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常规出版,即免费出版;一种是自费出版。 如果你的书市场销量反应不错,再加印,就会有一个加印稿费。很多作者要求在加印部分提高版税率,这很合理,但同时因为出版方为了促进销售,在线上参加了各种打折促销活动,严重牺牲了自己的利润,所以要求适当降低版税率,这也合理。所以这部分需要双方亲密协商,彼此理解,否则好事容易变成坏事。至于支付时间各家出版方都不一样,有每年年底结算一次的,也有年中年末结算两次的,还有产生加印后半年结算一次的,这些都没什么问题。
单纯做成书,只需要自己简单设计后找打印店装订成书即可。但,如果你是想要想小说家一样出版,那需要联系出版社,自费或合作出版,协商版权,发行等问题。如果你的作品出众,发表过在一些平台上,会有人联系你是否出实体书的。
若满意请点赞采纳。
一是多读书。这很好理解。书读的多了,肚子里就有货,有货才有写作的资本,啥时想往外掏就能掏出来。季羡林先生说,水多了,尿就有了,讲得很形象。读书也有讲究,要多读精典,多读名家作品。对于一些古典精华,最好能背过。我不知咱群里有多少人能背过“三百千”。别小看了这几个启蒙读物,如能倒背如流,对你的写作,甚至修身养性都很有益处。当然,这是对年轻人的要求,岁数大的朋友就不适合再死记硬背了。
二是多走路。古人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这对立志于写作的人来说真乃至理名言。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几乎也都是旅行家。李白,年轻时离开家乡后几乎没有再回去过,一直在寻找,也在旅行。余秋雨先生,以前也是书斋学者,还是上海外语学院的院长。后来他辞了官,也辞了职,到祖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行走旅游。这才有了《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山居笔记》、《寻觅中华》等名著。我本人那些散文游记,如果不是亲临其境也是写不出来的。当然,“多走路”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为,也不是所有喜欢写作的人都要去辞官和辞职。
三是多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告诉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有的朋友读书不少,但总感到收获不是很大。为什么?就是读书时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思考不够。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在读余秋雨老师的《问卜中华》时,开始对这个题目不大明白,中华为啥还要问卜呢?等我反复看了几遍后,眼前豁然开朗,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明!文章写的是殷墟,殷墟最重要的发现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就是古人问卜的。用《问卜中华》做题目,预示中华民族在那段风雨飘摇岁月中的命运,真乃提纲挈领,一语中的!这样,我的阅读也不知不觉上了一个层次。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