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癌症出书的那个人

2023-02-11 21: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癌症出书的那个人

柯岩(1929年7月14日——2011年12月11日),原名冯恺,女,满族,出生于河南郑州,当代著名作家,女诗人,是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的妻子。

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已出书50多部。她是中共十二大代表,全国人大第八、九届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

2006年7月,柯岩荣获第十一届广州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这是一个全球华语诗人民间组织的奖项,是全球华语诗歌界的最高奖。柯岩成了获此殊荣的首位女诗人,此前贺敬之曾获此奖。

2011年12月11日13时35分,柯岩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她的作品却永远留在人间闪烁着别样的光芒!

扩展资料:

柯岩代表作品介绍:

1、《种子的梦》

种子的梦是著名作家柯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噩梦将结束,光明即将到来。

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一种寄托。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2、《癌症≠死亡》

《癌症≠死亡》是柯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名篇。癌症自来被视为绝症,因此不论是自己还是亲友患了癌症,周围都是一片愁云惨雾。

特别是已到晚期,既无法手术,又不能耐受放疗、化疗的患者,已被迫抛出人类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不说是束手待毙吧,也是胆战心惊,终日忧心忡忡。

在那个人人谈癌色变:“十个癌症九个埋,一个没死不是癌”的时刻,作家能毫不犹疑地喊出“癌症≠死亡”的响亮声音,自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无疑会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给癌症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带来生的希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柯岩

柯岩简介,快!

柯岩,女,满族,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女诗人。
本名冯恺,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7月14日生于河南郑州。1949年起,先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专职驻会作家,兼任多种刊物编委或顾问及一些高校的客座教授。
1947年在湖北希理达中学校校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我的同窗》,195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小兵的故事》。1965年以前,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1976年以来,创作大量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多次获全国各地的文学奖。有些作品被译为英、法、俄、德等多种外国文字,还收入大、中、小学教材。其中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人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打动了无数人的心。《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因第一次涉及青少年犯罪这一问题,被誉为中国失的“教育诗”。其作品充满生活情趣,构思精巧,富有诗意和哲理,身受广大读者欢迎。
※※※※※※※※※※※※※※※※※※※※※※※※※※※※※※※
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在读者中的影响,是靠其作品建树的。
"在创作上,我永远不满足于一种形式,总想多尝试一些样式。我觉得,多掌握一种形式,就像一个战士多了一种武器……"我多次访问柯岩,她都这样说。柯岩穿着干干净净色彩淡雅的衣裳,朴素、大方。她动作敏捷,一双大眼睛透着智慧。语言洗炼,有节奏,有条理。她的记忆力极强,一些中外名家诗词、名言,脱口而出。性格活泼,感情丰富,喜怒哀乐总是形之于色。
柯岩,风度潇洒,而又平易近人,是一位普通人,又是一位名诗人、名作家。所以,一位作家对我说:"柯岩,是我们一代人中的佼佼者。" 是的,中国文坛,如果说是一座百花园,那么柯岩的作品则是这花园中颇富特色、引人注目的花朵。
"柯岩"是笔名。关于这个笔名,柯岩解释道:"我们中国的古代人把绿绿的小树称之为柯;岩呢,当然是大大的坚硬的石头。岩石上是很难长出树来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它的根须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须加倍的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终生根扎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上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柯岩以坚实的创作实践,圆了自己起步时的文学梦,在当代文学史上赢得了地位,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在儿童文学(诗歌和戏剧)、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及影视等领域里,她辛勤的劳动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因此,人们称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全能式的作家。
作家的成长,有许多条件,大概都受家庭或个人生活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柯岩是满族人,原名冯恺,1929年7月14日出生于河南郑州一个铁路职工之家,原籍广东南海。那时,北伐革命失败才两年,残破的中国,到处是白色恐怖,一片黑暗。柯岩的祖父和外祖父都当过小官吏,父亲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从小就有反抗性格,为了反对封建婚姻,同家庭决裂,毅然出走,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顽强地挣扎着、生活着。他勤奋、刻苦,经过半工半读,个人奋斗,终于当上了铁路的技术员和工程师。他酷爱读书,喜欢文学,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一点点钱,往往都买了文学书籍。他爱才,崇拜知识,爱陆游的诗词,更尊崇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他从来都鄙弃那些祸国殃民的豪门权贵,经常满腹牢骚地用愤懑的口吻嘲讽或谩骂那些不学无术、靠吹牛拍马往上爬的大小官吏。"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是他常常用来教育子女的名句之一。他的为人之道是:"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这种清高自诩与桀傲不驯的人生态度就使得他的生活道路坎坷多挫,经常同上司不和,不断调动,被贬或失业。年轻时,他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并翻译过法国当时风靡一时的樊德摩斯侦探小说……他这些富于文学活动的价值,主要在于对柯岩的影响。柯岩的母亲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因自由恋爱而被赶出家门;她是一个粗通文字但艺术感极强的女子,渴望知识,梦想美好的未来,但艰难的生计压抑着她的热情和追求。除了偶尔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借以抒发情怀之外,就是把终生未竟之志寄托在儿女身上,经常对他们讲述各种她所尊崇的仁人志士、忠信孝梯的故事,盼望他们能奋发向上,学有专长。父母的为人、品格与爱好,在何岩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柯岩说:"我从小喜欢文学,崇拜才能,尊重知识,追求精神生活,这些,同我的家庭影响是分不开的。"
铁路上的职工像火车一样,不停地奔跑,永远不会停在一个站上。柯岩受着父亲的宠爱,他到哪里,总爱带着她。这样,柯岩从小就沿着铁路线,饱看了祖国不少锦绣河山和人民的苦难。
柯岩的童年是寂寞而空虚的。她天真地渴望着能在孩子的王国里自由玩耍,可是整天为衣食奔波的父母,为拿奖学金拚命读书的事哥和姐姐,都不能满足她单纯的要求。于是她常常一个人跑出去玩,受欺侮,挨打,流着泪在母亲面前诉苦。妈妈心疼女儿,不再让她出门,便答应给她讲故事。这样,她开始接触民间口头文学《木兰从军》、《白蛇传》、《路遥知马力》、《缺手姑娘》、《孟姜女哭长城》、《铸钟娘娘》等。这些故事,她是百听不厌,越听越爱听,有的故事已经讲几遍了,可是她还是缠着妈妈讲。妈妈心里的故事早已讲完,连《琵琶行》、《长恨歌》一类名篇都教她背会了,故事变成了车轱辘,整天重复着。爸爸可怜妈妈,就找来 "少年文库",让她读给女儿听。从此,五岁的柯岩,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稻草人",她希望也像永明一样有个紫衣姐姐、美丽的大姐姐……
在柯岩贪婪地爱着世界上一切故事的时候,她到长辛店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念书去了。她是班上最小的,却是学习最努力的。她觉得书里有许多许多可爱的人物在等着她,那美丽而有趣的故事可不能不知道。到二年级,书成了好朋友,她开始不加选择地阅读能弄到手的一切书籍,跳过不认识的字,目醉神迷,如饥似渴地追求着书里的故事和人物。《爱的教育》里的小主人公使她懂得了孩子原来不仅仅是父母的无偿的索取者,《小妇人》使她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和力量,叶圣陶告诉她是非善恶,冰心让她的童心向往大海与诗意,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穷人和富人截然相反的形象,格林和安徒生给她描绘了神奇而美丽的世界……
后来,她到了湖北铁路职工子弟江岸扶轮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参加滇缅公路工程,她也到了云南。九岁十岁时,她一直在云南山青水秀的保山、下关上小学。柯岩兄弟妹妹十人,就靠父亲薪金收入生活。度日本来就很艰难,在民族灾难之时,更加重了这个普通公务人员的家庭负担。物价一日数涨,父亲经常失业…… 但不管生活怎样艰辛,母亲给人打毛衣、做针线、卖破烂,也要挣扎着供孩子们读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柯岩和姊妹们都拚命读书,力争考入公费学校,领取奖学金;那段时间,家里生活极其凄苦,父亲一失业,家里便要断顿,没有饭吃,她和母亲、姐姐常上街卖旧衣物,给人家打毛衣、缝袜子……不管如何苦,幼小的柯岩心里总燃烧着求知的火焰。在云南昏暗的小油灯下,她默默地读了不少书,歌德、海涅、普希金、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海明威、巴金、冰心、张天翼的作品及很多童话,都是她认识社会和生活最初的源泉。美与丑、崇高与卑鄙、诚实与虚伪,在她心海里有了径渭分界;人类同情心,正义感,光明与自由,大自然的美的根须都伸进了心田。甚至那些描写绿林好汉的小说,也能使她崇拜英雄,渴望自己长大以后也能路见不平,杀富济贫。当时,她并不懂阶级压迫,但贫富悬殊的现实,使她的思想里朦胧地有了对旧社会的不满。至今她还记得那时背诵的民歌:
卖油娘子水搽头,
做鞋婆子赤脚走,
瓦木匠人没房住,
卖盐的老头喝淡粥,
织布娘,光脊梁,
种麦的人儿吃菜糠,
打席的,躺光床,
抬棺材的死路旁……
不平的歌,使她滋长了心中的不平。她每天手不释卷,同书中的人物相亲,而鄙弃同学中那些胸无大志,专讲吃喝打扮的阔家小姐和纨绔子弟。
柯岩小时候,性格泼辣,很像个男孩子。从小她就知道,如果不努力,得不到奖学金,或考不上公费学校,就要失学。因此,她像哥哥姐姐一样,孜孜不倦地奋斗着,以至多次跳班成功。这时期,这位才十岁左右的小姑娘,文学的情愫已有表现--当父亲接到她的一封富有文学色彩的信后激动地对家人说:"我们家要出谢冰心了!"

[著作书目]
小兵的故事(诗集)1956,天津人民 。
最美的画册(诗集)1957,少儿 。
大红花(诗集)1957,少儿 。
双双找姥姥(剧本)1959,湖北人民 。
“小迷糊”阿姨(诗、剧合集)1960,作家 。
相亲记(剧本)1960,戏剧 。
我对雷锋叔叔说(诗集)1963,少儿 。
讲给少先队员听(诗集)1965,少儿 。
周总理,你在哪里(诗集)1978,四川人民 。
柯岩作品选 1979,少儿 。
奇异的书简(报告文学集)1980,四川人民 。
记着啊,请记着(歌剧)1980,四川人民 。
柯岩儿童诗选 1981,人文 。
柯岩作品选(诗、小说等合集)1983,广东人民 。
月亮会不会搞错(儿童诗集)1984,新蕾 。
寻找回来的世界(长篇小说)1984,群众 。
中国式的问答题(诗集)1986,四川文艺 。
癌症≠死亡(报告文学集)1987,四川文艺 。
永恒的魅力----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报告文学)1988,百家出版社 。

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在读者中的影响,是靠其作品建树的。
"在创作上,我永远不满足于一种形式,总想多尝试一些样式。我觉得,多掌握一种形式,就像一个战士多了一种武器……"我多次访问柯岩,她都这样说。柯岩穿着干干净净色彩淡雅的衣裳,朴素、大方。她动作敏捷,一双大眼睛透着智慧。语言洗炼,有节奏,有条理。她的记忆力极强,一些中外名家诗词、名言,脱口而出。性格活泼,感情丰富,喜怒哀乐总是形之于色。
柯岩,风度潇洒,而又平易近人,是一位普通人,又是一位名诗人、名作家。所以,一位作家对我说:"柯岩,是我们一代人中的佼佼者。" 是的,中国文坛,如果说是一座百花园,那么柯岩的作品则是这花园中颇富特色、引人注目的花朵。

柯岩,本名冯恺,当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7月生于河南郑州,满族。已出书五十余部,主要有诗集《“小迷糊” 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奇异的书简》《相亲记》《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癌症≠死亡》,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电视连续剧《仅次于上帝的人》(又名《红蜻蜓》)等。

由于柯岩在文学上的成就,她被推选进多种协会、学会,担任过许多社会职务。如: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全委;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及诸多刊物恶毒编委及顾问,并被应聘人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大学等多所高等学院的教授。

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先后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专职编剧,中国作家协会驻会作家。

柯岩从事多种文学样式的写作,三十多年来出版过《最美的画册》、《相亲记》、《“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寻找回来的世界》、《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等30部。
柯岩(1929-- )1978年以后创作了《船长》、《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美的追求者》、《特邀代表》等报告文学,迅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它们既着力光明的歌颂,又不回避光明下的阴影;既描绘出主人公事业的成功,也写出他们的苦恼、忧虑,并在诗情中糅以哲理。
载于1979年的《船长》是柯岩报告文学的成名作,它介绍了中国远洋公司上海分公司所属“汉川号”远洋货舵船长贝汉廷的事迹。贝汉廷是中国第一代远洋船员,作品将他的生活片断组合在一起,写出了他几十年历经风雨的成长之路。作品以一个船长的豪迈气概来显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且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作品风格洒脱豪迈,主人公贝汉廷的形象呼之欲出。他既是个热情洋溢的爱国者,又是个精通专业的行家,作品突出了他以鲜明的主人翁态度,运用精湛的专业知识为国争光的事迹。
以儿童文学起家的柯岩,在报告文学作品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儿童的纯真目光和心灵去感受世界,因此,纯真的童心和女作家常有的细腻情感,构成了她作品的鲜明特色。然而,《船长》却一反她温婉细腻的风格,让阳刚之气、壮志豪情充溢全文。不过,“真纯的美”依然闪烁其中,如作品结尾处,对祖国深情呼唤的一段文字显示出的诚挚深情与广大读者息息相通,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心灵的共鸣。
柯岩简介

柯岩,本名冯恺,当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7月生于河南郑州,满族。已出书五十余部,主要有诗集《“小迷糊” 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奇异的书简》《相亲记》《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癌症≠死亡》,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电视连续剧《仅次于上帝的人》(又名《红蜻蜓》)等。

由于柯岩在文学上的成就,她被推选进多种协会、学会,担任过许多社会职务。如: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全委;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及诸多刊物恶毒编委及顾问,并被应聘人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大学等多所高等学院的教授。

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先后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专职编剧,中国作家协会驻会作家。

柯岩从事多种文学样式的写作,三十多年来出版过《最美的画册》、《相亲记》、《“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寻找回来的世界》、《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等30部。
参考资料:

《众病之王:癌症传》: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医学科普书!

提起肿瘤,大多数人都闻之色变,如今各大医院的肿瘤科室昼夜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多少人因为绝望而嚎哭,多少人被迫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也有人因为一丝希望而喜极而泣,因为一个小小的帮助而感激涕零,癌症面前更多的人情绪堆叠、潸然泪下!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全世界每年因癌症而死去的人高达800万之多!在中国,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将不得不直面癌症这个人类疾病最凶险的敌人!癌症,就像那举着镰刀的死神,就站在我们身后不远的地方,狞笑地看着我们!

面对癌症这种极其复杂的疾病,很多人除了恐惧之外一无所知!虽然有关它的科学研究浩如烟海,但能将其深奥繁难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讲给普通读者听的著作少之又少,幸运的是,《众病之王:癌症传》这本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医学科普书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科普书籍之一,不单是一部详实严谨的科学经典,还称得上是一本史诗般的传记。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患者专访等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同时生动的、文学的写作手法,所描述的鲜活人物和历史事件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能取得如此成就,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和作家,他任教于哥伦比亚医学院,拥有自己的基础科学实验室,对抗癌领域的科研脉搏有着精准的把握;同时悉达多•穆克吉还是一名癌症专科医生,这使得他能在残忍的疾病与冰冷的学术知识之外,为书中引入鲜活、充满感情的个人故事!

悉达多•穆克吉读书时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药学院,读到牛津大学致癌病毒研究的博士学位,期间获得过罗氏奖学金,足以证明他的兴趣、爱好和眼界,让他的这本著作不仅限于学术研究与行医治病,书中严密流畅的行文结构;优雅大气的语言风格;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不输于许多文学著作!

在书中,悉达多•穆克吉通过三个重点内容,阐述了人类与癌症展开的悲壮战争,最终展示了抗癌战争的美好前景:癌症虽然可怕,但人类终将打赢这场持续千年的战争!

第一个重点:癌症并不是现代病,数千年来与人类如影随形!

很多人以为癌症是一种现代疾病,其实不然,癌症存在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的莎草纸上,就有过癌症的古老病历,一个美丽少女的乳房上,诡异地出现几个高高隆起的肿块,医生惊讶地发现,这些肿块居然是活的,并且迅速滋长蔓延,最终把原本活泼的女孩耗到油尽灯枯!

公元前400多年,闻名世界的波斯大帝大流士的皇后阿托莎,在自己引以为傲的乳房上,发现了一块血流不止的肿块,遍访全国名医,包括医术高超的宫廷名医,也无能为力。面对死亡,阿托沙孤注一掷,让她最信任的希腊奴隶德摩西迪斯,把整个乳房一切彻底切掉,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被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下来,并且还成了日后那场旷日持久的波斯与希腊战争的借口,诞生了马拉松、斯巴达三百勇士等流传千年的经典故事。

但是能经受住这种残酷而原始的手术,毕竟是少数人。古希腊一位名叫希波克拉底的医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套“四体液”理论,说人体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和黏液这四种体液构成,某种体液过量时,就会打乱平衡,引发癌症。

他的学生盖伦将“四体液”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认为,血液过量会引起局部红肿、胀痛等现象;黏液过量诱发结核、脓肿、黏膜炎等疾病;黄胆汁过量导致人皮肤变黄的黄疸;而癌症的元凶,就是这四种体液当中最凶险的黑胆汁!

根据盖伦和他的老师希波克拉底的观点,癌症就是黑胆汁淤积在身体的某个地方,凝结成不断增大的肿块,同时黑胆汁充满活性,四处弥漫,这和很多癌症发病的表现很一致,因此,这种“四体液”理论统治了医学界长达一千多年之久。

第二个重点: 消灭癌细胞的科学手段,也无法阻止癌细胞卷土重来!

之后随着科学特别是解剖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无论是在人的身体里,还是在肿瘤的内部,都没有所谓的“黑胆汁”存在。人类与癌症的抗争,不得不重新重视那位神奇痊愈的波斯皇后,切除肿瘤手术随着麻醉术和消毒术的问世,开始被广泛使用!

到了20世纪初,包括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在内的许多癌症都可以通过手术进行切除,大量的临床病例告诉人们,只要能在这些癌症侵袭到其他器官之前,就底把它切除的话,很多癌症患者都会被治愈。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人们很快就发现,很多已经被彻底切除掉的癌症,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医生不得不采取更激进、更彻底的手术方式,对于可怜的病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残酷的肉刑!

更令人失望的是,这些手术的效果也让人大为失望,一项数据研究发现,在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病人当中,只有一半人活过了三年,另外一半患者,则死于复发的癌症。医生们必须寻找新的抗癌武器!

很快放射性元素镭被科学家发现,可以通过击碎DNA链条的方式,杀灭那些正在快速分裂的细胞。于是,放射肿瘤学成为新的武器,开始对癌症患者身上的肿瘤发动攻击,放疗成为癌症患者们新的希望!

然而,放疗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尚未扩散的癌症,放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对于已经扩散的癌症来说,放疗也是无能为力。更大的问题是,放射性光线不仅能杀死癌细胞,还会造成癌变,镭元素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就是因为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环境中,最终罹患白血病离开了人世!

于是,医生们开始思考:病人服用药品之后,药物成分也会随着体液的流动而走遍全身,那如果能够找到一种药物,它既可以对癌细胞发起攻击,又不会损伤其他健康的细胞,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治疗癌症的一把最犀利的武器呢?这就是化学疗法的观念。

接下来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一位名叫法伯的美国医生发现,有一种叫做叶酸拮抗剂的药品,可以对癌细胞发起攻击,它虽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些损害,但却能彻底杀死白血病细胞。权衡利弊之后,这种化学疗法始在临床上使用。

然而药物使用的量是埋藏在化疗里的定时炸弹,药物用的太少,癌细胞难以被消灭;药物用的太多,病人虚弱的身体,有可能承受不住强烈的副作用,先于癌细胞而逝去!同时还出现那些已经痊愈的患者们的癌细胞,又一次死灰复燃的现象。人们刚刚产生的一丝希望,又被癌症无情地泼了一盆冷水!

第三个重点:长期系统性的癌症治疗,与癌共舞才是人类的强大之处!

在这场漫长的抗癌之战中,人类虽然已经拿出了手术、放疗、化疗这三样武器,却仍然看不到胜利的曙光。这时,于是有些医生转变思路,要在病人罹患癌症之前,找到引起癌症的原因,从根本上预防癌症的发生。

大量直接阻断病因的预防方式,或者通过早期筛查,发现那些刚刚罹患癌症的患者,把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成为更积极使用的抗癌良方!

现代人类基因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强大的武器,一种像导弹一样,能够精确打击癌细胞的基因靶向药物。赫赛汀、格列卫等一系列靶向药物先后问世,癌症患者的福音终于来临,通过口服基因靶向药,癌症也像一种病程缓慢的疾病,虽然依旧可怕,但却没有那么残忍。

癌症作为这个自然界最核心、最原始、最顽强的生存需要与能力,甚至比人类更强大的、适应更强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如今的目标并不是彻底消灭癌症,而是选择和癌症共存,把它变成一种只要长期服药,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慢性病!

作者在本书中对个人的关注,超出了诸多同类科普读物,他对病人细致而克制的刻画,尤其令人动容,这些个体与癌症的故事,也超出个体的象征性的意义,成为一个物种不依不饶的、与致命的古老疾病的恒久战争,体现出人类的强大和智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