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易峰

2023-02-13 15: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易峰

初中组曾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区物理兼职教研员,市物理学科带头人。2007年,参加了北京市物理中考题的命题工作,有丰富的物理教学经验,从教30余年,所教学生在物理竞赛中获奖的多达几十人次。多年带初三毕业班,学生中考成绩优秀。张全贵 ,北师大二附中物理一级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从事物理教学10年。多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教学,中考成绩优异。多次承担市区级公开课的任务,《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为百节优秀课被国家网台收录。秦秀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师,年级主任。以优异成绩通过英语口语等级考试9级,曾赴美国进行英语培训并获得证书。所教学生中曾有多人获得北京市和海淀区科技英语创意大赛各种奖项,曾多次荣获优秀辅导员称号。依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英语高级教师。从教二十年,多次获得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称号。所带教研组多次获先进教研组称号,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外语教师。尚晓嫚,女,数学硕士,北京一零一中学初三数学实验班教师。所教学生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多篇论文比赛在全国、北京市、海淀区的各种比赛中获奖。2009年被评为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教育先进工作者。李佳,北京101中学数学实验班教师,应用数学硕士,海淀区优秀青年教育工作者。从教数年来,关注学生数学、数学教育、数学学习的发展,致力于中考数学和奥林匹克数学的研究,所带学生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亚洲区第一名等优异成绩。高中组邱道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学员,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清华附中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曾被清华附中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教师”。发表教育教学论著多篇,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全国或北京市一等奖。杨燕,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研修部化学教研室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1999年至今,一直主抓北京市崇文区初三年级化学教研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曾经参加过北京市中考化学课标卷试题的命制。北京市课标卷化学中考说明编写组成员。胡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诗词专业博士。在海淀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解题能力二等奖,《论双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获中国语文教育学会“语文资源”相关课题二等奖。张道林,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评价组成员,教育部《网络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个人会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大象出版社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编写组成员,曾任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赵书梅,北京市英语特级教师、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英语教研室主任。东城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城区外语学会副秘书长、东城区职称评定学科组成员;是北京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的教师用书编写成员。王燕谋,北京一帮一助教协会常务理事,数学科主任委员,海淀区学科带头人。长年工作在高三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特别是高考改革以来注重对高考命题的研究、复习备考的方略研究,多次到全国各地讲学和指导学科老师备课。龙涛,北京四中物理学科高级教师。有多年从事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经验,深受学生喜爱。北京四中网校的主讲教师,参与多本教辅书籍的编撰,所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发表。王树声,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北京师大、首都师大及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毕业于北京师大地理系,长期在北京师大附中任教,致力于地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曾参加教育部地理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与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大学组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文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周荫庄, 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化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1992年经教育部选拔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学。多年主讲化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多门基础课程。张海山,数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多年来对高考数学,考研数学等颇有研究。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005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2006年指导学生获得北京市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达30多篇。林薇,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学位会议口译专业讲师。担任研究生一年级,口译教学组组长。多次为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和公司企业提供中文、英文专业会议口译(同声传译及交替传译)。张燕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连续5年参与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并担任负责人,出版《大学语文》、《文学概论》、《艺术概论》等多部教材。谭清华,哲学博士,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参与和主持多个课题。胡玉华,北京教育学院生化环境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与研究工作。社会兼职:生物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学生物编委。刘滢滢,任教于清华大学理学院的物理系,光信息处理专业硕士。清华物理系物理实验中心讲师。教学态度认真,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对信息化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有何思考

教育信息化下的学生学习方式
公开发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11年6期

  摘要: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迅速扩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结合作者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体验,分析了基础教育领域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原因,提出了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的观点,并对转变学习方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学习方式;变革
  一、问题的提出
  时至今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全面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不同层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但在基础教育领域,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学评价,依然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步履维艰,现代教育技术似乎是附属在教育上的一层皮毛,在教育中居于辅助地位。以我校为例,我校是韶关市一所享有声誉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04年为评上广东省一级学校,在每间课室都安装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但教师一般把它当作幻灯机使用,其投入与获取成反比,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益。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课室的运用只是着眼于教师的教,着眼于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我经常听到老师说:每节课都运用多媒体课件,现在很不习惯传统的上课方式;另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课室的运用虽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它并没有为课程和教学创造新机会,创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通过把真实世界的问题带入到课堂,让学生进行探索和解决。学生依然还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去学习讲授式教学中或课文中的事实,还需要完成各章结尾处的习题。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教育信息化下学生学习方式现状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Herbert 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正如托马斯·贝勒(Thomas Bello)所说,“有多少理论家就存在着多少种学习方式的定义”。学术界对它的解释虽不完全一样,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因此,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改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二)目前学生学习方式现状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彻底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了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从我校教育教学的情况看,学生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是上课专心听讲,下课认真复习、完成作业(主要是书面作业且量很多),期中和期末顺利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因此,一提起“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依靠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研究这一类实践性或研究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久而久之,也导致教师厌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负担重,从而厌学。
  (三)学生学习方式维持现状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而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依次是听讲、作业练习、实验。显然,中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中小学生认为的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是目前学校教育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应付目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为数众多的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
  无论生活常识或心理学研究都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人们往往会感到压抑和不快,而且会越来越讨厌这样做。反过来,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人们不仅会在当时感觉痛快、惬意,而且可能越来越喜欢做该事。假如孩子们能在在学校里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可以在学习期间获得愉快的情绪,而且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学习。这正是现代教育所期待的结果——让孩子们学会终身学习。而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触计算机网络信息,对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其地位,使其成为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延伸人类的能力和拓展支持学习的社交环境。在教育信息化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维持现状,这涉及到人们的技术观与教育观,涉及到在教育中如何使用技术的问题。对于在教育中如何最佳地使用技术,人们有很不相同的看法,一种是把技术当作学生学习的媒介(Technology is a medium that people learn from),一种是把技术当作学生学习的工具(Technology is a tool that people learn with)。目前,在我校,教育信息技术更多地当作学习的媒介,旨在通过课件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教育信息技术既有技术的属性,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特点,同时又有教育的属性,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调性的特点。因此,教育信息技术既延伸了人类的能力,拓展了支持学习的社交环境,同时又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身化、自主化。两者如何内在地融为一体,形成较为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观,从而指导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育信息化下学生学习方式依然维持现状,究其原因,在于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没有协调一致。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一方面表现为重物轻人甚至不见人。教育需要技术,两者的有机结合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以及用作促进学习的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从根本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重教不重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两者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立足点只能是学而不是教,因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育需要技术,技术运用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创建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
  三、教育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意味着什么
  信息时代的急剧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工具、网络、计算机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我们可以说,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而变革学习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教师不应该成为“信息的提供者”,而应该成为“专家型学习者”,教师应该是指导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可以从事高级互访活动,可以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对观点提出反驳等。
  教育技术为学生投身一个迅速发展的世界做准备,在这一世界中,不论是工作还是其他活动,越来越因各种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学生们利用教育技术以其责任心、创造力和辨别力来查找、探索、分析、交换和展示信息。他们学习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快速地接触各种人士、社会以及文化的思想和经验。通过发展教育的使用能力来推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有能力判断何时何地以最佳效果来使用教育技术,并考虑其在目前以及未来对家庭和工作生活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手段,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其运用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个性化的学习道路,每个学生在个人的学习道路上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

  四、我的教育信息化体验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更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如何有效地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问题。在多年的学习、实践、探索过程中,有兴奋、也有困惑。
  起初,我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从最简单的文字演示到比较复杂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要素的合成演示。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范围,丰富的信息量使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虽然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善,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未改变,依然被动地接受知识。我困惑过并思索问题的症结。然后,我对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进行重新设计,从单一灌输的模式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己探索知识,获取信息,力争为学生提供有意思的、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有趣的活动,通过积极的反馈让他们看到自己探索和刻苦学习的成效。在教学中,我不再只是传授知识、信息,而是以陈述问题方式介绍知识,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把各种问题置于其未来情境中,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探索知识转变,学习的态度、兴趣、能力和效率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但个性化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化的竞争学习不明显。据此,我把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学习。我设计一个特定的假想情境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同时,还为学生准备和提供一些因特网资源,要求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旨在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开始形成个性化的独立学习和合作的竞争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我和学生建立了一种新的师生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习,得到了自主成长,人格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也解放了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我保持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热情。

  五、现实与未来:教育信息化,必要的乌托邦
  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理想的教育情境,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有取决于它的使用者。通常,人们的教育技术观取决于他对技术和教育的根本看法,教育观念的更新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教育技术变了,教育观念也应与之适合。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在基础教育领域,不论是课堂教学、学习方式,还是教学评价等依然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新的信息技术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步履维艰,现代教育技术从教育的辅助地位上升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强有力杆杠,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信息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其前景鼓舞着人们,帮助学生成为有能力的成人和终身学习者。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教育信息化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上依然是必要的乌托邦。

  参考文献:
  [1]【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安·L·布郎,罗德尼·R·科金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英】艾薇儿·拉夫莱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邝丽湛,王卫平,谢绍喜等.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孙云晓,郑新蓉.21世纪教师父母必读[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011年(第10卷)第6期
总第46期

南丰县第一中学的师资力量

聂应才:1995年从江西师大物理系本科毕业,分配到江西省南丰一中任教物理至今。2001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物理专业),于2004年12月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高中物理学科领头人,中学物理高级职称,现任教研处副主任。他曾两次代表抚州市参加全省青年物理优质课比赛,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辅导的学生参加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江西赛区二等奖。指导的学生余满满论文发表在《数理天地》杂志上。他在核心刊物《物理实验》、《物理学习》、《中学物理》及《物理教师》(高中版)、《实验教学与仪器》、《物理教学探讨》、《高考天地》等杂志发表了论文,《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多媒体电子杂志发表多媒体作品(论文)19余篇,人教网物理栏目发表论文(多媒体课件)13余篇。主持了全国物理教育科研课题《多媒体与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行为关系的研究》,参与了中央电教馆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思想的研究》并于2010年6月顺利结题。撰写的论文和制作的课件及教学设计均获省一等奖。编写了《高中同步单元练习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王建英:物理高级教师王建英,这位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几十年如一日,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他爱生如子,长期以来用自己微薄的薪水,抚养和资助了35名贫困学生,十多年来,光在他家吃住的学生,获得的生活资助就有五千多元。他还花一万五千多元钱资助其他学生。王建英老师还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他实验的“物理四步教学法”,获得全市同行的充分肯定,他撰写的教学论文在省物理教学研究会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王建英老师的先进事迹先后在《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导。熊锦明:南丰一中副校长、物理高级教师熊锦明的教学改革论文《联想教学法初探》获全国第五届物理教学论文研讨一等奖。在江西省中学物理实验理论竞赛中,获得理论竞赛第二名,自选实验竞赛一等奖。赵字龙:该校全国优秀班主任、地理高级教师赵字龙指导学生制作的地理模型《祖国的宝岛―――台湾》获得江西省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王治华: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校长助理,抚州市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县级学科带头人,获有“全市基础教育先进个人”、“全市电化教育先进个人”,全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1、论文如 《回归本源,展现功底》、《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空镜非空》、《以题为纲》、《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小人物的作用》、《心中有课,方能游刃有余》分别发表于《21世纪中学生作文》等省市级刊物上。2、参与了《学习的艺术·语文》(必修2)、《中学第二教材·高中语文·学生用书》(必修1)的编写工作,并任副主编。3、承担了由国家级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省级课题《多媒体与中学教师教学行为关系的研究》等多项研究工作。吴仪林: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抚州市语文学会理事,现任南丰一中校长助理兼行政办公室主任。承担过两轮由特级教师熊信芝创立的“三六九”语文阅读教学法教改实验,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多次在全县统考中名列第一。1991年从初一带到高三的一届学生,在1997年高考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考取北大等名牌重点大学,因此南丰一中九七届高考成绩综合排位在全地区名列第一。1997~2000年担任一届高中年级主任,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2000年高考多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取各类名牌重点大学,最高分665分。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奖,其中《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文在省级刊物《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发表。曾多次评为市县级优秀教师、县级优秀党员。谢秋晓:语文高级教师,教研处主任,江西省骨干教师、省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师、全国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 课题负责人。执教过十四届高三,所教学生百余人考取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学。参与编写并出版教学用书多本,并出版30万字专著《语文有效作文》,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导读导写》《高考个性作文竞风流》《山匪·渔夫·教育》等多篇论文在《江西教育》《江西教育科研》《中学语文》等刊物上发表。获全国中语会优质课、课件一等奖,论文获全国、全省大赛一、二等奖二十余次。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作文比赛二十余次获奖,获全国指导教师一等奖。指导学生谢嘉琪、崔静、胡其毅、丁晨、敖牧羊、黄颖芝等在《作文与考试》《作文成功之路》《阅读与鉴赏》等刊物上发表作文50余篇。李寿亮: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市中心教研组成员,江西省数学学会初等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教练员。2008年度抚州市优秀教师,2004年度省、市师德师风标兵;现任南丰一中副校长。自参加工作以来,教书育人,获得一致认可,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县优秀教师。连续十多年担任年级主任,所带各届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一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教学能力、教学业绩获一致好评。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现主持省级重点课题《关于高中数学课程学分认定及其监督、管理的研究》。 邢苏南:本科,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县级首批学科带头人。多年连续任教于高中毕业班,成绩优异,所带学生吴庆、王辉球、甘波、胡斌、黄斌先后被清华大学录取,高中数学奥林匹克省级一级教练,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所带学生倪建彪获一等奖,罗林、刘敏、孙志超、李春林、吴国俊等二十多名同学先后获二、三等奖。姜荣芳:从教近三十年,中学英语高级教师。获如下荣誉:1997年,论文《英语教学不能忽视语感的培养》在《抚州教育》上发表。1998-1999年度评为县优秀教师。2003-2004年度评为县优秀教师。2004年,论文《加强文化对比研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市中小学英语优秀论文评比中获贰等奖。2005年评为抚州市优秀教师。2008年,指导余雪同学在抚州市第六届中小学英语听力竞赛活动中获高二年级壹等奖。付明: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市物理学会理事。多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浅谈图像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一道高考物理试题的多种解法探讨》、《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浅析》、《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摄影中的物理知识》等多篇论文在《中学物理教学》、《考试报》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并承担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所带学生有多人考取清华北大等全国名牌大学,并辅导学生多次获得高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省级奖项。胡海峰:副校长,化学高级教师。省骨干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具有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熟悉学校管理。爱岗敬业,勤政务实,讲究教学艺术,关爱学生。多年任教高三,教学效果好,有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发表;主持国家、省级课题各一项。2009年评为江西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方友京:中学化学高级教师,现担任高三年级主任,校长助理职务。从事高中化学教学21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历任团委书记、年级主任、教务处主任等职。中学高中化学竞赛奥林匹克省级二级教练员资格。在教学工作中,孜孜不倦的钻研;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鼓励他们。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好评,多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为了学生的未来,他不辞辛苦,带领学生冲在高考的第一线!彭文应:本科,物理高级教师,全国物理学会会员,县首届中学物理学科带头人。与他人合制教具《浮力原理演示器》在全国第五届自制教具比赛中获江西省二等奖,撰写论文《追及与相遇问题简明解析法》、《以“原型启发、极值、临界点”定思维基点》两篇均获2001年抚州市物理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1996年评为县优秀教师,1999年所带高二(二)班评为县优秀班集体。所带05届学生黄斌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08届学生陈文俊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聂应才:师大物理系本科毕业,分配到江西省南丰一中任教物理至今。2001年考入江西师大教育硕士(物理专业),于2004年12月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2008年评为江西省首批高中物理学科带头人,中学物理高级职称。现为教研处副主任。曾两次代表抚州市参加全省青年物理优质课比赛,获市壹等奖省贰等奖。辅导的学生参加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江西赛区贰等奖。指导的学生余满满论文发表在《数理天地》杂志上。 2010-2011年度全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优质张玲老师在第六届省中小学美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2年11月1日江文华老师在全市高中通用技术大赛获第一名2012年10月24日在2011年市首届教学能手比赛中获佳绩2011年教育技术装备及实验教学教师论文市级获奖情2011年教师 “三优”作品市级获奖情况2011年教师指导学生听力竞赛市级获奖情况2011年教师指导学生听力竞赛县级获奖情况2011年教师 “三优”作品县级获奖情况该校教师2011年抚州市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竞赛 该校长期坚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办学原则,逐步形成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求精”的教风和“立志、尊师、勤学、守纪”的学风,并由此提炼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作为校训传统。学校继承并发扬优良的德育传统,形成了“大德育”的办学特色和德育工作体系:班子修政德,以德垂范;教师修师德,以德育人;学生修品德,以德做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全国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省思想工作先进学校”、“省文明单位”、“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省绿色学校”、“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等。 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同步,科研兴教蔚然成风,大多数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教研课题,能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学校也被授予“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荣誉称号。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优化建设,实施了名师工程、师徒结对工程,促使师资队伍整体优化,有一半以上教师受到国 家、省、市、县表彰。学校坚持严谨与创新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学校在狠抓常规管理的同时,又锐意改革进取,坚持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对外交流,经常性的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学教法,同时也不断的邀请名师名人到学校做专题学术讲座,推动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多次获国家、省、市各种奖励,连年获得县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先进单位。 南丰一中八十年代在《江西教育》和《中国教育报》先后就《南丰一中坚决纠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进行了详细的报导。在1987年学校被省委授予“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88年南丰一中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校”。在1989年又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德育先进校”称号。九十年代又先后被评为“全省绿化先进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学校”,“全省教代会先进单位”,“地区(市)十佳学校”,“地区文明单位”,“地区二五普法先进单位”等。1995年,南丰一中顺利通过了全省重点中学评估验收,获得江西省优秀重95年,南丰一中顺利通过了全省重点中学评估验收,获得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一中在深入开展教学领域改革的过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语文高级教师熊信之在南丰一中任教期间,创“三六九阅读教学法”,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三六九阅读教学法”为培养初中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闯出了一条新路子。2011年周峰同学,以高考602分的优异成绩获得市县级中学文科状元。200多名学生曾获得地级以上各学科竞赛奖项,学校先后为高等院校输送4000名人才。学校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近万名,有15名优秀学生考取了北大清华。2008年高考中共计958名学生考取各级各类本科院校,占考生的49%,尤其是陈文俊同学以优异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还有一批优秀学生被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牌院校录取。2009年高考成绩继续提升:二本以上上线人数494人,比2008年净增23人,在全市县级重点中学中排名第四;一本上线人数161人,比2008年净增9人,在全市县级重点中学中排名第三;600分以上人数有5人,最高分635分,在全市县级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2011年本科上线人数达865人,二本以上上线率理科比2010年提高4.8%,文科比2010年提高2.3%各学科竞赛及创新活动也成绩很好,多次在国家、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在2011年全省普通高中学生通用技术设计竞赛和综合实践活动竞赛中,该校学生分别荣获团体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背景下,南丰一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改革为先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为核心,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斐然。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是不是正规刊物?为什么在新闻出版总署网上查不到?

是一个正规刊物。是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央级期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 11-9121/G,国际刊号为ISSN 1673-2499,是国内最早以多媒体形式发表中小学课程改革前沿成果的学术期刊群。初创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5年更名为《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现在又更名为《中国网络与多媒体教学学报》。它目前为14个学科专刊的期刊群,中学版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学科综合等10个学科专刊;小学版分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综合等4个学科专刊。
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