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学科特色

2023-02-14 14: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学科特色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设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运动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水上运动等栏目。

武汉体育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武汉体育学院的邮编为430079,该校地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461号,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2001年之前,学校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2001年9月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先进,文化底蕴浓郁,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2018年1月,武汉体育学院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其中校本部有研究生1300余人,本科生11000余人。学校现有26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分别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武术表演、服装表演、健身健美方向)、舞蹈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方向)、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英语、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特殊教育、应用心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育技术学、机械电子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体育经济与管理、汉语国际教育;其中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24门,获批2个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大学科门类。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获批“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科群获批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体育学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和“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在全国高校第二、第三轮学科水平评估中,体育学一级学科整体排名全国第三。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体育学被评为 A 类层次,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A类的学科和学校。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目前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硕士4个,共有博、硕学位授权点28个,是全国硕士生培养规模最大、专业点最多的体育院校之一。200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学校取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1年学校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专任教师、教练员中有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教师中入选“楚天学者”计划10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32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7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3人、新世纪高层次人才6人,有全国和湖北省优秀教师6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评审组成员1人。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中心)6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平台2个。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奥运攻关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为我国和学校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体育成人教育学刊》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学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汉城奥运会上,学生张香花一举获得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学校“体育事业贡献奖”。自1988年以来,学校培养输送和在籍学生运动员先后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共获得金牌130枚,银牌22枚,铜牌29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83枚,银牌17枚,铜牌13枚。其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校培养输送和在籍的学生运动员共取得6金2银2铜的好成绩,在北京残奥会上也取得2枚金牌。学校培养出了像张香花、杨威、程菲等一批在奥运会和世界重大比赛中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境)外近60个教育、体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全国近30个省市体育局和行业体协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合作成果。2012年,学校成立亚洲体操培训中心,2014年,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学校成立了全球唯一的国际体操学院。此外,学校还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对外合作办学涵盖语言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四个层次。

武汉体育学院有几个校区,哪个校区最好及各校区介绍

武汉体育学院现在有4个校区,分别为:马家庄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

1.武汉体育学院本部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461号。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先进,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原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2001年9月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坚持 “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分马家庄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3200余人(本科生1143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730余人,留学生41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全日制在校生6400余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A类的学科和学校。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获批“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科群获批“十三五”湖北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校现有2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获批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7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取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2年获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硕士4个,共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是全国专业点最多的体育院校之一。

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较高,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380余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和人才项目70余人次。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10个。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71项、横向科研项目257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含科技冬奥专项)7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5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37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体育成人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武汉大学版核心期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介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是中国体育科学学术期刊创刊最早的刊物之一。

武汉体育学院是985还是211

武汉体育学院不是985工程院校,也不是211工程高校。

武汉体育学院(Wuhan Sports University),简称“武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

学校历史

1953年,中南体育学院在江西南昌成立。

1955年,学校整体迁至湖北武汉。

1956年,学校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

2001年,学校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

200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0年,学校取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同年,学校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2年,学校获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7年2月22日,武汉体育学院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签订合作协议,建设湖北省首个高山体育运动项目训练基地;9月29日,湖北省首个网球专业学院“三和国际网球学院”在武汉体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2018年9月27日,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武汉体育学院共建中国铁人三项学院;同年,学校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80余人,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和人才项目70余人次;拥有7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武汉体育学院设有16个教学单位,开设24个本科专业;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体育教育、公共事业(体育)管理、运动训练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级品牌专业:体育教育、公共事业管理、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新闻学

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体育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10个。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项40余项;2017-2019年间,获得国家级科研立项10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12月,武汉体育学院先后与3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体育组织建立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交流合作。建有中国空手道协会培训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学校同中国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7个,在校学生近500人。与丹麦、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