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道德教育,一个众所周知的词汇,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道德教育;幼儿
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会做人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期在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教育目标中,德居首位,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将很难形成。德育是人一生道德养成的基础环节,幼儿期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将会使我们受益一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观察以及亲临幼儿园调研发现要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品质从以下三方面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之一,游戏使孩子感到快乐、好奇。在游戏中,幼儿能够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能够学会判断善恶、好坏、美丑、是非等简单的道德行为规则。例如:在游戏《分果果》中能培养孩子从小事做起,不能自私自利,遇事多替别人考虑等道德行为,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角色经过自己的判断、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解决纠纷,从而启迪幼儿道德创造思维的过程。游戏往往给幼儿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游戏中的幼儿,热情积极、兴趣高昂、心情愉悦、乐在其中。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体验、感受成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进而能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道德意识。幼儿的自制能力、自觉性和坚持性等意志品质都比较差。但是,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常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为了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完成游戏中的任务,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情绪,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调节和控制自己不合理的需求与动机,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
我们还可以从幼儿游戏中延伸到日常生活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幼儿平时不愿意干的常规活动与幼儿游戏中的角色结合起来,例如:幼儿平常不愿意干家务,不讲究卫生到处乱扔东西,依据幼儿这些不良行为我们可以设立“小小值日生”和“小老师”的角色游戏,“爸爸妈妈”和“孩子”等角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从各自的角色要求出发,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准则,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行为,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培养了幼儿自觉讲卫生、遵守纪律、爱集体等好习惯。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好的榜样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是德育具体化、形象化的现实体现,幼儿身边的朋友是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接触最多的是身边的小伙伴,对于幼儿来说,身边小伙伴的一举一动是最容易被模仿的。但是,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不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所以,模仿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我们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让他们照着去模仿,就能让幼儿形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就会适得其反。好的范例有时甚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为了帮助有些幼儿不愿刷牙的坏毛病,培养幼儿讲卫生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将已经养成刷牙习惯的幼儿请到台上给大家表演刷牙的舞蹈,例如舞蹈《乐乐的小白牙》就是表演一个喜欢刷牙的小朋友每天怎么样坚持刷牙的故事,我们还可以将这些表演者的照片贴在宣传栏里。这样,无需教师讲很多的道理,幼儿就会照榜样去做。一段时间以后,宣传栏中孩子的照片会越来越多。舞蹈《我有一双小小手》表演的就是小朋友爱洗手的故事,教师可以配合榜样教育,出示两张画着小手的图画给幼儿,一张是肮脏的小手,一张是干净的小手,组织大家讨论:“你喜欢哪只小手?”孩子们在纷纷发言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一旦道理明白了,洗手自然逐渐成为了孩子们自觉的行为。
父母的榜样力量对孩子品德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父母,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与同事、邻里和睦相处、关心他人、尊重长辈、爱护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潜移默化地对子女施加一定的德育影响。家庭德育是一种渗透式教育,是通过与孩子的密切接触,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所以家长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谈话、看书、讲故事、讨论等,来帮助幼儿分析遇到的困难并用自己健康的情感去打动孩子,从而增长孩子品德认识的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谐的家庭氛围,正确的家庭教育,有责任感的家长,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道德教育环境,对幼儿道德教育有着深刻地影响。
三.充分利用信息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外部环境变化无常,这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信息环境对幼儿品德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些外部信息包罗万象的,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幼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对这些信息加以控制和选择,发挥有利于幼儿品德发展的各种信息,从而促进幼儿品德的健康发展。家长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年龄段、有利于孩子品德健全发展的图书和音像放在家里幼儿经常活动的地方,避免一些不良书籍出现在家庭中。父母应多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共同讨论书中的内容,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等。孩子还可以从书中找到学习的榜样。
现在的孩子都喜欢看电视,玩电脑,家长不应该强制性的制止,相反,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喜好抓住机遇进行道德教育,在它们玩电脑看电视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剧终人物的优缺点以及让幼儿回答他们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父母只要管理好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并对电视和电脑的内容进行筛选,大可以放心的让孩子玩。让孩子看一些玩一些有关道德教育的动画片和能促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游戏等。这样不但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还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德育,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幼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的下一代定会成为德才兼备的祖国栋梁。
参考文献:[1]于佳.对幼儿德育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6
[2]黄励华.从“境界教育”到“德育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7.6
[3]汪昱雯.童谣与儿童教育[D].浙江师范大学2010.5
[4]刘长贵.论德育与生活[J].教育理论研究2010.11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园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研究》
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德育教育论文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题目:如何做好孤儿小学生的思想教育
摘要: 加强对孤儿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应加强对孤儿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极的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孤儿;教育;朋友;爱心
一、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小学时代正是良好思想教育的“黄金”时期,也是奠定人一生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因此,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1.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督促孩子们搞好个人卫生,如每晚洗脚、洗脸、刷牙等;由于孤儿年龄小,再加上特殊的成长经历,他们不会也不懂管理自己的物品,我就教他们如何保管自己的物品。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习惯。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乱扔垃圾;不在楼内打闹、拍球、大声喧哗等;不乱写乱画、不破坏公物;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每天督促孩子们按时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看课外书的习惯,并经常督促他们写日记;为将来的正常学习打下基础。特殊的年龄赋予小学生反复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及时跟踪了解。因为他们很容易受环境氛围影响,徘徊之时也很容易步入歧途。因此,我总是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及时了解他们某些行为或思想变化的原因,及时教育他们、调节他们的心理。
2.积极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
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同于中学生,在对其行为及做法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生硬地以道德标准和规则信念为依据。因为他们经常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特点是习惯或善于评价别人行为,而对自己缺乏认识和观察,基本上都是依赖老师的引导进行思维转移。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天性和习惯,及时正确地积极评价,多鼓励帮助,适当评价。同时教师在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时,应让学生将喜悦变为内部动力,激发更大的能动力。
3.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说理。常言说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有把道理讲通了,心情才舒畅,对事物看法才明了。对小学生说理不能长篇大论,要抓住要害,言简意赅。语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全面地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到温暖,感到亲近,学生自然就会乐意接受老师的说教。
二、通过建立朋友关系对学生进行教育
1.用爱温暖学生
孤儿教育是“良心事业”。做好思想教育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冷暖,才能做到全面调查,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一切。
首先,要多体贴、关心、爱护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想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其次,要多与学生谈心、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部分学生具有自卑封闭性格和逆反心理等,应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朋友,当学生把自己当成知心伙伴时,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才能消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正确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最后,要多观察、多发现学生的特点,诸如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喜欢表扬和自我表现是小学生的显著特点,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抓住学生的思想倾向。
2.用爱鞭策学生
真心爱护教育对象,教师就必然要严格要求他们。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批评应是善意的,特别是对屡犯错误的同学,应进行恰当的批评,同时要发挥爱的鞭策力量。
三、采取团体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的教育
孤儿小学生会把学校当成他们的“家”,放学就回“家”。所以,作为孤儿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处处把自己看做家庭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鼓励孤儿积极努力为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形成学生爱集体、互助友爱等优秀品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实上,古今中外许多成就事业的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德都是从小培养的。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论文题目:论情感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加强情感教育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体育教学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很有益的。
关键词: 体育教学;情感运用;创设情境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正自身就是正学生。教师要不段提高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少批评多表扬,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在春风化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课不是单纯的素质训练课,我们要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情感目标,即要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的认知系统,又要重视情感系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鼓励中增强信心,产生前进的动力。
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只有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作为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作为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的领域。
爱学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小学生的情感分辨率不高,比较抽象的情感道理他们不易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爱要广、细、真诚、直接。教师把自己对学生热爱的感情,准确地、及时地传递给他们,他们就会将老师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不断内化,从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内驱力,极力自己努力学习。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体育课的情感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体育老师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想法和体会,老师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学生也积极发表自己的体会与建议。
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大方、清洁朴素,仪表、动作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举手投足让小学生感到亲切而不失威严。此外,教师在讲解时,除了动作要领外,还可介绍所学动作对健身、健美的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等)的作用以及动作的审美价值。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和节奏。实践证明,体育教学的氛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轻松愉快的氛围则是创造最佳体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恰当的运用幽默艺术能使体育教学氛围更活泼、轻松、和谐。
同时,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游戏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教师可挖掘教材和游戏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一情感的结合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锻炼的决心。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师生关系的融洽、课堂气氛的和谐息息相关。我们知道,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要利用引起学生兴趣的游戏和充分的活动空间,积极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集中精神,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教学内容。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做游戏,学会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到在玩中学,在玩中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在和谐的教学中锻炼,真正把体育课上活,让学生喜欢体育课。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教学。创设情景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认真组织教学,对突发事件要处理好,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应从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同时,考虑到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的实际,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也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 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部分,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德育资源,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做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德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园;家庭德育;社区德育;可持续发展
当前,幼儿德育教育相对独立,封闭的、模式化的德育教育与开放的社会教育不相适应,幼儿经常受来自家庭和社区的负面影响。从家庭德育教育来看,德育教育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家长的价值取向和家教观念不同,德育行为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家庭和幼儿园缺乏双向交流和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不能达成一致。从社区德育教育来看,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真正涉及社会文化与教育方面的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甚少。另外,社会错综复杂,它的影响有时会使幼儿园教育无能为力。这种各自为阵的德育现状,不利于幼儿德育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寻求一种能扩展教育时空,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合作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以幼儿园为导向,连接德育纽带,是幼儿德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的主体。因此,幼儿园不仅要健全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还应在家庭、社区教育中起关联作用。
(一)健全幼儿园德育教育网络
幼儿园内部要建立由园长为组长,副园长、各年级教学主任、各班班长和后勤代表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德育工作网络,园长负责德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副园长负责工作落实,各年级教学主任负责指导班级开展德育工作,各班班长负责具体实施,后勤代表负责与社区进行联系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大家分头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管理水平,使幼儿园德育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幼儿园在家庭、社区德育工作中的关联作用
幼儿园要加强和家庭、社区的联系,发挥家长委员会、居委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组织的职能作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使幼儿园、社区教育形成合力。同时,还应加强家园联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可采取家园互动网络、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班级QQ论坛等方式,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三)发挥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体作用
积极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系列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如以环保为主题的待物之德教育、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为人之德教育、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教育、以爱国为主题的为民之德教育、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教育等。对大班幼儿侧重于热爱祖国的情感、责任心、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中班幼儿侧重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礼仪教育的培养;对小班幼儿则侧重于文明礼貌、生活习惯的培养。
二、以家庭为支点,架构德育桥梁,是幼儿德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幼儿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家庭中开展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幼儿园应从以下方面引导家长进行家庭德育教育。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良好的教育环境熏陶出来的。各班通过家园之窗引导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做幼儿的好榜样。还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让家长互相交流和学习,努力提高家长的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刻用自身的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教育幼儿。及时纠正幼儿在道德修养方面出现的偏差,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和价值观。
(二)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幼儿园应把家庭教育作为德育的支点,引导家庭进行德育教育。可每月致家长一封信,传递幼儿园的教改信息,让幼儿园教学与家庭教育互动起来;还可设立“家长开放日”“家长留言信箱”,实现家园德育的双向沟通;改革家长会内容,定期召开教育学术讲座、家庭德育心得交流会、家园学习生活反馈等各种类型的家长会,设立家园联系卡,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促进幼儿在家做好孩子、在园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市民。
三、以社区为平台,开辟德育新天地,是幼儿德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以幼儿园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使德育教育从封闭、独立的状况走向开放、合作的局面,为幼儿德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平台。
(一)幼儿园德育对社区的辐射作用
幼儿园可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组织取得联系,合作开展“一班一居委”结对子活动、“学雷锋”活动、“小小志愿者”活动等,使幼儿在志愿者服务中增加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社区也可把幼儿园德育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使幼儿德育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幼儿德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二)社会资源对幼儿园德育的服务作用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宝贵的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教育,确立与幼儿园德育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实践基地。可通过对社会的深入调查,将社会德育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如,服务类:华联超市、福利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实践类:社区居委会、快递公司、少儿活动中心等;参观类:高新经济开发区、现代蔬菜示范基地等南宁市会展中心、科技馆、英雄先烈纪念碑等;展示类:梦之岛舞台、社区活动中心、军民共建单位等。幼儿园利用这些社会资源,通过组织幼儿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实现对幼儿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汪筱华.幼儿园德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新华社,2004-03-22.
幼儿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 如何做好幼儿德育工作
摘 要: 教育的宗旨在“做人”已经成为幼儿教师的共识,教孩子“做人”就要对幼儿展开品德教育。文章总结了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有效途径。
关键词: 幼儿;德育;有效性
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在幼儿期,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大,比较容易接受思想教育的影响。在幼儿期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德育教育,可以尽快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观念。重视、把握这个关键期,就能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幼教工作者应重视幼儿德育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能否乐观的对待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受教育状况。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力,而忽略道德情感的培养。这种缺失造成很多孩子性格上的缺点。既然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期。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幼教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德育需要环境的支持
环境是无言的教师,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重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强调美感。但是“美”的内涵更体现在环境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去创设、调整环境,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提高。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的环境。例如,在“祖国妈妈生日”的主题活动中,用雪花片围成了一幅中国地图,在对应的地方贴上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在欣赏祖国各地名胜风景照片中领略祖国美丽的山河,知道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的国家。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丰富幼儿对祖国的认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好地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表达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贺和欢快的情绪。孩子相互推选,轮流当值日生,给植物浇水、排桌椅、分发碗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获得成就感。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三、德育需要教学活动的支持
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对幼儿的思想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高。例如,在语言活动《蒲公英旅行记》中,孩子们了解了祖国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最长的城墙和最宽的广场,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激发了爱国热情。又如,在社会活动《重阳节中》中,孩子们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知道要尊敬老人,愿意为老人献爱心,并且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来表达对老人的祝福之情。在美术活动中,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的绘画习惯。
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都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尤为明显。孩子天生好动、喜欢游戏,可以说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而体育游戏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例如,玩沙包、跳绳、拍皮球等需要器械的游戏时,可以教育幼儿不争抢游戏器械,学会谦让,学会分享。而且像皮球、圈圈、绳子这类器械,都可以一物多玩,同伴之间合作可以玩出很多花样。在竞赛性游戏中,更可以激发幼儿的团结合作意识,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对于一些胆子较小的孩子,在玩像走独木桥这类游戏时,个别幼儿会产生害怕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教育与尝试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有时候难免会有孩子不小心摔跤受伤,其他孩子的询问和关心,也是一种关爱的表现。这时,教师适度地表扬会让孩子们把这种好的品质继续保持下去、传递下去。
四、德育需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德育工作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学活动中的教育,随机教育也很重要。随机教育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种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适当、正确地引导。实践证明:只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随机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孩子每天入园开始,甚至是他们踏进幼儿园第一天开始,就教他们简单的礼貌用语,每天有礼貌地向家长、教师、小朋友问早、告别。做错事情勇于认错,多说一个对不起。看到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能主动帮助他人,倘若受到别人的帮助,也记得有礼貌地说谢谢。洗手、喝水,知道要有序排队;安静进餐,不挑食、不浪费,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游戏时遵守规则……这些只是每日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琐碎的也是最基本的.。但也正是这点滴的生活环节,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潜移默化、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五、德育需要爱
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教师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孩子是敏感的,教师粗暴、训斥的教育态度,会使幼儿产生紧张、害怕等消极情绪。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孩子是被动地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相反,以爱支撑,以爱熏陶,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循循善诱,让孩子们在愉快、正面的情绪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这样让孩子主动接受,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
六、德育需要家园合作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园合作,同步进行德育教育。但是目前很多家长重孩子智力的发展,轻道德品质的培养,甚至是根本没有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幼儿德育的发展。只有取得家长的配合,教师和家长达成共识,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德育效果,巩固德育教育成果。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很多时候即使有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也没有正确的方法。因此,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有必要的。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访等方式不断地交流,通过沟通让教师、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品德发展情况。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统一起来,家园合作共同实现德育教育任务。
总之,做好幼儿德育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是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需要雨露。教师应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并为其保航,护之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积静。加强德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幼儿教育,1986,(Z1)。
[2]张克 棻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J].教育探索,1986,(6)。
幼儿园教师德育论文
幼儿园德育教育是指根据社会要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促进社会化及良好道德品质形式的活动总称。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覆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随着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宽带、云计算、互联网络、多媒体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新形势下,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变革。信息技术的支持,知识的跨领域流通,给幼儿园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幼儿园德育与信息技术的内涵
1.幼儿园德育
幼儿园德育教育是指根据社会要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促进社会化及良好道德品质形式的活动总称。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覆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每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关系中,社会公德是每位儿童必须习得的技能之一。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学龄前儿童,开始初步发展是非观念和行为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也明确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可见幼儿园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2.信息技术
20世纪末,随着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渗透,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全球化日益加深,突破了时空界限,物流、信息流、知识流呈现全球流通的态势;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教育行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始转变,逐步趋向开放知识、多元需求、自主探究、合作型的教育;再者,知识与创新成为时代的关键点,知识将成为了财富与权力的源泉,信息被认为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大信息流的冲击下,如何收集、分析、处理、利用与共享信息,如何利用信息创新与求进成为信息时代的关键。信息技术使得教育具有了崭新的特点,该特点也为幼儿园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
二、信息技术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活力
幼儿的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与形成的,环境的熏陶与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幼儿添置与提供了一个更多维度、更深广度的认知与体验的空间,为德育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新型可拓展的现代化支撑环境
幼儿园教育与环境密不可分,信息技术为幼儿园德育增添了更多可选的支持环境。
(1)音视频环境音频和视频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音视频环境是指以音视频技术为支撑的传播声音、画面或者声画同步传输的系统。幼儿园内的全园广播系统、影音播放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数字视频系统以及班级互动多媒体系统构成了幼儿园校园音视频应用环境。
①全园广播系统全园的广播系统在幼儿园里的利用率非常高,大型的活动宣传、每周的升旗仪式、每天的.公开播音(如小小广播站、正面新闻信息的讲述简析、陶冶性情的音乐播放等),很多幼儿园利用了校园广播建立起正能量的宣传阵地,成为宣传的窗口,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
②影音播放系统VCD或DVD+电视机或投影等构成了幼儿园简单的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几乎应用于所有幼儿园当中。
③闭路电视系统幼儿园的闭路电视系统已经逐步普及,应用于监控视频和广播视频。监控视频主要面向幼儿一日的生活与活动记录,可作为个案的分享与分析;广播视频主要是电视或教育教学的统一筛选与播放。
④数字视频系统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数字视频也开始在幼儿园中逐步推广,数字视频系统中的资料源主要通过自制、购买和网络下载等途径获得,自制通常是拍摄后加工处理的相片和视频,能够提供实时的记录或幼儿园外的有用记录。
⑤班级互动多媒体系统大部分幼儿园基本每个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麦克风、便携性音响、投影幕、实物展台、幼儿电脑、IBM等幼儿软件,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还配备了互动式的电视机、交互智能平板等等。完善的多媒体系统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的需要,并为师友互动、人机互动、自主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2)校园网络信息环境网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平台得以应用与推广。幼儿园内常用的网络信息系统主要包含物理网络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因特网等)、网络资源(如可为教学提供支持的资料或音乐视频等、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学具等、可供幼儿学习的软件素材等)和互动网络(如家园沟通使用的校讯通、电子邮箱、QQ、微信等)。
2.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课程的创新
(1)园本德育课程资源的拓展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设计、实施、评价等)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德育课程资源是“可能进入德育课程活动,形成德育课程实施必要条件,并保证德育课程教学系统进行的一切素材和条件”。传统的德育课程资源存在单一、封闭等弊端,而信息技术的精准、高效以及其独特的信息的海量性、动态性、共享性与可变换性等特性,恰恰能弥补传统德育课程资源的空缺。可利用的文本、音像、社区资源、人力资源等在数字技术下一览无遗,从园内资源的分享开发到园外家长、社区、世界各地区实时资源的利用都能“一点到位”。
①鲜活资源的引入传统的幼儿园德育资源一般为文本、图片以及教师讲述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资源将以更丰富的形式、更贴近生活形态、更具感染力的动态呈现。如,小班活动《一起玩,更开心》中,针对小班孩子日常抢夺玩具、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为切入点,以愿意和小朋友游戏、友好提出加入同伴游戏的要求,与同伴友好相处为目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日常拍摄到的照片、录像镜头筛选展示,让孩子们通过数字视频系统重温当时真实情景,即刻吸引了幼儿的专注力,引发讨论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帮助他们学习换位看待与思考问题。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平实枯燥的围坐讨论,更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水平与思维、表达等能力水平,降低了讨论活动中“无话可说”的几率。
②班、园、家、社资源的共育共享《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合力教育是教育发展中一种必然的趋势,家园合作更是幼儿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德育教育更需要家园共育的熏陶与教导。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快捷地获得与传递一切文明成果,为人与人之间搭建起密切交往与对话的桥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幼儿园各班级、全园、家庭与社区资源将得以高效流通、共享,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更广泛、更有效的“四位一体”的课程参考与可用资源。如,《国庆节亲子活动》中,幼儿园通过幼儿园网站向家长发出活动设计、游戏组织、可支援的教育软件和硬件等的调查和邀请,通过网站留言板、班级博客、QQ群、微信群等回收反馈的意见。邀请家长委员、老师代表共同根据收集到的意见与可用支持,召开会议制定计划与方案。“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征集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们的意见,通过他们的参与挖掘了身边其他可用的丰富资源,而通过互联网络的多种沟通方式,图文并茂地及时掌握幼儿园本次活动的需要与欠缺的物品等,在短时间内集众人之力,解决幼儿园经费、物品、人员不足等问题。如:有的家长承接了民族展示与服装租借,有的家长联系了提供活动户外音响设备的广告公司,有的参与收集游戏中使用的废旧物品,有的家长承担了活动当天的摄影摄像工作……活动后,通过幼儿园网站的快讯回顾、班级网站相册的展示等,幼儿、家长、教师与社会各界都感受到了这一国庆主题活动的有趣与深刻的教育意义。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程的可用资源不再只限于教学参考书中,而可随时随地寻找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资源;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程的可用资源不再只限于此时此刻此地,还可随时回放、直播在社会、周边、自身发生的当地或异地的事件,更贴近生活,更能引发共鸣。幼儿在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的过程中,得以认知、模仿、同化与强化。
(2)园本德育课程的活化幼儿园德育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撑下,其规划、设计与实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借助幼儿园数字化环境,如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技术能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营造浓郁氛围、展示活动进程、凸显活动的效果,构筑无空间、无时间、无地域限制的幼儿园德育大广场,促进幼儿社会化及良好道德品质的逐步养成。
儿童在生活中观察、体验与成长。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才能达成幼儿园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信息技术的支持,多彩的图文声画,能提供给孩子更形象生动、更贴近生活的体验,符合幼儿认知的年龄特点。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唤醒幼儿的记忆与共鸣。如,针对放学后,幼儿经常在园玩耍,玩具没有收拾,皮球、单车等乱停乱放现象,利用全园广播系统与内线电话系统,开展了一场《放学后该如何管理幼儿园软玩具和设施》的师生论坛。广播直播室中邀请了不同年级的老师、不同班级与年龄段的幼儿以及后勤管理部门的教职员工参与,讲述放学后的玩具设施被乱摆乱放、孩子们只玩不收拾的现象,展开如何科学管理放学后幼儿园玩具和设施的讨论。各班老师组织孩子收听,并展开讨论,通过“热线”(内线电话)向直播室中传达意见与建议,并通过广播系统全园开播。
一场热火朝天、打破班际的讨论就开始了,利用广播、班级多媒体系统以及内线电话系统,全园老师、幼儿、各部门的教职员工都收听并融入讨论活动中,实现了全员性的、深刻的、鲜活的德育教育活动。孩子们与老师们在活动中共同收获感受规则、遵守规则、爱护身边的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的德育教育。活动报道于幼儿园网站的快讯栏目向家长分享,同时让孩子回家与爸爸妈妈一同学习,利用幼儿园留言板、QQ群等反馈讨论后孩子的改变与幼儿园玩具和设施的变化,共同达成遵守与互相监督的共识。
此举跨越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全员参与的社会公德、环境意识的德育教育活动是在传统教学模式是下无法轻易实现的。以幼儿园德育为目标,适度选择合理的信息技术支持环境,恰当切入有效的现代化技术的支持,拓展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涵,打造便捷快速的教育教学信息流通渠道,达成积极参与、互动探究、多维合力的认知效果。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德育的结合,给幼儿园德育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适时运用好信息技术将为幼儿园德育提供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