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华医学教育百篇优秀论文

2023-02-13 14: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华医学教育百篇优秀论文

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2篇

在西学东渐背景之下,我国医学开始了近代化进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本科医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评价问题式教学法(PBL)教学模式在郑州大学20XX级本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郑州大学20XX级共计354名临床医学生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PBL教学和LBL教学,比较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PBL教学班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综合能力LBL教学班学生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教学法适用于本科临床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临床医学;高等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授课仍以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为主,LBL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学生集体)灌输式教学;临床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学习兴趣不易提高。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这种单向传输、死记硬背的被动教育模式不能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其临床思维。如何训练和加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了现代医学教育的首要问题。问题式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是国际上较新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模式实施的主要方法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该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临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针对性临床问题的探讨,提高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临床思维,由此解决医学生的单向传输的学习问题。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于2006年引入这一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问题式教学法。虽然PBL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效益,但对于高等教育临床医学生,尚未有但PBL教学法是否达到了之前的预期效果,我们仍没有客观的评判指标。因此,我们此次的研究旨在通过客观的调查来评价问题式PBL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效果教学模式在郑州大学临床医学20XX级本科教学中的效果,以期为PBL教学法广泛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郑州大学20XX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全体学生共计记354名。以班级为单位分成2组,实验组32人接受问题式教学法(PBL组),对照组322人采用传统教学法(LBL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设计

我校临床医学学制为5年。所有医学生接受全部临床专业课程。对照组根据我院课程的大纲要求采取传统授课方法。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方法如下:传统教学与问题式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主要以系统性讲解理论知识为主,问题式教学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课前由老师设计病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堂上由老师引导进行讨论分析病例。

1.2.2观察指标

(1)期末理论考核成绩:采用相同试卷对两组医学进行理论考核。成绩均为百分制,包括临床医学5年制所有专业课程,包括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老年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

(2)效果评价:自制临床医学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主要包括:①综合能力评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及主动性的提高程度、自学能力等方面,每个条目包括显效、有效、一般、无效四个选项;前二者定义为“有效”;②是否考研。采用不记名填写问卷方式。以上从客观和主观上分别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1.3统计方法根据观察指标数据类型的不同,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D表示且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基本情况:共调查PBL组32名,收回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90.63%;调查LBL组354人,收回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82.77%。

2.1期末理论考核成绩

期末理论考核科目包括: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老年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考核成绩结果显示:与LBL组相比,PBL组学生在所有考核科目中具有较高的成绩,两组在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老年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效果评价

2.2.1考研率

在考研率方面,PBL组为81.3%,LBL组为71.1%,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综合能力评估

总体上,大多数PBL组的同学对PBL教学法较为满意并能很快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实验组同学认为PBL教学在搜集文献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培养团队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有优势,而在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积极性方面差别不大,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方面存在劣势(表2)。

3讨论

我国目前医学院校仍多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将知识高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并极大地节约了教育资源,这种教学法至今仍是其他教学法不可替代的。①但对于医学生,过于重视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其以后适应临床工作是不利的。②PBL教学,将医学生置于临床问题中,有利于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转变学生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理论结合临床,灵活应用知识,有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③经过几年的探索,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已形成了一套以基于问题教学为主体,辅以理论知识串讲的PBL教学法,但PBL教学在国内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同学们普遍反映由于减少了老师串讲的环节,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存在欠缺,这一点仍需教师在今后课程和问题的设置上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尽量缩小同LBL教学法在构建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上的差距。通过对PBL组调查问卷、两组考试成绩、考研率的分析,PBL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等方面显示出了其一定的优势,适合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推广。

注释

①于述伟.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②Prince,K.J.A.H.,Eijs,P.W.L.J.V.,Boshuizen,etal.,Generalcompetenciesofproblem-basedlearning(PBL)andnon-PBLgraduates.MedicalEducation,2005.39(4):394-401.

③田金徽,刘爱萍,申希平等.PBL教学法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39-43.

【摘要】在我们目前开展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技能得到加强,但是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减弱,人文精神和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多年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科室在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在人文和道德培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研究生的培养又能促进科室的建设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室

1998年我国开始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出了大批高层次的人才。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推进,为了完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这一背景下,医学教育部门近年开展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尝试和探索。虽然在这种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技能得到加强,但是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减弱,人文精神和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1-2]。在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充分发挥科室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对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到达促进科室建设与发展的双赢局面,也是科室建设的必由之路。

1提高认识,把研究生培养作为科室建设的的重要工作

1.1改善医务人员的学历结构

研究生教育是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我院南楼的特殊工作性质,医疗保健工作任务繁重,医务人员渴望提高医疗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研究生教育的实施,能够缓解了这方面的突出矛盾,为培养高素质的保健人才,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我院南楼消化科为例,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通过研究生教育,改善了科室人才结构,缓解了人才断层状况,而且开拓从事医疗保健工作的医务人员的视野,有助于将他们所获得的知识,转换为临床实际的工作能力。目前,我科中级职称以上医师获博士学位者占66.7%,有研究生学历者达100%。

1.2研究生学位课题与科室学科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

为了使研究生所完成的学位论文能够与科室建设的具体规划相一致,达到通过培养研究生,促进科室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目的。我们在研究生科研立题时,重视强调将选题与老年消化疾病的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与科室承担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并要求研究生要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突出课题的创新性。积极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完成学位论文。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老年消化实验室应用先进技术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如制备抗体、纯化和鉴定蛋白、提取质粒、细胞培养等都逐步开展起来。既保证了学位课题的完成,又为科室获得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争取高等级的科技成果奠定了基础,先后获得了多项军队重点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为今后科室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3始终坚持大局意识

科室在研究生选题、课题论证、实验步骤、论文写作、临床实践等方面,各位导师都能够互相通气,主动协商,步调一致。营造一种既重视团结、和谐的气氛,又要坚持对研究生严格要求、在科研工作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证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圆满实现。互相信任是做好研究生工作的基础。科室老专家在这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其十分尊重科室对研究生的培养意见。对研究生在课题完成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科室也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保证了研究生培养和科室建设同步发展。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实践,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始终坚持大局意识,是科室发展的关键。

2为研究生完成高质量的研究课题努力创造条件

我院南楼临床部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医疗保健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临床科室的学科发展,尤其是科研课题的完成,很大程度上需要研究生来完成,他们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因此,研究生实验工作的顺利与否不仅关系到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而且与整个科室科研工作与学科发展有直接的关系。站在这个高度上,科室对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真正做到及时了解、及时帮助,将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作为大事来解决。为适应研究生学位课题研究的需要,近年来,我院老年消化研究室在南楼临床部和老年医学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以及科室的共同努力下,经多方筹措,先后添置了二氧化碳孵箱,低温冰箱、高速低温离心机等实验设备,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遇到需要某些实验设备,科室不能解决时,积极同其他实验室协调,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科室不仅为本科室研究生完成科研论文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实验条件,还吸引了其他科室的研究生来我科室做实验。通过连续培养研究生,不仅使科室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明确和稳定,而且通过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科研工作,真正的促进了科室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3重视研究生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和本科大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和“学”字上。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最大的不同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工作、独立研究的能力。研究生除了继续深入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今后的科研实践中,注重利用各自的优势培养科学的思维。研究生不仅仅是单纯地参加科研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让其了解所参加的科研课题的立题过程、意义及现阶段实验在整个课题中的作用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科室要求研究生都要在阅读大量文献包括专著和专业期刊基础上,在科室完成一次本研究方向的公开性学术讲座。培养和训练研究生学会找书、读书,学会收集、识别有价值的信息,并有机地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的学习能力。研究生具有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信息、勇于创新的特点。他们上进心强,攻读学位期间,都希望通过努力完成较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并发表文章。为达到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目的,科室十分重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积极鼓励研究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科研工作完成学位论文。根据攻读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来源和工作年限,结合个体素质、能力、个性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科室合理安排工作。外地生源的研究生,即使是科学学位研究生,入科后也安排在临床先熟悉情况。对于本科室来源的研究生,尽可能给一定的时间,在实验室开展并完成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创新性的课题,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4重视科室在研究生人文和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时间长,很多专业课程改为夜间上课,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培养时间减少,加之带教导师忙于临床工作,常常忽略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的传授,出现了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弱化的弊端[1,3-4]。在医疗过程中,患者不仅需要治疗生理上的疾病,更多的人越来越注重心理及思想上的关怀,一个医师没有人文修养时,是无法应对患者因病而衍生出来的许多其他问题的。人文思想教育可以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伦理、明辨是非及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医疗水平。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人文精神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师应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因此作为医务人员应树立“医者仁心”的观念,以治病救人为本,以仁爱精神为准则;还需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牢牢树立“医德至上”的理念,做到大医精诚,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5]。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时间长,导师在带教过程中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对患者的态度和言行,做到关心、体贴患者,提高研究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是研究生人文培养的重要环节,而且临床期间不仅是导师的单独指导,更多的是需要科室多名带教老师共同协作,他们对于患者的态度及言行直接影响着所带教学生的对于医患关系的理解。因此,科室重视对研究生的人文和道德培养,是切实保障新的培养模式下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关键。

5讨论

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科室医务人员的全面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导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研究生所做的工作绝大部分是本学科前沿性的课题,这就要求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导师的人文道德影响了研究生的发展,也要求导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科室在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培养也对科室的业务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乾利,刘明,蒋秋燕,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分析及培养思路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5,37(5):748-751.

[2]冯静静.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模式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70-71.

[3]向征,康清杰.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2):136-137.

[4]李晓峰.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7):30-31.

[5]王国栋,陈潇卿,李葳,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人文思想[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4):351-352.

四川大学医学院是几本?

一.四川大学医学院介绍

四川大学医学院(West China Center of Medical Sciences,Sichuan University)的前身为原卫生部直属的华西医科大学,是最早被列入国家“211工程”的四所综合性重点医科大学之一;其渊源于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5个教会组织在成都华西坝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 ),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综合性大学,亦是中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数个发端之一。2000年9月,为顺应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原华西医科大学与原四川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中心下设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药学院、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统称华西五院。

二.四川大学医学院荣誉

国家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重点学科3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卫计委重点实验室2个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3篇。近5年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0项。2015年,科研经费3.9亿。

三.四川大学医学院硬件设备

四川大学医学院拥有13个教研室即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毒物分析;1个校级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医学生物分子实验室);2个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基础医学专业实验室和法医学专业实验室);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人类疾病生物治疗——人类基因组学与法医学研究室;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时间生物学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干细胞应用研究中心、人类疾病基因组与法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实验室;1个校级开放性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个鉴定中心——四川大学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2个服务性科室——同位素、电子显微镜;1个新药临床前药理研究中心。

学院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拥有价值上千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2001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8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3项,获准授权专利10项。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科技成果奖19项,107篇论文被SCI、EI、收录。培养的几百名研究生遍布海内外,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及后备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四.四川大学医学院历史发展进程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

五.四川大学医学院规模及占地面积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谢和平。

就业情况

川大该专业就业前景乐观,本科毕业立足于二线城市,研究生毕业立足于一线城市。想更好的发展,读研后就业较好。 该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可在工程、管理、科研和咨询等领域获得广阔的就业机会,能在制作业、服务业、公共事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设计开发工作。

四川大学医学院是几本

一.四川大学医学院介绍

四川大学医学院(West China Center of Medical Sciences,Sichuan University)的前身为原卫生部直属的华西医科大学,是最早被列入国家“211工程”的四所综合性重点医科大学之一;其渊源于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5个教会组织在成都华西坝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 ),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综合性大学,亦是中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数个发端之一。2000年9月,为顺应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原华西医科大学与原四川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中心下设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药学院、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统称华西五院。

二.四川大学医学院荣誉

国家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重点学科3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卫计委重点实验室2个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3篇。近5年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0项。2015年,科研经费3.9亿。

三.四川大学医学院硬件设备

四川大学医学院拥有13个教研室即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毒物分析;1个校级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医学生物分子实验室);2个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基础医学专业实验室和法医学专业实验室);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人类疾病生物治疗——人类基因组学与法医学研究室;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时间生物学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干细胞应用研究中心、人类疾病基因组与法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实验室;1个校级开放性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个鉴定中心——四川大学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2个服务性科室——同位素、电子显微镜;1个新药临床前药理研究中心。

学院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拥有价值上千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2001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8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3项,获准授权专利10项。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科技成果奖19项,107篇论文被SCI、EI、收录。培养的几百名研究生遍布海内外,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及后备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四.四川大学医学院历史发展进程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

五.四川大学医学院规模及占地面积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谢和平。

就业情况

川大该专业就业前景乐观,本科毕业立足于二线城市,研究生毕业立足于一线城市。想更好的发展,读研后就业较好。 该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可在工程、管理、科研和咨询等领域获得广阔的就业机会,能在制作业、服务业、公共事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设计开发工作。

中南大学的湘雅医学院怎么样?综合排名能在全国第几?我从北京考难吗?

这绝对是一所好学校,真实实力应该全国前十,但由于学校不在北上广,所以影响了排名。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为湖南医科大学,1996年9月通过立项审核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由国家卫生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建。1914年由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联合创建,是我国创办较早的一所西医高等学校。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现有医学类本科专业10个,硕士点60个,博士点50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教职工1773名(不含附属医院),其中教授级人数179人、副教授级387人,讲师级627人、两院院士3名。各类学生12000余人。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遗传学、药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神经病学、胸心外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耳鼻咽喉科学。
 教育部学位中心一级学科评估排名(2007年~2010年)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基础医学——全国高校第1名   临床医学——全国高校第4名
口腔医学——全国高校第9名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全国高校第7名   药学——全国高校第7名   中西医结合——全国高校第7名 。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截至2010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共有4篇当选
科研情况
湘雅医学院 毛泽东书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癌变与侵袭原理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糖尿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癌变原理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人类干细胞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   科学研究在国内占有较高的学术地位。1994~2006年,全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741项,其中参加国家“863”高技术项目19项,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3项,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项,获得多基因遗传性肿瘤多阶段发病过程转录组学规律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8项。发表科研论文16169篇,出版学术专著362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88项,独创了“基因家族-候选疾病基因克隆”新方法,并于1998年成功地克隆了人类神经高频听力下降耳聋的疾病基因,实现了我国本土上克隆遗传性疾病基因零的突破。
史无前例之湘雅五连冠
  新全国仅有五次医学院校联考,湘雅医学院五次皆是全国第一。    1978年起卫生部连续三次组织了部属院校的部分毕业生进行基础与临床知识的统考,其中后两次还吸收了不少非部属院校参加。湘雅连续三年名列全国第一,湘雅77 、78、79级本科生全国统考中获得三连冠后,这一考试随后就被取消了。   1994年,在CMB资助下卫生部进行了全国17所顶尖医学高校联考,湘雅再度名列全国第一。 2002年,由于临床医学八年制招生资格问题,国家教育部组织进行医学七年制考核(96级考操作、97考理论),湘雅更是再度名列全国第一。
编辑本段知名校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共为16名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巨匠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医学家三名,分别为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毕业于湘雅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内科学专家张孝骞。    汤飞凡世界著名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世界“衣原体之父”,第一个成功分离沙眼病毒,从此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他白手起家,建立起中国第一支防疫队伍,他生产了中国自己的青霉素、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卡介苗和丙种球蛋白和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成功遏制1950年华北鼠疫大流行,研制出中国的黄热病疫苗。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1年,研究出“乙醚杀菌法” ,使中国成功消灭天花病毒,比世界早了16年。1981年被国际沙眼防治组织授予金质奖章,并提名诺贝尔奖,因其意外去世,诺贝尔奖离中国而去。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三名医学家之一。    张孝骞我国著名内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在医学界有“内科全才”之称。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三名医学家之一。   谢少文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30-40年代主要研究传染病,在国际上首次用鸡胚培养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成功(1934)。50年代开始探讨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联系。70年代致力于免疫学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标准化,以促进免疫学在中国的发展。在60余年的教学、科研中,对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医科大学是985院校吗?

中国医科大学不是985工程高校。

中国医科大学(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中国医大(CMU),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历史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

1931年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经中央军委批准,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诞生。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雩都举行军医期第一期开学典礼。

10月,学校在设立军医期的基础上,陆续开设了调剂班、看护班、卫生员班和卫生长班。中央军委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校设立政治处、教育处和总务处。

1934年10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于10月中旬从瑞金出发。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到达陕北。

中国医科大学

1940年3月,学校迁至延安后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1945年11月18日,根据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出发,挺进东北。

1946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市),合并了东北军医大学(前身为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奉命进驻沈阳,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暨东北军区司令部指示,先后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和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

1949年7月,东北药学院并入中国医科大学,为药学院。

1955年7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校设卫生教研组;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系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1978年3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学校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4年11月,老校区搬迁至沈北校区。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5月,学校在职教职工9103人。全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7.7%,全校教授级900人,副教授级143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006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84人。

教师中在中华医学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常委(常务理事)以上者67人,其中担任主任委员者15人(含候任主任委员和名誉主任委员),担任副主任委员者18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其中副主任委员3人;有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5人、部级14人次、省级7人次,辽宁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19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带头人5人,辽宁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05人、千人层次88人。

2015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名单,该校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王振宁教授、神经外科吴安华教授成功上榜,并同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至此,该校共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6月,该校设有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法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联合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临床医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人文社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影像系、医学信息学系、病理学系、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运动医学系、医学检验学系、理工学部、细胞生物学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学院、学实验动物部、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分校等33个院、系、部;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9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7个,省级教学项目有示范性专业7个,品牌专业1个,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

国家级重点学科: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外科学(普外)、皮肤病与性病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辽宁省重点学科: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口腔临床医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药理学

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内科学(肾病)、内科学(血液病)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省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

辽宁省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22年5月,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7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3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个,辽宁省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2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辽宁省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3个,辽宁省医疗中心50个。

1996年至2003年,该校共获得国家、省(部)及市级科学技术奖35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30项,其中一等奖18项,二等奖76项,三等奖136项;获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25项。获得2012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2004年共发表CSTPCD学术论文1429篇,被引用2319次。

2009年,该校共发表ISTPCD学术论文2556篇;SCIE收录论文349篇。2010年,国家级科研课题98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协作课题15项,部委级科研课题28项。省级科研项目315项,市级科研项目48项。共获国家、卫生部、教育部、辽宁省及沈阳市科学技术奖4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1项,参加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首次获得)、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29项,含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市科技进步奖12项,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市科技振兴奖1项。另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2011年,该校共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1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44项;获得国家、省部、市各级科技成果奖39项;2010年共发表CSTPCD学术论文2502篇;发表SCIE收录论文496篇。2011年年初至2011年9月7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7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6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

截至2013年初,该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在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ESI论文中,总被引频次9796次,论文数1919篇,篇均被引次数5.10次。

2013年,共组织鉴定科技成果29项,组织申报科技成果奖71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41项,其中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82项,其中国家“863”、“973”课题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66项,教育部项目36项,辽宁省项目297项。2012年,该校共发表CSTPCD收录论文2837篇,SCIE收录论文826篇。

2013年8月23日,孙贵范教授研究团队与瑞士联邦水科技研究所合作的研究论文“Groudwater-Arsenic-Contamination-ThroughoutChina”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发表。该研究利用水砷浓度以及地质、土壤、水文、气候等相关数据建立了中国地下水砷污染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中国受高砷污染地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生活在该区域近2000万人的健康面临威胁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6月,该校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举办了联合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87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有315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荣誉职称,近年来开展了61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35个CMB项目。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