们活在一个信息充分的环境中,该怎样做一个自我判断,让我做出的任何决策不至于被自己骗了?
尹烨:挺难的,孔子到了70岁才随心所欲不逾矩,我们离孔子的境界还差得远。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今天做的任何选择一定有错的成分。关键在于,不论对错,既然做了就不要后悔。人从来不会因为做了什么而后悔,只会因为没做什么而遗憾,当然不包括为非作歹的事。年轻的时候,不管自己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只要没有伤天害理,做了就做了。在这个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失败得越早,成功得越早。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看着别人的失败和教训,从而避免自己的失败,这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十三)花式夸人
俞敏洪:两个孩子有你这样的父亲,真是太幸运了。鼓励和批判、指责,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会对孩子大脑的发育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尹烨: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幸福的童年能够治愈一生。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出口,家要成为孩子的堡垒,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个地方是安全的,即使犯了错误也可以道歉。绝不能让孩子对家庭、家长感到恐惧,这会向下携带不好的表观遗传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被夸大的孩子,虽然我妈妈也打过我两次,就两次,但我都记住了。反过来讲,这种夸给了我非常多自信,被夸多了,就不怕被骂了。
现在大家总说挫折教育,我觉得挫折教育不用教,长大以后到处都是挫折,哪有没挫折的时候?尤其当CEO,哪天不挫折?我们真的要学会花式鼓励孩子,花式鼓励伴侣,花式鼓励父母,花式鼓励同事。高手在一起都想互相结交,把圈子做大,只有不是高手的见面了才会挖苦,那没啥意思。
(十四)孩子总不守规矩?
俞敏洪:有的家长会问,当然要夸孩子,但孩子总不守规矩,怎样才能让孩子守规矩,心灵还不受伤害?
尹烨:首先,我想了解家长是不是自己也守规矩?比如最简单的道理,大人为什么不挑食?因为食材都是大人自己买的,当然不会买自己不喜欢吃的,怎么会挑食呢?如果家长自己领着孩子闯红灯,回家以后让孩子不要敲地板,他凭什么会听话呢?家长要先自省。
第二,家长要求孩子的事情,自己是不是能严格做到?如果做不到,会不会也有对等的惩罚?或者做到了有对应的奖励?这种家里的契约精神,即使是小事也很关键。
第三,孩子当然会犯错,这是客观条件,是一定会发生的,但处理孩子犯错的态度是家长的主观选择,不要本末倒置。
(十五)背诵?
俞敏洪:是的。还有一个好奇,现在教育中常常说不要死记硬背,但我一直认为孩子从小背一些东西是有用的,比如小时候背乘法口诀,使我们现在的运算速度比外国人要快好几倍。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说,背诵这件事对大脑的发育有好处吗?
尹烨:背诵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练习的。人脑只开发了百分之几,脑子是不会用坏的。我确实同意您的观念,要鼓励孩子背一些名篇,并且要和孩子一起背。我5岁的时候就已经被我父亲拉到台上讲相声了,从小让我背很多的东西,专门跟他演《蛤蟆鼓》,一个抬杠相声。后来他80岁的时候,我俩又演了一遍,我说爸,这是你教我的第一个相声。那时候他会鼓励我,让我背大量杂七杂八的东西,比如讲评书的各种贯口,一百单八将一般人能背十个二十个就够了,但我能从头到尾背完。
现在我就和我家丫头练这个,我讲一句,她讲一句,我们背《木兰辞》,我会带着她一起在深圳书城做演出,她演花木兰,我演花木兰她爸,我们就把《木兰辞》从头到尾完整背一遍,甚至唱一遍。这个过程不在于背了什么东西,而在于怎么让孩子学以致用,以及家长如何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现在很多家长总在抱怨“我很难、我很忙”,但他们没有想过孩子可能更难,孩子正处在一个还不能从外界得到更多正能量的时候,家长这时候应该降维,平视孩子,把孩子当朋友。这个世界没有谁是容易的,但真正牛的人从来不会说自己难的,只有不行的人才觉得自己好难。
二、推荐学生读科普读物
《生命密码》更多是入门书,里面有动物、植物、疾病,还有一些黑科技,比较适合对生命科学感兴趣且没有太多基础的人。
10岁的孩子,只要识字量在3000字左右,就可以读《生命密码》。《生命密码2》比《生命密码》又进一步,因为在《生命密码》之后很多人给了很多意见,我就把《生命密码》当中大家愿意听的再加强。原来《生命密码3》也想继续这样写,但在写《生命密码3》的时候,新冠来了,就写成了《瘟疫传》。这里面有两次我亲历的事情,有非常多我个人的照片,比如SARS期间、新冠期间的照片都在里面。
《生命密码》和《生命密码2》都是短篇,充其量是中篇,但《生命密码3》每一篇都很长。在《生命密码3》里,我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包括古往今来中国先贤是如何对抗瘟疫的。
三、迁移借鉴化用
尹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传染病的认知越来越准确,但人类的一般特点是,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邻人偷斧、自证预言、相由心生、“巴别塔处境”、坐井观天----和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是说的同样道理,你的眼睛你的视域是你监狱的边界,要冲出信息茧房,必须进行二型学习,即不仅改善方法更是要审视省察前设的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对话俞敏洪:不要在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活过
尹哥聊基因 2022-06-09 07:30 发表于广东
以下文章来源于老俞闲话 ,作者俞敏洪
(本文内容来源于抖音直播“俞敏洪对话尹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