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机械高级工程师论文水平

2023-02-13 22: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机械高级工程师论文水平

一、任高级工程师期间,撰写过下列著作或论文之一:

1、、正式出版过10万字以上的专著。

2、、在国家出版部门确认的重要专业公开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三篇以上。

3、在同行专家认定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本专业论文二篇以上。

4、在同行专家认定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本专业论文三篇以上。

5、撰写由本人承担的科研项目、生产项目或工程设计项目的技术报告(总结)三篇以上,其中至少有一篇在行业内产生较大影响。

二、不同省份要求会略有不同:

1、广东申报高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3篇或在具有C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以及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2篇以上。

2、北京市评职称不需要发表论文,只需完成相应数量的论文,参加论文答辩即可。

3、湖南省申报中级职称不需要论文,申报高级职称只需要发表1篇论文。

扩展资料:

高级职称相关的期刊:

一、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二、国际三大索引:

1、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2、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

3、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称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级工程师

高级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

我国机械工程发展的目标,是让中国机械工程行业走向世界化,能在这个领域占领一定的重要地位。下面是我整理了高级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机械工程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

我国机械工程发展的目标,是让中国机械工程行业走向世界化,能在这个领域占领一定的重要地位。在不断地技术创新、研发新的产品、建设齐全的设备,从现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变成机械工程制造业的强国,正确而的认识现状,准确的预测未来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积极做出解决方案。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创新。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预测和面临这些挑战,及时采取应对战略和策略,大力加强制造科技及其产品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中国就可成为制造强国,中国高端品牌产品将可与美日欧并驾齐驱,中国制造业将立于世界之林。

1机械工程学科的定义和范围

机械工程学科是研究机械系统和产品的性能、设计及制造的理论、 方法 和技术的科学,包括机械学和制造科学两大领域。

制造科学是研究制造过程及其系统的科学。它涵盖产品设计、成形制造( 铸造成形、塑性成形、连接成形、模具制造、表面工程等) 、加工制造( 超精密加工、高效加工、非传统加工、复杂曲面加工、测量及仪器、装备设计及制造、表面功能结构制造、微纳制造、仿生和生物制造) 和制造系统运作管理等科学[3]。

2我国机械工程研究进展综述

机械工程研究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不竭源泉。推动我国制造业自主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和国防先进装备几乎完全立足于自主创新技术。在航空、车辆、家电、微电子、轻工业、石化、工程机械等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自主品牌也越来越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机械工程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机械工程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领域已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2.1 机械动力学领域

非线性动力学、复杂机电系统的故障预示和智能维护是机械动力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陈予恕等在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分叉研究中,提出了约束分叉理论、时变产生系统的安全域侵蚀理论、非线性转子系统的稳定性量化分析方法,提出了转子系统非线性故障诊断的系列方法和技术,解决了国内十几个发电机组的振动疑难问题。

2.2 机械传动学科领域

高速、高效、低能耗、低污染、高智能、微型化是近年来机械传动和控制研究的前沿。超声电机是基于压电效应和超声振动的一种新型微电机,它突破了传统电磁效应电机原理,具有力矩重量比大、结构简单、响应快、噪声低等优点。其研究涉及振动学、摩擦学、材料学、电子学、控制和超精密加工多个学科领域。

2.3先进电子制造领域

21世纪初,钟掘等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极端制造”的理念和优先领域。先进电子制造是本世纪初我国机械工程科学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第一次规模性地将研究触角伸向一个并不熟悉的多学科交叉领域。以丁汉、雒建斌为首的项目组围绕硬盘驱动器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提出了纳米量级划痕深度和长度可控的单颗磨粒磨削方法;建立了硅片自旋转磨削的砂轮临界切深模型和实现延性域磨削的工艺规范;揭示了计算机磁盘和磁头超精密抛光的工艺规律,提出了专用抛光液的制备原理;揭示了高加速度运动系统的宽频多模态复合运动特征,提出了高加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精密驱动平台的设计理论与控制方法;阐明了超声键合界面原子快速扩散机理,发现了键合界面的“粘滑”运动特性,提出了变参数加载工艺。

2.4数字制造领域

数字制造是制造学科与信息学科交叉的产物,是制造技术现代化最重要的体现。现在数字制造已成为信息化制造的代名词,已经广泛深入到机械系统和制造过程中。

2.5机械测量学科领域

大尺寸和微纳尺寸测量、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测量、纳米计量、 无线网络 测量和智能数字化测量是近年来测量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仪器校准和量值传递是保证精度的最重要基础,叶声华等发明了空间大尺寸测量的现场校准方法和装置。利用多种靶标特殊几何结构和自身基准尺寸,以及在测量空间内不同位置的量值传递关系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全新的现场校准方法和装置,能够在大范围空间进行高分辨率测微仪现场校准;提出了小分束

角渥拉斯顿棱镜和直角棱 镜作为反射镜的共光路自适应系统,测量结果稳定性好;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机器人的柔性视觉现场误差测量技术,已经用于飞机和汽车白车身的高精度制造误差测量。

2.6加工制造学科领域

加工制造学科近年来的 发展趋势主要是高效、高精度、低成本、少无污染以及柔性数字智能自动化。郭东明、贾振元、康仁科等提出了硬脆材料复杂曲面天线罩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针对天线罩电性能的特殊要求,建立了天线罩综合电性能误差与几何参数补偿量关系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一次安装、自动定心、真空夹紧、精密测量、数据处理、逐点可控、加工一体化的精密修磨技术、专用数控系统和数字化修磨装备,实现了任意点、环、带区域按要求去除量逐点可控数字化微米级精度修磨,解决了国防工程中的一项重大科技难题。

3 机械工程科学发展总趋势

在机械工程科学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瞩目的创新及进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机械工程科学总体上还处于落后状态。

主要体现在:中国机械工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的贡献不显著;中国学者提出的机械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不多;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机械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不多;国际机械领域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中国学者很少。总体上中国机械工程学术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滞后于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制造界的地位。 未来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将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和推动,一个是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另一个是学科的演变进步。

4机械学发展展望

机构学是机械工程学科中最有代表性的学科之一。机构学研究一方面应注重机构学基础理论研究,以使我国在国际机构学界保持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应注重与制造和控制的学科交叉,在设计理论和关键技术两个方面同时取得突破,以开发出性能优良新机构和新装备。航空航天器、机器人机构、纺织机械、工程机械、微纳机构、仿生机构等工程中存在大量机构问题,机构学大有用武之地。

5 结束语

从现状分析到展望未来,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发展目标。在机械工程领域我国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可是要达到国际化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不断自主创新、坚持不懈的努力,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发展战略 计划。在继续保持现有技术的基础上, 总结 经验 作出合理的判断,开发新技术工程,做到健全的机械工程制造体系。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级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

评机械工程师用的论文要求多少字

1、评中级论文正文字数在 3000 字左右,高级论文正文字数在 5000 字左右,摘要字数在 400 至 500 字之间;
2、论文中引用的文字、数据应采取加注的方式,并在参考文献表中注明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
3、论文中引用的表格应在表格下面注释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
4、申报论文须用A4规格的纸打印5份(可双面打印),并按照编写格式中的项目顺序装订。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两篇(2)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篇二
  浅析机械加工精度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现阶段机械加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并根据其机械加工的特点,分析3机械和2误差操作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完善其机械加工精神。

  关键词:机械;加工;精度

  1 概述

  1.1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

  作业准确程度说的是部件被作业后真实的长宽高等数据和计算中给出的具体数值之间是否相互合理。这两者之间的具体差距被叫做加工误差。文章主要从这两方面加以分析探讨,从而了解机械加工的作业方法及其原理。

  1.2 原始误差

  因为加工的各种模具与部件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统称工艺系统。这些因素都是非确定因素,主要包括几何误差和动误差两种。

  1.3 探究作业准确度的手法

  逐个元素剖析与整体剖析。

  2 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

  2.1 加工原理误差

  作业原理不准确性说的是运用了相似的作业行动或者是差不多的作业刀具实施作业而导致的不准确性。

  2.2 机床的几何误差

  机床制造不准确、组装不准确和在实际运用中有损坏,都和作业的准确程度密不可分。这中间说的是主轴实施作业、导轨直线作业与传动链作业的不严密。

  2.2.1 主轴回转误差。它指主轴每一个时间段的作业弧度、力度都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它具体被分为以下几种:端面圆跳动、径向圆跳动、角度摆动。使得主轴作业存在不精确的具体元素主要在于主轴的不精确、轴承的不精确、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还有就是和轴承相互作业的部件不精确和作业过程中因各种元素导致的变形。主轴作业准确度勘测方法:千分表勘测法与传感器勘测法、增强主轴作业精度的方法有:增强主轴零件的制造,减小部件空隙,运用稳固尖顶支撑。

  2.2.2 导轨误差。械器导轨在现实运用中是一个缺一不可的部位,它的制造与组装的准确度都与械器的作业精度有关。它的不准确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会让作业在水平、垂直、作业行进的方向都存在着误差。

  2.2.3 传动链。传动链作业的不精确说的是里面关联传动链两头作业的部件相互作业时所产生的误差。普通是把传动链首尾转角的不严密来做考量。降低传动链作业不精确性的手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小传动链;减小传动链组装的角度;增强传动链首尾相互连接的制造准确度;在传动链中依照具体的比例增加的基础考量每个传动组件的比例;使用校正装置。

  2.3 刀具误差

  不管哪一种刀具在作业的时候,难以避免的会出现破损,这就会致使作业成果的大小与形态发生细微变化。准确抉择刀具原料,有效地确定刀具具体参数与作业量,确切的保护与维护刀具,适时的运用冷冻液等,都可以在最可能的程度上降低刀具实际上的破损。如果觉得需要还应运用填补方法对刀具磨损的部位实施填补。

  2.4 装夹和夹具误差

  部件组装在夹具上实施械器作业的时候,这个作业程序中导致作业准确程度受损的元素具体有:定位不准确、夹紧程度不准确、对刀不准确、夹具在械器上组装和作业程序中的不准确。

  3 工艺体系的作业不准确

  3.1 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

  3.1.1基础理念。器械作业工艺体系在切削力、传动力、惯性力、动力、夹紧力这些外力之下,必定会产生一定变化,从而使其削刃和工件间的位置产生了变化。

  3.1.2 工件刚度。工艺体系中要是工件硬度跟机床、刀具、夹具来说比例很低的话,在外力的压力下,部件因为硬度不够而导致的变化对作业准确性作用非常大,这中间的具体变化能够根据相关的物理公式来计算。

  3.1.3 刀具硬度。作业小孔径或深孔,刀杆硬度不好,刀杆承受外力形变导致作业准确度不好。这个具体的形变也可以根据相关的物理公式计算。

  3.1.4 机床硬度。机床部件计算并没有合理的计算方式。现在还是依赖试验来断定。机床零件形变和承压不成线,加载弧度与卸载弧度不一样。这两个弧度之间的面积便是加载与卸载作业中消耗的力,它具体损耗在摩擦力的作用与接触作用之下。实施多次卸载作业,这两个角度最后很可能合在一起,这种形变在这个过程中消失。跟机床零件硬度息息相关的元素:连接的面触碰形变的作用,硬度不强的部件,部件间的空隙与磨差力的作用。

  3.1.5 工艺系统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由于工艺系统刚度变化引起的误差。由于切削力变化引起的误差。由于夹紧变形引起的误差。其它作用力的影响

  3.1.6 减少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措施。提高接触刚度,提高工件刚度,提高机床部件的刚度,合理装夹工件以减少夹紧变形。

  3.2 工艺系统的受热变形

  3.2.1 基本概念。引起工艺系统受热变形的有系统内部热源(切削热和摩擦热) 和外部热源。切削热是由切削过程中切削层金属的弹性、塑性变形及刀具与工件、切削间的摩擦所产生的,它由工件、刀具、夹具、机床、切屑、切削热及周围介质传出。摩擦热主要是机床和液压系统中的运动部分产生的外部热源主要是环境温度辩护和热辐射的影响。

  3.2.2 减少和控制热变形的主要途径。减少热源的发热。用热补偿方法减少热变形。采用合理的机床部件结构减少热变形,采用对称结构,合理选择机床部件的装配基准。加速达到工艺系统的热平衡状态,控制环境温度。

  3.3 工件残余应力引起的误差

  残余应力是指外部载荷去除后。仍残存在工件内部的应力。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毛坯制造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冷校直带来的残余应力,切削加工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减少或消除残余应力的措施:合理设计零件结构,对工件进行热处理和时效处理,合理安排工艺过程。

  3.4 调整误差

  在机械加工的每一工序中,总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地准确,因而产生调整误差。在工艺系统中,工件、刀具在机床上的互相位置精度,是通过调整机床、刀具、夹具或工件等来保证的。当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毛坯等的原始精度都达到工艺要求而又不考虑动态因素时,调整误差的影响,对加工精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5 测量误差

  零件在加工时或加工后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方法、量具精度以及工件和主客观因素都直接影响测量精度。

  4 提高和保证加工精度的途径

  4.1 直接减少误差

  直接减少误差法在生产中应用广泛,是在查明产生加工误差的主要因素之后,设法对其进行消除或减少的方法。

  4.2 误差补偿法

  误差补偿法,就是认为的造成一种新的原始误差,去抵消原来工艺系统中固有的原始误差,从而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

  4.3 均分原始误差法

  对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表面,还可以采取在不断试切加工过程中,逐步均化原始误差的方法。此法过程为通过加工使被加工表面原有误差不断缩小和平均化的过程。

  4.4 误差转移法

  误差转移法实质上是将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受力变形和热变形等,转移到不影响加工精度的方向去。

  参考文献

  [1]郑修本.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吴玉华.金属切削加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汪尧.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分析[J].科技信息,2004.

  [4]张亮峰.机械加工工艺基础与实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看了“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两篇”的人还看:

1.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

2. 高级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

3. 机械工程师论文范文

4. 职称论文范文

5. 机电工程师职称论文(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