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岩,女,满族,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女诗人。
本名冯恺,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7月14日生于河南郑州。1949年起,先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专职驻会作家,兼任多种刊物编委或顾问及一些高校的客座教授。
1947年在湖北希理达中学校校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我的同窗》,195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小兵的故事》。1965年以前,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1976年以来,创作大量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多次获全国各地的文学奖。有些作品被译为英、法、俄、德等多种外国文字,还收入大、中、小学教材。其中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人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打动了无数人的心。《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因第一次涉及青少年犯罪这一问题,被誉为中国失的“教育诗”。其作品充满生活情趣,构思精巧,富有诗意和哲理,身受广大读者欢迎。
※※※※※※※※※※※※※※※※※※※※※※※※※※※※※※※
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在读者中的影响,是靠其作品建树的。
"在创作上,我永远不满足于一种形式,总想多尝试一些样式。我觉得,多掌握一种形式,就像一个战士多了一种武器……"我多次访问柯岩,她都这样说。柯岩穿着干干净净色彩淡雅的衣裳,朴素、大方。她动作敏捷,一双大眼睛透着智慧。语言洗炼,有节奏,有条理。她的记忆力极强,一些中外名家诗词、名言,脱口而出。性格活泼,感情丰富,喜怒哀乐总是形之于色。
柯岩,风度潇洒,而又平易近人,是一位普通人,又是一位名诗人、名作家。所以,一位作家对我说:"柯岩,是我们一代人中的佼佼者。" 是的,中国文坛,如果说是一座百花园,那么柯岩的作品则是这花园中颇富特色、引人注目的花朵。
"柯岩"是笔名。关于这个笔名,柯岩解释道:"我们中国的古代人把绿绿的小树称之为柯;岩呢,当然是大大的坚硬的石头。岩石上是很难长出树来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它的根须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须加倍的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终生根扎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上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柯岩以坚实的创作实践,圆了自己起步时的文学梦,在当代文学史上赢得了地位,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在儿童文学(诗歌和戏剧)、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及影视等领域里,她辛勤的劳动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因此,人们称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全能式的作家。
作家的成长,有许多条件,大概都受家庭或个人生活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柯岩是满族人,原名冯恺,1929年7月14日出生于河南郑州一个铁路职工之家,原籍广东南海。那时,北伐革命失败才两年,残破的中国,到处是白色恐怖,一片黑暗。柯岩的祖父和外祖父都当过小官吏,父亲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从小就有反抗性格,为了反对封建婚姻,同家庭决裂,毅然出走,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顽强地挣扎着、生活着。他勤奋、刻苦,经过半工半读,个人奋斗,终于当上了铁路的技术员和工程师。他酷爱读书,喜欢文学,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一点点钱,往往都买了文学书籍。他爱才,崇拜知识,爱陆游的诗词,更尊崇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他从来都鄙弃那些祸国殃民的豪门权贵,经常满腹牢骚地用愤懑的口吻嘲讽或谩骂那些不学无术、靠吹牛拍马往上爬的大小官吏。"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是他常常用来教育子女的名句之一。他的为人之道是:"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这种清高自诩与桀傲不驯的人生态度就使得他的生活道路坎坷多挫,经常同上司不和,不断调动,被贬或失业。年轻时,他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并翻译过法国当时风靡一时的樊德摩斯侦探小说……他这些富于文学活动的价值,主要在于对柯岩的影响。柯岩的母亲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因自由恋爱而被赶出家门;她是一个粗通文字但艺术感极强的女子,渴望知识,梦想美好的未来,但艰难的生计压抑着她的热情和追求。除了偶尔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借以抒发情怀之外,就是把终生未竟之志寄托在儿女身上,经常对他们讲述各种她所尊崇的仁人志士、忠信孝梯的故事,盼望他们能奋发向上,学有专长。父母的为人、品格与爱好,在何岩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柯岩说:"我从小喜欢文学,崇拜才能,尊重知识,追求精神生活,这些,同我的家庭影响是分不开的。"
铁路上的职工像火车一样,不停地奔跑,永远不会停在一个站上。柯岩受着父亲的宠爱,他到哪里,总爱带着她。这样,柯岩从小就沿着铁路线,饱看了祖国不少锦绣河山和人民的苦难。
柯岩的童年是寂寞而空虚的。她天真地渴望着能在孩子的王国里自由玩耍,可是整天为衣食奔波的父母,为拿奖学金拚命读书的事哥和姐姐,都不能满足她单纯的要求。于是她常常一个人跑出去玩,受欺侮,挨打,流着泪在母亲面前诉苦。妈妈心疼女儿,不再让她出门,便答应给她讲故事。这样,她开始接触民间口头文学《木兰从军》、《白蛇传》、《路遥知马力》、《缺手姑娘》、《孟姜女哭长城》、《铸钟娘娘》等。这些故事,她是百听不厌,越听越爱听,有的故事已经讲几遍了,可是她还是缠着妈妈讲。妈妈心里的故事早已讲完,连《琵琶行》、《长恨歌》一类名篇都教她背会了,故事变成了车轱辘,整天重复着。爸爸可怜妈妈,就找来 "少年文库",让她读给女儿听。从此,五岁的柯岩,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稻草人",她希望也像永明一样有个紫衣姐姐、美丽的大姐姐……
在柯岩贪婪地爱着世界上一切故事的时候,她到长辛店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念书去了。她是班上最小的,却是学习最努力的。她觉得书里有许多许多可爱的人物在等着她,那美丽而有趣的故事可不能不知道。到二年级,书成了好朋友,她开始不加选择地阅读能弄到手的一切书籍,跳过不认识的字,目醉神迷,如饥似渴地追求着书里的故事和人物。《爱的教育》里的小主人公使她懂得了孩子原来不仅仅是父母的无偿的索取者,《小妇人》使她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和力量,叶圣陶告诉她是非善恶,冰心让她的童心向往大海与诗意,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穷人和富人截然相反的形象,格林和安徒生给她描绘了神奇而美丽的世界……
后来,她到了湖北铁路职工子弟江岸扶轮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参加滇缅公路工程,她也到了云南。九岁十岁时,她一直在云南山青水秀的保山、下关上小学。柯岩兄弟妹妹十人,就靠父亲薪金收入生活。度日本来就很艰难,在民族灾难之时,更加重了这个普通公务人员的家庭负担。物价一日数涨,父亲经常失业…… 但不管生活怎样艰辛,母亲给人打毛衣、做针线、卖破烂,也要挣扎着供孩子们读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柯岩和姊妹们都拚命读书,力争考入公费学校,领取奖学金;那段时间,家里生活极其凄苦,父亲一失业,家里便要断顿,没有饭吃,她和母亲、姐姐常上街卖旧衣物,给人家打毛衣、缝袜子……不管如何苦,幼小的柯岩心里总燃烧着求知的火焰。在云南昏暗的小油灯下,她默默地读了不少书,歌德、海涅、普希金、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海明威、巴金、冰心、张天翼的作品及很多童话,都是她认识社会和生活最初的源泉。美与丑、崇高与卑鄙、诚实与虚伪,在她心海里有了径渭分界;人类同情心,正义感,光明与自由,大自然的美的根须都伸进了心田。甚至那些描写绿林好汉的小说,也能使她崇拜英雄,渴望自己长大以后也能路见不平,杀富济贫。当时,她并不懂阶级压迫,但贫富悬殊的现实,使她的思想里朦胧地有了对旧社会的不满。至今她还记得那时背诵的民歌:
卖油娘子水搽头,
做鞋婆子赤脚走,
瓦木匠人没房住,
卖盐的老头喝淡粥,
织布娘,光脊梁,
种麦的人儿吃菜糠,
打席的,躺光床,
抬棺材的死路旁……
不平的歌,使她滋长了心中的不平。她每天手不释卷,同书中的人物相亲,而鄙弃同学中那些胸无大志,专讲吃喝打扮的阔家小姐和纨绔子弟。
柯岩小时候,性格泼辣,很像个男孩子。从小她就知道,如果不努力,得不到奖学金,或考不上公费学校,就要失学。因此,她像哥哥姐姐一样,孜孜不倦地奋斗着,以至多次跳班成功。这时期,这位才十岁左右的小姑娘,文学的情愫已有表现--当父亲接到她的一封富有文学色彩的信后激动地对家人说:"我们家要出谢冰心了!"
[著作书目]
小兵的故事(诗集)1956,天津人民 。
最美的画册(诗集)1957,少儿 。
大红花(诗集)1957,少儿 。
双双找姥姥(剧本)1959,湖北人民 。
“小迷糊”阿姨(诗、剧合集)1960,作家 。
相亲记(剧本)1960,戏剧 。
我对雷锋叔叔说(诗集)1963,少儿 。
讲给少先队员听(诗集)1965,少儿 。
周总理,你在哪里(诗集)1978,四川人民 。
柯岩作品选 1979,少儿 。
奇异的书简(报告文学集)1980,四川人民 。
记着啊,请记着(歌剧)1980,四川人民 。
柯岩儿童诗选 1981,人文 。
柯岩作品选(诗、小说等合集)1983,广东人民 。
月亮会不会搞错(儿童诗集)1984,新蕾 。
寻找回来的世界(长篇小说)1984,群众 。
中国式的问答题(诗集)1986,四川文艺 。
癌症≠死亡(报告文学集)1987,四川文艺 。
永恒的魅力----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报告文学)1988,百家出版社 。
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在读者中的影响,是靠其作品建树的。
"在创作上,我永远不满足于一种形式,总想多尝试一些样式。我觉得,多掌握一种形式,就像一个战士多了一种武器……"我多次访问柯岩,她都这样说。柯岩穿着干干净净色彩淡雅的衣裳,朴素、大方。她动作敏捷,一双大眼睛透着智慧。语言洗炼,有节奏,有条理。她的记忆力极强,一些中外名家诗词、名言,脱口而出。性格活泼,感情丰富,喜怒哀乐总是形之于色。
柯岩,风度潇洒,而又平易近人,是一位普通人,又是一位名诗人、名作家。所以,一位作家对我说:"柯岩,是我们一代人中的佼佼者。" 是的,中国文坛,如果说是一座百花园,那么柯岩的作品则是这花园中颇富特色、引人注目的花朵。
柯岩,本名冯恺,当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7月生于河南郑州,满族。已出书五十余部,主要有诗集《“小迷糊” 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奇异的书简》《相亲记》《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癌症≠死亡》,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电视连续剧《仅次于上帝的人》(又名《红蜻蜓》)等。
由于柯岩在文学上的成就,她被推选进多种协会、学会,担任过许多社会职务。如: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全委;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及诸多刊物恶毒编委及顾问,并被应聘人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大学等多所高等学院的教授。
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先后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专职编剧,中国作家协会驻会作家。
柯岩从事多种文学样式的写作,三十多年来出版过《最美的画册》、《相亲记》、《“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寻找回来的世界》、《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等30部。
柯岩(1929-- )1978年以后创作了《船长》、《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美的追求者》、《特邀代表》等报告文学,迅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它们既着力光明的歌颂,又不回避光明下的阴影;既描绘出主人公事业的成功,也写出他们的苦恼、忧虑,并在诗情中糅以哲理。
载于1979年的《船长》是柯岩报告文学的成名作,它介绍了中国远洋公司上海分公司所属“汉川号”远洋货舵船长贝汉廷的事迹。贝汉廷是中国第一代远洋船员,作品将他的生活片断组合在一起,写出了他几十年历经风雨的成长之路。作品以一个船长的豪迈气概来显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且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作品风格洒脱豪迈,主人公贝汉廷的形象呼之欲出。他既是个热情洋溢的爱国者,又是个精通专业的行家,作品突出了他以鲜明的主人翁态度,运用精湛的专业知识为国争光的事迹。
以儿童文学起家的柯岩,在报告文学作品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儿童的纯真目光和心灵去感受世界,因此,纯真的童心和女作家常有的细腻情感,构成了她作品的鲜明特色。然而,《船长》却一反她温婉细腻的风格,让阳刚之气、壮志豪情充溢全文。不过,“真纯的美”依然闪烁其中,如作品结尾处,对祖国深情呼唤的一段文字显示出的诚挚深情与广大读者息息相通,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心灵的共鸣。
柯岩简介
柯岩,本名冯恺,当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7月生于河南郑州,满族。已出书五十余部,主要有诗集《“小迷糊” 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奇异的书简》《相亲记》《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癌症≠死亡》,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电视连续剧《仅次于上帝的人》(又名《红蜻蜓》)等。
由于柯岩在文学上的成就,她被推选进多种协会、学会,担任过许多社会职务。如: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全委;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及诸多刊物恶毒编委及顾问,并被应聘人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大学等多所高等学院的教授。
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先后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专职编剧,中国作家协会驻会作家。
柯岩从事多种文学样式的写作,三十多年来出版过《最美的画册》、《相亲记》、《“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寻找回来的世界》、《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等30部。
参考资料: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汉族,浙江舟山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可能为乾卦-见《我的快乐天堂》哈尔滨出版社)。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拜为干爹);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人生年表
1943 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取名为陈懋平
1946 因为觉得“懋”字麻烦,三毛就把它去掉。改名陈平
1948 随父母迁台,入台北国民小学读书
1954 入台北省立女子中学
1955 初二,受墨汁涂面打击,以及为看小说开始逃学。后休学在家
1956 一度复学,後正式退学。开始练习写作、音乐、绘画,切腹自杀获救
1962 以陈平名义在现代文学发表第一篇作品《惑》
1964 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初恋
1967 初恋失败,赴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留学。圣诞初结识荷西
1968 与荷西分别。漫游欧洲、巴黎、慕尼黑等地
1971 返回台湾,任教於文化大学和政工干校
1972 与一德裔男子相恋,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发猝死。冬,再赴西班牙,重遇荷西
1974 进入撒哈拉沙漠
1974 七月,与荷西在沙漠小镇阿尤恩结婚
1974 十月六日,以笔名「三毛」在《联合报》发表作品《中国饭店》
1976 夫妇移居大加纳利岛。五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撒哈拉的故事》
1979 随荷西到拉芭玛岛生活。九月三十日,荷西海底捕鱼时意外丧生。回到台湾
1980 五月,重返西班牙和加纳利,开始孀居生活
1981 十一月,开始中南美之行
1982 十月,返回台湾任教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组。游记《万水千山走遍》出版
1984 赴美度假治病
1985 一度丧失记忆,神经错乱
1986 十月,正式回到台北定居,被台湾多份报刊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
1988 六月十二日,给「三毛爸爸」张乐平写第一封信
1989 四月,曾回大陆探亲;同年开始创作电影剧本《滚滚红尘》
1990《滚滚红尘》获金马奖八项大奖
1991 一月二日,因子宫内膜肥厚入荣民总医院检查治疗。一月三日,进行手术。一月四日凌晨,在医院以丝袜绕颈窒息身亡。享年四十八岁。
个人履历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重庆。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韩湘宁、邵幼轩三位画家习画。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4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台湾省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年仅48岁。
三毛作品
文集:《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背影》《我的宝贝》《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记》《随想》《谈心》《我的快乐天堂》《高原的百合花》《亲爱的三毛》《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三毛的书信札与私相簿》 剧本:《滚滚红尘》
有声作品:《三毛说书》《阅读大地》《流星雨》
译作:《刹那时光》《兰屿之歌》《清泉故事》《娃娃看天下》(共两
死因相关
台湾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确切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近日,一本名为《三毛死于谋杀》的图书纷纷出现在上海各家书店中。但其中对三毛的很多事都进行质疑,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用三毛助自己出名的动机。
三毛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
作者简介:千里千寻,热爱码字的孪生姐妹,女人课堂签约作者。写温暖走心的文字,愿疗愈你的身心,做照亮你我人生的一束光,遇见更好的自己!
微信号:zjq
名来利往,这个世界太匆忙。渴望找到喧嚣红尘俗世里的片刻安宁,有人不得要领马不停蹄转山转水,妄图用旅途去丈量诗与远方的距离。只是远方太远,流浪的心永远抵达不了。
然而,有这样一群浸润在唐诗宋词的女子,她们在这个薄情世界深情活,“在云端里爱诗,在泥土里生活”。诗词,已经融入她们的血液,成为她们的生活方式。她们出口成诗,入目即画。她们举手投足是诗,低眉颔首皆画,就这样以诗词为马,在平平仄仄的韵脚里,袅袅婷婷,无心插柳邂逅并开启了一段诗情画意的美丽人生。
(一)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陈更:“从函数定理的北大理工女博士到风花雪月的诗词女神”。
长发齐腰、一袭长裙的她,亭亭玉立在大众眼前,因诗词的浸润通体所散发的气质,极是贴合李清照那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妙词,
这个才华与颜值齐飞,气质与台风共舞的妙龄女子,还信手拈来著作了《几生修得到梅花》,并坦言诗词让心不死,发现生活的美,她珍惜每一刻与诗词相伴的时光,将其看作一场过瘾的游戏。
一身蓝袄青裙,温婉幽雅,兰馨慧质的她,有民国古风之美,与诗词婉约之美相得益彰。这位北大才女,把一位女子最好的韶华与四季《中国诗词大会》交叠、辉映,亦将流淌在血脉里的诗意因子与之碰撞、缠绕,《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成就了她,她亦照亮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一场前无古人的诗词盛宴由此铺陈,也自然开启了每一个普通人关于诗与远方的无限向往。
陈更说人生意义由自己来定,世界的美好需要温润的诗词浸润,诗词即是她心灵的避风港。谈到兼顾理工科和诗词的自己,她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河。左岸冷硬,右岸柔软。我爱我的研究,它是我理性现实的左岸,我也爱诗词,它是我柔软感性的右岸。人生有多包罗万象,诗词就有多包罗万象。”
没错,诗词中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
(二)
世间最苦难的女先生——享“湘水女神”盛誉的诗词大家叶嘉莹,诗心如玉,也沧桑种田。以诗词慰平生,从失意人生走向了诗意人生。
一生多艰的她, 独以诗词开解内心。她说“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而诗词,能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词中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出身名门却历经家族的衰落,面对生活的磨难,面对丧母丧女丧夫接二连三的伤痛,她信奉“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没有完美感情,她选择坦然面对,称之为“不遇天人不目成”;
面对生死,她乐天而知命,“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孔子所言“仰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知我者其天乎?”是她的人生观……
一辈子和古诗词谈恋爱、一生颠沛流离,历劫无数的她,自度了人生苦厄。
同时,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传灯人的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无数也度人无数。她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一颗美好活泼的不死心灵。“我的人生不幸,一生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她用一生的时间在做诗海的摆渡人,是无数人航行的灯塔,她使我们国家古老的诗词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她在讲自己的诗词时说:“等到沧海变成桑田,要等到哪一年呢?现在就试一试在沧海之中种下桑田吧!我就是要在沧海之中种出桑田来……”这何尝不是叶先生“为往圣继绝学”的人生写照呢?“我没有把我的时间跟生命白白浪费掉,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莲花是凋零了,但有一粒莲子留下来,我希望把中国文化传统美好的种子留下来。”
因为她记挂心中“我这个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的美好念想,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90多岁的她,最终把自己活成了人们心中隽永美好的诗。
(三)
作者雪花如糖:默默耕耘在象牙塔里三尺讲台的普通女子。享受慢生活的她,喜欢浸润在古典文学,慢咀细品诗词。看尽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阅遍关东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品金戈铁马的英雄豪杰,在梦里沙场秋点兵、壮志难酬的悲。也品失去江山社稷的一代君王,忆故国不堪回首的往事,满腔愁怨化作一江春水,绵绵不尽的亡国之痛。看官场受挫的落魄文人,如何醉卧美酒红颜温柔乡,对抗失意的人生;科举不顺的风流士子,怎样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赏闺阁绣楼的如花美券,面对绿肥红瘦,感叹逝水流年的柔肠粉泪。亦赏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豪门贵妇,独倚栏杆,望断明月高楼天涯路,衣带渐宽人比花瘦,还问云中谁寄锦书来。读秦楼楚馆的红粉佳人,恋恋不舍金鞭美少年,骑骏马绝尘而去人渺渺,空留离人琵琶弦上诉相思。亦读远离喧嚣的闲逸隐士用一桢词换一壶酒,却用一座城池换一厥词的恣意潇洒……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着唐诗宋词耳濡目染的因缘际会,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女子,在平台将文字诉诸笔端,横溢的才华锋芒悄然显山露水,她见证了文字的力量,瓜熟蒂落写出了自己的诗词鉴赏作品《在星空中为你写一首宋词》,还水到渠成圆了每个写作者心中梦寐以求的出书梦。
(四)以诗为马,赴一场诗与远方的心灵之旅
是的,无论是吟风弄月伤春悲秋的古名伶闺秀,写出千古佳词美句的李清照魏夫人唐婉……还是如今佐证“腹有诗书气质华,岁月从不败美人”的主持董卿;凭借强大实力和淡定气魄,一炮而红,众网友纷纷感叹其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所有幻想”的国民才女武亦珠;才气逼人的现代诗人舒婷席慕容……亦或是历劫十年尘世飘零,隐居江南乌衣雨巷,与梅花做知己,在一卷发黄的旧词里将世味煮成茶,醉饮红尘,抒人间草木情怀,看世界风云变幻,煮字疗饥,写一剪岁序安稳的倾城时光而成就“落梅风骨秋水文章”之传奇而石破天惊的江南隐世才女白落梅。亦或是在摇摇晃晃的人间,将泥土中的成长、困境中的绝望以及绝望中疼痛的生命,爱与渴望,澄澈与美好,用诗歌摆渡灵魂,亦或以诗歌的戏谑对抗生命的戏谑,对抗命运锥心蚀骨的疼痛,将加速度的世界往回拉回一厘米的美好,终在无限悲切的人生里生出无端欢喜而横空出世的草根诗人余秀华……她们皆以诗词作马,达达的马蹄声中,她们奔向了自己人生的诗和远方。
生命的难处从不在于年少鲜衣怒马时,而是在终有一天我们到了明白诗中深意的年纪,早已成了诗中之人,依然能有不忘初心的勇气。这个世界或许有些凉薄,它的美好需要温润的诗词来浸润,需要美好的人儿来点缀,而真正的美人,有闻过书香的鼻,吟过唐诗的嘴,看过字画的眼……
人生山高水长,长亭短亭无数。也许诗和田野,不必远方。在唐诗宋词里来一场缱绻沉醉千年的心灵旅行吧。以人生作笺,翠枝当笔,意象布景,高低平仄错落为步调,游走在华美文字铺就的旅程中,让诗词的骏马,带你抵达诗意人生……
辛亥革命前陈叔通幼承家学,对诗词古文均有很深造诣。26岁时(1902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并朝考中试,授翰林院编修。1904年,陈叔通东渡日本,入法政大学学习,希望能从明治维新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以寻求救国的良策。1906年毕业回国,一年后任宪政调查局会办,1910年任清政府资政院民选议员。他热心社会改革,提倡妇女解放,是杭州女学校和著名的私立安定中学的发起人之一,又是杭州《白话报》的创始人之曾编写出版《政治学》和《法学通论》两书。辛亥革命,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民国成立,陈叔通由浙江省推选为第一届国会议员,还担任了《北京日报》经理,希望对国事有所贡献。但是,袁世凯攫取了革命果实,解散国会,阴谋复辟帝制。叔老参加了由梁启超、蔡锷等发动的反袁斗争并辞去《北京日报》经理。1915年8月,他应张菊生(张元济)之邀,离京南下,进商务印书馆工作,同时在上海建立了反袁联络点。同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起义讨袁,梁启超赴粤桂间进行策动。起初,西南各省军政要人大都持观望态度,护国军进展不甚顺利。当时,江苏督办冯国漳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秘书长胡嗣瑷与叔老交谊很深。叔老通过胡的关系借得冯的“华密”电报本,通电西南各省发动反袁。各省要人得到“华密”电报都以为冯国璋已作内应,故先后响应,宣告独立,护国运动在各地蓬勃兴起。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至6月,忧急身死。商务印书馆是我国当时最大的一家出版机构,设有编辑、印刷、发行三所,在国内各重要城市和香港、新加坡等地设有分馆,组成了庞大的推销网。叔老进馆后发现,三所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因此建议,在三所之上成立一个总务处,作为馆内最高行政决策机构,以便统一领导。董事会采纳了这个建议并请他担任处长。他在任职期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商务印书馆出书的速度、质量以及推销服务等方面,都居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陈叔通应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揆初的邀请,担任该行驻行常务董事。他工作认真,处事严谨,在社会上卓有信誉。陈叔通1915年从事工商金融事业,立志不与官僚政客为伍,对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一切邀请均予拒绝。他在游严子陵钓台时赋诗道,“附凤攀龙徒取辱,何如大泽一羊裘。”正因为不愿“附凤攀龙”,他把寓所命名为“有所不为斋”。但他无时无刻不记挂着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疾苦。在军阀混战、遍地干戈的年代,他忧时伤怀,时思救国匡时之道。他平时生活中十分喜爱梅花,称赞它“品格最高,能耐寒,有骨气”。他搜求名人画梅真迹百幅,把书斋命名为“百梅书屋”,借以表达自己的节操。“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寇侵占了东北三省。淞沪抗战爆发,陈叔通积极参加了募捐劳军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年叔老已61岁。他在诗中写道:“弥天兵气今方始,危涕沾襟万骨尘。”他在迟暮之年,遭受河山破碎之痛,心境悲苦万分。他热切期望国共合作,共御强敌。针对国民党主要当权者不肯放弃反共方针,一再贻误战机的行为,在《卢沟桥行》一诗中,他发出“一误再误唯尔辜,尔辜尔辜万夫指”的愤怒谴责。那时,上海的环境十分险恶,陈叔通闭门谢客,不顾敌伪的多次威逼,坚决拒绝担任伪职。他在给友人的诗中表示,要“相期珍重到晚节”。日寇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陈叔通喜而不寐。但他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独裁统治,早已深恶痛绝,在狂喜之余对国家前途怀有深深的忧虑。当时有人邀他出来作官,他复信答道:“弟于党治之下,誓不出而任事。”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索,陈叔通老认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光明与希望的所在。就在国民党当局无视全国人民饱受长期战争的苦难和渴望和平安定的强烈愿望,蓄意挑起全面内战的严重时刻,不甘“忍视神州随劫尽”的陈叔通,终于以古稀高龄挺身而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入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洪流之中。陈叔通参加了上海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的筹备工作,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经常在有关会议上发表精辟见解,受到各方面的重视。1947年—1949年期间1947年5月,上海学生进行反内战的宣传示威,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逮捕了大批学生。陈叔通立即联合张菊生、唐蔚芝、李拔可、叶揆初、张国淦、胡藻青、项兰生、钱自严、陈仲恕等老人共同具名,分函吴国桢(上海市长)、宣铁吾(上海警备司令),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就是当时盛传的“十老上书”。国民党当局迫于舆论,不得不将被捕学生释放。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迅速扩大到国统区六十多个城市。这年暑假,国民党当局强迫各校解聘了进步教授三十多人。陈叔通知道后,商请张菊生援助,由商务印书馆以资助文化团体的名义,拨出一笔经费,资助这些教授。1947年夏,国民党政府发布所谓“勘乱总动员令”,加紧对国统区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镇压,10月,又宣布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当时在上海的一部份民主人士被迫转入地下或撤离。与陈叔通有深厚交谊的马叙伦也离沪赴港。陈叔通则留在上海,坚持斗争,还经常把上海的反蒋斗争情况以及他对各种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写在秘密信函中,带往香港,与中共保持密切联系。面对白色恐怖,陈叔通对个人安危处之泰然。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托人转告他说:“我已两次把你的大名从共党嫌疑分子名单上勾了去,今后你若再要活动,我就无能为力了!”他一笑置之,请人转告陈布雷:“我也劝你早日洗手,弃暗投明。”面对经济崩溃、军事节节失利的局面,国民党当局为赢得喘息之机,于1948年夏发动和谈攻势,鼓动上海一些御用文人政客,策划“千人通电”,企图玩弄所谓国共谈判的把戏。有人要求陈叔通在“千人通电”上签名,他严辞拒绝。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指出:“此次是革命,且希望彻底革命”,“我们要与友方(指共产党)配合”,“无友方,即无今日之我们,亦无他日之我们”,表示了坚定不移的立场。由于各方面民主力量的共同抵制,所谓“千人通电”运动宣告破产。陈叔通拥护中共中央在1948年提出的召开新政协会议的“五一”号召,积极提出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议。在中共的安排下,他于1949年1月潜离上海,经香港,于3月到达北平,受到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和亲切会见。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后,陈叔通同上海其他民主人士一起从北平回到上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起成立工商界劳军分会,慰劳解放军。1949年6月,他在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被推为副主任。9月,他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接着出席了开国大典。古稀老人,欣逢盛世,他以无比喜悦的心情高歌言志:“七十三前不计年,我犹未冠志腾骞。溯从解放更生日,始见辉煌革命天。”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叔通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他还曾担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远涉重洋,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和世界和平理事会。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托,从1951年10月开始,陈叔通主持工商界全国性组织的筹建工作。1953年10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陈叔通被推选为主任委员。他紧紧依靠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广大工商界人士,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推动全国私营工商业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以和平方式胜利地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陈叔通躬与此事,殚精竭虑,投入晚年的全部精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中共领导同志的称赞,也受到工商界同志的尊敬和深切怀念。
柯岩,女,满族,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女诗人。
原名冯恺,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7月14日生于河南郑州。1949年起,先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专职驻会作家,兼任多种刊物编委或顾问及一些高校的客座教授。
1947年在湖北希理达中学校校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我的同窗》,195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小兵的故事》。1965年以前,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1976年以来,创作大量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多次获全国各地的文学奖。有些作品被译为英、法、俄、德等多种外国文字,还收入大、中、小学教材。其中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人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打动了无数人的心。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因第一次涉及青少年犯罪这一问题,被誉为中国诗的“教育诗”。其作品充满生活情趣,构思精巧,富有诗意和哲理,身受广大读者欢迎。
已出书五十余部,主要有诗集《“小迷糊” 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奇异的书简》《相亲记》《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癌症≠死亡》,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电视连续剧《仅次于上帝的人》(又名《红蜻蜓》)等。
三十多年来出版过《最美的画册》、《相亲记》、《“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寻找回来的世界》、《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等30部。
柯岩(1929-- )1978年以后创作了《船长》、《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美的追求者》、《特邀代表》等报告文学,迅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柯岩笔名的由来】
关于这个笔名,柯岩解释道:“中国古人把绿绿的小苗称之为柯;岩就是大大的坚硬的岩石。岩石上是很难长出树来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它的根须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的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将加倍的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终生扎根大地,终生奋力的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中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
[著作书目]
小兵的故事(诗集)1956,天津人民 。
最美的画册(诗集)1957,少儿 。
大红花(诗集)1957,少儿 。
双双找姥姥(剧本)1959,湖北人民 。
“小迷糊”阿姨(诗、剧合集)1960,作家 。
相亲记(剧本)1960,戏剧 。
我对雷锋叔叔说(诗集)1963,少儿 。
讲给少先队员听(诗集)1965,少儿 。
周总理,你在哪里(诗集)1978,四川人民 。
柯岩作品选 1979,少儿 。
奇异的书简(报告文学集)1980,四川人民 。
记着啊,请记着(歌剧)1980,四川人民 。
柯岩儿童诗选 1981,人文 。
柯岩作品选(诗、小说等合集)1983,广东人民 。
月亮会不会搞错(儿童诗集)1984,新蕾 。
寻找回来的世界(长篇小说)1984,群众 。
中国式的问答题(诗集)1986,四川文艺 。
癌症≠死亡(报告文学集)1987,四川文艺 。
永恒的魅力----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报告文学)1988,百家出版社 。
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在读者中的影响,是靠其作品建树的。
"在创作上,我永远不满足于一种形式,总想多尝试一些样式。我觉得,多掌握一种形式,就像一个战士多了一种武器……"我多次访问柯岩,她都这样说。柯岩穿着干干净净色彩淡雅的衣裳,朴素、大方。她动作敏捷,一双大眼睛透着智慧。语言洗炼,有节奏,有条理。她的记忆力极强,一些中外名家诗词、名言,脱口而出。性格活泼,感情丰富,喜怒哀乐总是形之于色。
柯岩,风度潇洒,而又平易近人,是一位普通人,又是一位名诗人、名作家。所以,一位作家对我说:"柯岩,是我们一代人中的佼佼者。" 是的,中国文坛,如果说是一座百花园,那么柯岩的作品则是这花园中颇富特色、引人注目的花朵。
柯岩,本名冯恺,当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7月生于河南郑州,满族。已出书五十余部,主要有诗集《“小迷糊” 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种子的梦》,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奇异的书简》《相亲记》《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癌症≠死亡》,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电视连续剧《仅次于上帝的人》(又名《红蜻蜓》)等。
由于柯岩在文学上的成就,她被推选进多种协会、学会,担任过许多社会职务。如: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全委;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及诸多刊物恶毒编委及顾问,并被应聘人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大学等多所高等学院的教授。
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先后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专职编剧,中国作家协会驻会作家。
柯岩从事多种文学样式的写作,三十多年来出版过《最美的画册》、《相亲记》、《“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寻找回来的世界》、《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等30部。
柯岩(1929-- )1978年以后创作了《船长》、《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美的追求者》、《特邀代表》等报告文学,迅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它们既着力光明的歌颂,又不回避光明下的阴影;既描绘出主人公事业的成功,也写出他们的苦恼、忧虑,并在诗情中糅以哲理。
载于1979年的《船长》是柯岩报告文学的成名作,它介绍了中国远洋公司上海分公司所属“汉川号”远洋货舵船长贝汉廷的事迹。贝汉廷是中国第一代远洋船员,作品将他的生活片断组合在一起,写出了他几十年历经风雨的成长之路。作品以一个船长的豪迈气概来显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且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作品风格洒脱豪迈,主人公贝汉廷的形象呼之欲出。他既是个热情洋溢的爱国者,又是个精通专业的行家,作品突出了他以鲜明的主人翁态度,运用精湛的专业知识为国争光的事迹。
以儿童文学起家的柯岩,在报告文学作品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儿童的纯真目光和心灵去感受世界,因此,纯真的童心和女作家常有的细腻情感,构成了她作品的鲜明特色。然而,《船长》却一反她温婉细腻的风格,让阳刚之气、壮志豪情充溢全文。不过,“真纯的美”依然闪烁其中,如作品结尾处,对祖国深情呼唤的一段文字显示出的诚挚深情与广大读者息息相通,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心灵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