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好出版的书稿;
2、联系一家出版社,看他们是否愿意出版您的书。如果愿意出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出版:
(1) 书稿好:出版社愿意包销您的书,则比较省事,您只要把书稿交给出版社,签好合约,责任编辑会与您联系。
(2) 书出版后销售有一定风险,则出版社可能会让您包销一部分书,您必须要为如何销掉这些书伤脑筋。否则您可能要赔钱。
(3) 书稿出版后销售风险较大,您又一定要出,则可能采用合作出版的方法,就是书出版后,销售完全由您负责。出版社收取一定数额的出版费。
3、印刷厂可以自己联系或者由出版社联系
一、如何找到靠谱编辑
靠谱编辑,首先得是一个真正的出版社图书编辑,当然,民营出版机构如磨铁博集天卷也是ok的,但要避免中二道贩子的招。
二道贩子也就是中介,有的开了公司,有的只是一个人,自封各种头衔,在网络上到处忽悠。二道贩子实行的是广种薄收,见稿子就收,然后分门别类塞给各个出版社编辑,出版社看中了,他再反过来跟你签一个合同或协议。当然,出版收益多数被他吃了,给你剩点渣渣或连渣也不剩。然而对新人来说,稿费被吃或许并非最大的坏处,最大的坏处是:你的稿子并未受到重视,只是他们上千本搜集来的书稿中的一部,他起的也只是“二传手”的作用。他们会大大耽误了你的时间与精力。
分辨这些二道贩子的方法不难,在图书出版QQ群、微信群里热衷露脸、吹牛逼的,基本就是二道贩子。他们靠频繁亮相、自抬身价来吸引新人的注意力,以获得“货源”。这些人的名字我就不点了。
其实,找到靠谱编辑很简单啊,你到新华书店找几本跟你同类型的书,掏出手机拍下版权页(写CIP数据以及出版日期的那一页),上面有出版社的社名与责任编辑的姓名以及读者服务热线(或发行、编务)固定电话,你一个电话打过去,说我是《XXX》书读者,请问这本书的责编XX老师的电话是多少,就可以问到编辑的固定电话了。如果对方多问一句:您找他有什么事吗?你可以坦诚地说:我写了一本类似的书,想跟XX老师聊聊。基本上,你就可以获得联系方式了。提醒一下:责任编辑有时只是文字加工编辑,选题策划由策划编辑来主控,但不要紧,如果他不承担策划职责,会将你的大作转给策划编辑(或直接告诉你应该找谁)。还有一种可能是,该图书是民营出版机构买书号或通过其他方式与出版社合作出版,这类书通过版权页找到真正的策划人相对有点难,好在多数图书是出版社的本版,碰上合作图书也只是让你多打几个电话而已。
以上招数,新人使用非常非常非常少的,但却是最为有效的。这个招数不仅能确保你直接联系到编辑,还能确保你的大作跟编辑的出版方向高度匹配。新人将太多时间浪费在寻找编辑之上,找到编辑之后,大多数编辑的出版方向又与书稿不符。出版社编辑分工很细,做青春文学的,做绘本的,亲子教育的,做经管的,经管又细分股票、会计、互联网创业……把你的大作比作一条鱼,你给猴子和兔子没用,要给猫。
新人最常用的,还是图书出版QQ群与出版社公共投稿邮箱。
出版QQ群里,活跃的永远是二道贩子,图书编辑基本深度潜水。新人作者如果想通过这个渠道找靠谱的出版渠道,可以在群成员名单里,找出备注有出版社社名的呢称,如“张三-中信社”,这些呢称一般都是出版社编辑——出版圈子不大,呢称假冒很容易被同行看穿。你一个一个私聊,但多数编辑的出版方向未必与你吻合。怎么聊,下文我再细说。
至于出版社网站与图书上留下的投稿邮箱,相信我,那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99.99%的编辑不会去社里公共投稿邮箱里选稿。成千上万封未读邮件躺在那里,灰尘一米厚。
二、跟编辑沟通的正确姿势
无论你是通过直接打电话,还是QQ群或论坛,联系到了图书编辑,接下来一定会有的动作是,加QQ深聊。一般不用微信,第一是使用习惯,第二是就书稿沟通来说,QQ更加好用。
有道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还想告诉你,伯乐对于千里马的渴求,丝毫不会亚于千里马对伯乐的渴求。
编辑也有考核有压力啊,品种量、码洋量、加印当量……直接跟奖金挂钩,也直接跟成就感挂钩。所以,明智的编辑从来不会把自己当伯乐。
每行每业,我们都会说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对于图书编辑来说,读者是自己的衣食父,作者是自己的衣食母。两边都很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作者更重要。因为,有了优秀的作者,读者才会买单。
图书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是优秀作者资源多寡。策划能力就算稍微弱一点,优秀作者完全能够帮其补齐,文字功底稍微差点,找个靠谱的加工编辑。一个有充足优秀作者资源的编辑,走遍天下都不怕。
因此,作者即便是新人,也无须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当然也不可以自以为是、牛逼哄哄。平等与礼貌即可。
我个人觉得,大致这样的沟通是高效的:
1,简短寒暄,直入主题。例:【X老师你好,我是XXX,我写了一本书稿,这是选题策划案。谢谢!】
2,在线将选题策划案发过去。如果编辑不在线,就发QQ邮箱,QQ留言以上寒暄,注明策划案发在QQ邮箱请查收。
没有必要说自己写书多辛苦,或者强调自己的书写得多好。编辑看了策划案会有自己的基本判断。如果有需要了解的,他会主动找你。
选题策划案极为重要,但很多新人并没有或者写不好。絮絮叨叨介绍作品,不如采取标准的范式来沟通,一目了然,便捷高效。
每个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单都不完全相同,但核心要素是一致的。此外,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单,多数是表格,比较呆板,是策划在选题立项时的标准文本。毕竟,编辑向选题委员会推介选题,跟你向编辑推荐还是略有差别的。所以,我建议作者跟编辑的前期沟通,不要采用出版社的模板,而是用word文档按照以下格式做(括号里的文字是提醒语言,不要写进去了哈)——
《如何顺利出版一本书》(书名,居中,一级标题)
——老司机手把手带你混出版圈(没有副书名也可以)
本书简介(居左,二级标题)
本书15万字,分为9章。第一章讲述如何顺利找到靠谱的图书编辑,第二章讲述与图书编辑高效沟通的方法,第三章讲述选题策划案的结构、写作方法与注意要点,第四章(省略哈,此简介客观描述即可,150字左右。如果是小说,不要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这样去介绍,用150字介绍概貌即可)
再:如果书稿在网络上连载过,可以在150字介绍后,分段再写:本书稿在天涯煮酒连载,取得了100万的点击量,读者反响较好(别说很好,就算很好也用较好)。链接地址ABC。(如果点击量可观,评论较好,这绝对是大大的加分项)
作者简介(居左,二级标题)
张三,笔名老司机,70后,已出版作品《abc》(xx出版社,2011.6)、《yyy》(xx出版社,2015.7)等作品多部。(三本以内,没出版过图书的,写几篇发表过的文章也行,什么也没有的,就不要虚构了,这个不太重要,主要还是你的选题的市场价值与文稿的质量)
读者定位(居左,二级标题)
文学爱好者(三个以内的名词,描述你的读者目标群体)
本书特色(居左,二级标题)
技巧实用:有干货,有具体操作方法与套路。
(1-3个特色)
竞品分析(居左,二级标题)
(在当当京东买三四本销售较好的同类型图书,客观分析每一本图书的优劣点,最后指出你自己的书稿的竞争力在哪里。顺便将竞品图书截图贴上,便于编辑做进一步市场调查。作为新手,你的分析或许不太专业,但至少证明你用心了,而且有市场意识。文学爱好者别清高,市场意识不是个坏词。本书特色与竞品分析有一定的交集,新人请注意后者强调的是与竞品的不同点。)
联系方式(居左,二级标题)
我建议有这么一栏写上自己的姓名,QQ号码与联系电话。编辑面对的作者多,要是QQ上没有对你的名字做备注的话,想找你时半天找不到你的联系方式。
本书目录(居左,二级标题)
略
本书样章(居左,二级标题)
一般是1万字左右的连续文字。编辑看完后,若是觉得还可以,但又不是很确定,可能会让你再给一两万字深入了解一下。少数编辑,甚至想要看一半的书稿或全稿,有些作者就担心了,我的书稿会不会被盗用创意?会不会被剽窃?
这些担心纯属多余。编辑盗用你的创意,再找一个人来写(或剽窃),还不如直接用你的书稿,或让你修改完善。绕那么大一个圈子,他一分钱落不着,还背负法律上道德上的风险,傻子才干。再说,你把小说贴在论坛上公开展示,怎么不担心被剽窃啊。所以,这个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策划案的的介绍到此为止。
如果编辑对你策划案感兴趣,自然会主动联系你,进一步跟你沟通。如果大半个月没有回音,你可以主动问一下他是否看了策划案。编辑有时候赶进度,没时间看也比较正常,你提醒一下很有必要。
等编辑看了,可能会礼貌地拒绝你,这时没必要据理力争或解释什么了,没有多大意义。说声谢谢,继续打磨书稿或寻找伯乐去吧。
没有被拒绝的话,出版几率倍升。接下来你们就会针对书稿方方面面来展开沟通。需要说明的是:编辑(策划编辑)看好你的书稿,不意味着肯定能出版,他需要说服选题会立项。立项的成功率,跟你书稿的市场价值与质量有关,也跟他在单位的业绩有关(出的书多数好卖,通过率高;反之,多数遭卡)。
前面我说过,作者是编辑的衣食母。这句话跟新人说,意思是你要跟编辑平等沟通,不要唯唯诺诺。当然,也不要真的像父母对儿子一样高高在上。
最后,吐槽一下我刚进出版社时遇到的人与事。曾经有个陌生作者QQ我,说有一本超级牛逼的书稿,出版后保证能畅销至少100万册。他是代理人,作者是一个中学生,具体写的什么忘记了,反正通篇幼稚的议论与假大空的抒情,记得里面有类似于“青春是一首激昂的歌,青春是人生最壮美的篇章”之类的话,作为精华语句用粗体字标红。我当然婉拒。然而人家并不乐意,说我这么好的作品你居然不出版,懂不懂文学艺术啊?
我那时年轻气盛,顺手复制了“青春是一首激昂的歌,青春是人生最壮美的篇章”给代理人,说这类大而无用的话,我实在看不出多少文学性,既无文采,又无营养……
结果捅了马蜂窝了。对方开启机关枪扫射模式:你说没有文采没有营养,你把你写的拿出来让我看看!你怎么能这么说一个16岁孩子呢,你还有没有爱心?你16岁时能写的这么好吗?
懒得跟他说我16岁时的事迹了,也懒得跟他辩论食客是不是必须懂得炒菜才有资格评论厨师的菜品。决心不再搭理。
但他不依不饶,QQ小人不停闪烁,各种古怪逻辑的话如装满大粪的高压消防水管乱喷。
最后被我拉黑了事。
三、要想少走弯路须从动笔前做起
如果你不是一书写成百家求的作者,如果你想顺利出版自己的书,最忌讳的是一声不响埋头写写写。书写完后,很可能会出现选题方向与市场不太符合的问题,或者内容、结构、行文从策划编辑的角度来看不具备足够的市场销售力。
当你所接触的所有策划编辑都拒绝常规出版时,与其抱怨他人没眼光不如想想自己错在哪里。写书是很个人化的私事,出版却是市场化行为,如果写书之前就联系策划编辑,跟他一起探讨主题、读者定位(切入角度)、风格、目录以及样章,你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的主方向是做经管图书出版,所以就以经管图书为例来谈。
2014年年底,有个作者跟我聊想写一本主题为微店的图书。
微店这个题材可以做,市场还是蛮大,但有个问题是此类题材已经做得泛滥了,如果找不到一个独特的点,出版风险不小。这件事在我头脑里盘旋了好几天,有一天蹦出一个想法:根据我在朋友圈里对微商的认识,不少微商的文化偏低(并非攻击,求放过),互联网知识极为贫乏;那么,是不是可以在读者定位上向这部分人倾斜,做一本针对互联网小白的微店经营图书?说白了,读者定位就是那些只懂得聊QQ微信的、梦想开微店赚钱的人。
有这个想法之后,我做了一番市场调查,发现这个版块被出版市场所忽略。有需求、被忽略,那么意味着有机会。
读者定位一旦解决,风格也就明晰了:傻瓜式的“手把手教”,一个简单的注册都不厌其烦贴图再贴图,一步一步教。作者写作中间经常问我这样写是不是太繁琐了,我回答按照既定思路执行。其实后来审稿时我也觉得太细致繁琐啰嗦了,不过我坚信有一群读者需要这种“傻瓜式”的指引。
目录就是按照平台选择、上货、营销、客户管理的时间脉络,能让一个新手将店铺运转起来。
样章,要求少说专业词汇,接地气,多贴图,其实也就是贯彻既定的风格。样章8000字打磨到位后,签订出版合同。之后,作者全面开动,一个月完稿。
2015年年初上市,这本书不算很畅销,但达到策划预期,加印了几次,至今走势强于绝大多数后出版的同类新书(包括本社同类新书)。
详细写下这个过程,是想说明策划编辑对于作者的重要性。多数策划编辑市场敏锐度高,信息来源广(开卷、三大网店等),喜欢用数据说话。打个比方,策划编辑是跑船多年的领航员,作者是水手,两人一起去探索新航道,是不是胜算大增?
四、签订出版合同注意事项
1,版税。一般是6%-10%,正常是8%。在版税上,采用阶梯递增版税比较有利于作者(出版社也没有损失,双赢吧)。比如首印4000册为8%版税(0~4000),4001~8000册为9%,8001~15000册为10%,15001册后为12%。这个阶梯基本属于双方可以心平气和接受的。补充一下:个人觉得尽量不要采取千字稿酬,出版社一般执行的是千字100元上下,千字稿费无论高低,最大的问题是万一图书畅销了跟自己的收入无关。我有朋友曾经就将单册销售几百万册的书稿按照千字稿酬给卖了,而且是全部被买断。书名就不说。
2,首印量。首印3000,5000还是多少?对于作者来说,当然首印越多越好(理由在第3点里再说)。对于出版社来说也不是首印越少越好——首印多点能摊薄成本,但又会增大库存风险。因此,出版社的编辑会尽量做到一个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点。在首印数上,普通作者没有多少话语权,坚持一下,可能能让出版社增加1000册左右首印。如果出版社不同意,作者最好让步。
3,稿费结算方式。假设版税8%,首印4000册。是按照首印量结算,还是按照实销?前者是不管有没有卖出4000册,出版社都按照4000册跟你结算版税。后者是按照实际销售来结算。如果这本书只卖了2000册,显然,按照首印结算有利于作者,因此上面说了对于作者来说首印多一点有利。如果按照实销结算,一般来说出版社会先支付50%—70%的首印版税。若按照70%结算,实际销售却低于70%,出版社也不会问你要回“多”给你的钱了。
4,结算节点。一般来说,首印的稿费结算都是图书入库3个月左右。这个结算时间节点跟民营书商有讨价余地,跟出版社没有余地。出版社面对很多作者,为一个作者更改支付时间,会导致财务支付流程的不便。此外,加印的稿费支付,一般是一年两次,6月与12月,这些都是格式条款。
5,授权期限。一般是5年。不建议10年,也不建议低于5年。太短不利于出版社,太长不利于作者。5年是折中的。
6,海外版权、繁体版权、电子版权、影视改编权的归属,利益的划分。一般是五五分吧。如果你自己有渠道,也可以不授权出版社,自己拿去卖。
以上是与出版社签出版合同的要点。与民营出版机构签合同,如磨铁或博集天卷之类的知名机构,大致也跟以上差不多(话说我其实也不熟,只是感觉)。不知名的机构的合同差异很大,条款有较大商量余地。作者跟小的机构合作,最好不要拿版税(作者难以掌握真实印数),按照千字稿酬计算(注明是word统计字数还是版面字数,两者相差约30%)。书商收稿的千字稿费区间很大,从几十到几百。如果你是卖方市场,可以要求支付预付,给样章8000字要求支付30%,交全稿3天或7天内付清。前提是,你很牛,对方需要你,你根本不愁没书商找你。
此外,跟小的机构合作要注意每一个字眼。可能会有文字陷阱。
五、其他实用出版渠道
常见的出版渠道就不多说了,本节只想说一些非常规的实用出版方式。非常规出版是一个巨大的隐秘王国,作为出版业老司机的我也仅仅窥见一角。
大家都知道,文学类图书想常规出版真的很难。小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名气(出版过较畅销的图书或网上赢得名声),只是默默无闻的作者一枚,即便是小说写得清新脱俗,编辑在决策时依然会犹豫迟疑。自带名气的人相当自带流量,销售上有一个起码的保证。
至于文集(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就更艰难了。先别说你的集子多好,单说最近五年里你买过一本非著名人士的文集吗?没有的话,凭什么认为别人会买你的。在此只说事实,不做评价。
还有学术专著,你懂的,99%以上得走非常规出版。
非常规出版,也可以叫自费出版,或什么出版,其存在的原因是出版机构不会做明知亏本的买卖,而将市场风险转嫁作者。
非常规出版是一个信息高度不透明的地下江湖。出一本书,有人花几万,有人花几千,也有极少数的人并没有花什么钱。差异的原因很多,以下大致梳理一下。花几万的原因:
一是找了纯中介机构。纯中介是除了要给上游留下正常利润之外,自己还要留一部分,所以价格会较高。再说他们做这买空卖空的活儿,(多数)搞一单算一单,没有定价标准,习惯看菜下饭,能要到你八万绝不要你七万。注:中介机构请勿对号入座。
二是找了仅作自费出版的机构,他们的盈利模式是:收作者的钱—书号费—排版费—封面设计费—印刷与纸张费—其他小额零碎开支=毛利。简单说,就是拿作者的钱开支了出版这本书所需的所有开支,剩下的才是毛利。毛利还要减去分摊的办公运营费,才是纯利。因此,价格低了他们难以盈利。
三是作者找的出版机构拿书号成本高了,成本高有两个原因:1是作者指定了几家出版社(如专著要求某几家高校出版社,小说要求在颇有名气的文学出版社),2是出版机构因入行时间不长或其他原因,没能拿到行业最低价的书号资源。
写到这里,感觉要斟字酌句了……说太多,会挨砍吗?图书出版的圈子很小,陌生人一见面,会发现彼此拥有很多共同的朋友。熟人一看到这个帖子,肯定知道我是谁。
下面说为什么有些自费只花几千元就达成了。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你的书稿有一定市场价值(非著名作者的散文集、小说集、学术专著基本不在市场价值判断之内),小说、励志、经管、文史的可能性较高。也就说,出版机构判断这本书能在市场上走一定的量,之所以不给你支付稿费还收费是因为他们对走量多少并不乐观。市场走个千来本,馆配走个几百本,再收你几千元,基本就是小赚了。一般来说,这样操作的是民营出版机构。
二是你找到了专业馆配商。馆配商是地球上最会控制图书成本的商人,书号费能便宜到你无法想象,同等质量的图书制作成本差不多是出版社的一半(对此我表示汗颜),办公场地、人力开支更是少之又少。这几块一节省,传递到自费作者身上的压力就减少了。收你几千元,散文集也好、小说集也罢,都不上市了,直接通过自己的渠道供应图书馆。如果是大几千元,差不多覆盖了所有成本,馆配出去的回款就是利润。馆配商之所以收费不高并非良心大大的好,而是用稿量非常大,适中的报价有利于迅速征集足量书稿。此外,自费出书中介会有不少书稿流向馆配商。有时候,馆配商会给大订单给中介,要求一个月内征集几百本某类书稿,这时,中介一般也就收作者几千元到处征稿,以便快速完成任务。因为订单大,中介的总体利润还是不小的。中介一本赚2000元,200本就是40万啊。
参考资料
知乎:
成功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我不是其中的一个?
为什么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想花钱买时间又掉进了“付费知识”的坑?
因为道理没有用!
1.其实听来的道理并不都适用。
2.适用的道理我们没去用。
首先:道理不适用。
(1)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往往是在某某案例成功之后根据现象才总结出来的“智慧”,也就是事后诸葛亮的结论。
记得小时候的课本上有个故事,将一个人拉着一车瓷器赶路,旁边人提醒他说:“你的绳子磨破了,赶紧换一条吧!”卖瓷器的人却说:“很快就要到了,再坚持一下没关系的”。过一会儿又一个路人提醒,老人依旧这样回答。如是再三,眼看要到目的地了,绳子断了,瓷器碎了一地,功亏一篑!
于是事后总结,如果换了一条结实的绳子,就能坚持到目的地了。这样的论断还是流于表面。
好像人类开始以为鸟儿能飞是因为有翅膀,却不知是因为翅膀借助了空气的力量。所以背上翅膀却学不会飞行。
同样的前文故事里总结出来的道理:运送瓷器要使用结实的绳子这句话的确有道理,但这个道理拿去运送沙子运送鸡蛋却并不适用。
瓷器碎了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绳子断了这个现象,而是由于他没有做好瓷器的防护措施以及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一次没有做好防护的运送,瓷器碎了是理所当然的大概率事件。
如果没能改变这个根本原因的话,换了绳子也会有其他的问题,当然容易掉坑里。
事后才能诸葛亮的人阐述的不是根本原则,所以找不到对症的药。
(2)印象深刻的道理多是例外
和没有听过道理的人相比,我们的胜率并没有更高,相反,由于对于“黑天鹅”的道理更深刻,遇事还常常反其道行之,结果都做了见证奇迹的分母,衬托了他人的奇迹。
黑天鹅的确如同黑马回报率颇丰,但那正是因为稀缺啊!我们却先入为主的记住了那些与众不同的道理,并且围绕那些例外打转,忽略了基本的要素,其实是由于“隧道效应”,钻入了牛角尖。
这些道理之所以与众不同,违背常理,就在于那些先驱尝试者已经失败了,后续效仿者也没能超越,或者极少成功,所以才那么“突出”。
成功是有套路的,不踏踏实实的遵守原则,只想投机取巧,博取那个例外,就如同赌博一样。久赌必输,所以人生难以逆袭,还经常掉坑里。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指代的是我们的DNA,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个性,而不是代表我们会获得万里挑一的成功。
因为历史的大数据告诉我们,所谓例外的成功都是在分母足够大的基础上出现的,也就是说成功的概率万里挑一的话,那么你进行9999次之后成功才可能有那么1次机会出现,但是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成功概率趋近于0。
黑天鹅虽然万众瞩目,但存活量远远小于白天鹅,我们不能因此抛弃白天鹅(常规成功)的养成法则。
其次,道理不用不如不学。
(1)道理是在开始之前用的
我们学了道理,总希望能够带来超值回报。最好是生死关头力挽狂澜!
结果在开始的时候却漫不经心,思来想去拖到最后还是按照“直觉”行事,还以为是听从了心的召唤,但是由于段数有限,“直觉”和赌桌上随口说出的大小一样,成败均在五五之间,加上前期临时决定,准备不足,失败就已经注定了。这样反而不如没有听过道理的人,不惦记奇迹发生,而是老老实实做好准备。
道理在开始的时候用最当时,决策之前充分思考综合判断。预则立不预则废。准备的时候:
眼观六路(上下前后左右)
耳听八方(东南西北360度)
先把环境考查清楚,再把方案正反考量,做足了准备,按照既定原则再行决策。
环境考查清楚了就能避免盲目选择,多方分析利弊均衡之后,结论才是成功概率更高的方案。
既定原则能让你避免掉进盲选的坑里,犯的错越少,越容易成功。因为坚持走就有领先1/2的机会,只要比后1/2强就是成功者,超出越多,成就越大。
(2)道理要用了才有效
道理可以速得,但成功无法速成。
信息时代让成功和失败的案例瞬间传遍千里,但新闻的新奇特倾向让我们只关注极端者,于是似乎光速崛起的人比比皆是,逆袭路上全是熟人的熟人。
于是我们也无法静心踏实的走了,我们跑都来不及,只能寄希望于火箭一般的速度,又由于元认知能力薄弱,学习工具技术不过关,自己造不出火箭,只想到搭便车。
我们太渴望速成了。买了N多*99的课程,就以为已经上了车,心安理得的继续悠闲玩乐了,等别人到了目的地才发现自己还在原地的时候。
原来这些付费知识的车是不报站不叫号的,甚至也像其他人一样靠自己的双腿跑步的,只不过这个小队伍有人带队,可以给你指点一下姿势,介绍一下技巧。
但如果你不改变姿势,不亲自实地跑的话,你依然未曾前进。
相比于已经遥遥领先的人而言,你不光没有前进,还花费了原有的积蓄,又因为一心多用蹉跎了时间,也就是又掉进坑里了。
速成的“榜样”不但让我们懈怠了努力,还会引发短视。让我们事后诸葛亮的认为与众不同才是成功的标准,于是那些汗水浇筑的内在规则被我们熟视无睹,转瞬即逝的机会反而令我们念念不忘。你会忍不住去想,如果那个时候是我发现就好了,早知道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了。
殊不知正是由于用了更多的心力去打磨内在规则才能将知识技能内化到“心流”的境界,可以比别人更快的发现机会,再用熟练的手法抓住机会。
如果基本功没有练习扎实,那么你永远不会有“早知道”的那一天。
如果没有学习“假道理”,也没有“假努力”,是不是就能成功了呢?
是的!
虽然由于运气的原因个人命运无法确定,但是使用套路的人的成功概率远远高于闭着眼睛赌博的人。
最后,成功有套路
遵守根本原则(必备)+创新(锦上添花)
(1)遵守基本原则
用盖房子举例
一类人搬砖,体力赚钱,遵守规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类人设计,体力+脑力赚钱,遵守内在规则(建筑)+新奇外部组合(心理),创意由于稀缺,所以是一分付出,三分回报;
三类人投资,脑力赚钱,遵守内在规则+瞄准时机;时机由于千载难逢,所以是一分付出,十分甚至百分回报。
这个层次是步步提升的,二类人如果不能掌握并遵循内部规则,外部创意就无从下手;三类人如果不能把握需求的规则,让设计师的创意呈现出现在错的时机就不能打动市场,必定血本无归。
所以不遵循规则去实践体力一类劳动就做不好二者结合二类工作,更谈不上运筹帷幄之中的三类赢家了。
(2)创新是在牛人的肩膀上突破
科技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的如此迅猛的,虽然看起来少了很多天才型的物理学家,没有现代科学家成为物理单位的命名人,但是科技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代沟通手段的便捷,大家不再是闭门造车,自行研究。这样不仅会重复劳动,而且浪费时间,不能在有限的时间达到更远的距离。
遵守了规则的人,是对规则更了解的人。所以他们更容易发现,现有情况的问题,也更容易找到对症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不用道理,掌握不了规则。那么所谓异想天开的新奇点子也不过是脑洞大开的幻想,实用性不强。所以走捷径也摸不到门,走大路又嫌慢。反而无所成。
(3)欲速则不达
很多人会委屈,我不光听道理啊,我还听付费的更贵的道理。为什么还是没有成功?
是因为“欲速则不达”。
不是因为“速”,快代表效率高,是我们要争取的。不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欲速”,这会让你忽视很多成功者应该遵循的法制而想投机取巧,而这种非常规的行为由于失败概率大就把你带到坑里了。
“欲速”代表了人性中的贪婪与侥幸心理,虽然不好,但因为这两种特性让现有的人类得以存活。贪婪让我们想要通过种植农作物年年有余,而不是饥一顿饱一顿的追逐猎物和守望果实;侥幸让我们乐观面对困难和未知,让我们有动力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生命的诞生源自于幸运的组合,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曾经遥不可及的妄想。所以这两种特性刻录在我们的基因中,我们潜意识会觉得跟着这种思路做决定没有什么不对,除非后天刻意练习去扭转它们。但是对于成功,这会变成一个阻力。
成功没有安全的捷径可以走。
成功路上稳赢的人,走的都是寻常路。
但是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演讲口才、人际沟通、销售请咨询微信hsxy5000
市场的需求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文笔好,故事紧凑,节奏性强,照样可以有得赚。
就拿笛安的新作《西决》来说,那本小说是接近严肃文学的,写的是家庭伦理还有感情方面的故事,说实话,这种体裁的长篇小说是冷门,市场的需求度不是很大。就连刚开始连载《西决》的》《最小说》主编郭敬明都说刚开始要连载《西决》时确实做了很大的心理斗争,因为市场上这类的小说读者的认知度不是很高,但是还是本着要刊登出来的文字高质量的宗旨连载了《西决》,结果读者的反响很好,最近《西决》还出了单行本。笛安的文笔真的很老练很毒辣,用郭敬明的话来说就是无法换下文章里的一个词。这部书会大卖的。。。所以我说只要是作者的实力强,写什么都会火,都会有人看。反而言之,如果文字水平一般的话,那也只好写写市场上需要的,流行的文学吧(个人认为现在市场上的很多小说都很恶俗,哗众取宠,一点看下去的价值都没有。。),不过这种小说能不能站得住脚就另当别论了。。
个人出书的没有一个固定的价格,个人自费出书价格因出书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别,如果选择出版社,他们的书号管理费一般会在6000~10000元不等;选择出书代理机构的话,书号管理费的价格可能会高达20000元左右,但是出版顺通程度、进度要比找出版社好很多,这个需要作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出书方式。
一般说来出版发行一本书的相关费用可以分为:印前设计、出版、印刷,又具体分为:
1、印前设计:录排(含出片)、封面设计(含出片)
2、出版:书号费(管理费)、编审费
3、印刷:封面印刷(含纸张、印刷、覆膜、后期)、内文纸张、内文印刷、装订
所以,书号费、设计排版费、编审费、印刷费加起来,个人自费出书大约需要花费3~5万块钱之间,此价格仅供参考,具体花费还要以出版社给出书报价为准。
扩展资料:
自费出书是出书的一种形式,国内出书分为公费出书和自费出书。自费出版的图书一般是学术类的、专业类的、个人自传、诗歌、散文、杂文或者小印量的其他种类图书,或出版社不愿冒市场风险不愿公费出版,而作者又希望正式出版从而展示自己文学、艺术或学术成果的图书。
自费出书也同样是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批的正式出版物,因此,要经过选题申报、三审三校等严格的步骤,在出版社通过选题配发书号后,还需要进入正规的印刷程序,最后才能有具备完整形态并且符合国家出版法律法规的图书出来。
但是,虽然步骤看似并不复杂,但每一个环节,对于没有参与过的作者来说,也是比较麻烦的,如果要想弄得清楚明白,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代理公司的出现,为作者省去了相当多的繁琐的工作。
作者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摸清出版流程,了解出版社的程序,不需要操心图书的设计、排版、印刷,而只需要将整理好的需出版书稿交给代理公司,并将相关的个人说明提供清楚,其他的工作就都将由专业人员来完成。
自费出书时间周期一般在一个到两个月范围内。出版社的级别越高,自费出书时间周期就越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