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生物分子的生命演义论文

2023-02-14 00: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生物分子的生命演义论文

是诸葛亮和吕布的猛男吕布传吕布字奉先,三国第一猛将,又号飞将,据传乃是匈奴于汉人的混血儿,生得人高马大威风凛凛,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帅哥,享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美誉。他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回登场,第九回陨落,是《三国演义》前期中名至实归的BOSS级人物。今天,在下就和朋友们聊一聊这位神鬼皆惧的三国第一猛男。吕布第一次在演义中亮相的时候就很是高调。东汉末年董卓专政,对上视君主如玩物,对下视群臣百姓如草芥,甚至在酒桌上向群臣公开批斗皇帝,欲试探群臣对自己废帝立新的看法。并州刺史丁原不满董卓的专横,带其义子吕布兵讨董卓。两军对战,吕布以一人的武勇势震董卓全军,让董卓输得很是没有面子。兵败后的董卓回去后狠狠地做了一番反思,听从了帐下谋士李肃的建议,让李肃带着各种金银珍玩和名马赤兔说降吕布。吕布见利忘了义,甚至将其义父丁原的脑袋砍了下来,作为礼物回赠董卓。更无耻的是,刚刚杀了自己义父的吕布在与董卓相见后,竟然下跪在董卓面前,认董卓做了自己的第三人老爸(除去吕布的亲父和刚刚被他杀死的丁原,董卓正好是吕布的第三个父亲)。这就是吕布在演义中刚刚登场时的剧情。在下第一次读三国的时候,曾经满心欢喜,以为吕布能以一个超级大英雄的身份,去消灭董卓。但吕布却比董卓还要无耻,前后的巨大反差让人很是不舒服。三国是一个乱世,生命在许多人的眼中只是一个名词,却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能够将自己亲人的生命视若无物的人,也只有吕布这种稀有人渣了。但这个时候的吕布还只是在董卓身边为虎作伥,多以董卓保镖的身份负责保安工作。想杀董卓的人不少,因此死在吕布手下的人也不少,吕布的武勇没能与伸张正义挂钩,却从侧面反映出了董吕二人的凶残。狗仗人势,人仗狗威,董卓愈发专横残杀了不少朝廷中的保皇派。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正义的化身登场谋刺董卓,结果却没能成功。逃亡的曹操在陈留起兵,发檄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联盟军一路高奏凯歌,直逼虎牢关下。董卓只好派吕布领军,镇守虎牢关。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PK大赛就此上演。吕布武勇无敌,出战后连败各路诸侯帐下骁将,却惹恼了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张飞。大家对张飞的性格应该多少了解一些,此人性烈如火,当时又因为大哥刘备的名气不够而在各路诸侯中倍受冤枉气,而吕布却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尽抢风头。不爽,那就干吧!高手之间总会有某种默契,不是惺惺相惜,就是你死我活。张飞与吕布单挑了一百多个回合,演义中却没有对二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我们不妨猜想一下:一向自认天下无敌的吕布遇到了一个有能力战胜自己的人,心中肯定会震惊,出手多少会有一些不顺;一向虎气朝天的张飞找到了一个令自己不爽的发泄对象,肯定会不余遗力大打出手,并伴随着心中的一阵怒骂。但吕布就是吕布,无敌的方天画戟,无敌的武功,无敌的人,张飞的武力还是被压了下去。演义中并没有这么写。但是我们知道,高手过招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有外人插手。除非有一个关心张飞,又敢于和吕布单挑的人看出张飞处于下风,才会有为了胜利而不惜以二敌一的场景。这个人就是关羽,他在张飞战吕布不下的时候前来助阵,以二人之力又和吕布战了三十多个回合。吕布在这个时候可谓是强弩之末了,胜负之分已经没有了悬念。关张的大哥刘备没有放弃这个大出风头的机会,也适时地登场,正好凑了一个三英战吕布.吕布败退,联盟军士气大涨,一举拿下了虎牢关。董卓只好放弃帝都洛阳,带着皇帝兵退长安。董卓在临走时还不忘在洛阳放了一把火,将洛阳的民间财富也搜刮一空。其实,联盟军是因利而聚,当然也要因利而散。董卓迁都后,联盟军也因为各自利益的需求而解散,但董卓却低估了身边潜在的威胁。有吕布做自己的保镖,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天天快活,但是面对着某种利益的驱使,保镖就可以在瞬间变身成为刺客。东汉末年董卓专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司徒王允为了杀死董卓重振朝纲,利用貂蝉的美色挑拨离间董卓与其心腹大将吕布之间的亲密关心,最后成功诱使吕布杀死了董卓。在这场情杀大戏中,有江山,有美人,但就是没有英雄。如果要硬挤一位英雄出来,那位美人貂蝉倒是有一点英雄的样子。谈吕布,不如谈貂蝉,因为大家在了解貂蝉的时候,可以更好的观察吕布这个人。在下的情商比较低,也无法对掺杂着爱情的政治阴谋做出明确的定义。所以只好先跑一下提,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对貂蝉的描述来看查一下吕布的为人。貂蝉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在下甚至认为她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最聪明的女性。她会放弃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在吕布和董卓二人之间周旋,为的是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但她不是王允手中的提线木偶,她在入住董卓府后,是用自己的智慧挑拨离间二人。王允不可能在貂蝉入董卓府中前告诉应该怎么做的,因为男女之间的情事不是政治,王允没有那种智慧算出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在下敢说貂蝉就算不是演义中最聪明的女性,至少也是最懂男人心的女性。可惜在乱世三国中,女性的地位是可怜的,聪明的女性更是可怜,因为她们常被自以为聪明的男性当成是利用工具。就像王允一样,虽然铲除了董卓这个祸首,却被董卓势力的残将李催郭巳所杀,吕布也带着貂蝉兵败逃亡了。吕布逃亡后先是和曹操大战,失败后到徐州投靠了刘备,并将刘备驱逐出境,自己占领了徐州。贪心不足的吕布到了徐州后又纳了一个小妾,貂蝉会怎么想?她应该是不在乎的,自己现在除了活下去还有什么希望呢,汉室没有保住,唯一的亲人王允也死了,自己所能依靠的也只有喜欢自己却不爱自己的吕布了。生逢乱世,有人可以为了霸业而战,有人可以为了仕途奋斗,但是没有人是在为了爱情战斗。或许貂蝉曾经因为吕布为了自己的付出感动,看着吕布的背影悄悄地说一声谢谢。或许吕布曾经为了貂蝉去战斗,甚至是为了貂蝉去争夺天下,但也只是一时。乱世中只有滥情没有爱情,当戏子在台上独自哭泣时,台下的观众或许会叹息,但他们无法改变剧本。吕布最后在曹操和刘备的合击下兵败,被曹操绞死在白门楼,貂蝉的下场却无法在演义中找到。或许罗贯中本人也只是当貂蝉是一个跑龙套,毕竟是军事历史小说,不是爱情剧,只是利用一下这个角色而已。其实,江山好比是“利”,美人好比是“情”。生逢乱世,要想得利,必须要同时间的天时地利人和。要想得情,却必须同时放弃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吕布得过“利”吗?得到过。吕布带着貂蝉逃出长安后,利用曹操兵出徐州的机会,偷袭曹操后方的大本营濮阳得手,谓之天时;有了地盘,吕布就可以向其他诸侯一样有了称雄一方的资本,谓之地利;吕布虽有“三姓家奴”的骂名,但他确实有资格为自己的武勇而自傲,也确实帮助汉室诛杀了老贼董卓,因此还是多少有一些人缘,谓之人和。但是吕布的天时地利人和并不完善,所以他就像一个暴发户一样称雄一时,最后却不得不亡。吕布得过“情”吗?也得到过。吕布为了貂蝉,放弃了继续在董卓身边发展的机会,谓之天时;吕布最后是因为貂蝉和他的三号老婆却他固守城池以保护一家老小,因此才没有采用谋士陈宫的计策,丢失了唯一的根据地下呸城,谓之地利;同样是因为貂蝉的缘故,吕布在手下的心中树立了一个‘贪图女色而不关心士卒死活’的形象,谓之人和。但是,吕布的“利”与“情”只是一时。原因很简单,因为吕布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寻找机会,而不是乘火打劫;真正的英雄,会通过自己的气度和领导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不是通过武力和莫须有的行动证明自己;真正的英雄,会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天时和地利留住并扩大自己的地利,而不是随机取巧。还是那句话,生逢乱世,有人可以为了霸业而战,有人可以为了仕途奋斗,但是没有人是在为了爱情战斗。所以,乱世英雄的情不是对自己的情侣,而是天下苍生!所以吕布有着秦始皇的野蛮,西楚霸王的武力,却也和他们一样没有对百姓的怜悯之心。他们都不是英雄,自私的人不可能成为英雄,等待着他们的只有失败。吕布是三国第一猛男,但不是三国第一人。气质,风度和智慧,这些就是肌肉男与富有心计的绅士之间的区别。我们感慨吕布,叹息吕布,甚至崇拜吕布,但是千万不要学习吕布。自私的人或许有人们值得同情的地方,但是不要忘了他为什么会自私。是乱世的背景?是利益的贪婪?还是人性本就自私?呵呵,一切都只是因为人的追求有所不同,信念有所不同。所以,关键还是一个人自己的本质,一个人自己的态度决定了他是否处于一个乱世,他是否配做英雄。历史如此,生活如此,人生如此……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中国近代文学现实主义特点 论文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发展概况 文学史上产生过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但“主要的‘潮流’或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①。当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文艺史上的流派,同作为作家对待现实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学的创作方法,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时代和作家世界观的不同,又表现为不尽相同的形态和性质。文学一开始就有以描写现实为主和以表现理想为主的两种倾向,这在古代原始歌谣和神话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以后随着时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在文学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至于二者的名称。则是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才先后出现于欧洲,②在“五四”前后开始传入我国。

在欧洲,古代希腊文学,特别是希腊的悲剧、喜剧和史诗,就已为这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奠定了基础。恩格斯所推崇的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便富于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而荷马的史诗,就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和对英雄业绩的歌颂。这时神话的时代还没有完全过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经过中世纪而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就更趋完善,出现了像《神曲》、《十日谈》、《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那样一些名著。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反映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要求,作�恢中滦说慕�浇准兜奈难В�词故窍质抵饕宓淖髌罚�捕几挥诶硐牒腿惹椋��幸恢置骼是逍潞屠止鄣纳�省6�裆�勘妊呛腿�蛱崴沟任按笞骷遥��浅32煌�潭鹊匕严质抵饕搴屠寺�饕褰岷显谝黄鸬摹?/P>

到了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先后形成为遍及全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浪漫主义运动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它否定一切旧的制度和旧的传统,要求个性解放和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它是对反映君主专制制度要求的古典主义的一种否定。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一切清规戒律,带来了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的解放与革新。拜伦、雪莱、歌德、席勒、雨果等,就是这种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创作潮流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继浪漫主义运动之后掀起的,那时资本主义开始走向没落,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日趋尖锐并明显暴露,人们对它也日益产生怀疑和不满。当时,从资产阶级或旧的封建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些有着民主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武器来暴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和种种罪恶,并且反对当时那种美化和粉饰资本主义的反动的浪漫主义,一时形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学思潮。这种现实主义,因以暴露和批判资本主义为其主要特色,所以一般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有相当的进步性,在艺术上也达到了高度的水平,产生了像巴尔扎克、狄更斯、列甫·托尔斯泰这样一些伟大的作家和他们的许多优秀作品。

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是古已有之,源远而流长的。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其中《国风》里有许多是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同时,也产生了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他那光同日月的诗篇《离骚》。千古传诵的《国风》和《离骚》,可说是我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开端。以后经过两汉和魏晋六朝,这两种创作方法就日益丰富和发展,并且经常联系在一起。建安时代的曹氏父子,魏晋六朝的诗人左思、陶渊明、鲍照等,都写过许多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杰出诗篇。发展到唐代,就出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空前繁荣的局面,李白和杜甫,集前代诗歌创作经验之大成,分别地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以后在小说、戏剧等领域中,从唐代的传奇,宋元的话本,元代的杂剧,以至明清的小说和传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元代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等,明代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等,以及明清小说《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已经高度成熟。上述这些作品,无论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或是两者结合的,它们在概括时代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上,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在对人们的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具体描绘上,以至在细节的真实和情节的典型化上,都分别地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经验。

我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主要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具有自己民族的特点。思想倾向上具有批判封建制度、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剥削,揭露封建统治集团的荒淫无耻和穷兵黩武,反映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奴役,争取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等特色。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一时期的文学,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等作品,就有了反对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揭露和批判他们的罪行和丑恶面目的新的特点,“五四”以后,在无产阶级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动和影响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就具有了彻底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新的性质。

根据以上的简略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文学创作上反映现实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法,不论我国或外国,都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并存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潮流或倾向,尽管在十八世纪以前,文学领域中还没有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名词。十八世纪末,当近代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刚刚兴起,而巴尔扎克、狄更斯等现实主义作家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德国的席勒在一七九四至一七九六年之间,写了有名的美学著作《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到当时的文学创作方法上的两大倾向。他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来说明这两种不同倾向的特点。他认为:素朴的诗的特点是“尽可能完美地模仿现实”;感伤的诗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或是“表现或显示理想”。前者打动人的“是自然,是感性的真实,是活生生的现实”,而后者打动人的则是“观念”,是“诗人沉思事物在他身上所产生的印象”,所以,席勒从他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得出如下的结论:素朴的诗的表现方式是“模仿现实”,他们“以现实性胜过感伤诗人”;感伤的诗的表现方式是“表现理想”,他们能够比素朴诗人提供“更崇高的对象”①。席勒所说的“素朴的诗”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文学,而“感伤的诗”就是浪漫主义的文学。只是席勒的时代,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还没有兴起,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给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因而从发展文艺的需要出发,总结了从古代诗人到他自己所处时代的创作实践经验。

到了别林斯基从事文学评论活动的时候,近代现实主义文学已经达到了全盛期,不仅西欧已有了歌德、巴尔扎克、狄更斯等大作家的成就,即在俄国,也已有了从普希金到果戈理的丰富的经验,这就给别林斯基以更全面地总结文学经验提供了有利条件。他明确提出:“诗歌可以说是分成两个部门——理想的和现实的。”他认为古代的“理想的”诗歌的特点是“从生活中仅仅汲取崇高的高贵的东西,把一切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东西统统抛开”;而当代的“理想的”诗的特点,则是在诗人面前“展开着整个现实的和设想的世界,整个想象的丰饶王国”。“他所矢忠不渝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法则”是他“自己创造”的。他认为,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到司各脱的“现实的”诗的特点,则是“真实,最高的真实”,“他的人物,是真正的人,像他们实际的那样,应该的那样”,“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的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①。

毫无疑问,别林斯基所说的“理想的诗”就是浪漫主义的文学;而他所说的“现实的诗”就是现实主义的文学。

无论是席勒或别林斯基,他们都只从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文学创作的实际经验,指出历来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存在两种基本倾向,但是,他们都不把这两种倾向看作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不能并存的。尽管,就个人的偏爱来说,席勒倚重浪漫主义,别林斯基倚重现实主义,但是,他们又承认这两种倾向的创作都可以得到重大的成就,并不厚此薄彼。别林斯基说得很明白,“应该对哪一种更看重些,这是很难决定的。也许,彼此都不分轩轾,当它满足着创作条件的时候……”①。

到了高尔基时,世界文学己累积了更丰富的经验。除了十八世纪以前的经验之外,他不仅可以回顾整个十九世纪欧洲和俄国的文学经验,而且,他自己就经过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并且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的历史条件之下,又累积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新经验,因此,他对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就看得更加清楚了。他认为从文学创作的原始阶段——神话、传说的阶段开始,就存在这两种不同的倾向。他说:“从客观现实的总体中抽出它的基本意义并用形象体现出来,——这样我们就有了现实主义。但是,如果在从客观现实中所抽出的意义上面再加上——依据假想的逻辑加以推测——所愿望的、可能的东西,并以此使形象更为丰满,——那末我们就有了浪漫主义”。②

高尔基的最大特点是对过去时代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都肯定了它们各自的光辉成就,同时又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并在这基础上,要求新时代的作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地汲取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积极因素;创造新时代、新阶级的文学。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现实主义的作品据以反映生活、构成形象的原则的共同特点,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现实主义的作品都偏重于描绘客观的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描写那些在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生活的规律可能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代之以作家自己的愿望。现实主义作家当然也有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在反映生活时也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爱憎感情,但是,他们的社会理想、爱憎感情以及作品的政治倾向,是通过对生活的真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描绘,通过生活和形象本身的规律自然地流露出来的,他们并不因此而改变生活的真实面貌。这种描写生活的具体性和客观性,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特色之一。高尔基说:“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如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①契诃夫也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应该“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②”。列甫·托尔斯泰说他的创作“除了意图塑造性格及其活动以外,除了表现性格的冲突这一意图而外,我还有一个意图就是要表现历史”③。

鲁迅的《祝福》描绘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写她原来是多么善良和能干,逃到鲁家帮佣以后,如何勤奋地干活,希望用劳动来换取生活的权利,又如何被婆婆卖到山区,如何再一次失去丈夫和儿子。为了摆脱鬼神的‘惩罚”,她用自己的血汗钱去庙里捐门槛作替身,让“千人踏、万人跨”,但仍遭歧视和打击,终于在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后,于除夕的爆竹声中倒毙在雪地里。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读者眼前就展现出一幅幅现实生活的逼真的图画,犹如亲身经历了那种黑暗的时代,了解到那时的劳动妇女血泪的生活历史。契诃夫的《万卡》,也有同样的特色。可怜的万卡在给爷爷的信中所叙述的生活情景和他的天真的希望,是用最朴素的笔调描写出来的,故事是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到处都会发生的最平常的事。读了这篇小说,人们都会感到:这一切全都是真实的,那时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农奴的儿子,在那时是不会有更好的命运的。

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小说时,曾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①。巴尔扎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也正是因为他生动地表现了生活的“直率的真实”。由于对这种“直率的真实”的追求,使得现实主义作家努力于对生活作客观的观察与解剖,并特别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现实主义作家表现生活的具体性和客观性,决不等于对生活现象作简单的、机械的抄袭和记录。它所要求的不是对生活表象的“摹写”,而是高度的艺术真实。前面已经谈过,对生活现象不加选择地作机械摹写,即使做到毫发不差,也并不见得就是真实的,反而常常会模糊、掩盖以至歪曲了生活的本质。所以,现实主义的上述特点,总是和另一个根本特点结合在一起,那就是:对生活进行广泛的概括,塑造出典型形象,对叙事作品来说,就是要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现实主义选取生活中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现象,予以集中、概括和加工,以揭示生活的本质。祥林嫂和万卡的遭遇,在旧中国和旧俄罗斯,都是有普遍意义的。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代表着在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重压下千百万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共同命运,也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作者并没有抄袭生活,而是进行了高度的集中、概括,使读者觉得像是写某个特定的人,“又像是写一切人”①。所以鲁迅认为作家应该“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②。高尔基也说现实主义是“从纷乱的生活事件、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性格中,攫取那些最具有一般意义、最常复演的东西,组织那些在事件和性格中最常遇到的特点和事实,并且以之创造成活画景和人物典型。……现实主义作家倾向于综合、归并他的时代一切人们所特有的、具备一般意义的特点,使之成为唯一完美的形象,③。可见,现实主义重视细节的真实,一来是为了加强真实感,而更主要的却还是为了要更好地揭示生活的本质。离开了这一根本的目标,细节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对生活进行概括,当然容许虚构、想象和夸张。但现实主义的虚构和夸张,不同于浪漫主义。它忠实于生括本身的规律,是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叫人觉得合情合理,而不像后者完全可以是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甚至是全属幻想的。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契何夫的《套子里的人》鲁迅的《阿Q正传》都是有高度的艺术夸张的,同时又都是人情入理,最真实不过的。像毕里可夫这样的人,直到现在还可以在一些不敢接触新事物、害怕生活的变革的鼠目寸光的保守主义者身上看到他的影子。

上述两个方面,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最基本的特征。对此,卢那察尔斯基曾有过简要的说明:“现实主义艺术一方面认为它的描写对象是本来面目的生活本身,另一方面认为现实主义艺术家并不是一个奴隶似的摄影师和‘自然主义者”,他可“说是用删除、抹掉一系列不需要的细节的方法,突出现实中的典型特征,对这个现实进行加工。”①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可以概括地说,现实主义是指作家通过典型形象,按照生活实际存在的样式,真实地、具体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

艺术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但却不可以把现实主义和真实性等同起来,因为真实性是一切先进的创作方法(如积极浪漫主义)的共同特征。同时,也不能把现实主义与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等同起来,因为一方面,积极浪漫主义也可能塑造典型人物,而另方面,也并不是任何文学样式都能塑造典型人物的。例如,“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这首诗并不着力刻划人物性格,但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倾诉了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旧中国,诗人愿为祖国、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的强烈感情。它同样是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所以,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只是像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特点,不能把它作为现实主义的定义,否则就会把很多文学样式,如抒情诗,散文等作品排斥在现实主义之外。

现实主义作家如果缺乏远大的目光、积极的理想,在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时,只局限于一些表面的、局部的真实,而看不到真正典型的、本质的东西,就容易把现实主义庸俗化,而庸俗的现实主义,就很容易成为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在表面上似乎跟现实主义相近,实质上却正好是它的反面。自然主义的理论家们标榜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主张用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一切社会现象,因此在反映生活时,就强调对生活现象作“纯客观”的记录,反对进行概括和加工,也反对对生活进行主观评价。自然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环境是一群活着的人所造成的结果,而这一群活着的人绝对地服从物理的和化学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活着的人一如对于没有生命的物体同样是起着作用的”①。因而,对于作家的创作来说,他们认为:“这里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值得称赞的或者值得贬黜的事实。作者不是一位道德家,而是一位解剖学家,他只要说出他在人类的尸体里面发现了甚么就够了。”②可是,实际上“纯客观主义”的作家是不存在的,任何作家都是抱着一定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去反映生活的。倡导自然主义理论的作家左拉,自己也并没有例外。他在创作实践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论去进行创作,而是在许多方面突破了自然主义理论的束缚,从生活出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例如,在小说《萌芽》中,他就表现了对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工人的不满,肯定了工人对资本家的反抗和激愤。这些先进的思想感情,正是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根本前提。

普列汉诺夫就曾精辟地指出:某些现实主义者(例如福楼拜)“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他所描写的社会环境,正如自然科学家对待大自然的态度那样”,然而,“他对当代社会运动的评价却还是非常主观的”③。而那些保守的乃至反动的所谓现实主义者,由于“充满故意地回避当时伟大的解放运动”,就必然“排除了那些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生活的最有意思的标本”,“他们所能考察到的唯一的现象,就是平庸的小市民生活的“污秽的泥沼’中产生的‘渺小的思想’和‘渺小的激情’”,这就必然会导致他们的创作陷入“死胡同”。自然主义的所谓“实验的方法”,根本不可能理解“一个社会的人的行动、意向、趣味和思想习惯,不可能在生理学或病理学中找到充分的说明,因为这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①。这里,不仅说明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相通的一面和不同的一面,而且也说明了自然主义的根源和实质。

那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无动于衷,对生活中的新生的美好的东西漠不关心的作家,表面看来是“客观”的,实质上正代表了一种政治倾向,一种有利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倾向。根据这种倾向进行创作的自然主义作家,恰恰是违背真实的,因为他们只是烦琐地去记录生活的个别现象,不注意生活中真正有典型意义的东西,结果就导致用某些毫无意义的生活细节,掩盖以至歪曲生活的本质。

自然主义用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人,把人看成是只有动物的本能,消极地被环境和遗传决定着一切的动物。在自然主义者的笔下,不管是什么阶级的什么样的人,都是庸俗的、低级的。丑恶的,充满着兽住和疯狂性的。在他们看来,生活中没有任何美好的、积极的东西。这正是资产阶级的没落情绪的反映。所以,自然主义的作品,虽然有时也暴露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但主要的却是经常用低级趣味和颓废情绪腐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生活失去崇高的理想和信心。用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出来的作品,并不能真正反映生活的真实,也不可能有艺术的生命力。

积极的浪漫主义和消极的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反映生活的本质和本质的某些方面,浪漫主义则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生活的理想。高尔基说:成为“神话的基础”的浪漫主义“是极其有益的,因为它有助于唤起人们用革命的态度对待现实,即以实际行动改造世界”①。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