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学生观的论文800字

2023-02-11 23: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学生观的论文800字

以认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诚信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此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行建设创造的结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价值的评论者。

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主角,又是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看到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显得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要求层次上。

准以满足现在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一定能力的人,有的是从个人,小部门,小集体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些人为了工作而工作。

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类都不适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小部门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落脚点和最终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国家的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我们要讲究处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到为轻”一句话说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从古至今,诚实守信这一话题的故事可谓举不胜举感人至深。

纵观当今商海却使人叹息,一些小商小贩,到处骗人不讲究诚信,以至于诚信这个词,早就失去了他原有的光泽,更有甚者。在2000年的高考作文中写到,如果我身背着金钱,友情,诚信等多个包裹过河的时候,如果有选择让我丢弃一个。

首先丢掉的是诚信,因为现在的社会尔与我诈,诚信已过时了。我不禁为这为考生的想法感到可耻,因为他忘本了。其实这个社会的诚信一点也没有褪色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的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你是怎么看待职校学生的??800字作文

如何看待职校的学生
[按语]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如何看待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这是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败与职业学校兴衰的根本性问题。因此笔者选择了一组相关的文章,希望对广大老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所裨益。(程宝山)

走出人才误区――怎样认识职教人才
近年来,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形势下,职业学校毕业生却独领风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不少职校,学生未毕业就被预订一空,而且有着多种职业选择的机会。这一方面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说明,职校生以专业知识扎实、岗位能力强、工作踏实而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多年来,众多职校生以他们的专长在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在人生道路谱写了精彩的篇章。他们向社会证明着,职业教育同样是一条成才之路。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为什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入学时文化考试普遍分数不高,以致职教被不少人误认为没有前途呢?这提出了一个如何正确认识职教人才,走出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误区的现实问题。
  误区一:只以文化分数论人才
  目前,在我国因循的传统教育观念中,一个人是否是“可塑之才”,只有一个尺度,就是文化课的考试分数。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分数低就是差学生。至于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分数上出现了差异,很少有人从根本上去探究原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因此决定了其成才的目标、方式和途径的不尽相同。也就是说,人才的思维类型决定了其接受知识的方式和发展方向的不同。然而,在不少普通中学的教育中,应试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只适应了具有抽象思维倾向的学生,而忽视了具有形象思维倾向的学生。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很多长于形象思维的学生接受知识缓慢,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落后。而这部分学生,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往往因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成为职业学校的生源。他们是不是人才,能不能培养成为人才?事实证明,答案是肯定的。
  按照社会工作的过程和目标,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工程型和技术技能型。学术工程型人才由普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由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人才的外延很宽,并不仅指科学家、教授、工程师等,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的人都称得上是人才。因此从人才类型上来讲,无所谓好坏优劣;在社会地位上无所谓高低贵贱;在社会价值上无所谓孰轻孰重。既然人才类型不同,因此人才评价标准当然也不一样。若用统一的人才标准去衡量不同类型的人才显然是不合理的。
  传统观念是制约人才培养的巨大障碍。过去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普教的一套模式套用于职业教育,导致职教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办学方向不清,办学局面不稳,教师教得没有信心,学生学得没有动力,社会上包括教育内部不少人都用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给职教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包袱。
  面对社会人才观念的错位,以及“普高热”给中职生源造成的冲击,不少职校迎风而立,坚定人才观念,按照德才兼备并具有技能特长的标准培养学生,用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了另一种人才的价值和意义。
  北京商贸学校张香永校长说,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培养技能技术类人才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学生因为分数低没能上普高和大学,并不能说他们就不是人才,因为这些学生可能不适合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商贸学校把学校、学生、家长的人才观念重新定位,纠正了原来的错位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家长看到职业教育的希望,感受到孩子通过职业教育正在成才,从而使家庭教育能够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校内外的全面贯通,能力导向教育得以全面渗透,学生重新找回了自我,学习热情高涨,能力显著提高。在科学的人才观指导下培养和塑造人才,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学生和家长、用人单位三方满意,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良性循环的办学局面。
  张校长强调,观念摆正了,位置找准了,科学的教学理念才能落实。周密完善的培养思路是促成职校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但成才不是单纯凭个人意志就可完成的,它是通过个人努力吸收外界施加的有益影响从而增长个人才智,最终在适当的机会将个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的一个多方参与的动态的过程。
  误区二:只以高考中榜论成才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仿佛孩子只有考上了普通大学甚至名牌大学才能成才;仿佛只有上完大学当了官、坐了办公室才算有出息。因此对技能、对岗位操作持鄙视态度;对职业教育,无论是中等职教或是高等职教,都看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求学选择。所以,长期以来单纯用文化课的分数作为衡量所有学生的标准有欠公允,在分数的重压下,职教生被冤枉地判入“另册”,人们不禁为职教生喊冤:考不上普高和大学难道就意味着不能成才吗?
  既然职教生和普教生的区别只在于智力类型和智能结构的不同,而没有智力高低的区分。因此,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授不同类型的学生,也就是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智能类型施加不同类型的教育,能使每个人都走上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人才的类型不唯一,成才之路更是千万条。北京商贸学校教务处邹兰玲主任认为:人才,关键还是在于培养。从社会需求来讲,人人都应具有一项技能之长;从人的智能水平来讲,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相当,使所有人都在原有智力基础上不断进步,在各自适合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多年来,许多职业学校就是本着坚定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积极主动地进行各项改革,一路走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社会的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据了解,2004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一次就业率已超过90%。许多学生在实习阶段就得到重用或提升;在工作岗位上出类拔萃的、创业致富的、走上领导岗位的、享受专家待遇的毕业生不胜枚举。可见,职业教育的突出技能的素质教育已使职教人才具有了竞争制胜的法宝;针对人才类型施以知识和技能教育,能够夯实人才成长的基石。
  北京商贸学校王永春副校长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人有很多潜力,就像肉眼看不到的“暗物质”一样。比如一些职校生,其实是有很多潜能的,因为一些外在原因,始终没有被开发出来,大家开发的都是以分数为代表的显性潜力。我们现在所开发的就是学生以往未被开发的、被正规的普教体系所忽略的“暗物质”。正是这些 “暗物质”,构成了学生极强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在职业市场的竞争中出类拔萃。
  其实,这个形象的“暗物质”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优势智力”如出一辙。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智力是多元的,并不是以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为核心。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力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个体只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合适的发展方向和领域,都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由此可见,职校生虽然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只是说明他们的优势智力领域不在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职校生也有他的强项;每个人都有可塑性、可教育性,重要的是在于挖掘;每个人都是既独特又出色的,教育就应该采用多种途径去发现独特点加以培养。因此,在职业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以开发学生潜能。
  误区三:只以传统模式论教育
  说起职业教育的生源,人们往往用老实听话的标准与他们对比,以学习成绩差、纪律散漫、个别人有不良习惯等以偏概全,似乎上职业学校的就不是好学生。其实,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很聪明能干,比如动手能力强、善于人际交往等等。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虽然在抽象逻辑方面未能发挥,却在其他智力领域得以体现。只是这些优势,由于不适应普通教育模式而在课堂上被压抑了。而这些潜质,使他们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后得以发挥,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怎样通过教育调动内因,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艺术”。
  既然职校生不适应普通教育模式,那么就必须探索出一个有职教特色的既尊重学生的特点,又符合职教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步进行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北京酒店管理学校李刚校长是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现在已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在学校围绕职业岗位精选教学内容,在文化课教改方面提出了“够用再适当延伸”的思路,文化课也围绕岗位要求而教,不过分强调学科学习的深度。学校根据各专业特点打破学科体系界限,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无论文化课还是专业课教学内容都更加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并且不同专业的文化课侧重点也不同,在此基础之上再适当延伸,为学生将来的继续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这样不仅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