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论文

2023-02-13 10: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论文

论企业应急管理

摘要:
关键词:
本文从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阐述了企业如何强化应急管理、完善体
制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安全基础、提升实战能力,更加有效地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进一步提高救
援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从而更有效的促进企业安全及和谐发展。
企业.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
企业的发展面对着各种风险,尤其是高风险行业、如从事航运、空运、煤矿开采、化学危险品
储运、油库油罐、重特大件运输等行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安全风险更大。风险会造成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倒闭。风险可以带来灾难,也可以带来发展的机遇,
但就看企业如何面对。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是树立危机和风险意识,建立完善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积极主动有效
预防和化解风险,还是被动的,只顾眼前利益,存有侥幸心理、盲目的应对。后者是对企业、对员
工、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其后果是灾难性的不堪设想。因此,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关系企业的和
谐发展,人员生命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作为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应把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视为
自己的神圣职责。
2高级领导层的承诺和执行力度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
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是预防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高级领导层的承诺和
执行力度是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全员参与和各级人员的责任心、能力、态度及主观能动
性将决定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最终效果。如果一个企业的高级领导层对应急管理工作不重
视,不去抓,或者对已制定的应急预案自己就不自觉的执行,那么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应急管理
工作。应急管理工作不是企业那个部门、那个人的事要全员参与,否则,就会发生短板效应。所为
短板效应就是在关键的岗位或关键操作,如果有一个人没有正确操作就可能引发重大事故。在执行
应急预案中,如果没有各级人员的高度责任心或高超的应急处置能力、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决策
或手忙脚乱,将直接影响应急抢险和救援效果。
3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建立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是维护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因此,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中必须明确本企业应急组织形式。如领导小组、专家小组、现场处
置小组等。应指明各级应急指挥机构的构成部门
.
(单位)或人员,并明确每一级机构负责单位或人
员和每一具体行动的负责人及替代关系。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明确应急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以及总指挥和副总指挥的相应职责,明确公司各级职能部门在

应急管理中的救援和保障职责。企业视情可建立应急抢险专家库,以便指挥机构在必要时成立专家
小组,为现场应急工作提出应急救援建议和技术支持。指挥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研究政策、落实
措施、批准预案、启动和终止预案、协调和指挥抢险、发布信息和组织演练等。应急指挥机构根据
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以设置相应的专项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负责人和各小组
的工作任务及职责。总之,要使建立起来的应急组织机构,各级部门间接口、职责清楚,做到横向
到边、纵向到底。关键时刻不拖泥带水,不互相扯皮,提高救援效果。
4建立监督和奖惩及各种保障机制

保证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监督和奖惩及各种保障机制,以提高体系人员的执行
力度。
4.1制定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
企业在应急管理中实行各负其责,逐级管理,层层负责制度,避免管理上漏洞,存有死角。各
级职能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监督检查,并自查与监督检查相结合。应急管理要作为各级管理
和岗位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
4.2制定奖惩制度
明确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企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应实行行政
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
和奖励。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读职行为
的,按照企业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3建立各种保障机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但并不限于此:
4.3.1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企业要建立、完善先进的应急通信系统,并作好平时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应急通信24小
时畅通。应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如国家应
急救援中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资委、交通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和有关政府机构及
海内外相关救助部门通讯联系。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主管机关、救援机构、船级社等一切
有关部门通信联系。

面对突发事件2000字作文

容面对突发事件
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地震波及周边省市,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
汶川地震是多年来影响面大、事件复杂、破坏力最强应对最困难的突发事件。汶川伤,国之殇,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地减少了地震带来的损失。
这次大地震,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的目的可以是忘却,更可以是铭刻。抗震救灾的成果卓越,但纪念的本身不应该局限于此,而是要铭刻死难者用鲜血凝成的教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重提地震目的在于铭刻,那就是我们必须遵循应急机制,懂得应急知识,以铭刻的方式昭示两者的重要性,可以激励我们进取的勇气,保育振奋的锐气。
面对突发事件,一个理性和成熟的社会活动主体应该处变不惊,从容面对。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政府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迅速组织抗震救灾,我国专家资源,新闻资源,机制成熟的优势充分显现,这次事件充分检验了政府和人民迅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一次次清晰地向世界展示,救灾中一幕幕惊心动魄永远震撼在我们记忆中。
然而,也有很多的悲伤永远的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那些伤者逝者中的很多人原本应该健全地享受他们后面的美好生活,仅仅因为缺乏应急知识,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将永远被悲伤萦绕。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矛盾运动的,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突发事件地就有了正确的态度,我们是社会历史的主人,但世界的发展并不完全遵循我们的理想蓝图。
惟其如此,2007年11月1日起,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管理知识,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根据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将2008年5月26日~6月1日定为全省、全市应急知识宣传周,其中5月26日为集中宣传日。
古语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只有对突发事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对策略和足够的应急知识,我们在可能造成重大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环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事件突然发生时,才能临阵不乱,沉着镇静,主动将损失降低到最低

补充:另一篇
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面对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突发事件,抱怨愤怒无济于事,也于事无补。这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就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伤亡和损失。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否则,凶多吉少。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冷静和好心态就是逃生力和减灾力。
保持良好心态,往往能规避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灾害。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同的人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心理素质较好者,也会感到紧张害怕,但大脑清醒,肌肉有力,反应敏捷,行动有力;心理素质不好者,如平素胆小怕事者,见灾难临头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不知赶快逃离,最终遭致危险。尽管每一个人面对恐慌、灾难、死亡等危险,都会感到担心、害怕,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心理表现的应有之义。但是,除了这些“应有之义”之外,人们更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害怕不是办法,担心无济于事,既来之,则安之,坦然面对,设法解决,这才是成熟心理的凸显。
张宁认为,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方式,既与个体特征有关,也与训练有关,平素加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应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进行这种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如日本的抗震防震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每年的9月1日还是全国的防灾日,都要组织大规模的防灾演习。而我们安全预防教育则相对匮乏,比如许多高层建筑职员不掌握自救知识,没经过逃生演练,由于无知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其实,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肯定优于普通建筑,并且设有若干应急楼层,知道这些,自然就能冷静应对了。
张宁建议,利用这次“震感”加强对公众的“灾难教育”,普及自救防范知识,增强人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置能力。

浅谈如何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加剧,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人员,我认为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预案是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制定、适时演练、及时修订、不断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形成一个“相互衔接、配套协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的基础环节。应急预案制定好了,突发事件处置起来就有“案”可依,从容应对;否则,就会盲目被动,无从下手。应急预案出台后,还要在应急演练和实战中修订完善,不断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加强储备是保障。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加强应急物资、资金、人员的储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是物资储备,主要包括大型机械设备、运输工具、通讯设备、能源、砂石料、钢材、粮食、药品等;二是资金准备,每年应视地方财力和突发事件处置需要拿出一定资金,建立应急资金专账,以备急需;三是人员准备,重点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主要包括公安、武警、消防、卫生、基干民兵、技术专家等应急分队准备,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三、及时报告是关键。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是处置的黄金时间。加强应急值守,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原则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迅速组织应急分队赶赴现场抓紧处置。 四、科学处置是核心。现场科学处置、控制事态发展、减少损失,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的核心。一是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迅速出动具备相应处置能力的应急队伍,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二是结合应急预案和现场事态情况,果断科学决策,采取得力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局面;三是坚持“优先救人,救物次之”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四是超出处置能力的,迅速请求上级应急管理部门支援。 五、善后处理是重点。事后恢复与重建,以及善后处理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的重点。一是应急处理结束后,应及时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迅速恢复公共设施;二是做好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出台扶持相关地区和行业发展优惠政策;三是举一反三,分析评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