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吉林农业大学顶级期刊论文

2023-02-11 20: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吉林农业大学顶级期刊论文

博士生导师——李玉李玉,男,1944年出生,真菌及植物病理学教授,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学科带头人,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菌物研究》主编,《Inte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科院微生物所客座研究员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6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吉林省农业推广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学、菌类作物学和作物生态学。博士生导师——高洁高洁 女,1964年11月生,汉族,九三学社社员,吉林省梨树县人。植物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1986年获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吉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吉林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估中心专家,吉林省科技专家特派员,吉林省检疫性有害生物审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农科院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委员。主要从事农作物病害的鉴定和诊断、综合治理技术和植物的抗性基因工程研究,在细菌病害的鉴定及诊断方面具有专长。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或副主持项目4项,获奖10余项。在国家级及省级重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编近10部书籍的编著;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在研项目近5项。多年来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讲授《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原细菌学》、《植物病理学Seminar》、《高级植物病理学》等多门课程,教学中注重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时吸收与教学有关的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融入到教学中来。主讲的《农业植物病理学》2001年获省级优秀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3名。博士生导师——图力古尔图力古尔 男,1962年11月出生,内蒙古通辽市人,蒙古族,农学博士,蒙古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吉林省食药用菌协会副会长,长春市政协委员,民盟吉林省委委员、农业与农村经济委员会主任,《菌物研究》编委。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2001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5部(合作)。主要从事北温带菌物分类学及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尤其在菌物多样性(Mycodiversity)及其保育(conservation)研究领域颇具特长。博士生导师——王玉兰王玉兰 女,1936年12月10日生于沈阳市,九三学社社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高级专家、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东北特用玉米研究会理事长、吉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科协委员、吉林省专用玉米首席专家、全国特用玉米东华北区区域试验主持人。曾任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吉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委,《玉米科学》编委。先后主持科研课题20多项。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农业技术改良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著作8部。博士生导师——王丕武王丕武 男,1958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曾先后去日本和美国开展合作研究。现任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生物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吉林省遗传学会、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大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先后被遴选为“吉林省农业科技骨干”,“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吉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吉林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长春市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十五”以来主持选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大豆新品种9个,主持培育出玉米新品种3个。获得吉林省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0年以来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国家重要核心期刊论文3篇 。博士生导师——马景勇马景勇 1951年11月生于吉林省前郭县。1985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1年赴澳大利亚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任吉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高产机理研究。马景勇同志多年来培育了“吉农大3号、7号、19号、吉农大808”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10个,其中吉农大3号、7号、19号3个水稻新品种分别被评为吉林省一、二、三届优质水稻品种,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马景勇同志一直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北方优质粳稻新品种与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技术开发”项目,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北方优质粳稻新品种示范”项目,吉林省科技厅“优质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代表作有:《北方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借鉴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经验 探讨我国农业发展途径》等。曾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三等奖多项、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被批准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吴春胜吴春胜 1956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生理生态研究。现任国家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吉林中心)、吉林农业大学作物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耕作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吉林省首批农业专家顾问组成员,长春市科技评估中心咨询专家。先后主持并参加了国家科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三项、国家“863”项目一项、省级课题三项,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一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先后在《作物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玉米科学》等国家一、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作2部。博士生导师——徐克章徐克章,男,1954生,汉,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党总支书记,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作物学报》、《大豆科学》编委。吉林农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徐克章教授主要从事作物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原国家医药总局、农业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吉林省科委等10多项研究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四项。先后在《植物学报》、《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大豆科学》、《植物学通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7部。博士生导师——杨伟光杨伟光,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玉米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及高产杂交种的选配”等15余项;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吉玉4、吉玉8、吉玉106和高粱新品种吉农8。通过吉林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5项。“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吉玉4选育与推广”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作物学报》、《玉米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2篇。主要从事作物育种教学和玉米育种工作。博士生导师——杨信东杨信东,男,1945 年生,汉族。吉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1968 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 1982 年获中科院理学硕士学位。自 1982 年起,他一直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植物病原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病研究方法》、《植物病害诊断》、《植物病害流行学》、《生理及分子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编写了《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病研究常用技术》、《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常见病害诊断》等教材。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病害流行学。针对生产中危 害严重的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烟草野火病、赤星病;瓜类霜霉病等病害,开展了病害流行环节的定量研究工作。在研究中解决了空气相对湿度对叶部病斑产孢的定量影响、降雨对空气中游浮孢子携落率的计算及雨露中病原细菌数量动态等问题。首次在国内提出“天气促病指数”概念并组建了稻瘟病、烟草赤星病、烟草野火病的天气促病指数表解模型(利用查表代替计算机运算的模拟模型)。首次发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衰老病斑仍然保持旺盛产孢能力的独特规律。提出了科学实用的稻叶、穗瘟、烟草赤星及野火病的药剂防治指标,已在吉林省稻区、烟草产区普遍推广。在病害影响因素监测及病害防治效果分析研究领域,研制成 DLY-2 型重量式结露仪,获国家实用型专利;提出利用地面台站常规观测因子推算露时的回归方程。提出了针对多循环病害疫情控制效果计算的杨信东公式,解决了公式的广适性问题。对稻瘟病、大豆花叶病等病害的抗病性鉴定、评价也进行了研究。已发表植物病害研究论文 70 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项,其中“吉林省稻瘟病预测技术研究”课题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于 1997 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吉林省第四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

膳食纤维会引发肝癌?

最近,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刊登了一篇论文。研究者用水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SDF)喂养小鼠,小鼠竟然患上了肝癌。[1]

相关论文(图片来源:Cell)

膳食纤维相信大家都了解,很多食物都含有膳食纤维,比如,芹菜、韭菜、燕麦。那这些食物都不能吃了吗?

答案当然要到论文中去找。

首先是研究目的。论文开篇便提到,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人们摄入的糖类和脂肪越来越多,相应的,肥胖率上升了,代谢疾病也增加了。既往研究显示,膳食纤维可以减肥。在这种情况下,往食品中添加膳食纤维,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思路。问题是,效果如何。

说到这里,解释一下。所谓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s,DF),就是植物中那些不能人体利用的糖类。按照来源,可以分为三种,天然的、从植物中提取的以及人工合成的。按照物理性质,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不能溶于水,称之为不溶性膳食纤维(IDF),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但是可以少量集合水分、增加饱腹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第二类是研究的主角,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它们的亲水性更强一些,可以部分被肠道细菌利用,经细菌发酵、分解,协助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2,3]

其次是实验对象。研究人员想知道,水溶性膳食纤维在减重的同时,能否改善代谢疾病。于是,他们选用了T5KO老鼠没有TLR5基因的老鼠。因为缺乏这种基因,它会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和代谢性疾病。

说到这里,再解释一下。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肠道是无菌的。随着进食,细菌开始在肠道内定居。然后,磨合就开始了细菌会刺激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系统发育,反过来,免疫系统也会挑选细菌,所以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不太一样。

打个比方说,细菌好比是小商贩,肠道是街道,免疫细胞是城管。没有小商贩,买东西不方便,小商贩太多、不服从管理,也会给人民群众造成不便。管理过程中,需要热心市民参与,对于人体而言,热心市民就是TLR5基因,它负责识别肠道内的菌群,判断要不要打举报电话(激活MYD88通路)。[4]

接下来是实验经过。

实验第一步用富含菊粉的食物(占总饮食量的7.5%)喂养小鼠,结果,小鼠体重确实减轻了,但是,血清学检查显示,小鼠的胆红素异常,胆红素异常通常提示肝脏功能异常。于是,研究人员继续喂养,愕然发现,6个月以后,40%的小鼠出现肝癌。

这里,提到菊粉(Inulin)。菊粉是从菊苣根中提取的一种可溶性物质,即,从来源看,菊粉属于第二类,人工提取、富集的,从物理性质看,菊粉属于水溶性膳食纤维。

随后,研究人员做了两类实验。一类是研究其他老鼠,结果显示,一些其他种系的老鼠,同样会出现肝癌,但是,缺乏MYD88的老鼠不会。这表明,肠道菌群失调跟肝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最后,研究人员试着控制老鼠的肠道菌群,比如,用抗生素打掉老鼠的肠道菌群,结果不管怎么喂菊粉,老鼠都没事儿。

那么,对于这个研究,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看呢?

首先,有学者测量过日常食物中的膳食纤维,结果显示,天然存在的膳食纤维,以不可溶性(IDF)为主,可溶性的(SDF)相对来说,要少得多。[5]

常见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含量和类别[5]

其次,这个研究与既往研究,存在冲突。菊粉的使用历史很长,既往文献中,鲜有质疑其安全性。[6]

就算吃,一般人也吃不了那么多。据估计,欧洲人平均每天摄入3~11克的菊粉。[6]

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把油、盐、肉类通通加到一起,全部按照最大合适量算,一天最多吃1821克食物。想用人体复制实验的结果,膳食纤维占到7.5%,那就是137g研究显示,每天摄入的膳食纤维超过80g,便会引起腹胀。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欧洲和北美的菊粉摄入量[6]

膳食宝塔(图片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何况,没有TLR5基因的老鼠患上肝癌、缺乏MYD88的老鼠没有,充分说明,关键在于菊粉被发酵、分解的产物,影响到了肠道菌群,而免疫系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实验结论并不能照搬到正常人身上。

最后,不能光看弊端,还要看好处。大量研究证实,膳食纤维对健康有益,减肥、改善代谢、降低癌症发病率等等。[7]

比如,一项长达20年的追踪表明,成年早期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可以显著减少乳腺癌的发病率。[8]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摄入25~30克的膳食纤维,而历次调查表明,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的摄入量都达不到标准。[2]

膳食纤维摄入量调查[2]

其实,在采访中,论文作者便提到,实验中用的菊粉,不是天然食物,而是通过化学手段提出、加工而来的;他们的目的,也不是单纯指责水溶性纤维,而是希望人们认识到,额外添加膳食纤维的食品,未必有水果、蔬菜好。[9]

总之,这个实验的意义在于,如果一直保持高脂高糖饮食、指望通过额外添加的膳食纤维保持体重,可能得不偿失。

正确做法应该是,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靠谱的书籍,分析自己的饮食模式,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就多吃点芹菜、韭菜、燕麦等,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

参考文献

[1]SINGH V, YEOH B S, CHASSAING B等. Dysregulated Microbial Fermentation of Soluble Fiber Induces Cholestatic Liver Cancer[J]. Cell, 2018, 175(3): 679-694.e22.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M]. 科学出版社, 2014.

[3]B.O S. Soluble vs insoluble fiber: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responses.[J]. Food technology, 1987.

[4]王春凤. 肠道共生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0(4): 475479.

[5]阴文娅, 黄承钰, 冯靓. 不同种类食物中膳食纤维的测定[J]. 卫生研究, 2004, 33(3): 331333.

[6]COUSSEMENT P A A. Inulin and Oligofructose: Safe Intakes and Legal Status[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999, 129(7): 1412S-1417S.

[7]MCRORIE J W.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Fiber Supplements and Clinically Meaningful Health Benefits, Part 1[J]. Nutrition Today, 2015, 50(2): 8289.

[8]FARVID M S, ELIASSEN A H, CHO E等. Dietary Fiber Intake in Young Adults and Breast Cancer Risk[J]. Pediatrics, 2016, 137(3): e20151226.

[9]Adding refined fiber to processed food could have negative health effects, study finds[EB/OL]. ScienceDaily, [2018-10-22].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10/181019120721.htm.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赵言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