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衡量期刊学术水平指标之一

2023-02-13 15: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衡量期刊学术水平指标之一

1、国际上评价期刊影响力的一个指标是影响因子。

2、影响因子介绍如下: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目前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影响因子
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是E.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是对文献或文献集合获得客观响应,反映其重要性的宏观度量。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具体算法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 (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
. 即年指标
即年指标是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具体算法为:即年指标=某刊当年发表论文被引用的次数 / 该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
. 总被引频次
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刊被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 自引率
自引率是指某期刊全部被引次数中,被该刊本身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具体算法是:自引率=被本刊引用的次数 / 期刊被引用的总次数
他引率
他引率是指某期刊全部被引次数中,被其他看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具体算法是:他引率=被其他刊引用的次数 / 期刊被引用的总次数

国际上评价期刊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指标是

名为:期刊引用报告 期刊引用报告(Joru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制出版的一部评价期刊的重要工具。

它是SCI的副产品,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期刊排队部、来源期刊数据表、期刊半衰期表、应用期刊表和被引期刊表。

.影响因子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是E.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是对文献或文献集合获得客观响应,反映其重要性的宏观度量。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

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具体算法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 (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 .

即年指标即年指标是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

具体算法为:即年指标=某刊当年发表论文被引用的次数 / 该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 . 总被引频次 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刊被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质量有直接关系吗?

期刊影响因子是美国SCI创始人加菲尔德(E. Garfield)率先提出并且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项期刊定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目前, 各国学者围绕着影响因子的评价功能正在国际范围内展开一场讨论。讨论的中心议题是: 影响因子究竟能否用来评价科学研究活动[1~5]? 影响因子与期刊论文质量究竟有无直接的关系[6]? 影响因子究竟能否说明期刊的学术质量[7,8]?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说明: (1) 影响因子是表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 (2) 影响因子与期刊论文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3) 是否能用影响因子评价论文质量应取决于评价目的。1讨论的前提1.1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定量研究是建立在大规模统计样本的基础之上,所得出的结论可以解释一般性的现象,符合大多数事实。对于与定量研究结论相悖的个别现象或少数事实必须通过定性分析加以调整或解释,切不能用个别现象或少数事实否定能够解释一般性现象的定量研究结论。本文所要论证的问题正是一般性的问题。1.2同类相比原则 在利用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时,应该遵循同类相比这一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各数据库在选择来源期刊时很难做到学科结构的合理性。据统计,美国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所报道的近5000种期刊中,医学期刊就占33.71%。来源期刊明显居多的学科,影响因子必然比来源期刊少的学科要高。从1997年JCR所列的各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来看,医学领域最高的影响因子是37.796,而数学领域最高的影响因子仅为2.467。研究还表明,各学科在科研规模、研究方式、合作程度、引文行为等方面存在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各学科在引文频次总体水平上的差异。因此,同类相比是定量研究中必须恪守的原则。这也是本文分析的前提。2关于影响因子2.1影响因子的本质意义期刊影响因子是以期刊为对象,统计在一定时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在这里,论文量、时间和被引次数是计算影响因子的三个基本要素。论文量是指某期刊在一定时间内的载文量。时间的跨度取决于引文的高峰期。国际著名的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经过大量的文献统计后得出结论认为,科学论文发表后的两年是论文被引用的高峰期。因此,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将计算影响因子的引文年度规定为两年。在三个基本要素中,被引频次是一个可变量。当论文量不变,引文时间已定时,影响因子的高低取决于被引频次的多少。期刊的影响因子用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揭示了学术思想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它使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变得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测度。这就是影响因子的本质意义之所在[9]。2.2引文关系: 影响因子的基础科学论文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也是科学家个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向社会传播,最终转化为社会的科学财富的起始点。然而,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不是孤立进行的,科学的研究必然是在继承、借鉴和积累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的。牛顿那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名言就是对科学活动中继承关系的深刻揭示。科学活动中创新与发展以论文正文的阐述来表现,而对前人学术思想的继承、借鉴抑或批判通常以文后参考文献来表现。这种引证与被引证关系,即为引文关系。可见,引文关系是科学活动中存在的一种客观关系,它由科学论文的相互引证而形成一种任何科学家个人都无法左右的学术关系。期刊影响因子正是建立在这种客观的学术关系基础之上。与其他指标(流通量指标、文摘量指标、载文量指标、复制量指标等)相比,影响因子是一种最直接体现引文关系的期刊评价指标。2.3影响因子与期刊质量的关系影响因子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有无直接的关系?对此,学者们意见不一。有些学者认为,影响因子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usefulness)或者显示度(visibility)的指标。本文认为,影响因子不仅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在某一学科中,影响因子大的期刊,不仅是该学科研究人员经常翻阅的期刊(体现期刊的有用性和显示度),而且,也是人们在论文投稿时经常考虑的重要期刊。因此,这些期刊十分丰富的稿源和更加严格的审稿制度(对论文质量的同行评议)为其刊登高水平的论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多数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是载有高质量论文的著名期刊[10]。在这里,影响因子和论文质量(指期刊论文平均质量水平)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可见,影响因子所体现的期刊的有用性和显示度是以期刊内容,亦即论文质量为基础的。没有高质量的论文,何来期刊的有用性和显示度?我们认为,期刊的有用性、显示度和论文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3期刊学术水平与论文质量的关系在肯定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学术水平重要指标的前提下,我们来讨论期刊学术水平与论文质量的关系。期刊的学术水平可以由多方面因素构成, 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办刊的宗旨和方针; 二是论文的学术质量。这里, 我们着重分析期刊学术水平与论文质量的关系。众所周知, 期刊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科学论文的一种载体。科学论文的质量决定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在这样一种因果关系中,对科学论文质量的评估成了决定性的因素。对科学论文质量的评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同行评议,二是引文数量。同行评议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论文发表前的审稿过程中。在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中,通常经过初审、评审和和终审三个阶段。初审主要由责任编辑对来稿作出初步评价并选定审稿人。审稿人对稿件进行评审的过程也就是同行评议的过程。审稿人要就稿件的学术水平给出评判,对内容提出取舍建议及其依据。在此基础上,最终由责任编委决定稿件是否可以接受发表。初审、评审和终审的共同责任是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学术性,主要是从论文的科学意义和结果的可信性两方面加以考察,对稿件的质量作出评价并决定取舍。可见,编审稿的过程就是同行评议的过程,是论文质量评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同行评议,要在众多的来稿中根据办刊的宗旨和方针筛选出优秀者,甚至需要时,还要把握热点问题主动向知名科学家约稿。同行评议是期刊论文质量前期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审稿人的水平与期刊论文的质量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引文量是计算影响因子的基础,也是目前国际上已被广泛接受的一种对论文质量进行后期评估的方式。就某篇论文而言,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受人关注的程度越高,其学术影响力越大。高引频论文常常表现为该论文研究的内容是某一时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甚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一种期刊的被引量是该期刊论文被引量的总和。影响因子是表征期刊近两年论文平均被引率的指标。影响因子越大,则期刊论文平均被引率就越高。如果期刊编辑部能在前期同行评议阶段评审出高质量的论文(包括对学术问题持不同观点的论文等),引起广泛注意,那么,该刊自然会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可见,同行评议和论文被引数量都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水平的同行评议是论文质量的保证,高质量的论文是期刊高被引频次的基础,高被引频次又是计算影响因子时起决定性作用的变量。信息来源:创新医学网 >>了解更多点击

针对一个学术期刊而言,用什么指标评价其好坏

楼主求采纳~
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AJCI)说明
1.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定义
在普遍意义上,学术期刊(以下简称“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是指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某段时间里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与应用之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本源上产生于文献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大小,但也受该段时间内社会对其价值的认知水平与认同程度、期刊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期刊自身及其相关渠道的传播与扩散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所以对其作出客观、准确的定性分析和评价是非常复杂而困难的。
忽略了不同文献所产生学术影响的定性差异,计量某个统计年度内出版的某些源文献引证期刊的次数,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反映期刊在该统计年度产生的影响力。简单而常用的计量指标有期刊的总被引频次(TC,广延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已发表的所有文献)、影响因子(IF,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即年指标(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文献)等。
显然,上述指标的评价对象是期刊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献,且评价角度、计量方法各不相同,任一指标都不能全面反映期刊的影响力。期刊评价中片面强调其中某个指标,都会导致期刊出现片面发展倾向,甚至引发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干扰期刊正常发展。因此,人们一直在希望找到一个综合反映期刊影响力的计量指标。然而,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总是试图将TC、IF 等指标先验地假设为同一线性空间的可加标量,按一组人为设定的权重参数拟合为一个“综合指标”,而未注意区分这些指标的内禀属性,得到的期刊排序结果也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在2013 年首次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方法,连续两年应用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遴选,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基本认可。
2.期刊影响力指数(CI)的基本定义
定义1: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
在某种可比较大小的期刊范围内(同一学科内)将TC、IF 分别归一化处理为tc、if, 并按其大小进行期刊排序,即可在排序意义上将TC、IF 映射到一个2 维空间,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由于在排序意义上tc、if 是相互独立的,因而tc、if 是正交的。
定义2:期刊影响力等位线

定义3:期刊影响力指数(CI)
期刊影响力指数(CloutIndex ,简称CI),是反映一组期刊中各刊影响力大小的综合指
标,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总被引频次(TC)和影响因子(IF)双指标进行组内线性归一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用于对组内期刊排序。
CI 的计算公式为:

CI 的几何意义如下:

图1 期刊影响力指数CI 示意图
如图1 所示,(0,0)代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为0 的期刊。右上角的点(1,1) 代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为最大值的组内“影响力最大期刊”。以(1,1)为原点画圆弧,弧线即影响力等位线,弧线上的各点表示其CI 值大小相等的期刊。分布在弧线左下方的点对应的期刊其相对影响力小于分布于弧线右侧的期刊。可以形象地看到,期刊的CI 值越大,该刊距组内“影响力最大期刊”的差距越小。
3.CI 的具体统计方法
3.1 统计源文献
为了突出反映期刊对中高端学术研究的影响力,计算构成CI 的TC、IF 时,选用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 版)》(下简称《年报(2015)》)中各学科期刊综合他引影响因子排名前60%的期刊,以及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不包括硕士论文。
3.2 他引频次为了体现公平计量,CI 计算中,TC 为总他引频次、IF 为他引影响因子。
3.3 量效指数(Journal Mass Index,简称JMI) 从CI 示意图中可以看出,CI 等位线对单一指标的一般性奇异行为具有较好抑制效果,
但对特殊奇异现象,特别是单纯为追求大TC 盲目扩大发文量而降低学术质量的情况,抑制效果尚不理想,这种情况干扰了CI 排序的公正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量效指数(JMI),用以消除这种奇异性造成的影响。量效指数(JMI)是某刊影响因子对应的发文量与该刊影响因子的比值,意义是该刊每产生单位影响因子所需要的论文数量。定义为:

JMI 越大表示该刊越“臃肿”,也就是发文规模很大而效用不高。为了全面反映期刊的量效关系,JMI 计算中采用了《年报(2015 版)》公布的复合影响因子。
3.4JMI 对CI 的修正
《年报(2015 版)》分别对自科、社科期刊进行了JMI 由大到小排序。按该排序,取排名前5%且可被引文献量大于平均可被引文献量的期刊名单作为需要修正CI 的期刊名单,对这些期刊的TC 所占权重进行修正,其他期刊未作调整。CI 中的TC 和IF 的权重比例为1: 1,被调整期刊的TC 权重根据JMI 大小分别降低至0.2~0.05 。具体调整办法为:

?其中k 为他引频次调整系数。按JMI 大小将期刊分为三档,TC 权重调整系数分别为该档期刊JMI 均值与所有期刊JMI 均值的比值。各档JMI 指数对应权重具体数据如下:表1 JMI 类型及其他引频次调整系数
JMI 类型

取值区间

他引频次调整系数(k)

调整期刊数



臃肿

[10000~20000)

0.2

43



非常臃肿

[20000~40000)

0.1

23

极臃肿

≧40000

0.05

11



臃肿

[7000~17000)

0.2

102



非常臃肿

[17000~37000)

0.1

40

极臃肿

≧37000

0.05

15

4.说明与讨论
我们引入了一种可较全面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数CI,可以给出某学科期刊的影响力排序,但不能直接用于评价期刊内容质量。另请注意,CI 是在一组期刊内定义的,只可用于组内期刊排序,不可用于跨组比较。如需跨组比较,应将不同的组定义为一个组,重新计算CI 值。
本报告利用JMI 对234 种期刊的CI进行了修正,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CI 定义中只采用了TC、IF,未考虑其他计量指标,如即年指标、引证半衰期等,另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商榷。进一步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请有关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