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日前出台规定,从2011年入学的三个院系所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原为3篇)即可毕业,一改多年来实行的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文章才能毕业的规定。我想就自己十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多年从事《敦煌学辑刊》编辑的经验,对此发表一点看法。 编辑不胜其扰
我的观点是,首先,最好不要将在校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规定;其次,博士生和硕士生不要用统一尺度要求,博士生可以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硕士生最好不要求发表论文。
硕士生一般研究水平不高,撰写的学术论文多为概论性或者综述性的,很难进入学术圈关于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也有许多论文是重复性研究,将他人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加工后发表者不乏其人。作为期刊编辑不胜其扰。因为,第一,要对很多论文进行甄别,看其是否已经发表过;第二,考察研究成果是否有雷同现象;第三,核查学术观点和论文内容有无抄袭现象。多数人情稿就是从这个层次来的,有些硕士生凑合出一篇论文,害怕发不了,就将导师名字挂上,有些告诉导师,还有很多没有告诉导师,对编辑造成误导,使得他们既担心淹没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害怕陷入抄袭门中纠缠不清。 学术杂志成博士生培养者
目前各个学校对此标准不一,有权威期刊要求,也有核心期刊要求。兰州大学原先要求必须在权威期刊发表,以历史学为例,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后来增加《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又规定在以上权威期刊发表1篇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最近又改为,在CSSCI来源期刊各大类的前60%发表3篇或者前30%发表1篇。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无形中将博士生培养权给了各杂志的编辑们。
博士生能否毕业取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而不是发表论文杂志的级别,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拘泥于级别,在送审博士论文的同时或之前将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送审,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甚至一些好的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前期发表成果,通过严格的送审程序,照样可以毕业。 人才培养是老话题
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导师指导水平、博士生的悟性和单位学术氛围。导师指导水平是第一位的,指导水平不是导师的研究水平,很多专家很优秀,却指导不出像样的博士生,当然,没有水平的导师绝对指导不出优秀的博士。另外,理科的实验室模式不能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科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只能是师生关系,绝不能像理工科那样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成果也不能混在一起署名。
导师是博士生进入该领域的引路人,导师将以最短的时间引导博士生进入该学科前沿领域,根据学生的研究水平、能力和知识领域制定一个研究课题。导师要善于发掘博士生的潜质,做到身教、言教一致,鼓励优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博士生的悟性和用功程度也是培养关键,没有悟性的博士生很难培养,而有悟性不用功的博士生也培养不出高水平。悟性是博士生创新的基本条件,用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低要求。让他们融压力、动力和信心为一体,这样不需要硬性要求,也会产出优秀成果。
在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浪潮当中,你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热衷于编制,考试要知道拥有一份稳定且长期的工作,现在成了大学生的首选。在众多编制考试当中,我们所熟悉的就是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国家电网等等行业可以说是国家的铁饭碗,对于毕业生找这个工作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对于父母来讲也希望子女可以做一份这样的工作,至少这一生都不用为子女的工作在发愁了。
但是越热门的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意味着压力也就越大。就拿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来说,报考人数就超过了212万名。可以说这样一个岗位是10分的热门,然而在今年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一个事业编制岗位招聘,报名者却仅仅只有五六人,最后还无一人面试。一边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边是事业编制的岗位,无人问津,两个岗位差距如此之大。
那么敦煌考古编制遇冷无人问津,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全国考古单位的编制岗位有所增加,但国内院校考古专业的学生相对有限,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都会选择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其次考古研究所的工作是有特殊性的,必须要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才能胜任,因此这个专业在大学的时候就比较冷门。考古等对口专业,本就是大学里的冷门专业,再加上敦煌地处大西北,交通生活多有不便。就很多学生而言,报考这一专业主要为的是学历,而不是真正的喜欢。我们都知道考古研究人员他们经常需要在户外考古工作,环境也会异常的艰辛,因此很多毕业生都愿意留在条件好的大城市工作。考古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事业。可以暂时招不到人,但是不能后继无人。
人们都说宇宙的尽头就是考编,但敦煌的编制岗位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尽管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些人报名,但最后都缺考了,根本没有人来应试。出现这种情况是有两种原因的,一是地域性的因素,因为当地比较的偏远并且也没有大城市繁华。二是学习这个专业的人并不是特别的多,而敦煌招聘的还是博士,对于学历和专业是有着要求的。网友在看了新闻就表示如果标明三不限,也就是不限专业、不限学历、不限年龄,肯定会有很多人报名。
拥有一个编制的工作是非常好的,不仅能够让你享受到很不错的福利待遇,还可以让你真正的安心。但有一些编制的工作也是不怎么好的,比如说博士的人才宁愿自己的收入降低一点,也不愿意去研究院工作,而是选择去兰州。与研究院相比,兰州的地理位置就比较的好,并且也是比较繁荣的,不像敦煌那么的遥远。虽然每一个人都在说,为了祖国的建设而奉献自己,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很少。
文物保护方面的人才是比较稀缺的,而媒体就认为当地的主管部门要弄清楚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人才为什么不愿来,以及来了之后为什么很快就走了。只有对症解决问题,才可以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在敦煌研究院扎根,而不是靠情怀以及道德绑架让他们留下来。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是比较少的,但是文物的数量却很庞大,很多人都是坚持不下来的。即使当初学了考古学或者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毕业之后也可能会去别的地方工作,不会留在这个行业内。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整个行业进行考虑,也需要敦煌研究院去想出一些解决的办法。